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南岛内免税:箭在弦上,百亿市场待掘金

11月1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对外公布《海南省“十四五”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规划》,明确加快发展日用消费品免税市场,推动岛内居民日用消费品免税政策规划实施,出台岛内居民消费的“零关税”进境商品管理办法,加快覆盖全岛各市县,万众期待的海南岛内免税又近了一步。

岛内免税政策何时会出台? 

疫情冲击下,海南旅游业受重创,经济疲软。岛内免税政策不仅是海南经济回暖的强心剂,更是国家级自由贸易港示范基地政策的重要一环。随着2020-2021年岛内免税政策的逐步推进,预计首批免税清单和岛内免税店名单会相继推出,先开展第一批试点,后续范围会逐步扩大。

岛内免税市场空间有多大?

政策显示,岛内免税的空间规划将覆盖全岛。那么我们初步估计,全省十九个市县有望实现全覆盖,十九个市县均实现至少一家的免税店配置,海口、三亚等核心旅游城市或将有多家免税店入驻。免税额度方面,参考离岛免税在2020年调整前的额度水平,结合海南常住人口为1008万人,如果能释放十分之一的体量,初步估计岛内免税的体量约300亿元,整体体量与2020年海南离岛免税总销售额275亿元接近。

对参与主体有哪些基本要求?

通过“一负三正”清单与官方的媒体发言中得以窥见,入驻免税的投资主体的基本要求:其一,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具备良好口碑的全国性企业以及深耕海南的区域龙头;其二,能提供稳定海外供货渠道和优质的商品,侧重于日用生活必需的快消品;其三,配备一定规模可用来存放进口商品的保税仓库。

涉及产业链和相关标的:

第一类,已有免税牌照的公司。全国共有10张牌照,其中,中国中免一家独大,行业龙头牌照齐全,海南多地开设门店;四家较早拥有免税牌照的区域性龙头公司(珠海免税、深圳免税、中出服免税、中侨免税(已注销));三家免税新锐公司在2020年取得免税牌照,目标直指海南(王府井、海南发展、海汽集团)。

第二类,积极布局岛内免税的海南本地企业。基于主营便民的日常快消品方向,我们筛选了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医药生物、休闲服务等和日常消费相关度较高的海南本地上市公司共29家,具体详情可参看图表16。

第三类,正在公告申请牌照的上市公司。鉴于免税赛道优质,多家上市公司争相申请免税牌照,其中多为百货公司。目前申请免税牌照的公司有11家:百联股份、鄂武商A、岭南控股、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南宁百货、友阿股份、步步高、中百集团、东百集团、海印股份,申请进展仍需进一步关注。

第四类,其他计划布局免税的上市公司。免税市场规模庞大,众多企业有布局计划,目前公开信息中,众信旅游、新华锦、凯撒旅业和绿地控股四家上市公司计划开展免税业务。

免税的本质是让利于民,作为海南免税体系双轮驱动的重要一环,推动岛内居民日用消费品“零关税”是大势所趋。岛内免税虽是新赛道,但体量和离岛免税相近,前景广阔。岛内免税有望凭借丰富的消费场景、便捷的购买流程,有效提振内需,激活消费潜能。随着免税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容,相关经营主体将会迎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增量空间值得期待,百亿市场掘金正当时。

正文目录

图表目录

01

双轮驱动格局已定,海南岛内免税前景可期

免税是近年来大消费中爆发力最强的赛道之一,特别是中国免税持续高速增长,2011-2019年免税销售规模从120亿元增长至54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0.8%,远高于全球7.5%的平均水平,市场空间逐步打开,前景可期。

1.1、 供需两端同步发力,免税市场迎来新机遇 

特别是2020年疫情后,全球免税市场遭遇重击,中国免税却能逆势增长,主要得益

于以下因素的催化:

第一,物美价优。这是免税品最大的优势,有渠道资源的免税店统一采购,不仅有价格优势,品质还有保证,特别是高档的奢侈品,通常会有20%左右的价格优惠,有的能便宜50%以上,价格非常有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二,消费回流。这在2020年疫情后表现得十分明显,出境旅游受限,国内免税承接了大部分的高端消费。2020年中国境内消费奢侈品消费逆势上涨48%,占比高达70%-75%,远高于之前的20%-40%。这也是双循环的应有之义,引导消费回流,打开增量空间。

第三,消费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是消费升级的起点,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收入水平还在持续扩张,高端消费尤其是奢侈品需求集中释放,连续六年贡献了全球奢侈品50%以上的增长。

第四,政策利好。免税行业与政策密切相关,2020年免税行业政策利好不断。一方面,加快牌照发放,丰富市场供给。免税品经营属于国家授权特许经营的业务,牌照稀缺,之前仅有7张,2020年就新发了3张,分别花落王府井、海南发展、海旅投(海汽集团母公司),免税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另一方面,提高免税额度,激发消费潜能。一次性将海南离岛免税额度从人3万/年提高到10万/年,并放宽了免税商品种类、单品限额等限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供需同步发力,2020年海南离岛免税新政成效显著,平均客单价提升至6000元以上,离岛免税购物额同比增长104%,购买力集中释放,助力中国中免取代韩国的Dufry成为全球第大的免税零售商。

1.2、 离岛免税+岛内免税双轮驱动,增量空间可期 

免税行业正值黄金发展期,未来前景和价值毋庸置疑。但也不可否认,现在尚处于初期,独木难支。2020年12月离岛免税平均客单价约为6604元,虽同比增长了近一倍,但相较10万的总额度还有不小的差距,免税行业改革仍需深化,除了丰富品牌和品类,还要引入更多经营主体参与竞争和更多消费群体参与购买,岛内免税正好可以同时兼顾这两点,海南离岛免税+岛内免税双轮驱动下的政策红利值得期待。

短期来看,岛内免税有助于提振内需,开拓免税消费市场,与海南离岛免税形成双轮驱动体系,是加快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举,也是海南自贸港发展重要的政策抓手。 

岛内免税和离岛免税都是海南免税体系的重要构成,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适用范围看,离岛免税仅限于“离岛旅客”,岛内免税主要消费群体是岛内居民,有海南户籍或在海南工作的常住人口,适用范围更广。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已实行10余年,但受益方仅限于有免税消费需求的“离岛旅客”,需要配合离岛程序才能提货。海南本地居民如果没有离岛行程,无法享受免税红利,不利于提升海南本岛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海南居民期待岛内免税已久。从免税种类看,岛内居民消费的免税进境商品正面清单将与离岛免税商品门类有所区别。离岛免税清单中不乏中高端消费商品,而岛内免税政策的适用商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为主,贴合居民日常消费需求,商品消费频度高。从空间规划看,岛内免税政策会覆盖全岛,免税店布局得到多层次优化。不仅限于现有的免税城及免税购物公园等商业设施,同时也将在各市县中完善购物业态,丰富消费场景。大卖场与小便利店的消费场景转换拉近免税商品与居民的距离,带给消费者更便利快捷的体验,进而达到提振内需、释放经济活力的目的。

岛内免税也是自贸港“零关税”的应有之义。如香港作为全球自由贸易港,除了酒类、烟草等几类特殊物品之外,香港大部分进口货物都免征关税,这也是香港成为购物天堂的主要原因。离岛免税与岛内免税双轮驱动体系,将加快推动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深化海南自贸港改革。

长期来看,岛内免税正外部效应明显,不仅能带动配套产业发展,还能助推产业链迭代升级,实现高质量共赢。 

从全球最大免税市场韩国40多年的免税经验来看,市内免税是免税的重要构成,占比高达85%,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明显,充分激活了韩国本地人的消费力。市内免税也是2009年韩国成为全球免税第一的主要推动力,韩国本地人贡献了40%-50%的免税消费。

相较于韩国市内免税,海南省岛内免税政策放开到岛内居民,本地居民即使不具备离境条件也能享受免税政策,适用范围更广,优惠下沉到居民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居民消费潜力的挖掘相比于韩国市内免税将有增无减。特别是在促进消费升级和引导消费回流的背景下,岛内免税凭借距离更近、空间更广、租金更低、频次更高、体验更佳等优势,不仅能驱动内需潜力持续释放,还能通过免税产业中引入国产品退税等举措,助推产业链优化升级,政策信号明显,增量空间可期。

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参照2020年新政前的离岛免税购物额度,假定海南市民每年的岛内免税额度是3万元(平均每天不到100元,风险可控),根据海南七普数据,2020年常住人口为1008万人,消费上限可达3024亿元,再由离岛免税客单价占比每人每年离岛免税额度10%的历史平均水平推算,岛内免税规模为302亿元,这就和2020年海南275亿元的离岛免税总销售额差不多,可形成离岛免税和岛内免税双轮驱动新格局,前景广阔。

岛内免税作为新赛道,可提高岛内居民免税日用消费品的市场渗透率,有助于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免税购物相关的旅游休闲、物流运输、冷链仓储、汽车服务、餐饮娱乐等产业链的构建和配套服务的完善,丰富海南国际旅游与免税购物的体验,为海南发展培育新动能和新业态;另一方面,免税商品对于消费品市场份额的挤占,会迫使岛内甚至国内产品进一步提高性能,加速产业链迭代升级,激发本地企业活力。

02

深化改革正当时,海南岛内免税政策护航

免税的本质是政策的让利,作为国家特许经营业务,其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驱动,不管是牌照申请、门店审批,还是免税范围、免税额度、免税种类、单品限额等规定,都少不了政策的定调。所以免税政策的导向就是免税发展的向导,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海南刺激内需和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免税政策改革步伐加快。下面我们将基于中国免税政策的发展历程,推演免税政策的发展风向。

2.1、 顶层设计完善,免税行业再迎政策东风 

其实我国免税业的诞生,紧承改革开放的进程。免税业始于1979年,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入境旅游。但最初的制度建设仍处于懵懂期,行业发展也在摸着石头过河。直到2005年海关总署明确了我国免税业的垄断格局,产业发展思路才逐步清晰,行业也在政策的完善过程中日渐壮大,位于全球免税行业前列。2010年开始,离岛免税提上日程,免税业进入单支柱发展时期,迎来“黄金十年”。随着2020年岛内免税政策的陆续出台,免税业从单轮驱动迈向双轮驱动,新一轮的政策红利集中释放,增量空间再度打开,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懵懂期: 

1979年是我国免税业的起点。改革开放初期,基于促进入境旅游消费的考虑,原中

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向国务院上报开办免税品销售业务,希望通过一系列优惠政

策吸引海外商旅,中国免税业应运而生。 

但最初的制度建设仍处于懵懂期,行业发展也在摸着石头过河。1994年免税业进入市场化节奏,迎来了第一波较快发展。2000年,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免税业务集中统一管理的有关规定》的“四统一”方针奠定了免税行业的基础,自此我国的免税行业经历了第二波快速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免税行业。直到2005年海关总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免税商店及免税品监管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免税业的垄断格局,行业格局愈发清晰,体量也随之增加。

单支柱: 

2010年是中国免税业的一个重要节点。离岛免税提上日程,免税业开启单支柱发展,

迎来“黄金十年”。 

第一,中国免税业已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90多个机场、港口和边境口岸等地,年销售额达17.3亿美元,占全球免税业份额的4.4%;第二,从全球份额占比上来看,中国免税业由上年的全球第二十二位擢升至第五;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催生了“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翌年,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试点的公告》,我国开始试行离岛免税政策,实现由免税业催化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

双支柱: 

2020年是中国免税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海南岛内免税政策的陆续出台,免税业再次掀起岛内免税政策浪潮,从单轮驱动迈向双轮驱动。至此,中国免税业新格局基本确立,或将在岛内免税政策的拉动下,迸发新动能。其实在2020年岛内免税提出之前,相关政策就曾在政府工作中有所提及,最早是2014年商务部印发的《2014年流通业发展工作要点》中提出“研究在部分大城市开设市内免税店等试点工作”。但直到2020年疫情催化消费回流的诉求加大,同时在内循环政策大背景的助推下,市内免税政策才真正开始有序推进。2020年6月1日出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明确了岛内免税的政策方案。随着《海南十四五规划》、《自由贸易港白皮书》等政策的详细方案陆续出台,岛内免税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的免税行业进入新的时代。

2.2、 改革蓝图绘就,海南岛内免税规划推进中 

随着近两年岛内免税政策研讨的深入,岛内免税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从免税清单的设计到免税进程的规划,从业态的空间布局到消费的方式细则,再到最近出台的购物失信惩戒细则,海南岛内免税政策呼之欲出。

从空间规划上看,各方面政策均提及岛内免税政策将覆盖全岛,免税店布局得到多层次优化。政策不仅限于现有的免税城及免税购物公园等商业设施,同时也将在各市县中完善购物业态。与此同时,《海南省“十四五”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规划》提及了“消费网络节点布局更加优化,形成体验型消费海南样板。”由此可见,免税将在全岛各市县持续深化布局,为岛内居民提供更好的消费便利。

从商品定位来看,随着2020年至2021年具体准则逐步细化,免税商品得到准确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岛内免税商品仅被宽泛定义为“岛内居民消费的进境商品”。《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岛内免税商品被分为三类,“日用消费品免税”位列其中。2021年7月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免税商品溯源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提及免税商品指“离岛免税商品和岛内居民消费的”零关税“进境商品”;2021年11月12日,《海南省“十四五”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规划》出台,岛内免税商品进一步落实为“岛内居民日用消费品”零关税“进境商品”,新免税格局就此展开,构建出完整的岛内免税商品格局。

从清单品类来看,《海南十四五规划》内容中明确提出,建立“一负三正”的清单,使四类商品免关税,免税商品得到准确定义。其中包括一个负面清单——针对生产设备方面,提出对企业进口自用设备零关税进行负面清单管理,负面清单之外商品的全部免税;三个正面清单——对进口运营用的交通工具、进口用于生产自用或者两头在外模式进行生产加工活动所消耗的原辅料,以及岛内居民消费的进境商品,这三个正面清单之内的全部免税。其中居民消费品正是岛内免税的政策说明。岛内免税将侧重于日用生活必需的快消品,主要品类或将以进口食品、药品、化妆品、衣物用品、器具等生活日常消费品为主, 有望达到几百上千种,致力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同时,岛内零关税清单中的商品将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三税,相较于跨境电商的仅限定额度以内的商品暂免关税的限额限税有明显成本优势,为商品价格国际化接轨创造有利空间。

可以看到,岛内免税政策细则已经覆盖空间规划、商品定位、清单品类等方方面面,各个维度逐步落实。海南省商务厅厅长陈希指出,“乐观预计2021年上半年政策推出”。但因为清单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过程中需要经过各相关部委审慎研究,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目前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推进,岛内免税政策实施近在咫尺。海南2021年重要经济任务主要集中在自由贸易港建设,基于政策护航,海南已成为免税行业发展的核心根据地,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境外高端购物消费回流提速。海南有望成为新型国际旅游的消费中心,步入新免税格局下的新征程。作为未来免税的主要阵地,海南岛内免税对于免税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03

箭在弦上,岛内免税竞争格局全梳理

3.1、 疫情冲击海南旅游业,扩大内需惠民纾困 

新冠疫情重创海南旅游业,旅游人数和收入难以维持,经济失速下行。新冠疫情的爆发严重冲击了旅游业,海南省作为著名旅游城市,支柱产业受创,整体经济失速。旅游业复苏受到疫情反复的挑战,2021年去除低基数影响来看,除春节期间接待游客人数增速可观,随后便持续走低,截至9月复合增速仅为-2.79%,对应旅游收入复合增速为0.76%。海南省GDP中第三产业占比高达60%,旅游业是海南第三产业的重要一环,旅游业受挫,海南省GDP累计同比增速难以修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2021年更是持续失速下行,从年初的3.56%下降至了2.71%,降幅达24%。

海南省亟需扩大内需,对冲旅游业下行压力。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居民人均水平,且受疫情冲击,省内人均消费下滑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岛内免税政策实施后,一方面,低廉的免税价格给居民生活带来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给经济注入活水,有望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内需扩张。

3.2、 岛内免税蓄势待发,众多企业排兵布阵 

岛内免税政策准备良久,“登岛”门槛不会很高。一是投资主体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预计注册资本在3000-4000万元左右的中型企业可以入驻;二是要有稳定的海外供货渠道和优质的商品;三是拥有一定规模可用来存放进口商品的保税仓库;此外,企业品牌方面,预计有名声和口碑的全国性企业以及海南省本地企业更易获得资格。对于岛内免税企业的门店数量,海南将广泛推进线下实体店的布局,结合“覆盖全岛,各市县深化布局”的政策思路,我们预计十九个市县至少一家,海口、三亚这类人口较多的城市将设立更多门店,为岛内居民提供免税业务。

基于免税行业的垄断格局,牌照资源稀缺,目前国内只有10张免税牌照。从某种程度上说,免税牌照比某些金融牌照还稀缺、还有价值。虽然未来随着免税蛋糕的做大,可能会颁发新的牌照,但总体上看牌照稀缺性仍在。而且拥有牌照也不代表可以随意开店,还是要经过一定的审批。

通过我们梳理,我们将与岛内免税相关的企业分成四类:已有免税牌照的公司、海南本地企业、在申请牌照中的公司和其他布局免税市场的公司。

3.2.1、 已有免税牌照的公司 

· 中国中免一家独大:行业龙头牌照齐全,海南多地开设门店。中国中免作为免税行业龙头一家独大,手握3张牌照,包括中免集团和后来收购的日上免税行、海南免税。截至2019年,占有市场85%的市场份额。中免国中免作为行业龙头,一马当先布局海南免税市场,目前在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和琼海市共开设5家门店,分别是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三亚国际免税城、三亚凤凰机场免税店、琼海博鳌免税店。 

· 区域性龙头公司:四家较早拥有免税牌照的区域性龙头公司,逐步在海南开设门店,分别是格力地产旗下的珠海免税、深圳国资委控股的深圳免税、国药集团旗下的中出服免税和中国旅游集团旗下的中侨免税(已注销)。其中,深圳免税已经在海南开设海口观澜湖免税城,珠海免税、中出服还未设立海南门店。 

· 免税新锐公司:三家免税新锐公司在2020年取得免税牌照,目标直奔海南。王府井出资1亿元与海南橡胶成立免税品经营公司、日容免税品经营公司,为避开竞争激烈的离岛免税转而针对岛内居民的岛内免税项目。王府井在海南的免税业务将“三步走”,依次发展岛内免税、离岛免税、全岛免税。王府井免税首店落地海南海垦广场,重点发力岛内日用品免税业务;海南发展以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受让海南海控免税品集团有限公司45%股权,参与行业竞赛。海控免税品集团主要经营岛内居民免税业务,拟利用岛民免税、全岛跨境电商、原产地规则等政策,通过与行业领先零售运营商开设联营店、打造直营旗舰店等方式,在城市社区、景区等区域开设精品连锁店,布局全岛岛民免税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海南海控免税品集团是2020年底成立的新公司,目前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海旅投间控股的海汽集团,拥有海南离岛免税的牌照,海旅投与三亚居然之家购物中心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将约4.7万平方米的物业用于开设三亚市区内面积最大的离岛免税店。

3.2.2、 积极布局岛内免税的海南本地企业 

岛内免税主营生活必需品,相关产业的海南本地企业或将更易获得牌照。岛内免税和离岛免税不同,主营便民的日消品,我们筛选了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医药生物、休闲服务、房地产这些和日常消费相关度较高的海南本地上市公司,共29家,其中食品饮料1家、医药生物6家、农林牧渔4家、休闲服务7家、地产1家。

3.2.3、公告申请牌照的上市公司 

鉴于免税行业赛道优质,多家上市公司争相申请免税牌照,其中多为百货公司。根据上市公司公告,目前申请免税牌照的公司有11家:百联股份、鄂武商A、岭南控股、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南宁百货、友阿股份、步步高、中百集团、东百集团、海印股份。除了步步高和岭南股份,其余均为百货公司。一方面,百货公司开展免税业务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其拥有的高质量品牌资源和成熟的零售运营方式即库存资源,有利于市场运营;另一方面,从韩国免税市场的经验来看,目前韩国较大的免税店就是知名百货公司旗下企业,百货公司对于免税赛道具有天然的行业优势,更容易在竞争中突出重围,目前申请牌照的百货公司名单中,就有8家是知名百货公司。

3.2.4 其他计划布局免税的上市公司 

免税市场规模庞大,企业排兵布阵,只为分得免税“一杯羹”。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免税行业优势将更加凸显。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计划,目前公开信息中就有众信旅游、新华锦、凯撒旅业和绿地控股四家上市公司计划开展免税业务。

众信旅游:公司董秘在与投资者互动中表示:“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客观环境下,公司2020年重点布局了旅游购物及免税等业务,免税业务正在按计划推进,公司将抓紧历史机遇,加快战略转型。” 

新华锦:公司董秘在与投资者互动中表示:“公司收购的上海荔之跨境电商公司正在筹划开展免税业务。”

凯撒旅业:公司董秘在回答投资者提问中表示:“公司主要通过与中出服投资合作的方式拓展免税业务。”

绿地控股:证券日报于2020年8月报道“绿地控股将加入上海免税牌照争夺大军。”

4. 风险提示 

(1)新冠疫情冲击(2)政策不及预期(3)经济加速下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南充分释放免税购物政策效应 将尽快开出本岛居民进境消费品免税店
国旅更名,押注免税搏明天?
奢侈品消费逆势上扬:回光返照?昙花一现?长期趋势?
一飞冲天,“免税概念股”到底有什么魔力
A股“当红炸子鸡” 搭上它股价就翻倍?引起新躁动的这门生意到底有多香
闻旅深度 | 羡慕中国中免市值破3000亿?别想了这块免税“蛋糕”是少数者游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