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古镇 | 青川青溪

  青溪镇,位于青川县西约50公里处的青竹江旁。青竹江,又名清水河,古有清水、醍醐水、青川溪、青溪河、黄沙江等多种称呼,清道光《龙安府志》记载:“清川县有清水出啼狐山,阔五丈,东南流入利州。其水清美,亦曰醍醐水。”青竹江发源于摩天岭(又称青塘岭)南麓唐家河,流经青溪、桥楼、关庄、凉水、七佛、马鹿、竹园、下寺等地,在广元宝轮与白龙江汇合。青川原名“清川”,即因青竹江之水清莹澄澈而得来。

  青溪一地,人文历史久远。蜀汉建兴七年(229年)置广武县,治地今青溪处,属阴平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广武县为平武县,属平武郡。北魏正始元年(504年)改置马盘县,与马盘郡同治于此。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清川县,属江油郡,后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划归龙州(治地今平武南坝,辖域包括今平武、青川、江油等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于此地置青川守御千户所。清顺治初设青川分县,属龙安府。民国初,置青溪团练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青桥联保,兼置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置青溪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置青川县,属剑阁专署。1951年青川县政府迁至他处,此地设青溪乡,1985年改设为镇。

  1979年,青川城郊郝家坪发现一百余座战国时期墓葬,在发掘清理出的72座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陶器、铜器、漆器和竹木制品,其中最为珍贵的是100多字的墨书秦隶木牍。该木牍正面记载有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秦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宜,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田律》即秦代关于农田耕作和山林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1975年湖北云梦也曾出土记有《田律》的律文秦简。大量战国墓葬的发现,以及记载《田律》的木牍的出土,至少可以说明两件事,一是早在战国时期,偏僻的青川一带就是人居密集地区;二是早在公元前300多年,秦朝政令已达此地,且派员管理。此外,该秦隶木牍的发现,对于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青溪,是著名的阴平道上的重要节点和驿站。阴平道,始于甘肃文县的阴平都(文县故城),终于平武县的江油关,蜿蜒于古阴平郡域内,为古时甘肃南部通达四川北部的道路之一。阴平道大致路线是,从阴平都顺白水(白龙江)而下到碧口,再南进到乔庄和蒿溪,然后西行翻越摩天岭到达青溪,由青溪再南下转至平武江油关。一路上,重峦叠嶂、人烟稀少,被视若畏途。三国时,魏国安西将军邓艾经此险道一举破关入蜀。《三国志·魏志》中记有:“景元四年,诸军攻蜀,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险难。艾以毡自裹缚而下。将士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明代大将傅友德在平定陕西、甘肃后,领前锋移兵伐蜀,一路攻克略阳、汉中等地,他仿效邓艾,率军由阴平道悄然入蜀,元龙州府宣抚司长官薛文胜出城迎降。友德由此长驱直入,破绵州继而攻克成都。至今,阴平道上留有众多的古代战事遗迹。201210月,笔者第一次游览青溪古城时,曾赋诗一首:“青牛白马望高墙,映日溪流闪烁光。古道阴平说邓艾,随军刻字路崖旁。”

  摩天岭,古名青塘关,为四川青川与甘肃文县的界山和两省交往的重要关口。翻越摩天岭,连通文县与青溪的这条道路,也是古来茶马贸易的重要商道。该商道北部的白龙江与南部的青竹江,提供了水路方便,将农商贸易扩大到更广阔的区域。宋元以来,青溪一直是四川北部山区里南北货物的集散地,甘南与川北两地乡镇借助这条山地捷径,进行密切的农商贸易往来。清中期至民国时期,为青溪场繁荣的鼎盛时期。那时,西北部的药材、马匹、牛羊肉品、生漆、蜂蜜、菌菇、皮货等山乡特产,运至这里销往川北与成都地区;南边的丝绸、布匹、食盐、茶叶、百货、珠宝等运至这里销往甘南各地。市场的兴盛,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投资经营,也带来了人居规模的不断扩大,县城的功能也日臻完善。

  “茶马交易”是明朝政府推行的重要政策。用茶叶换取马匹,成为中西部两地贸易的主要方式和内容。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的青川,是中原与西部“边茶贸易”的通道口之一。唐宋时期,陕南茶叶种植获得迅速发展,茶叶生产与销售形成规模。贩茶于甘陇地区,陕西茶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近三百年的时间里,陕西茶商垄断了边茶贸易。陕西的汉中、四川的广元、保宁(今阆中)为陕西茶商来往和聚集最为频繁的地方。青溪场,自然也是陕西茶商逗留和客居之地。

  青溪是古阴平道上的重要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此设青川守御千户所,后改为龙州府治所。为强化军事和改善民生,明代时大力进行县城建设和生产发展。青溪古城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城池修固、街道规整和拓宽,城内街道,包括东南西北四大街,以及其他小街小巷,全用石板铺砌。清顺治时期仍将此地作为军事要塞,大兴土木建设城池。至清中期,城墙四围周长九百丈余,分内城与外城,建有瓮城、城楼,城内十字路口建有鼓楼。至民国时,城内外各类宫观寺庙的数量达70个之多,包括城隍庙、石牛寺、华严庵、关帝庙、张爷庙、清真寺、天主堂、禹王宫、高桥寺、土地庙、火神庙等。

  自建县城以来,青溪历代政府重视教育,先后设立有多级教育机构。清光绪八年(1882年)官府创建了“青云书院”,后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改设为“青川初等小学堂”,开设国文、数学、史学、理科、音乐和体育等新学内容。民国二十年(1931年)还在青溪创办了“平武县立东北乡村女子师范学校”。余风遗文,耕读传家,青溪自古多诗礼人家。

  青溪,历史上有多次外地移民来此,其中最近的两次分别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时期。明初,为巩固边防,很多来自鄂陕地区的将士与家属在此留守。偏安一隅,加之这里依山傍水、平畴沃土、物产丰富,内陆大批汉人响应官府推行的屯田垦牧政策来此落户。与此同时,大量的回族客商也前后从陕甘、湖广、云南等地迁移来此地定居。明末清初时,内陆动荡,大量川蜀移民避难涌入白龙江和青竹江流域。清康熙中晚期,湖广省移民也辗转来此或农或商,开基立业。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族商人沿茶马道来来往往,最后滞留此地留居的也不少。清晚同治年间,陕甘很多回民躲避战乱,也拖家带口涌入这一带。

  坐落在大东街的清真寺,为城里颇为醒目的标志性建筑,很远就能让人看见那高高的穹顶和宣礼塔,上面的星月标志闪着亮光。清真寺门堂三开间,尖顶形门窗,西域伊斯兰建筑风格明显。寺内有礼拜殿、厢房和其他设施。典雅庄重的清真寺给古城增添了伊斯兰文化色彩。在回民聚集的街区,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每年的伊斯兰教节日里,清真寺里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当地的清真美食种类繁多,其中清真九大碗,炒、烩、煎、炸、烤、蒸、爆、炖,各式皆有,味美适口,风味十足。天主教堂位于西门外小西街,内设堂、庭、轩、廊、住宅,其钟塔式主楼及其上面的十字架,相邻于民居建筑中,十分显眼。早于19世纪中期,天主教就进入了龙安府,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天主教川西教区、平武县土城子教堂布叶神甫来此传教并修建了天主教堂,另设分堂于大石坝。至今青溪镇上及周边村里仍有很多信众,每逢周日都会在天主教堂里举行礼拜。多种信仰,共存相融,青溪是为祥和之地。

  华严庵,位于青溪城北外约8公里的山里。据记载,该庵建于明代,曾有长约数里的高墙四围,内有三重大殿及侧殿。历经沧桑,华严庵现只有断石残碑等遗留物。谁知这里竟然藏着千古秘密。传说明建文皇帝朱允炆“靖难之役落败而逃,经滇黔入蜀,后藏匿于摩天岭下的华严庵,终老一生。庵内清代所立的残碑中有文字记录似可支撑此说法,《鼎建华严庵碑志序》和《重建华严庵碑记》中分别记有:“古刹名曰华严庵,历稽典籍启自元时,又为明初建文皇上隐跸之所……”、“华严庵之设也,其说有二,一曰肇自建文隐跸之时……”。明建文帝之下落,虽有“隐跸”他地各处之传说,但苦于无证。青溪华严庵里的残碑显然是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实物佐证之一。

  青溪一地,人文历史积淀厚重,风光景色四望皆是。明万历年间进士,曾于四川多地为官并任四川布政司参议的袁汝萃,做诗描写青溪:“西望金牛气,东晖白马鞍。桥高金柳折,泉涌玉华繁。洞口鱼渊跃,关头虎石盘。醍湖不觉晓,雪霁万峰寒。”其诗中所写就是青溪的“八景”——石牛寺、马鞍山、高桥寺、玉花泉、鱼洞砭、关虎石、醍醐塘、九龙包。青溪境内的摩天岭和唐家河,更是远近闻名的著名旅游胜地,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风貌和完好的生态植被,“野性”十足。风光秀丽绝佳处,四季不同这里来,青溪,是一个非常值得游览的好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老三 ▏青川青溪古镇游
名胜|四川·青溪古城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徐逸丰 ‖ 浅论历史上由青溪镇阴平古道展开的三场经典战役
【巴山蜀水】阴平村小住
“青川木牍杯”首届全国隶书书法大赛之入展作品(第161-201件)
邱 刚 | 老当益壮逞豪英 (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