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普课题:山西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农普课题:山西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畜牧业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畜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各项方针政策,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畜产品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逐步成为我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初步形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高档绿色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从增强竞争能力的角度看,由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竞争,谁的单位成本低,质量安全水平高,谁就在竞争中拥有优势。目前,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技术壁垒限制我国畜禽产品的出口,日本、欧盟对进口猪肉的检测指标已从过去的25个大幅增加到410个,一些新兴生猪生产国家和地区也悄然崛起,与我们争夺市场份额。从满足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要求的角度看,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及奶制品、鸡蛋等畜产品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着人类健康,成为我国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便成当务之急。按照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是“十一五”时期山西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小规模分散饲养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方式转变,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新阶段。面对这一历史机遇,研究山西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其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之策便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结合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的开发,进行了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一、新时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连续遭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冲击,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多次对我国畜产品出口封关,违禁使用兽药问题时有发生。总结我们的成败得失,我们认为,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解决新时期畜牧业发展众多矛盾的现实选择。

1.1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是解决动物卫生问题的重要条件

动物卫生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畜牧业发展是解决动物卫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动物卫生和畜牧业生产相辅相承。不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动物卫生问题将永无宁日。散养户规模小、素质低、管理粗放、人畜混居是引发动物卫生问题的主要根源。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动物疫病问题,基本上都源于散养户。总结多年来动物卫生工作的实践,消除动物卫生安全的隐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健康,必须从生产的源头规范,通过发展方式转变,实行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1.2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表面上看,畜产品出口受阻是由疫病和药残问题引发的,但从更深层次的分析,反映了畜牧业发展方式落后,畜禽养殖分散,这不仅易引发疫情,而且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基地也难以通过国际认证。近年来国际动物卫生组织来我省认证动物卫生工作,不仅要看动物卫生工作的本身,而且要看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是否具有适应动物卫生要求的集约化生产基地。为此,只有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不断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畜产品出口的因素,提高畜产品竞争力。

1.3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是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设施装备的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管理畜牧业。因此,建设现代畜牧业,既涉及到生产力的提高,也涉及到组织形式的创新,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是畜牧业现代化的题中之意。特别是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尽管存在着畜产品加工滞后等诸多问题,但主要矛盾是生产环节不适应产业化的要求,畜禽整齐度、批量供应能力、生产计划性等都很难满足加工与贸易的要求,特别是奶源、牛源、羊源不足问题非常突出。我们不能不承认,在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落后,已成为畜牧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1.4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是增加农民牧业收入的客观需要

山西省农民人均收入已达3665(2007),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这一时期是畜牧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畜禽养殖利润率下降,散养户减少,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山西省已出现这种迹象,尽管畜禽养殖效益下降不明显,但由于外出打工收入远比养几头猪的效益要高,为此散养户减少日趋明显。在这种形势下,畜牧业要担负起农民增收主导产业的重任,必须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靠规模谋发展,向规模求增收。 

二、山西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畜牧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站在一个新起点,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畜禽规模养殖发展速度慢、比重低,难以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需要;畜牧质量安全隐患多,难以适应国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对外出口的需要;畜禽养殖分散,批量小、整齐度差,难以适应现代畜产品加工的需要。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大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加以解决。

 2.1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山西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畜禽饲养量和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迈上一个新水平。

2.1.1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战略的实施,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农业结构调整要加大畜牧业的发展力度,畜牧业生产将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我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也相应制定了要在510年内把山西建成“畜牧大省、畜牧强省”的宏伟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的“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工程”,使山西的畜牧业在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表明:2006年末,全省大牲畜存栏158.9万头,其中:役用牛存栏79.2万头,奶牛存栏27.8万头,肉牛存栏37.8万头;生猪存栏377.3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猪31.3万头;羊733.9万只,其中: 山羊354.8万只,绵羊379.1万只;家禽5508.2万只。2005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90.6万吨,比2000年增长39.3%,人均占有量27公斤,比2000年增长35%;奶类总产量为73.8万吨,比2000年增长105.4%,人均占有量22公斤,比2000年增长98.2%;蛋类总产量56.9万吨,比2000年增长41%,人均占有量17公斤,比2000年增长39.3;山西畜牧业总产值141.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9.3%,比2000年的27.8%提高1.5个百分点。纵观山西畜牧业的发展历程,虽然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惊人,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内蒙、河南、河北、陕西等邻近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肉类人均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2.4公斤,差距比2000年进一步拉大;奶类生产全国有19个省市区比山西增长都快;蛋类人均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2公斤。另外诸如畜牧业总产值、单产水平以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畜产品质量及畜产品出口创汇等多项指标,都呈现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这就需要我省的畜牧业要在今后的几年中,要加快发展速度,实现有快又好的总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小区化、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科技含量是唯一有效途径。

2.1.2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迈上一个新水平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提出的“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的总体要求,做出了建设山西畜牧强省的决定和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为推进全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发展规模养殖,扶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建设畜产品优势区域,探索生态畜牧业建设上取得明显的成就,对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①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我省畜牧业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发展,畜牧业的养殖方式已从零星分散饲养逐步转变为规模养殖,专业化养殖。规模养殖和小区化健康养殖已初具规模。一是专业村养殖。到2004年底,全省共发展养殖专业村9253个,其中养猪专业村1928个,奶牛专业村854个,肉牛专业村1556个,养羊专业村2702个,养禽专业村2213个。二是小区养殖。到2004年底,全省共发展养殖小区3149个,其中养猪小区270个,奶牛小区360个,肉牛小区879个,养羊小区571个,养禽小区1013个,养兔小区56个。目前,全省规模养鸡存栏量已达到存栏总数的80%,猪达到65%,奶牛达到60%,肉牛达到30%,羊达到65%2008年我省开始实施规模健康养殖计划,通过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推广畜禽良种,建设饲草饲料基地,完善服务和防疫体系。据了解,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省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总饲养量比重由现在的30%提高到70%以上,畜牧业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30%提高到40%以上。规模养殖的发展,为提升我省畜牧业生产能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为提高我省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我省积极鼓励各类工商资本,民营资本投资现代畜牧业,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现代管理意识和较高科技水平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引领广大农民养殖户和生产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使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近年来,我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吸引省内外龙头企业,省内煤焦民营企业转向投资畜牧业,发展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使畜牧业的企业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05年,全省已发展各类养殖、加工企业5000余个,扶持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60余个,涌现了山阴古城、永济粟海、文水大象、平遥牛肉集团、平遥龙海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我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批优秀畜产品加工企业脱颖而出,标志着我省畜牧业向现代化目标迈进了一大步。2005年成立的阳城县华强肉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形成了年屠宰加工肉牛5000头的生产规模。2006年高平市与江苏雨润集团合作的“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我省迄今为止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合作项目,总投资达2.4亿元,投产后可年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8000万元,每年为全市农民带来直接养猪收入8000余万元。二是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不断涌现。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养殖户、加工企业、经营能人根据生产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成立了养殖合作社、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使畜牧业生产走上了有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道路。目前,全省已发展各种畜禽养殖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100余个,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畜产品优势区产地市场、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实现了畜牧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拉动了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③畜产品优势区域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后,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全省畜产品生产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区域布局,并提出并实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工程,加快了全省畜牧业协调发展和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朔州、太原为主产区的乳品生产优势区,以晋中和运城为主产区的肉牛生产优势区,以太行山和晋西北为主产区的肉羊生产优势区,吕梁山沿黄河24县为核心的绒山羊产业带,以太原盆地、上党盆地为核心的猪鸡生产优势区。优势区域的形成,为我省畜牧业生产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也为畜牧业各产业、全省不同地区畜牧业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④高科技生态型养殖得到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化,积极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取得显著成效。以优种种猪为例,晋城市目前建成了高平市正易种猪有限公司、泽州县兴宏牧业有限公司、亚华晋宏养猪场等祖代种猪企业,极大缓解了种猪缺乏的问题,大大加快了优种工程的实施进度,促进了畜牧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畜产品品质的提高。随着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农村新的污染源之一,防治污染、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工作刻不容缓。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对畜牧业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控制,努力消除畜牧业生产活动对人类和环境及动物的不利影响,实现人、畜、草的和谐发展,使养殖业既得到快速发展,又使环境得到很好保护,使畜牧业走上生态环保型发展道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以晋城市为例,近年来,该市积极响应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积极筹划和协助符合条件的畜禽养殖场户进行无公害认定工作,目前全市畜牧行业已有泽州县东晋牌鸡蛋和高平市融生牌生猪等13家企业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其中高平市“华康”牌生猪等7家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1.3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增加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战略目标。各级党委政府也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大了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1.4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人均收入1000-3000美元的快速发展期,经济增长会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求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增加,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这将给畜牧业发展带来新的良好机遇。

2.2不利因素

我省在转变畜牧业发式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加快我省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中,目前依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2.2.1思想观念的束缚

①对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还未深入人心。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畜牧业现代化,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说法严格的说在学术界已成共识,但在广大农民中甚至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中并未形成共识,受传统思想影响,还存在着重粮轻牧、重养轻管的做法;有的片面地认为畜牧业只富民,不富省,因此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有的跳不出“就畜牧抓畜牧”的圈子,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畜牧业效益不高。

②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只要农畜产品总产出增加了就行,也不管产出的农畜产品质量如何,能否卖得出去。更有甚者,部分官员为了多出农产品以显示政绩,采取行政命令等方式扩大种养面积,而不是注重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和投人产出率,导致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土地、光、热、水等资源的浪费,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③对两种经济发展方式缺乏深刻理解。有的人认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即为单纯的生产场所扩大,将集约经营与外延扩大再生产对立起来,看不到集约型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也是十分必要的;有的认为集约经营只有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而没有劳动集约,认为搞集约经营会加大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不利于农民就业和农村的稳定,导致实际工作力度不大。

2.2.2  制度因素的制约

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往往是呈正相关的。实践证明,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向市场取向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经济管理体制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由于缺乏市场约束,表现出典型的短缺经济,生产什么都有人要,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是粗放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应该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一个旧体制的完全退出和一个新体制的全面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已进入大规模发展商品生产的新阶段,但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抑制着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迅速转变。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规模与现代化的矛盾、专业化与社会化的矛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虽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发展很快,但在前进的过程中,单家独户的小生产面向社会主义的大市场,家庭农户经营规模小,势单力薄,无法用现代手段装备畜牧业,难以采用先进的技术从事生产,更谈不上实行科学管理。这就制约了科技进步,影响了畜牧业效益的提高。畜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也缺少社会服务,使产前的生资供应、产中的技术咨询和引进、产后的产品加工和销售均得不到有关方面的配合。

2.2.3  畜牧业投资不足

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畜牧业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其本质内容是畜牧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转变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不是降低投入,而是要增加有效的投入。资金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粘合剂与助推器,是转变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可靠保障。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养殖业在大农业中的产值连年提高, 但对养殖业的投资状况却没有在的改善。畜牧业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必然相对滞后。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后,仪器设备老化,特别是乡()畜牧“三站”建设滞后,难以发挥技术服务保障作用,使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科研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2.2.4  科技进步水平低下

山西省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较快(约为50%左右), 良种覆盖率大幅提高。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表明科技进步在我省畜牧业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畜牧科技在整体水平、科技投入、源头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发达国家为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正是由于畜牧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据FAO统计资料, 2002年我国牛胴体重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发达国家的53%;每头产奶母牛的年产奶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4% ,发达国家的45%;猪肉、羊肉、禽肉、禽蛋的单产水平也大体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猪的出栏率已经达到160%以上,肥育猪体重达90110 kg的饲养天数缩短到150165,饲料报酬3. 01以下,胴体瘦肉率60%以上,母猪年提供商品猪20 头以上;我国猪出栏率比世界发达国家还低很多。更何况我省的畜牧业科技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2.5  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畜牧业的发展不再是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大,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在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而技术、管理要素的主要载体是人,只有高素质的产业队伍才是真正的价值来源。我省从事畜牧业的人员主要是农民和畜牧业管理科技人员,从我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状况看,虽然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有率已大幅下降,但主力军仍主要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而学习专业技术的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的比例很小,显然这与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极不适应。而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畜牧业要素投入的质量比数量显得更加重要,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 GDP(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日本的单位面积产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了物质投入的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农民就学年限长,具有很高的农业技能。如果不能普遍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无法给畜牧业提供其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人力资本。

三、 畜牧业发达省份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做法、经验

3.1浙江省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3.1.1主要做法

浙江省地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现代畜牧业方面的主要做法可归纳为“五个突出、五个推进”:

①突出区域优势,推进畜牧产业的协调发展。面对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该省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抓手,不仅实现了全省畜牧业总量稳定增长、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效提升了整个产业档次。

②突出规模养殖,推进养殖方式的转变。养殖方式的转变,是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基本途径。该省以清洁生产为导向,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努力提升现代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一方面积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减少农村散养方式,提高规模化程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实行农牧结合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治污、统一服务、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的运作机制。

③突出生态循环,推进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定点,把畜牧场与农田、园地一并规划,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等产业的有机结合。

④突出机制创新,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我省积极鼓励各类工商资本、民营资本投资现代畜牧业,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比较雄厚资金实力、有现代管理意识和较高科技水平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使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了真正依托的载体。一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的调动,吸引各类工商企业踊跃投资畜牧产业,从事畜牧养殖、加工和营销。二是着力组建专业合作社,重点是通过依托畜禽专业大户、经营能人联系农户优势,依托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技术、服务优势,依托龙头企业的加工、品牌、营销优势,依托批发市场的流通、中介优势,积极组建畜牧业合作组织,形成既有畜禽养殖生产和服务型合作社,特别是集畜禽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一体型合作社。三是着力推进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同时开辟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和拍卖等现代交易渠道。

⑤突出动物防疫,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和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三级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体系。

3.1.2基本经验

浙江省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实践,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①重规划,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前提。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畜牧产业、统筹省内外区域、统筹畜牧业与其他产业关系为基础,早规划、系统部署。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浙江省现代畜牧大产业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目标。并通过推进规模养殖和小区化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畜牧业水平;通过实施草食动物为主的特色畜牧业项目,推进欠发达地区畜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建设“畜牧业外向拓展工程”,积极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到省外、国外建立畜禽养殖基地,兴办加工企业,实现省内省外区域联动发展。

②重市场,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的核心。传统畜牧业和现代畜牧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按计划经济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检验两者的唯一标准。近年来,我省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始终把培育市场、规范市场和加快市场化放在首位,一是建立民营经济为主的畜牧生产经营新主体。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畜牧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和推进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全省85%以上的种畜禽企业均为民营资本投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种畜禽的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二是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化是市场经济的特色,也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全省各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品牌化经营,加快提高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空间。

③重科技,把社会化服务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的保障。现代畜牧业必须有现代科技作为依托,一方面,其依托技术的内容从传统的畜牧兽医技术拓展到集约化养殖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信息服务技术等多个层面,服务的对象也从分散的一家一户演变成了规模养殖场、小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而且服务的方式也由传统的走村串乡改变为网络服务、多媒体服务等。为此,近年来,该省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使行业主管部门与民营科研机构、基层畜牧兽医站和民营诊疗服务组织有机衔接起来,同时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和专业合作社接受服务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④重政策,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该省按照“少干预、多服务、搭平台、出政策”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完善了畜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陆续制定了有关动物防疫、种畜禽管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管理、畜产品安全等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畜禽生产,保障畜产品安全及公共卫生安全。二是注重解决畜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同时,在全省开通了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减免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各类收费公路的过路(桥、渡、隧道)等费用;政府部门还专门研究并提出了关于妥善解决畜牧用地的有关政策措施,强调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3.2  山东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围绕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山东省的做法与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优化环境、凝聚力量,加大投入促发展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规模养殖,建设饲养小区,实行标准化改造,投入是基础。近年来,山东各级畜牧部门积极争取财政、计划、土地、金融等部门的支持,从不同角度落实一系列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5000万元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中,有2000万元用于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基地,发展规模饲养;从2006年开始,每年拿出1000万元实施家畜良种补贴,主要用于补助养殖小区农户购买良种家畜;省财政还设立了农业标准化专项资金,拿出440万元,用于畜牧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和养殖小区及养殖场的改造。各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有力带动和吸引了金融、企业、外资和民间资金的注入,形成了多元投资发展畜禽规模养殖的良好局面。目前在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上,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辅助的多元投资格局,有力推动了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2.2规划引导、强化管理,健全制度促规范                      

在转变畜牧发展方式、发展规模养殖的过程中,该省坚持边建设、边规范的原则,在注重增加数量的同时,采取规划、示范、引导、监管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引领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一是合理规划布局。按照“规模养殖构建基地、基地建设支撑产业、产业聚集形成优势”的思路,把发展规模养殖、转变发展方式与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42009)》进行了布局建设,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强化监督管理。各地根据规范的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加强了对新建养殖场(区)建设选址的引导和环境评价,加强了对原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的引导,加强了日常运营的监督管理,畜禽规模养殖场(区)建设管理有了新起色。三是搞好引导示范。及时总结了各地规模饲养场(区)建设管理和组织运营的经验与做法,推广适合不同地区的先进典型,明确了发展畜禽规模养殖、转变畜禽饲养方式的方向和路子。在此基础上,各级各有关部门面向不同畜禽品种和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树立典型企业,实现了做法完善在点上、经验推广到面上,问题解决在点上、效应放大到面上。四是完善制度规范。为确保标准规范的实施,将成熟的畜禽养殖场区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搜集、整理、提升,推广应用到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建设管理之中,保证了畜禽规模养殖的扎实推进。

 3.2.3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创新组织促提升                     

 一是建立统分结合的组织模式,规范畜牧养殖小区。在积极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按工业化理念进行管理经营的同时,重点突出了对畜牧养殖小区内部组织运行模式的总结与推广。目前,60%以上养殖小区实行了统一建设、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供应、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统一粪污处理和分户饲养相结合的“七统一分”运行模式。与分散饲养相比,既提高了畜牧生产经营的效率,又避免了疫病和药残的威胁,推动畜牧生产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社,实行畜禽规模养殖场(区)的横向合作。针对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者联合的愿望不断增强的情况,山东省以龙头企业、县乡畜牧兽医站和村基层组织为依托,大力促进畜牧合作社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运行规范的畜牧合作社典型。这些合作社面向市场或大型加工企业的需要,把相关畜牧养殖小区组织起来。一方面,供应养殖小区所需要的良种、饲料,另一方面,把养殖小区饲养的畜禽统一销售出去,为畜禽规模养殖场(区)的发展搭建了新平台,有力提高了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把畜禽规模养殖纳入产业体系。除个别畜禽规模养殖场区自行销售、部分场区通过合作社销售畜禽及产品外,其余大部分都与畜产品加工企业或运销组织建立了经济联系,畜禽养殖场区逐步成为畜牧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产业一体化经营过程中,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需要,合理布局建设养殖场区,促进养殖场区与加工企业及运销组织的对接,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在搞好监督管理的同时,为畜禽养殖场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服务。目前通过产业化运营带动的养殖场(区)已达总量的60%以上。

3.2.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促特色

转变养殖方式,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近两年,该省在引导饲养户扩大饲养规模、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大力建设饲养基地的同时,将养殖小区规范化、多样化建设作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推动。一是以合作社为依托建设养殖小区,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养殖小区,三是集体投资建设养殖小区,四是社会集资建设养殖小区。

3.2.5搞好服务、强化支持,内外结合促协调

一是加强了技术服务。针对畜禽养殖场区对成熟技术和新成果的需要,畜牧部门普遍加大了规模养殖技术组装和推广的力度。重点推广了标准化生产、程序化防疫、科技化饲养等实用技术。除加强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外,还重点对合作社、养殖场区、技术骨干进行了培养,弥补了先进实用技术进入养殖场区的断层,构筑起适应新型养殖方式的基层技术推广网络。二是加强了信息服务。为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健康发展,及时把信息服务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解决网络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山东畜牧信息网更新了信息服务软件,简化了对终端设备的要求,扩大了对畜禽养殖场区的服务覆盖范围。目前,90%以上畜牧养殖场区都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获得市场、技术、政策、经验、合作等方面的信息。                     

四、 因地制宜,探索各自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本研究根据我省畜牧业的总体规划和产业调整政策,特别是我省为保护生态环境,颁布实施禁牧令后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我省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区域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建立三种现代养殖模式。

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适合于平川农区养殖模式——平川地区具有充足的饲料原料资源,适合发展养猪小区、养鸡小区,也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可以发展养羊小区、养牛小区等。

Ⅱ、标准化健康养殖小区模式。适合于山区、半山区和农区的养殖小区模式——山区、半山区荒山荒坡面积广阔,可以发挥地域优势种草养畜,发展养羊小区、养牛小区和养兔小区等,也可以适当发展养猪、养鸡小区。

Ⅲ、综合性养殖模式。适合于城郊地区的养殖模式——城市市场容量大、需求面广,要求的品种丰富。因此,城郊除发展一定量的集约化、规模化的大中型专业养殖场外,也要重点发展一些常规品种和特种动物的养殖小区等。

4.1  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

这一生产模式主要适合平川农区,包括晋中平原、忻州平原,运城、临汾等地的平川农区,这些区域交通便利、农作物种植面积大、饲料资源丰富,特别是农作物秸秆生产量大,为规模化养殖场奠定了强大的饲料饲草原料后盾。因此,这些区域主要适合建立较大型的养猪、养鸡场,以及秸杆为主的草食动物养殖场。

4.1.1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养殖场的优点

①规模效益大。规模化养殖投资大、基础设施完善、技术严密,能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劳动力和设备条件的潜力,以较大的规模进行畜牧生产,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②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可以达到产品的优质高产,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格化。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饲养管理基础设施和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选择发展方式进行专业化生产。

③有利于发挥畜禽优良品种的产能优势。规模化养殖采用适合于集约化饲养的良种优良品种,通过三、四个品种杂交改良,把高繁殖性能、高泌乳性能和高产肉性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着高度的杂种优势,使优良品种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

④容易进行环境调控。规模化养殖采用现代化手段建筑畜禽舍,基础设施完善,容易进行人工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光照,使畜禽不受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采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流程,按规模化形式组织生产劳动,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人畜的直接接触。同时,根据畜禽的营养需要组织饲料生产,按饲养标准进行饲喂;或建设高产优质人工草场,围栏分区放牧,饲喂和饮水均实现自动化,尽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⑤提高了畜牧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规模化养殖不仅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饲养管理的高水平,实现畜禽产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而且毛、肉、奶、皮等产品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形经济。最终以较低的生产成本、优良的产品质量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成为社会化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规模化养殖,有利于同期发情、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及快速强度育肥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全年密集繁殖、均衡产羔、批量育肥、批量上市,提高了养殖业的产业化水平。

⑥有利于畜禽疫病的防控。规模化养殖环境严密封闭,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少,通过制定严格的检疫、免疫、防疫程序和各种防疫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的防控畜禽各种疫病的爆发流行,保证畜禽健康。

4.1.2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养殖场的合理规模

根据我省平川区域的资源状况,特别是饲草和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状况,合理的规模应是猪年出栏10000头左右,蛋鸡饲养量100000只左右,肉鸡年出栏200000只左右,羊年出栏5000只,奶牛饲养量5001000头,肉牛年出栏500010000头。但是注意饲养牛羊等草食家畜要注意饲草的资源平衡,一般情况下以周围3公里的饲草和农作物秸秆的承载量为界限计算养殖规模。

4.1.3 建设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注意事项

①畜禽养殖场应该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干燥、排水良好和背风向阳的地方。要注意通风流畅、采光性强,交通、水电便利并远离污染源。平原地区场址应选择在比周围地段稍高的地方,山区应选在稍平的缓坡地建设畜禽养殖场。

②应保证水源水量充足、使用方便。畜禽饮用水水质应符合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畜禽养殖场投产后,每年应监测水源水质2次,并定期清洗消毒供水系统。

③一定要远离化工厂、工业公害污染区、矿区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必须要远离村镇、居民点,畜禽舍应在居民区下风向,一般应远离居民区2公里以上的距离。场区空气清洁、无污染,场区环境安静、无噪音干扰或干扰较轻。不得在原有旧畜禽养殖场上新建养殖场或扩建,不得位于畜禽类屠宰场、畜禽产品加工厂、兽医站、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等下风向。

④畜禽舍建筑材料应无毒、无害。畜禽舍墙壁、屋顶、天花板应选用坚固、防水、防风、防虫的材料,易于清洗消毒。畜禽舍地面也要排水量好、卫生、安全舒适,易于清洗消毒。畜禽舍内应有一定数量和大小的窗户,以保证畜禽舍正常通风和采光;要安装排气扇和风机,保证通风换气。

⑤畜禽养殖场环保设施应按标准建设。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畜禽尸体焚烧设施,废弃物一定要无害化处理。

4.2  标准化健康养殖小区模式

本养殖模式适合平川、山区、半山区推广应用,主要是以种草养畜和集中饲养为主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小区为主生产模式。养殖小区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龙头企业建园,农户租赁或托畜饲养;

政府项目扶持,集中建设养殖小区,农户入驻;

村集体统一组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八统一原则),分户建设。

4.2.1 标准化健康养殖小区的优点

①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充分利用中央土地流转政策,把农民饲养的畜禽从村庄中脱离出来,有效解决人畜混居问题,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要求畜禽养殖场(户)按国家标准达标排放畜禽排泄物。另一方面要制订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增加治理畜牧业污染的投入,鼓励农民发展生态畜牧业,对畜牧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治理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扶持。同时,政府还应培育生态畜牧业典型,以促进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保证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②有利于防疫。通过实行统一的防疫管理,促进防疫措施的落实与到位,有利于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与扑灭。

③有利于统一管理。养殖小区的畜禽舍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投产,实行八统一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养殖小区的管理现代化。

④有效的保证产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促进科学技术推广,有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确保畜产品安全。

4.2.2  标准化健康养殖小区的合理规模

根据我省山区、半山区的资源状况,特别是饲草和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状况,合理的规模应是猪年出栏500010000头,蛋鸡饲养量50000100000只,肉鸡年出栏100000只左右,羊年出栏5000只,奶牛饲养量5001000头,肉牛年出栏500010000头。但是注意饲养牛羊等草食家畜是要注意饲草的资源平衡,一般情况下以周围3公里的饲草和农作物秸秆的承载量为界限计算养殖规模。

4.2.3  建设标准化健康养殖小区应注意的问题

①科学规划。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人畜分离、综合利用”的要求,统一规划;按照节约资源、便于防疫、便于管理的原则,制定建设方案。              

②统一标准、统分结合。按照饲养、饲料、办公和隔离分区的原则。在小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统分结合。“统”就是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卫生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污物治理、统一产品销售。“分”就是畜禽产权归农户所有,由农户自主养殖管理。

实现小区内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突出环保设施建设,养殖小区内污染处理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小区周围和道路两旁要建设绿化带,美化环境。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③创新养殖小区组织机制。第一类是政府扶持引导型。即政府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扶持、提供贴息贷款等方式建立示范养殖小区,组织技术人员蹲点指导,以典型示范带动农户扩大规模,提高养殖水平。第二类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以加工销售企业或大型养殖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户发展。第三类是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由养殖专业协会牵头,组织动员养殖户自愿联合、共同筹资、统一建设、分户饲养。第四类是养殖大户联建型。由多个养殖户分户投资,滚动发展,形成松散的联合体。

④规范管理。制定养殖小区管理办法,明确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明晰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严格规范小区的生产经营,规范小区内工作人员的职责,真正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4.3  城郊综合型规模养殖模式

在城郊地区除适合规模化养猪、鸡、奶牛外,发展规模化养鸭、绿壳蛋鸡、三黄鸡以及特种动物养殖,主要针对大中城市的消费市场。

4.3.1城郊综合型规模养殖模式优点

城郊综合型养殖模式中包含了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化养殖两种模式,因此它具有两者的优点,主要针对的是大中城市的消费市场和群体,因此在养殖种类上除了养殖常规的猪、鸡、奶牛外,还可适当养殖特种畜禽。

4.3.2城郊综合性规模养殖模式的规模

根据城郊特点和资源状况,集约化、规模化猪场的的合理规模应是年出栏500010000头,蛋鸡饲养量50000只,肉鸡年出栏100000只左右,羊年出栏2000只,奶牛饲养量5001000头,其他特种动物要适度饲养,不能大规模养殖。在饲养牛、羊等草食家畜是要注意饲草的资源平衡,一般情况下以周围3公里的饲草和农作物秸秆的承载量为界限计算养殖规模。

4.3.3城郊综合性规模养殖模式发展中注意事项

①项目要选准。在畜禽养殖项目的选择上,首先要对本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市场行情、技术水平等主要因素进行认真考察,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哪些养殖项目能上,哪些项目不能上。切不可盲从,见别人养什么自己也养什么,要慎重选择适合自己养殖的畜禽项目。如饲草资源丰富,应以发展牛、羊、兔等食草家畜项目;如在城郊地区则应发展生猪、蛋鸡、肉鸡、奶牛等畜禽项目。

②品种要引好。养殖户引种前,要向当地畜牧部门咨询,听取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再对各个品种的优缺点和市场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对比,选择适合自己养殖的畜禽品种,千万不能道听途说,随波逐流。不能只听信什么奇、特、新的品种,自己不加考虑,不求专家论证,盲目引进。有的养殖户到远距离引种,这些畜禽由于外界气候环境的变化,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疾病,若管理不当会出现大批畜禽死亡。因此,引种要尽量就地、就近,还要引适合当地气候、环境、饲养习惯等品种。

③规模要适度。畜禽规模养殖大小要适度,应根据自己可用的场地大小、资金多少、技术水平高低来确定,实事求是定规模,切不能不切实际,贪大求洋,打肿脸充胖子。要在以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发展,按照先小后大、先少后多“滚雪球式”的模式发展。一般的农户在初期养殖畜禽的适宜规模为蛋鸡在千只左右,生猪在百头左右,毛兔在百只左右,山羊在50只左右。在畜禽圈舍的建设上应科学规划、因陋就简,以免将资金大部分放在建圈舍上,造成养殖上因资金匮乏而不能正常运转,待以后经济实力强了再搞高标准建设也不迟。

④饲养要科学。畜禽规模养殖户在养殖方法上要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改传统的散养为圈养、笼养,改单一饲料为全价配合饲料,改自由采食为定时限量饲喂。并采取严格的防疫消毒措施,畜禽防疫要程序化,该注射的疫苗一种不能少,该防的畜禽,一只不能漏。消毒要坚持正常化,畜禽圈舍里里外外消毒要全面、彻底,不留一点死角。育肥猪和肉鸡等要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确保畜禽规模养殖健康发展。

五、 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选择

“十一五”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畜牧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快畜牧业发展速度,实现畜牧业由大到强、由传统到现代、由粗放到集约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跃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1 明确指导思想,坚持基本原则

5.1.1 指导思想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发展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为载体,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强化监管,加快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我省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制定了全省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重点抓好100个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个规模化农畜产品基地、10个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示范县。大力推广种养业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到2010,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

5.1.2  基本原则

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产业龙头。以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养殖方式转变和龙头企业建设,创立名牌产品,增强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对接,把各种规模生产经营和国内外大市场联结起来,把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区域推进,突出重点产业。根据资源特点、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确定各地的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重点突出、区域化推进的发展格局;坚持依靠科技,突出发展创新。依托科技和人才,通过先进技术的研发、集成和应用,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实现产业的快速升级,增强畜牧业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四是坚持政府扶持,突出投资主体。加大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突出政府对畜牧业公益性、基础性领域投入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集体、内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投资畜牧业,突出民间资本在畜牧业中投入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又好又快。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推行清洁生产和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5.2  科学发展,创新机制

科技进步是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一要加强先进技术推广。组织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畜禽良种工程技术、品种选育技术、人工种草技术、粪污处理技术、秸秆利用技术、信息普及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畜牧小区饲养管理技术、防疫技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十大畜牧先进技术。二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素质。要改进培训手段,大力普及多媒体培训技术,逐步建立电子信息网络培训体系,为广大养殖户创造一个宽松的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三要加强科技人员培养。各级畜牧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干部到现场锻炼。要完善技术干部在职培训机制,强化继续教育。要加强行风建设,造就一只技术精良、作风过硬的技术干部队伍。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还必须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首先,管理方式创新。积极实施依法治牧,切实把政府职能定位在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上来,由依靠行政手段指挥生产,变为跟踪市场需求,科学引导畜牧业发展,依法保护和支持畜牧业发展。加快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依托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组织农民根据市场要求,加快良种引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建立标准化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积极培育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活跃畜产品流通。其次,发展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规模化生产,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公共卫生管理、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畜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尽快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规模化养殖生产体系。近阶段应以大力发展养殖小区为重点,使其成为规模养殖的主体力量。加快规模养殖场的发展,提高集约化程度。对新发展的养殖企业,坚持高标准、外向型、结构优,促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养殖企业群。第三,畜牧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推广和普及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将畜牧兽医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加快推广应用步伐。充分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的主体作用,加强畜牧科技培训,实施好科技入户工程,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扶持政策,加快对畜牧业发展的引导、管理和扶持。在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上,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政策,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解决好畜牧建设用地问题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配套、畜禽品种更新、生产技术推广、重大疫病防控、畜禽产品销售、畜禽污染物处理等方面针对不同养殖场情况进行扶持,把养殖小区建设和运行纳入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全省畜牧业发展的全局来看,各级政府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在畜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扶持畜牧业发展,加大对规模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园区、专业养殖企业(场),畜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销中介组织,畜产品销售市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畜产品优势产区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我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社会化服务能力、畜产品加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5.4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要稳定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提升我省畜牧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和发展水平,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银行的扶持、企业的投资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的参与。为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畜牧业发展投资体系。建立多元的畜牧业投资渠道,要按照上面补一点,农户拿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的办法,拓宽筹资渠道。政府政策性补助措施的作用是以少量资金带动大量的资金投放到社会资本不愿涉足的利润低或者是风险性大的领域,起到一种带动作用和引导作用。一是设立专门为畜牧业发展服务的“畜牧业发展基金”。二是建立专门面向畜牧企业的担保机构,增大银行的资金供给。三是进一步拓宽畜牧业贷款渠道。四是尽快涉足畜牧业投资保险业务,积极探索畜产品价格保证与化解风险的机制。

5.5以产业化为依托,加速畜牧业工业化标准化进程

5.5.1畜牧业生产工业化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用工业化的设施、设备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畜牧业,大力发展现代设施牧业。一是要着力组建大企业集团,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存的产业格局,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效益优势。当前,畜牧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高畜牧业竞争力,增强畜牧业发展优势,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是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化畜禽养殖场,引导畜牧专业户进档升级,发展民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领办、能人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领办畜牧小区。三是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畜产品附加值。要积极扶持和促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畜产品加工业全面进步。加强对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控,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加快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动重点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冷鲜肉、奶制品加工和禽蛋加工,增加花色品种。结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跨国经营的示范加工企业,促进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畜产品加工业信息体系。

5.5.2  畜牧业经营标准化

标准化生产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养殖园区的优势所在。每个养殖园区都要根据各自的饲养品种和实际情况,建立《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通过对养殖园区的设施环境、操作规程、产品质量等制定控制标准,实行“七个统一”,即统一设施环境、统一品种标准、统一生产规模、统一饲养方式、统一营养水平、统一免疫程序、统一加工出售,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饲养、管理松散、防疫水平低等弊端,把全面标准化管理作为生产管理的“纲”,抢占市场的“桥”,切实提高养殖园区内标准化生产水平,确保畜禽产品的绿色安全。养殖园区的管理者应拓宽思路,从产前、产中、产后几个环节,加强对园区内养殖户的监督,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采用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相关国家标准来组织生产,确保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

5.5.3  建立健全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要通过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社等形式,把千家万户分散的资金、技术、物资、劳力等生产要素联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服务,区域布局,分户饲养,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成规范化的养殖园区,通过统一提供良种、饲料、防疫、服务,分户饲养等措施,把小户联成大户,小生产联成大生产,从而形成新的规模,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水平。

5.6  发展生态养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畜牧业环境保护和草原生态建设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保障国家资源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目标并重,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将成为未来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畜禽规模养殖和小区养殖的蓬勃发展,畜禽粪尿处理和环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畜禽粪尿污染已成为继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之后的又一污染来源。因此,发展生态环保型养殖,减少和消除畜禽粪尿污染水质、空气和土壤,避免粪尿中病原微生物造成人畜共患疾病的交叉感染,是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的必要措施。在发展生态环保型养殖上,一要扶持耕地种草、圈舍养殖等现代农牧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生产体系建设,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形成“粮食多→饲料多→畜禽多→肥料多→粮食多”的良性循环,促进农村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二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沼气工程,为畜禽养殖小区、专业养殖场科学无害化处理畜禽粪尿,开发生物能源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使畜禽养殖小区、专业养殖场的粪尿等废弃物得到科学开发,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清洁能源和种植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

5.7构筑饲料和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要按照全程监管的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在完善畜产品和饲料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检测及监管体系,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饲料安全预警和评价体系;全面推行HACCP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和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推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建立牲畜信息档案,严把市场准入关。

 

                                        课题承担单位:山西佳源生态农业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区畜牧业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健康养殖和规模化生产的意见(2007)
滕州市“十二五”时期畜牧业发展规划
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思路举措
正阳县畜牧业发展纪实。
规模健康养殖计划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