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投资=储蓄的问题(1)

学习宏观经济学时,初学者最头疼的的问题就是对投资储蓄恒等式的理解,而且宏观经济学中的储蓄和投资与日常人们所说的“储蓄”和“投资”是不同的,即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储蓄的主体是居民,是有严格区分的。

储蓄和投资概念辨析:

01

储蓄

1.储蓄指的是GDP流量的一部分(两部门经济中是指:当期的收入减去当期消费的剩余部分),不是存量(比如银行里的存款余额)。

2.储蓄指的是产品范畴,(凡是没有被消费掉的实物都是储蓄:新厂房、新设备是储蓄、库存也是储蓄)而不是货币范畴(比如银行存款)。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储蓄”,无非是一种“剩余”的概念:国民总收入扣除折旧、最终消费、税收后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公众储蓄”。

3.储蓄产生的主体只能是居民(家庭)部门。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居民进行储蓄的动机有八种:①预防;②远虑;③算计;④改善;⑤独立;⑥经营;⑦夸耀;⑧贪婪。

4.在国民经济流量循环中,储蓄是漏出的量,即储蓄是离开循环体系的变量。

02

投资

1.同储蓄一样投资指的是GDP(当期的)流量的一部分不是存量。自己投资办厂所购置的机器、设备如果不是本国本年生产的,这部分“投资”就不能计入GDP中的“投资”。

2.投资指的是产品范也不是货币范畴。

3.投资只能发生在企业(厂商)部门。凯恩斯认为企业对资本品、建筑物以及存货的新增购买的动机仅是获利。

4.在国民经济循环中,投资是注入的量,即投资是重新进入循环体系的变量。

可见,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储蓄的主体是居民,储蓄与投资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和投资相等的含义

01

国民收入核算是事后变量分析法,是从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来分析的。

一国的产出可以同时从三个角度去看:

1.它是一国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即总产出(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

2.它是一国的收入,也即总收入(总产品的分配或要素的收入)。

Y=C+S的现实意义是,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收入的角度反映为新增消费和新增储蓄。

3.它是一国的支出,也即总支出(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使用或去向)。

Y=C+I其现实意义是: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支出的角度上是由新增消费和新增投资提供的。

02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这是核算收入的基本恒等式,是从事后核算的角度来分析的。每一项对应GDP的一种核算方法,并且理论上,三种核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必然相同,因为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但是每一项在实际统计操作上,都要划成无数的细项。在具体统计时,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资料获取的原因,不同方法统计出来的数值可能会稍有差别,就用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

在两部门经济中根据C+S=C+I即得 I=S

I=S 的现实意义是,新增投资导致了新增储蓄,或者S=I新增储蓄是由新增投资提供的,是投资导致了储蓄,而不是储蓄导致了投资。

03

同一个东西从不同角度来看待

这种恒等式同会计上的恒等式一样,正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如果你认为“(GDP核算)这个等式能有什么实际意义”,也就同样在问会计恒等式有什么实际意义,会计恒等式里,左侧对应资源的运用,右侧对应资源的来源,它们在实际操作上都要划分成无数的细项。

仅两部门经济而言,储蓄和投资之所以“恒等”,那是因为这两个词其实对应同一个东西,那就是“一国当年产出但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只不过从产出的收入分配角度看,这部分称之为储蓄,从产出的使用角度看,这部分称之为投资(特别是存货被规定为一种投资)。

如果你能够说出(或规定)自己的一种从两个角度看同一样东西的方式,你也就可以得到自己的一个恒等式。这里的关键是:经济学家为什么非要选择从“使用”与“分配”两个角度去看待产出。

举例1

我今年种地获得了10吨的大米,共值10万元人民币。我自己吃了1吨,卖掉了9吨。

某企业主A,雇佣工人,生产了两台设备共值30万元人民币,并将这些产品全部出售给企业主B,获得了30元的收入,支付工人工资10万元后,企业主A获得20万元。

工人用这10万元工资买了我的7吨大米吃,剩下的2吨被企业主A用2万元买了吃。

一年下来国民收入怎么核算呢。

(1)生产法:

从生产角度看:一年共生产了40万元的产品(GDP=40万元),其中大米生产了10万元,厂房与机器设备共生产了30万元。

(2)收入法:

从收入角度看:我生产大米,收入10万,其中消费1万,储蓄9万。

工人收入10万,其中消费7万,储蓄3万。

企业主A收入20万,其中消费2万,储蓄18万

企业主B收入0,其中消费0,储蓄0。

这个经济体一共收入40万,其中消费10万,储蓄30万。

(3)支出法:

从支出角度看:我支出1万,其中消费1万,投资0

工人支出7万,其中消费7万,投资0

企业主A支出2万,其中消费2万,投资0

企业主B支出30万,其中消费0,投资30万

这个经济体一共支出40万,其中消费10万,投资30万

所以,从事后变量分析的角度来看I=S=30万

从收入(财富)分配来看:

工人这一年储蓄3万。

我生产的大米10吨都被消费了,但我储蓄了9万元

企业主A利润收入20万元,吃了2万元,还有储蓄18万元呢。

S=3+9+18=30万

从产出的使用来看:

这些产出(指实物),一部分被各种人消费了(粮食被消费了10万),一部分成为投资(30万资产被企业主B拥有)。

I=30万

不论经济运行的状况如何,实际的投资和储蓄永远相等必然相等。

举例2

(假如国民经济不均衡):

假设第0年,某经济体生产了1000斤大米,而人们消费(食用)只需要600斤大米,人们维持或扩大生产只需要200斤大米,这样,经济中就有200斤大米是'非自愿存货增加'。

核算时计作:消费600斤,投资400斤,储蓄400斤。

而均衡分析时,意愿投资200斤,非自愿存货增加200斤,储蓄400斤。本年经济是不均衡的,通常表作“意愿投资小于意愿储蓄”。于是下一年经济体的产出有减少的意愿,因为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产品成为积压品,使得库存压力增加。

假设第1年,人们想消费800斤大米,人们维持或扩大生产需要200斤大米,但经济体只生产了800斤大米,人们把去年剩下的200斤大米用于维持或扩大生产,这样,经济中就有200斤大米是“非自愿存货减少”。核算时计作:消费800斤,投资0斤,储蓄0斤。而均衡分析时,意愿投资200斤,非自愿存货增加-200斤,储蓄0斤。本年经济仍是不均衡的,通常表作“意愿投资大于意愿储蓄”。于是下一年经济体的产出有增加的意愿,因为本年度的产出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需要增加产量。

这里有几点需要强调一下:

(1)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否采用“元”为单位(“元”也只是一种核算单位),它想表现的都是实体生产。

(2)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投资或储蓄(当然也包括消费)都对应本年本国生产的产品(非本国非本年生产的产品都不算)。

(3)均衡收入分析中的各项仍是实体项,不是货币项。

(4)“货币存款”这类东西,如果代表了本国往年的产出,就不能计入本国的消费或投资。

(5)核算恒等式并不能保证宏观经济均衡,如果有非自愿存货增加,核算恒等式仍成立,但此时经济并不均衡。

(6)宏观经济学在做均衡分析时,并没有武断地假设意愿投资恒等于意愿储蓄,相反,它要说的是,两者相等经济才均衡。

为什么同学们初学时觉得很不好理解呢?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采用“I与S”这样的说法,因为该说法实际上很模糊:模糊主要来自于“储蓄”一词。

“存货增加”,从支出角度看,它属于投资(这时不妨称之为“存货投资”。注意:“存货”是存量;“存货增加”是流量,而“投资”与“储蓄”都是流量);从收入角度看,它属于(企业的)储蓄。但存货增加只是企业储蓄的一部分,并不能与“企业的储蓄”对等。

宏观经济是否均衡,就看“实际存货投资量与计划存货投资量是否相等”就足够了。

实际上,凯恩斯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计划与现实不相符或有差距时,经济就是不均衡的(尽管经济社会的实际的投资和储蓄仍然相等,但它可能处于萧条或通胀的状态,这不是并我们想要的一种状态或理想状态)。政府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运用经济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干预,只要使得计划的量和实际的量完全一致时,宏观经济就处于均衡状态,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一种结果,旨在刻画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以上内容如有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真实经济中的消费和投资
企业常见利润操纵方法的会计分析
《中级财务会计(一)》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中 投资 == 储蓄 问题 的总结
什么是国内总产出?写出计算公式
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及内控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