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古镇 | 彭州濛阳

濛阳,位于彭州以东距彭州约18公里的地方。商周时期,即古蜀国初建时期,此地被称之为“繁”,后于秦时设为繁县治所。北周初,繁县仍置,后迁治所于青白江南岸,改名为新繁县。源出龙门山南麓的濛水流经繁县故地,隋时,这一带为濛州辖域,至唐仪凤二年(677年),建制设濛阳县,先后隶属于益州和彭州。濛阳建城于濛水之北,古人将水北山南称为“阳”,故有濛阳其名。明洪武十年(1377年),濛阳废县为镇。清时,此地为濛阳里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濛阳镇,其后辖域和名称几有变化。1985年,濛阳设镇。



 

濛阳历史悠久,域内先后发掘出土了蜀族先民的聚居遗址,以及大量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陶器,这些遗址与咫尺之遥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形成关联。镇东外还发掘出土了汉代家族古墓群,墓室工造精美,随葬物品丰富。这些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在汉代,远至商周时期,濛阳一带就是人类聚集与富繁之地,也是古蜀文明发祥与兴盛之地。



 

濛水,亦称泉水河,为湔江支流,从西往东,流至广汉万福汇入青白江。商周时期,古蜀先民一支正是沿着这条路线,翻越九顶山从松茂高原进入彭州,在此建立根据地,繁衍生息并扩展蜀地疆域的。彭州及郫、繁一带,沟渠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被称为膏腴之地。公元前316秦灭蜀后,历朝历代,这里都是官家军屯镇卫,以及生民落业定居的上选之地。



 

濛阳之移民史,可从商周时期一直写到近代。其中,三国蜀汉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两次大的移民,对濛阳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有着重要的影响。蜀汉延熙年间,大将军姜维领兵北征陇西,攻城略地,克敌制胜,后安排来降凉州军人,以及狄道、临洮等县民众归蜀,迁居于繁县屯垦戍边。与此同时,先后将原繁县住民迁至青白江南岸,即今新繁县地。新繁之名也由此而来。这次移民,加强了蜀地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融合。明末清初,遭受战乱的四川元气大伤,多省民众在政府动员下先后迁徙入蜀,垦荒拓土,开创新业。水旱从人、肥田沃地的濛阳自然是外省移民插占安居之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湖广、江西、福建、广东、陕西等多地移民落户濛阳,或农或商,克勤克俭,家业兴盛,与日俱积。至清中晚期,镇上修建起多个移民同乡会馆——湖广会馆(禹王宫)、黄州会馆(帝主宫)、江西会馆(万寿宫)、福建会馆(天后宫)、广东会馆(南华宫)、陕西会馆(三元宫)、四川会馆(川王宫)。现濛阳居民多为明末清初移民后裔,移民们带来的各地风俗习惯,以及口音,至今还多少有所留存。





 

濛阳古城,形制规整,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城区主街。明清时期,城四周建有城墙,东南西北各街口均设有栅门。栅门上的匾额分别书有“恩沐东皇”、“熏风南来”、“仁沾西伯”、“众星北拱”大字。至清晚期时,濛阳城仍保留着城邑的模样,存有一些寺庙和公共建筑,如东塔寺、字库、魁星楼、土主庙等。



 

濛阳一带,民风淳朴,古来多谦恭仁厚、乐善好施之人。清咸丰年间举人曾文辅当为濛阳乡里之德高望重者。曾文辅,家住北街,生性善良,通文达理,家道殷实不忘济贫救困,经常捐钱捐物于他人,甚至出资购买火匣和棺材帮助赤贫家户殡殓。其善行善举,受到众人赞佩,清光绪皇帝特御赐“神道碑”一座,诰授和晋赠他为奉直大夫与中议大夫。该神道碑,高近3米,精雕细刻,顶部有双龙戏珠纹饰,早期立于南街外文昌宫侧以教化民众仿效。







 

濛阳老街两边是联排的传统式民居建筑,高低错落。大多数民居为两进或三进院落,其中一些家户有长长的巷道,通向宅院深处或拐进旁门别院。城里形态完整的古代宏大建筑现在已经难以见到。位于北街的天后宫,曾经是美轮美奂、气宇轩昂,如今仅存的南北钟鼓双亭楼阁,也已形单影只。咫尺之遥的南华宫,早年也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如今剩下的大殿多有残破,惟其高大粗壮的柱子和敦厚的础石,似能让人遥想当年。其他的各会馆,或有旧址遗物,或已变得面目全非,没了踪影。一些民居破败空置,一些民居门庭改换,稍加注意,仍能看见一些曾经的大户公馆和贵人宅院,这些旧屋老房中不乏装饰精美和工造精巧的木质或石质构件。朴实而精致,时人这种沉稳的生活态度,以及其向往、追求和享受美好的心境,似乎都能在这些构件中看到。



 

东连广汉,西挽彭州,南通三邑码头,得益于地利,清中期以来,濛阳的街市一直很繁荣。早年,广汉、彭县(今彭州)、新都、什邡四县农乡贸易交往,特别是附近的马井、升平、九尺、清流、军屯等地乡人赶场,都将濛阳作为重要选地。清晚民国时期,濛阳设有米市、猪市、牛市、竹木市、菜市等大小市场20余个。街上商铺店堂栉比相邻,裁缝铺、鞋店、剃头铺、铁匠铺、杂货铺、五金店、中药铺、纸火铺、酒坊、酱园、染房、旅店等,应有尽有,茶馆、饭馆更是为数众多,随眼可见。濛阳白布远近闻名,深受乡人喜爱,镇上曾有多家布庄。每逢赶场天,四乡八里的人都会涌进濛阳,街市十分热闹,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若是遇上节日或重要日子,街上更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水泄不通。集市兴隆,名声在外,上世纪50年代濛阳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列为农村集市贸易的联系点。




 

赶场或赶会,茶馆里一定是座无虚席,堂里堂外,满满是茶客。民国时期,濛阳镇里的茶馆有近30家,大有名头的就有五六家之多。茶馆里,各从其类,三六九等,重要的是聚会,谈天说地,吊古伤今,小坐半晌,早忘了世间烦扰。那时,濛阳街上好几个茶馆都开设有川剧坐唱,坐唱也叫“打围鼓”,即票友们在一起切磋交流。逢节会时濛阳各会馆里还有专业戏班子的台演。听戏,为濛阳人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民国十一年(1922年),濛阳就有了川剧社团组织“金兰科社”。该剧社由濛阳镇袍哥首领王吉成组建,为彭州历史上第一个川剧剧社。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就出生在濛阳。阳友鹤8岁就进入剧社,师从汪翠玉、秦华武等当地川剧前辈。阳友鹤后来又加入“新又新”剧社,期间潜心研究周慕莲、陈翠屏等川剧前辈的功夫特长,熟练掌握川剧中昆、高、胡、弹、灯各种声腔,以身段优美、唱腔朴实、韵味醇厚而自成一派,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其代表剧目有《刁窗》、《金山寺》、《八宝公主》等。民国时期,“金兰科社”在镇上的天后宫、万寿宫、禹王宫、川王宫里常年设场表演。拥有积淀深厚的川剧文化,濛阳因此被誉为“川剧之乡”。至今,原“金兰科社”旧址所在的茶馆里仍然每天有川剧班子表演。




 

新时期里,濛阳镇扩展到很大,原东西南北四街老城只是镇区中的一小部分。当地依托广袤的蔬菜基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为数众多的物流企业长期驻扎这里,每日里,场内外都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装货卸货,忙个不停。濛阳,正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高速发展,开写新的历史篇章。


源自:巴风蜀韵,作者:徐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古镇 | 彭州新兴
钟永新·巴蜀会馆系列:自贡南华宫会馆(2012)
川剧的形成及发展脉络
和赵露思一起,透过成都窥见世间百色 | 我和我的家乡
成都首场苏坡桥
重庆湖广会馆:见证清朝时期湖广填四川的沉重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