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志勋:《黄帝内经》解读

杨志勋教授 中医世家传人,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世纪杨氏新药管疗法研究所所长

一、 时代意义:时代呼唤《黄帝内经》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人类的健康不容乐观,二是人类的生存的环境不容乐观。个人的健康首次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命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环境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安全的首要命题,成为时代的共识。

健康和环境恶化的根由是人类的价值观、思维观、行为观和派生的生活方式进入了误区。盲目地以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生命为代价。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以刺激和满足人的欲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点和归结点。导致发展方式进入误区。

走出误区,就健康而言,靠现有的医疗理念、体系和能力则难以维继。就环境而言,继续延续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只能更趋恶化。

人类到了全方位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彻底调整行为模式的关键时刻。转变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是应对时代挑战的战略决策。这种转变需要更高的智慧,这种智慧出自于东方中国,即《黄帝内经》。当今世界涉足生命问题的宝典是《圣经》和《黄帝内经》。《圣经》是西方从神学的角度,探究生命的起源;黄帝内经则更多关注生命过程的探究。《圣经》在西方是至高无上,但它不能取代《黄帝内经》引领人类在地球上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的指南作用。

科学发展观就其本源是《黄帝内经》的智慧。与时俱进,是引领人类走出生存和发展困境的时代观;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各种矛盾的思维观;是科学决策,发展支持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技术观。全民学习《黄帝内经》,必然会从源头上促进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进行。从源头上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的实现。

时代呼唤《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智慧点燃人生,照亮人生道路。

二、《黄帝内经》的价值

《黄帝内经》是一部宏观的生命科学,不只是一部医学巨著。它是中医学的本源。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是开启智慧,认识和发展其它学科的金钥匙。

三、感悟的内涵

感意:感,从内经角度是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体现。即以心身合一的生命去体察。悟意:用自己的心去顿感。两者合一,达到顿开茅塞的效果。

四、《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黄帝内经》共一百六十二篇,其中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是全书的纲,可称为生命科学的宣言书。从战略层面看,《黄帝内经》的使命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量为百岁,质为未衰。实现这一使命是一个是医非医的问题。非医即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医即人的生命就女性和男性都有着不同的生长化收藏(或为生长衰老已)的规律,即七八定律。但现实生活中“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说明人的生命可以超越。超越的本质是做人,即以“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为榜样,在“合道”上性命双修。收到“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的结果。即养命先养性,养性在做人,做人在合道。

就个人而言,三道合一道,即做人之道、健康之道和成才之道合在平常之道上。就人类而言,三道合一道,王道、人道和天道合一道,也是平常之道。王道以人道为核心,王道长治久安,太平盛世;人道以天道为核心,人类与天地同存。天地平常即正常,天地失常即异常。正常福到,异常祸来。从这个意义讲,《黄帝内经》的生命观是天地人平常之观。由“平常”演义出系列概念。如:天人合一、传变、过犹不及、圣度、以平为期、至而至、自律、求本等。这些概念构成了思维观的重要内涵。

五、《黄帝内经》的架构

《黄帝内经》从知识体系讲,拟从道理法术四个层面来探究其架构。以中医学知识体系为例证,道理法术的内涵是否可理解如下:

从其内在纲目关系分,拟概括为道理法术。以不同于临床医学的理法与方药之框架。依据是,中医学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统一的学科,形而上为纲,形而下为目。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一个相对的关系,道与理,道为上,理为下;理与法,理为上,法为下,法与术,法为上,术为下,方药为术,但不是术的全部。从覆盖命性病的视角,“术”似乎比“方药”更广义。

1、道。其本身是天地之道,是独立于人类之外天地之客观存在。同时天地生育之万物,又必然受制于这一客观,体现这一客观,成为个性化的客观。从自然观角度看,阴阳五行是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产物。落脚于中医学,赋于中医学学科在研究命性病时,有一个客观的时空和处理命性病这一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方法论。同样由人文观所体现的做人之道,源于天地之道,落脚于人类社会,也赋予中医学以客观的时空和方法论。两者合一构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地人时空。换言之为一门学科研究问题时提供了坐标体系,也可理解为人体的内外环境。这就是道在中医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它从时空观、坐标系和方法论上,决定了中医学与其它同类学科的区别。是中医学真缔所在。是中医学博大精深、经久不衰的渊源。

2、理。是在人生命运行中符合道之理,即天人为一理。道是理之纲,理为纲之目。从道悟理,如前所述,人的代谢如天地云雨转化,为气精转化。体现为味精气形神的转化。维持这种转化的周而复始,人的生命有其特有规律,如生命的中和律、生命的自律律、生命的代谢律。生命的中和律是阴阳之道对人生命平衡态在理的层面上的表述。生命的中和律是五行道对人生命内外环境和谐性在理的层面上的表述。生命代谢律是气精转化道对人生命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与功能组织(脏腑经络)在运行中,各司其职又协同有序在理的层面上的表述。当生命运动在“理”时,人的生命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反之人的生命处于病理状态。三理中,中和与自律是生命律之本,而代谢律为生命律之标。从因果关系看,前两律为因,后律为果。以相互关系为主线,以代谢律为主导,生命之理引出许多指导辨证论治极为实用之理。如命性病之关系,命性病与脏腑之关系,命性病与精气血津液之关系,脏腑与精气血津液之关系,脏腑与形神之关系,精气血津液之关系,精气血津液与形神的关系,四诊中的色脉症之关系,各种辨证方法之理及之间关系之理,医理药理通之理等,理按其所在时空的差异,按功能分,有关注生命全局之理,有关注生命局部之理。即以生命规律为主导,以辨证论治功能为主线,以生命环境、功能组织和生命物质基础,三者自身和互相之间关系为重点,生理与病理状态为两翼。这即为理之构架。

3、法。法以理为据,法为术之规。规有两重含义,一是行为不可突破之底线,可称之行为之大法,超越了大法就背离了中医学行为“调为不治宗”,这一最高准则。遵循这一大法,意味人体的生命在调治中趋向正常,而远离疾病。从规的纲目层次分,大法为纲。二是具体行为之原则,它们是体现以“平和为期”的实施细则。细则因人因时因地可变,大法不可变。大法的内涵是:就是医与非医因素而言,重非医因素先于是医因素;养命性先于治病;养性先于养命。就是医因素则应遵循保元气,养胃气,防传变,平情志的法则。大法的依据是:从是医角度讲,人体生命正常的基本条件是元气不衰、胃气旺盛、自控力强。元气为人的一身之本,属先天之本;胃气为人的后天之本。治病必求本,本在保两气(元气和胃气),两气为正气。正气若内存,邪气不可干。自控力属生命之潜能,是人遭受内外干扰时一种本能的通过自身调节,在主动切断异常的传变前提下,化解由干扰导致的生理异常。这是人体重建生克制化正常态的恢复力。除了生理的一面,还有性理的一面,有时性理往往更重要。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人具有两个五行即性五行和脏五行,两者的关系是性五行处主导地位,脏五行处从属地位。在临床上,凡脏功能有异常,首先考虑其情志的状态。大法驾驶行为拟概括为四个方面:辨证中依据大法的四条,在四诊合参中,断患者生理性理病理总体水平,及其之间关系。从生命活力层面上对患者可转康环境、趋势和突破点的把握;为论治制定正确的行为思路和策略提供了判别准则;是筛选和评价各种实施细则个性化应用时,在整体上把握可行与否的原则;也是筛选和评价“术”时必须满足又不可替代的条件;是医者制定医疗思路和方案,对患者施“术”时保持平和性态的前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医者平安有效行医在心境上之的尺度。过在伤元气,过在损胃气、过在已病未治,欲病形成,过在扰乱患者之性理。所以无过实际上是中医学为医者明确的德术一体的做人行医大法。

4、术。行为之通道。术以法为据,术内含调治,术效在个性。中医学调治是个复杂大系统,复杂在个性化,大在覆盖命性病。其构成是:以避免“误证”为宗旨的“四诊合参”术和辨证术;以避免“误治”为宗旨的风险决策术和调治优化术。四诊合参术是辨证的前提,使命为医疗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其关键在合参。首诊为望诊,脉诊为核心,闻问为傍证,色脉症相通,此为本术之要,自圆其说之圣度。辨证之技术,是处理四诊合参结果的手段。使命为由症归证候。故称症证转化术。主题词为五,因机性位势。症证之区别,量变之差异。机体损为病,证病之区别,乃质变之别。风险决策术,使命是防止因决策不当,而导致误治。决策是一个过程,一个正确决策的形成由来于决策命题的客观性、合理性、完整性和决策程序、方法的适应性。在诸多命题决策中,医疗思路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体现医疗思路和筛选方术的法则和策略是保证医疗有效的关键。如同生命,万万不可大意。方术是解决过河需要的桥和船的问题。自然对思路的变现是执行层面中的核心。三者的关系,思路为法则之纲、法则为方术之纲。决策的程序遵循纲先目后,决策的依据:思路体现命性为先,化解疾病。法则体现养命性,防传变。方术与思路法则相通。重在个性化。重在避免或减少负面效应。即不求有功,但求为过。调治优化术,使命是防止因选术和施术不当,而降低疗效。中医的方术包括“心气食药”调。它们在养命养性治病的过程中,心调为术的灵魂,气调为调术之本,是食调药调的纲。食调是生命的基础。药调是调术的补充。优化是立足提升命性病整体疗效和合理的综合成本,因时因地因人,对调术结构进技术经济优化评价。

六、作为对《黄帝内经》的感悟片段,已经可以感觉到:《黄帝内经》是天地的智慧,人类只有通过感悟,获取精华,在合道中不断点燃人生,在合道中求得人生境界的升华。当今人类面临生存空间严峻挑战、个人健康状况不尽人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急需在质上转变,感悟《黄帝内经》、传播《黄帝内经》自然成为时代的潮流。早认识、早感悟、早得益、早主动。

养生不是治病

谈养生,首先需要有严谨的态度。现在常说传统养生,我一般不愿意用传统这两个字,传统意味着与现代相对,我认为用经典更为合适。

《黄帝内经》是经典,经典就意味着经得起时间考验。后来人对经典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个人的阅历和实践,有一些具体的观点从现代人的角度不太好接受,那是前人看法的问题,不能归于经典。历史上有很多学派对《黄帝内经》的注释有不同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这并不等于原来的经典就有糟粕的成分。

现代人也有很多新的认识,但不能简单地以对与不对来评述。因为我们的看法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经历四五千年检验下来的东西,不能用几十年的所谓新观点去否定。我们这代人有很多的见解都是很好的,对不对,要由以后的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来检验。人们都希望后来人超越前人,但是在经典上,并不是简单的事。就像从神学角度,西方神学有许多成果,但都没有超过《圣经》著作一样。所以,我们要有严谨的学风。学习、感悟经典文化时要持这样的态度,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说法,不要扣上对或者不对的帽子。

养生不是治病,《神农本草经》在划分药的时候提出“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养生是养命、养性,道家说性命双修,佛家讲养性,都是如此。性命双修的结果可以实现远离疾病。治病要以养生为前提,大凡善医者,必通养生之道,倡养生于先,融养生于疗。所以,养生的界限要弄清楚。

性和命的关系,《黄帝内经》里也说得很清楚,人的脏的功能异常都与情志有关。养命要先养心,养心,说到底就是做人,关系要摆正,这是原则。做人要合道,《黄帝内经》中,整个形而上的部分就是讲做人要怎样合道,合道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合道的概念不是现在讲的道德概念。我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要处理好“三道”关系。一是社会的道,即王道,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都生活在王道里。王道体现人道的时候,社会就是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王道办人事,就得到百姓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现在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们生活富裕,都说明王道必须体现人道才有生命力。但人道要服从天道,因为“以人为本”不等于以满足人的欲望为本,人的欲望增长可以是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导致人自身生存危机的破坏力,关键在“度”的把握。因此,必须修正人的欲望。其标准就是天道,就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圣度”。

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文明一直以对财富的追求,满足人的欲望为主线,现在事实已证明这种理念有相当的不足。人口压力、资源匮乏、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表明人类正面临着生存空间的危机,如果继续遵循单一的西方的理念走下去,人类的生存将难以维系。人类到了该觉醒的时候。早醒悟,早主动。

养生要转变生活方式

那么,用什么样的理念引导人类走出发展误区?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它超出了一个国家、民族的范畴,是在人类面临生存空间危机的挑战的时候需要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和《黄帝内经》提倡的在内涵上完全是一致的。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产生在中国,而不是在西方?人类生存的理念需要回归。回归在东方,而东方理念在《黄帝内经》,这也是《黄帝内经》的价值所在。科学发展观究其本源是《黄帝内经》的智慧。与时俱进,是引领人类走出生存和发展困境的时代观;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各种矛盾的思维观;是科学决策,发展支持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技术观。科学发展观自然是产生在中国,而不是在西方,因为其背后有着中国的经典文化的支撑。

现在把养生问题提得这么高,是因为人的健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养生看起来是个人健康问题,个人健康现在已经提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以前国家安全是指国防安全,现在的国家安全内涵,其中对内的民族健康是其重要部分。特别是2003年非典以后,越来越意识到人的健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黄帝内经》讲的是生活方式,养生其实是生活方式问题。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转变生活方式和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方式要真正得到转变必须有需求方的转变,生活方式涉及的是需求方,发展方式涉及的是供给方。转变生活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如果我们的欲望、追求没有改变,产品是不会改变的。市场需求不改变,产品结构就不会改变;产品结构不改变,产业结构就不会改变;产业结构不改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改变。生活方式的转变讲的是生活质量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致力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活水平不等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核心是生命质量。

发展方式的转变讲的是提高经济质量。经济质量的概念意味着超越了经济本身的要求,我们以前注重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走集约型的道路,其目标还是数量的增长。比如GDP、收入、分配等量的概念,追求数量的结果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开始醒悟要重视生活质量,要求经济方式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经济质量。经济质量提高涉及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类关系合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生态问题,不仅现有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正在恶化的环境要扼制,已经破坏的环境要力求改善。

我们所有的发展不仅为当代人着想,更要对我们的后代负责,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也不仅仅是当代人受益。我们这一代人健康了,下一代人才能健康。现在临床上有很多案例,孩子身体不好可以归结到父母的健康问题。这些遗传上的问题,就是人们的健康没有得到可持续发展,只追求这代人的既得利益而不考虑后代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养生不仅是健康问题,而且是关系我们能不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国家要干预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很多人讲营养问题。其实,人们吃的东西面临的是三大问题,首先是安全,其次是能量,第三才是营养,而营养与安全又是矛盾的。我们现在处于化学农业为主导的时期,尤其是城市里,人的耐药性、抗药性在增强,而药品的生产却很难适时地改进。人们买了菜后,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总是先泡一泡,以分解、减少农药污染,但是,从营养的角度来说,营养成分却损失了。这个矛盾一时恐怕难以解决。因此,单靠养生学家、医生,是无法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的,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引导,而不是简单通过讲讲课,宣传一下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后厨。目前饮食行业的市场管理,从业务范围、纳税情况、卫生防疫等都有政府部门对口管理。但是关于生活质量,从宏观管理上仍然是个空白。尽管在关注人的营养和健康上,饮食行业较过去有了不少进步,但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讲,仍旧是全社会的薄弱环节。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不愿意自己做饭,经常去饭店。如果政府不干预,我们的健康管理环节永远留有缺口。改造新时代的饮食行业,难度很大,但是必须要探索。

我们对养生问题的理解要远超出目前养生学的概念,要从国家安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去看待。生活方式需要领先改变,为经济方式转变提供基础,经济方式转变为生活方式转变提供最好的保障体系。这是在大健康理念指引下,建立真正意义上人类文明社会的两个基本点。

《黄帝内经》之博大精深

对经典要去感悟,而不只是学习。感悟《黄帝内经》,就是全身心去投入。在我看来,“感”字,上咸下心,咸在五味中对应肾,肾心合一,意味着脏腑的阴阳平衡。肾为阴中之阴,心为阳中之阳,必须在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与《黄帝内经》对话,《黄帝内经》才能为你打开,顿悟的条件就是阴阳平衡。

养生问题的核心是转变生活方式,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要上去。生命质量是生活质量的核心。《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对生命科学的贡献,是一部生命科学的巨著,而不仅仅是中医、医学的巨著。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医学巨著看待,我觉得是掩盖了它真正的价值。

从世界范围内看,西方神学领域,《圣经》是至高无上的。《圣经》是从神学角度研究生命的缘起,《黄帝内经》也涉及到生命的起源,但更多地注重生命的过程,这是《圣经》不可代替的。这个观点也越来越得到了更多西方人的认同。

作为生命科学的巨著,《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我们常说中国的养生博大精深,就是从《黄帝内经》而来。《黄帝内经》的博,在于其阐述生命过程现象的时候,是相当多学科的集成,天文、历法、气候、地理、化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哲学等几十门学科集成,是大科学,而不是小科学范畴。大,在于其时空观,强调天人合一,所有的生命都是在天地之间。从博和大来说,这是没办法用实验室来模拟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实验室可以模拟天地,以前很多人认为没有实验室的验证就不行,这是狭隘的单一的自然科学的观点。精,体现其经典上,《黄帝内经》是与西方《圣经》并列的经典。我们讲开智慧,从经典里面开智慧,在感悟《黄帝内经》过程中使智慧开启。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的智慧是一种发展力。智慧是中性名词,可以是发展力,对人类发展有利,同时也可以成为破坏力。《黄帝内经》的智慧是配套的,把合道做人放在首位,然后天地才能开智慧。深,就在于其研究对象是生命,研究宇宙的生命,人的生命,万物的生命。西方现代科学中,恰恰生命科学是最为薄弱的。长期以来,多在研究如何从自然获取财富,而关注人类生命本身的研究起步迟后。《黄帝内经》很多内容都值得深入研究,其深奥是在于生命,而不是概念上的玄。

《上古天真论》是生命科学的宣言书

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做人,贯穿在《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中。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生命科学的宣言书。《黄帝内经》162篇,《素问》81篇,《灵枢》81篇,即使砍掉161篇,我认为还叫《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的是生命科学的战略问题。

《上古天真论》提出百岁未衰的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价值、使命。百岁未衰是指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是未衰,生命的量是百岁。《上古天真论》还提出生命科学的定位是一个是医非医的学说,健康问题中非医因素更加有决定作用。“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讲的就是生活方式,人的追求。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百岁未衰,所以养生不是简单讲食疗,也吃不出一个健康来,尤其是现代人更吃不出来。

我们现在宣传养生应该按照《黄帝内经》的原始思想,帮助大家分清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异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整天宣传吃什么。而且一方面讲究吃,另一方面在做人中老放不下自我、做企业中老是挑战极限,这就使养生本末倒置。《黄帝内经》中,在论述“过半百就衰”时,对比了著书时与上古时期人生活方式,道破了养生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相比之下,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现三四十岁就衰。

《上古天真论》认为生命是有规律的,比如七八定律:女性生长以七年为单位,男性生长以八年为单位,但是同时,生命又是可以超越的,要有信心超越自己。怎么实现超越?《上古天真论》指出了四种人:圣人、真人、贤人、智人,完全是从合道的角度,又落脚到做人上,所以,养生说到底是做人。《黄帝内经》的生命科学是非常实用的,能够真正指导老百姓健康长寿的。

第一篇之后的161篇,则是围绕这一生命科学的命题,理论和实践结合,按照“道、理、法、术”四个层面,就应对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各种干扰,从战略、思路、策略、战术和方法等角度进行阐述。每一篇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点燃我们健康的人生,使我们感到那样的亲切。就像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句句入心。如四时养生,说的是养生的时空观、价值观和思维观,即是人随天地动。人随天地动的核心是养生注重可持续,比如当季养生不是为了当季回报,体现养生的价值观。天地是一个圆,人最基本的就是随着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所谓合道就是与地球同步,不要违背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也不要违背地球与月亮的关系,天地运行有它自身的轨迹,周而复始,人也顺应这一周而复始。要很好地研究自然,顺应自然,绝对不能逆天而行。这就是人随天地动,也是养生的思维观。

“平常即正常”是《黄帝内经》中极为重要的理念。

“平常”,意味要学会放下自我,求得和谐、平静,这是养生的关键。养生求平常,平常从“戒”做起。佛教有八戒,孙思邈有七禁,西方《圣经》中有十戒。我们人民解放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戒字当头,福在其中;贪字当头,祸在其中。

把握平常,找到适合自己达到平常的养生方法。做平常人,就能岁岁平安、百岁未衰。

声明:转载文章,版权问题请联删;治疗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是教您怎样养生的一部奇书!!!
养生者必敬顺天时,《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
文化养生之《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孙思邈的养生大法
生命密码——《黄帝内经》
寿从笔端和养生来的共同源头——漫谈书法和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