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微处彰显出的师德力量

      江苏省南京市陶行知小学二年级四班的23名同学,每天在放学之后要进行一个特别的程序:爱的抱抱。每天放学时间,二年级四班同学们正在收拾书包。动作快的,匆匆把书本往包里一塞,就冲到教室最前面,一头扎进老师怀中。收拾好的同学越来越多,老师面前也排成了一条小长队,同学紧紧“黏”着这名老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心中有爱并能够通过学生感受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应该成为一名合格教育者的前提。因为,在成年人看来哪怕是极细小的一个举动,都可能会对学生的情感、心灵造成影响。而师德力量也正是通过这看似不显眼的细微处才得以彰显出来。

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的心里呵护和情感渴求会有所不同,抱抱这一形式,也许只适合612岁的孩子,但这种形式背后所传给的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传给的对学生的心里呵护和情感润泽,传递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成长的做法,在整个教育阶段都是相通的,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只有爱的教育才能生长出教育智慧,也才能在学生做出出格的举动时理解学生的行为并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处罚了事。在这方面,很多教育家都留下了经典故事。

陶行知在当小学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当他了解完情况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泥块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其所传递出的教育思想其实和“抱一抱”的做法如出一辙,启迪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是爱的艺术,赞扬学生如此,惩戒学生更需要爱的智慧。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没有大爱就没有教育。前段时期,教育部推出有关师德的若干举措,从职业伦理和素养上对教师的从教行为进行规范。其实,真正的师德是爱,一名教师合格与否,技巧和能力还在其次,爱心和耐心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心中有爱的教育自然不缺爱的智慧和能力,教师如此,学校亦然。前不久,山东有一个小学推行“绿色惩戒”,学生如果有迟到等违纪行为,将会有包括写承诺书、背诵孔子名言等“惩罚”措施。其背后洋溢的“爱心”跃然纸上。

教育的功能在启迪孩子心智,教会孩子追求真善美。但近年来,诸多发生在师生间的“暴力事件”频发,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对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爱的教育才能培育出爱,在大力倡导师德规范的当下,这理应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感人至深)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用爱播撒希望
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师德演讲
训斥女儿之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