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后,清朝为何求和了?如果不妥协结果会怎样?

电影《龙之战》中的冯子材

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关于镇南关大捷的影视作品,如动漫《英雄冯子材》、电影《龙之战》等,展现了老将冯子材率领中国军队击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英雄事迹。但看过影视作品的人要是再去了解一下真实的历史,可能就会犯嘀咕,明明是一场大胜,清政府为什么还与法国签署了本应是“失败者”才会签订的条约呢?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此,许多看似不合理的故事背后,都有着更深层的考量,不是简单的成王败寇就可以解释得清的。


一、突如其来的中法战争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殖民者将触角转向清朝南边的邻居、清朝藩属国越南,企图将其变成法国在东南亚的一颗钉子,既可以获取大量的资源,又可以以越南为基点向北对中国构成威胁。

从1860年左右至中法战争爆发之前,法国多次进攻越南。1873年,法国人安邺率军进攻越南河内及其附近地区,严重威胁越南安全,越南国王无奈,只得请驻扎在中越边界的清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带兵来救。

刘永福雕塑

1874年,法国人被击退至越南南部,并逼迫越南国王签署了《越法和平同盟条约》,自此法国在越南享有大量的单方面权益,并企图让清政府承认越法条约,但清政府予以拒绝。

法国入侵越南

1881年,法国总理茹费里通过增加军费的条案,驻扎在越南的法军再次蠢蠢欲动,企图通过战争使越南及其背后的清政府彻底屈服。

1883年初,法军向越南中部进军,包围了越南都城顺化,越南不得已,一边请求清军予以援助,一边与法军签署城下之盟《顺化条约》。法国自此拥有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清政府与越南之间的藩属关系正被法国一点点瓦解。

越南当时的国都顺化

针对法军的连续进攻,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和与战的分化,张之洞、左宗棠等力主与法国一战,而李鸿章则主张尽量与法国保持和平,下令中国军队只要未遭到法军进攻就不得主动出击。

清政府的一再退让使法军蹬鼻子上脸,法军知道,要想真正在越南享有独占的利益,就必须使越南背后的大清国跪下屈服。就这样,1883年12月,法军向驻扎在越南山西的中国驻军发动袭击,中法战争就此开始。


二、战后之战,妥协条约的出台


中法战争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陆战,即法国陆军与清军在越南北部及中越边境上的战争,另一部分是海战,即法国海军对中国台湾以及福建的进攻,福建水师与其进行对抗。

值得一提的是海战,1884年,正当中法陆军在越南交战的时候,法国海军突然对中国台湾以及福建发动袭击,驻台清军在巡抚刘铭传的领导下对法军展开反击。由于法国的战略目标并不是台湾,攻台失利之后,法国海军就将目标转移至福建。在福建有中国南方最为重要的造船厂即马尾船厂,法国海军的不宣而战,使得福建水师在匆忙迎战之下全军覆没,马尾船厂也被炸毁,真是一败涂地。

马尾船厂

海战的失利使清朝苦心经营的福州船政局被毁之一炬,但在陆地上清军依旧与法军进行激烈的交战。1885年,法军逼近中越边境,广西巡抚不战而退,法军在镇南关前驻军,准备发起进攻。此时,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带兵前往镇南关,在镇南关关外筑高墙,挖壕沟,构建起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3月23日,法军大肆进攻镇南关,冯子材指挥清军大败法军,并一路南下收复多处关卡。陆战的胜利,为海战中大败的清军挽回了一些颜面。

吊诡的是,在中方胜利的背景下,中法和谈开始了。清政府成了后人眼中彻头彻尾的卖国政府。

《龙之战》中的冯子材


三、胜利背后的妥协


是清政府不争气吗?

清政府当然不争气,不过实际情况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因为,法国是一定要把清政府打趴下的,否则它在亚洲的利益就无法扩张。虽然法国陆军打了败仗之后,法国茹费里内阁倒台,但他的倒台并不完全是因法军在越南的失利,退一万步讲,即使茹费里因战败倒台,但在其下台之后,法国议会依旧通过了增加军费的法案,而这笔费用很大程度上是用在越南的法军身上。也就是说,无论是谁执政,法国想吞下越南并打击清政府的想法是不会改变的。

茹费里

再说清政府,也没有信心在镇南关大捷之后继续取胜。最让我们骄傲的镇南关大捷,可以扭转乾坤吗?就当时的清政府来说,一场战役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且不说镇南关大捷之前清军接连败退,就是在大捷之后,清军是否还能利用法军的疏忽轻敌再次取得胜利也很难说。况且,法国海军把福建水师摁在海上摩擦碾压,导致福州船政局被毁灭,沿海地区面对法国海军根本无力招架,就这一点来说,镇南关大捷也无法改变中方处于劣势的局面。

镇南关大捷的的确确发生了,但就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法国依旧是很难对抗的,领导层觉得,与其继续作战搞得满盘皆输,不如趁战场上的暂时胜利来获取谈判桌上更多的筹码。如果站在当时清政府的立场上看,这样的决策似乎也不能说是错误,归根到底还是实力不行啊。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即马尾造船厂船史纪念馆)


文史君说


小说和戏剧一直在影响国人的历史观,这也导致人们在看待问题时太喜欢用二元对立的简单逻辑,殊不知在一段复杂的历史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因果缠绕,我们需要缕清思绪,看清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原因,才不会被历史蒙蔽。

参考文献

关威:《中法战争乘胜即收问题论析》,《暨南学报》2002年第6期。

葛夫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法战争史研究》,《史学月刊》2014年第7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政府的明智选择——历史的读法
此战大胜,左宗棠却怒斥: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一段近代中华民族英雄往事: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现象背后的残酷真相
镇南关大捷的指挥者是谁 镇南关大捷的意义
历史上的今天 1885年3月23日 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 史称镇南关大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