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九)

方名:

五苓散

春泽汤

五苓甘露饮

苍附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方歌

五苓停水尿不利,內蓄膀胱外太阳。

二苓泽术桂分用,虚渴加参春泽汤。

甘露寒水膏滑入,苍附内寒附子苍。

茵陈发黄小便涩,食泻合胃胃苓方。

方剂

五苓散《伤寒论》:二苓(茯苓 十八铢 味甘辛、猪苓 十八铢(去皮) 味甘平) 一两六铢 味酸咸 十八铢 味甘平 枝半两(去皮)味辛热分用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淡者,一也。口入一而为甘,甘甚而反淡,甘缓则淡渗。猪苓,白术、茯苓三味之甘,润虚燥而利津液;咸味下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

春泽汤《证治要诀类方》:虚渴加参春泽汤。

    方以五苓散淡渗利湿,加人参益气生津。治伤暑,泻止仍渴者。

附:春泽汤《奇效良方》:五苓散(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桂心一钱)+柴胡一钱、人参、麦门冬各一钱半。

    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黄连各二钱。为粗末,每服七钱,加灯芯二十茎,水煎,食远服。方以五苓散化气利湿,加柴胡调理枢机,通畅三焦,人参、麦冬补气养阴。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五苓甘露饮:甘露寒水石石膏滑

苍附五苓散:苍附内寒附子苍耳子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发黄小便涩

    茵陈五苓散=五苓散五分+茵陈蒿末十分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胃苓汤《丹溪心法》:食泻合胃苓方。

    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

    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原文

五苓散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消渴者,热未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发汗已,脉浮数者,表邪未尽也。烦渴,亡津液胃燥也,与五苓散,和表润燥。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邪气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与茯苓甘草汤和表合卫。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中风发热,至六七日,则当解;若不解烦者,邪在表也。渴欲饮水,邪传里也。里热甚则能消水,水入则不吐。里热少则不能消水,停积不散,饮而吐水也。以其因水而吐,故名水逆,与五苓散,和表里,散停饮。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病在阳,为邪在表也,法当汗出而解,反以冷水潠之、灌洗,热被寒水,外不得出,则反攻其里,弥更益甚。肉上栗起者,水寒之气,客于皮肤也。意欲饮水者,里有热也。反不渴者,寒在表也。与文蛤散,以散表中水寒之气。若不瘥,是水热相搏,欲传于里,与五苓散发汗以和之。始热在表,因水寒制之,不得外泄,内攻于里,结于胸膈,心下硬痛。本是水寒伏热为实,故谓之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外无热,内热悉收敛于里也,与小陷胸汤以下逐之。白散下热,故亦可攻。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本因下后成痞,当与泻心汤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为水饮內蓄,津液不行,非热痞也,与五苓散,发汗散水则愈。一方:忍之一日乃愈者,不饮水者,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而痞亦愈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

太阳病,脉阳浮而阴弱,为邪在表;今寸缓、关浮、尺弱。邪气渐传里,则发热汗出,复恶寒者,表未解也。传经之邪入里,里不和者必呕;此不呕但心下痞者,医下之早,邪气留于心下也。如其不下者,必渐不恶寒而渴,太阳之邪专属阳明也。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小便数,大便硬者,当与小承气汤和之;此不因吐下,发汗后,小便数,大便硬,若是无满实,虽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候津液还入胃中,小便数少,大便必自出也,可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润胃气。但审邪气所在,以法救之。如渴不止,与五苓散是也。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头痛发热,则邪自寒风而来。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阳分,则为热,热多欲饮水者,与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阴分,则为寒,寒多不用水者,与理中丸服之。

金匮要略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四》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五》

茵陈五苓散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十八》

《伤寒论研究大辞典》

五苓散:本方能通阳化气行水,健脾祛湿。方中茯苓、猪苓甘淡渗湿,通利小便而行津液;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解肌祛风,即能温化膀胱而行水,又能解肌表之邪;泽泻渗泄,助二苓以利水;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是脾强则水有所制。诸药散服,多饮暖水以助药力,意在发汗以利小便,使外窍通则下窍利。原著用于治疗太阳蓄水、水逆、水痞、霍乱等病症,《金匮要略》有用以治疗痰饮癫痫等证。

茵陈五苓散:原著用于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病,其表现为形寒发热,食欲减退,小便不利。陈元犀论曰:“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篙功专治湿退黄,合五苓散为解郁利湿之用也。盖黄疸病由于湿热瘀郁熏蒸成黄,非茵陈蒿推陈致新,不足以除热退黄,非五苓散转输利湿,不足以发汗行水,二者之用取其表里两解为治黄之凉剂也。”

胃苓汤:功能健脾和中,,利水渗湿。方以五苓散化气行水,淡渗利湿;苍术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理气化滞,燥湿和胃;甘草、生姜、大枣甘缓和中,补中和胃。治伤湿停食,脘腹胀满,泄泻,小便短少者。

《神农本草经》如是说

甘草(没分生、炙)(上经):味甘平,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附子(下经):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桂枝:没找到

(上经):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生姜:干姜(中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茯苓(上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猪苓(中经):味甘平。主痎疟,解毒蛊注不详,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猪矢。生山谷。

泽泻(上经):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池泽。

人参(上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街,一名鬼盖。生山谷。

石膏(中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

滑石(上经):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生山谷。

寒水石:无

茵陈(上经):味苦平。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丘陵阪岸上。

厚朴(中经):味苦温。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川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67 讲 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1条
《伤寒论》口渴之辨析
胡希恕讲,伤寒论,金匮要略,论渴,口渴,口干不欲饮,最常见于阳气虚者,气阴不足亦可见。
五苓散与猪苓汤丨方证辨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