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苦海备考 妙法为舟

苦海备考  妙法为舟

——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与对策建议

憨子

教师教育学生有一个老生常谈的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个“苦做舟”道出了莘莘学子的求学途径,这话不无道理,但也不全对。作为学生,特别是临近高考的高三学生千万不能怕辛苦,不能像佛祖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临阵敲锣收兵。但仅仅依赖于辛辛苦苦的“一分耕耘”未必就能“一分收获”,比如备战高考的题海战术就是依赖于勤苦,但题海不会自然而然的出能力,题海也不一定包容了全部应该掌握的教材知识。陷入题海,迷失方向,反而影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把握,虽然极辛苦,但究竟是接近彼岸,还是原地打转甚至倒退,很值得怀疑。所以,我一方面反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另一方面也不赞成“题海无涯,勤苦为舟”。我主张的是“学海备考,妙法为舟”。只有“妙法为舟”,才能跳出“苦海”,才能“学海易渡”,才能到达理想的高校彼岸。

那么,备战高考,何为妙法?这得从现实的高考特点说起。

高考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纸上谈兵”。

就试题的命制而言,命题者将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现实问题经过高度概括,浓缩成试题的材料,并就这些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解答。事实上,大量引入学科教材以外的材料,创设学科教学之外的新情境,新案例,是目前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基本命题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仅是为了避开中学教师的猜题押宝,更重要的是突出能力立意,真正检测出考生的学科素养,以确保高考选拔性的效度。这就是“纸上布阵”。就试题的解答而言,考生面对试卷上命题人创设的教学之外的新情景、新案例,代表社会实际而不是真实的社会实际,当然不能照搬照套教材现成的答案,但也无需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只需要分析研究材料,依据材料提供的社会信息,调动头脑中已储备的教材知识,按照试题设问来组织该试题的答案。这就是“纸上谈兵”。

以2018年的两道高考题为例说明:

例1、2018年的全国高考文综II卷第13题(试题略)。

这道试题是以美国挑起国际社会的贸易战为背景命制的,但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内容很多,仅就对进口钢铁和铝加征10-25%的关税而言,其对美国自己和对方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影响都非常多非常大,但命题仅仅截取“将进口钢铁关税大幅度度提高至25%”,且“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命题,只问“短期内上调关税对该国钢铁制成品消费的影响路径”,这就是命题者的纸上布阵。针对这样的命题,考生只需要研读关税上调25%这个题干内容,调动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税收与消费知识,就设问“对该国钢铁制成品消费的影响路径”进行思考研究,再将研究的结果与选项进行比较对照,做出选择即可。至于实际中的美国挑起贸易战的来龙去脉则完全不用考虑,这就是考生的“纸上谈兵”

例2、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II卷第40题(试题略):

这是一道很经典的28分的大型综合试题。命题者选择袁隆平团队研究超级稻作为命题背景,将该团队数十年艰苦卓绝的科研实践浓缩为400多字符,形成高考命题的新情境,并就新情境设计三个新的问题。分别以检测“论证和探究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与“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立意,考察考生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与“文化自信”等具体知识。整个命题都是命题者主观意志的体现,也就是纸上布阵。从命题者所给的答案反向思维,作为考生,无论是解答哪一个设问,都只需要认真研读试题所截取的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设问要求的有效信息,然后与设问既定的知识相结合。至于袁隆平及其团队的其他先进事迹以及相关的其他理论,与解答试题毫无关系。这就是纸上谈兵。

综上所述,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所有的试题都是命题者“纸上布阵”。考生无需进行任何实际调查研究,无需了解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只需要把命题者所编制的材料与自己知识库中积累的知识相结合,做出符合设问要求的答案。这就是考生的“纸上谈兵”。

上面是我们从高考试卷出发讨论的结果,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就会发现,高考所要检测的四级十二层次能力,是以应考的要求和操作为依据,按照人们研究思考问题的思维规律制定,丝毫不涉及社会实践的需要。由此可知,考纲规定的4条能力其实都是纸上谈兵的能力。

人所共知的是,只要是国家统考就永远不可能让学生到真正的实际中去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就只能是命题者纸上布阵,考生纸上谈兵。这是铁定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既然如此,应对高考的基本方法就是学会纸上谈兵。

如何纸上谈兵?依据“纸上布阵”的特点,以不变应万变的“纸上谈兵”妙方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坚持“两个基本点”。即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规范解题思路。做到第一个基本可以说没有难度,只需要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做到第二个基本需要一点灵性,那就是按照命题者的“布阵”思维:首先是把握试题的设问,而后是按照设问在试题材料中提取解题信息,再根据提取的解题信息在设问指向的知识范围内选择对应的具体知识点,最后将对应的知识和信息组合,这就是完美的答案。

事实上,考生只要能把握这两点,就可以在高考的考场上游刃有余。这既不需要在无限的时政与文化资料中把握命题背景,也不需要在无边的题海里辛苦捞针,更无必要去费尽心思的猜题押宝。换句话说,考生只需把握这两点,就可以跳出苦海,轻松自如的登上理想的彼岸。

作者简介:陈晶,籍贯山东新泰。供职于山东省沂源县第一中学,中教一级政治教师。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新城大道东路沂源一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高三备考必看:吃透课本的四大步骤
【策略】2021年高考化学试题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
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冲刺备考方略
高考成功有捷径
专家评卷:2016全国2卷文综试题
2011年高考政治考纲解读及预测(大纲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