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媒体大师”陈独秀:普通杂志《新青年》,这样被他打造成了爆款

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与影响,以及发起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胡适等人的事迹,但凡是接受过中学历史教育的人,对此大多有一定的了解。近来热播的《觉醒年代》就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主轴展开的。但影视剧的热播与今人繁杂的说法,并不能真正反映当时新文化运动的状态。要想明白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被“运动”起来的,还是要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

一、《新青年》的前生

《新青年》杂志在今天教科书的叙述模式中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可谓是一代“名刊”。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在陈独秀创办杂志时,他并没有这么大的理想,他在发刊词中仅写道,想要和诸位青年商榷一些“治国修身之道”,以及引进各国的学术前沿话题。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报刊时代”,各种期刊杂志层出不穷,《青年杂志》(《新青年》最早的名称)的这些口号相对于当时五花八门的创刊词来说,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谈不上什么特色。

《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

就杂志的编者与作者而言,也不过是陈独秀的安徽老乡和自己的朋友圈子。其中许多人现在看来是比较有名,但他们其实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名声大显的,运动之前不过是寂寂无名的文人而已。即使是陈独秀本人,在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之前也是默默无闻,以至于蔡元培聘任他时还不得不给他伪造学历和工作经历。直到陈独秀出任中国第一学府的文科学长,《新青年》跟随陈独秀搬至北京之后,他才逐渐与后来大名鼎鼎的胡适、李大钊、钱玄同等结识,这才为杂志提供了较为充足且高质量的文章。毛泽东、恽代英等青年学生也开始投稿,但就文章质量看并无多大特点,若仔细看还能发现许多文章其实是一些学生的课程作业,由此可见《新青年》在当时的影响力全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1917年8月,《新青年》甚至因为发行量太少而被迫停刊,还是在陈独秀极力请求的情况下才得以继续发行。

新青年杂志

二、媒体造势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1月,停刊许久的《新青年》再度复刊,此时的陈独秀在北大工作已近一年,相较于之前的状态,可以说有充足的底气和信心将《新青年》起死回生。此时的《新青年》也基本不再接受外界投稿,已经完全成为北大教授们施展拳脚和表达思想的主阵地,这对于大多数没读过大学的人来说,影响力与可靠度无疑有了巨大的提升。甚至许多人将《新青年》视作北京大学的官方刊物,将两者等同起来。

光凭北大教授的名气还不行,如同今天许多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一样,文章得有爆点才能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为此陈独秀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即“自问自答”。简单来说,就是陈独秀先行设立一个主题和论点,然后由《新青年》编者即北大学者配合唱一出“双簧”。一方按他们认为的保守一派的口吻撰文并发表在杂志上,另一方则以新文化健将自诩,对“保守派”的反动言行大加鞭挞。两方的文字都极具攻击性与戏剧性,其实这样写就是为了给读者看的,但读者往往并不知道,这些在杂志上撕得火热的学者教授们,其实是好友和同志,还以为他们真的是互相看不上眼的仇人。这种极具戏剧张力的人造冲突反而使读者对《新青年》极感兴趣,他们热切地想要知道双方的互怼到底是谁取得了胜利。

当然,在当时也真的有对《新青年》百般反对的,但他们发文从不会在《新青年》上刊登,例如当时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琴南,即对白话运动嗤之以鼻。尽管双方互相看不上,但陈独秀已经通过之前的“互怼”行动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再度借助媒体,将林琴南等反对一方的文章极具火药味地刻意转载至北大的另一份杂志《每周评论》上,借助媒体的炒作,本来只是学界之争的新旧问题顿时成为了社会性的公共话题。林琴南本想借批判打压陈独秀等人的气势,但没想到反而为《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再添了一把火。

林琴南翻译的《茶花女》

三、被“运动”起来的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从一个普通到学生都可以发表作业文章的杂志,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与主阵地,其转变的过程亦是新文化运动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新青年》声势的愈发壮大,陈独秀等人趁热打铁,再度借助北大的名气创办《每周评论》与《新潮》。尤其是《新潮》,这是由当时还在北大读书的傅斯年等学生创办,这说明青年学生也已经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当中。

傅斯年

三种期刊一同上阵,新文化运动的声势得以再度扩大,但真要谈起新文化运动的顶峰状态,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五四运动是一场争夺国家主权与权益的爱国运动,同时它也将北京的新文化运动扩散至全国各地,尤其是像湖南、四川等偏远地区,至此得以传入《新青年》杂志。据统计,在1916年的成都,《新青年》仅能售出5本左右,但在1919年底,其销量则达成百上千本,一些学校也开始订阅《新青年》并将其思想介绍给学生听。即使是在东部的浙江省,也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对北京流行的新文化运动有充分了解。总而言之,自1919以后新文化运动才算是真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场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一词也由此出现并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名称。

五四运动

文史君说

历史的本原面貌是复杂且多变的,我们今天学习的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左右便开始的,其论述模式仿佛在说陈独秀与《新青年》从一开始就是广受欢迎的,新文化运动甫一发生就发展成全国性的一场文化运动,但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来看,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当我们还原历史现场就会发现,那些看似平面化的运动、事件,背后其实还很多精彩的故事。而这样的曲折经历,则更凸显出革命前辈筚路蓝缕的精神与功绩。

参考文献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廊坊师专学报》2000 年第 3 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独秀的几件小事
高考作文题藏在这部国产神剧里?豆瓣9.3分诚不欺我!
陈独秀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对近代历程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倡民...
百年征程 初心如磐\苏锐鸿 动言集①/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题、基本情节与观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