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醉心科研而惨遭妻子抛弃,拯救了全人类,最后却死于劳累过度

有一种疾病,人类斗争了上千年都没有消灭。文人鲁迅、林徽因都饱受它的折磨。小说《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逃不过它的魔爪。

他们咳嗽咯血,身形消瘦,寻医问药无数,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日渐凋零。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终结了这场注定失败的苦情战斗。

1882年3月24日,一个矿工的儿子为世人揭开了它的面纱。

实验室里的疯子

罗伯特·科赫,打小是家里最聪明的孩子。5岁就能自己读书看报纸,在贫民区简直是神童待遇。然而他的父亲只是一名靠体力赚钱的矿工,而母亲要独自照料家里13个子女,忙得焦头烂额。

十个手指都数不完的孩子,缺了其中哪一个,都得过上半天才被发现。

有一回,母亲清点孩子时,左数右数都发现少了一个。

原来是科赫不见了。

她立刻发动孩子们四处去找,最后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了科赫。母亲并没有生气,也没有责怪他,只是耐心地问儿子:你在这里做什么?

「妈妈,我想当一名水手,以后到大海去远航。」

然而科赫许下的愿望很快转变了,快到连他自己都没发现。

7 岁时,科赫跟随母亲出席了一位牧师的葬礼。他在葬礼上机关枪似的,扔给母亲一个又一个医学问题。

 「牧师得了什么病?」

「难道绝症就治不好吗?」

母亲只能遗憾地说,自己也不知道,或许他将来可以去继续探索。科赫还没有医学的概念,但懵懵懂懂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治疗绝症的办法。于是,小神童科赫在上学后便开启超强学霸模式,靠拿奖学金一路攻读到医学博士。

1869年,他还通过了地区医官考试,成为一名执业医生。

矿工的儿子不再是矿工,而是备受尊敬的执业医师,科赫彻底逆袭了。

但这仅仅是他迈向理想的第一步。

那些在葬礼上追问母亲的问题,他要开始寻找真正的答案了。

1870年,全世界的医学研究都还是一片荒地。

科赫上班的小镇更是条件艰苦,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设备,更别提经费了。但穷有穷的办法,他给自己在家里开辟出一间简陋实验室。一应用具都靠自筹,用爱发电搞研究。

当时小镇上正大面积传播牛炭疽病,科赫见过那些感染的病人。

皮肤溃败化脓、浑身肿痛不已,送到医院也无力回天。

医生们只能看着病患不断增多,一个接一个出现败血症、脑膜炎症状,相继痛苦地死去。科赫也焦灼不已。他试图在实验室解析病因,于是每天下班回家,一头扎进小实验室,争分夺秒地搞研究。

久而久之,科赫的研究成果还没出来,妻子就先受不了他的长期冷落,干脆抛弃对科学献身的丈夫,主动结束了这段婚姻

又成了单身汉的科赫,继续埋头在实验室探索,直到结识了第二任太太。

妻子送给他的30岁礼物是一台先进的显微镜。

恐怕整间实验室里最贵的就属这台显微镜了。

科赫喜不自禁,更加卖力地做自己的医学研究。

这回简直到了疯魔的地步,因为走在路上,他也不停地思考问题,嘴里总是念念有词。

而在路人角度看来,科赫边走边自言自语,一定病得不清。很快当地便谣传:「科赫得了精神病!」

在谣言越滚越大之前,幸好他做出了一项重大成就,及时阻断了谣言,甚至还轰动了医学界。

原来科赫,一直在坚持不懈地研究炭疽杆菌,直到 1876 年,他成功分离出炭疽杆菌。

这可是人类第一次证明,特定的传染病是由专有的一种细菌引起的。

这也纠正了长久以来,医学界普遍流行的错误认知,「所有细菌都是同一种类。」

可以说,科赫在那间破旧的自建实验室里,为全人类真正推开了细菌世界的大门。

结核杆菌的发现

从零到一的跨度已经足够难了,但是科赫还在继续跋涉。

这个年轻有为的小镇医生,因为发现炭疽杆菌而轰动了德国。卫生署也觉得不能埋没人才,便把他调到柏林工作。

科赫终于离开了那间「自制实验室」,在新的办公楼里,他不仅有最新进的实验设备,还配有助手。

科赫简直找到了天堂!

他就像一台发明永动机,创意和灵感每天都汩汩往外冒。

比如怎么从多种细菌培养液中,只提取一种细菌?

科赫苦思冥想后,得出一个重要思路,把培养液换成固体。

一条被冰冻的鱼,自然无法再自由游走。

细菌如果被固体物质困住,便能在显微镜下一览无余。

他是第一个想到,把琼脂加入培养基的人,并且这种观测办法至今还在生物界沿用。

这个问题是解决了,然而要一边看一边手动画出实物,仍然很麻烦。

要是能把照相机也装在显微镜里,观测结果几秒钟就能出来,简直事半功倍。

于是,科赫又化身工科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直接拍摄的显微镜,他留下的显微镜照片,放到现在也是高水平。

那么问题又来了,细菌大多没有明显的颜色。

观测形态变化时,极其费眼力,而原有的染色法都不适用于他在研究的结核细菌。

科赫再次给自己铺路,动手研究细菌染色剂。

结晶紫、美蓝、伊红、刚果红,他把常用的染料逐个试验,效果都不理想。

由于双手经常泡在各色染料里,手心手背被染得乌黑发亮,看起来就像中毒了。

加上他的工作便是与细菌打交道,身边不少人认为科赫一定得了严重的传染病,都对他避之不及。

外人的偏见、无数次的失败,照旧没有击退科赫。

终于有一天,他显微镜下清晰的蓝色长条形细菌——结核杆菌。

在结核病折磨人类数千年之久后,人类历史上首次看到了真凶,而这多亏科赫。

为了谨慎起见,科赫又在寻找了一批感染结核病去世的患者遗体。

当时结核病人随处可见,死亡率高达25%,科赫想取得实验病灶根本不难。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把大量病灶带回实验室进行染色观察。又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终于发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世界为之沸腾

1882年3月24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都沸腾了。

世界卫生组织甚至宣布,以后每年的3月24日都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中国、墨西哥、越南、泰国为铭记这一天,而集体发行过纪念邮票。

这一切都有赖于科赫的重磅消息。

他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肯定得公开宣布:结核病的致病元凶找到了!

它就是结核杆菌。

这个年仅39岁的医学研究员,面对着台下一众白发苍苍的医学泰斗,说出了这个爆炸性的发现。

台底下沉默数秒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人们都被他石破天惊的医学新发现征服了。

人类在夺去千万人性命的结核病面前,第一次有了里程碑式发现。

意味着治疗结核病不再是盲人摸象,也意味着它即将不再是死亡绝症。

后来科赫又发现了结核菌素,能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结核病。

简直离结核病的根治就差临门一脚,科赫已经为后人铺好了路。

1883年后,科赫走出了柏林的高级实验室,开始了他追着传染病跑的新旅程。

他和同事去过埃及,深入印度。

在霍乱最严重的病区,冒着感染风险,摸清了霍乱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并且给这些国家提出了有效的控制霍乱流行法则,一百多年来这些法则基本没有大改,一直适用到现在。

科赫还研究了鼠疫﹑疟疾﹑回归热﹑锥虫病和非洲海岸病等。

悬在人类头顶的几大致命传染病都在科赫的显微镜下,瓦解了死亡面纱。

他也被称为「绝症的克星」,在饱受传染病折磨的同时代人心目中,有如天神。

1905年,科赫接到了一通来自瑞典的电话,因对结核病的重大发现,他拿到了当年诺贝尔医学奖。

姗姗来迟的荣誉面前,他已经完成了太多医学大事。

鞠躬尽瘁

直到去世前几年,科赫才从国外奔波回到故乡。

他在外追着传染病奔跑了20年,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可是好景不长,年仅67岁的科赫,便在德国一家疗养院去世。

原因仍旧是劳累过度,引起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

科赫的一生为人类解开了50多种人和动物疾病的治疗方法,并且大部分影响至今。他留下的科赫原则,甚至帮助全球科学家找出了「SARS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

这样一位领先时代的医学研究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一首纪念诗写道:

「从这微观世界中,涌现出这颗巨星。您征服了整个地球,全世界人民感谢您。献上花环不凋零,世世代代留美名。」

所谓的医学奇迹,都是无数科赫这样的疯魔科学家,穷尽半生、历经失败才找出的方法。

他们不相信神迹,只有过人的努力,和一颗宽广的心。

时至今天,仍旧有许多医学工作者,像科赫一样倾其一生,孜孜不倦地前进在未知征途上。

向他们致敬!

科研猫公众号后台查询功能

对话框发送期刊名

即可查询最新影响因子、近五年IF和发文量、预警期刊、分区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大传染病杀手之结核(上)
邮说医学史123:锁定结核病元凶——科赫(下)
医学诺贝尔之路(1905):最好的礼物
历史上的今天——1882年3月24日,罗伯特•科赫宣布分离出肺结核病菌。
人类怎样才能战胜凶恶的顽疾 ▲一闻
从肺结核病看中西医的根本差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