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荤腥与肉食的不等式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常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年轻人控制体重超标,老年人担心血脂升高,因而在饮食上也就格外讲究,尽可能多吃素,少吃荤。金茂广场的对面,开了一家素食自助餐厅。餐厅内摆放的素食品种挺多,时令蔬果、豆类制品、五谷杂粮,应有尽有。可是,这里不单没有鱼、肉、蛋,而且没有葱、韭、蒜。在常人看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动物,加工出来的肉食为荤,葱、韭、蒜等是土里长的植物,也算荤吗?

  其实,素与荤的区别,最初并非基于肉类,亦非源于佛门。从字源及其本义上看,荤字的部首是草头,而不是月(肉)旁,原指葱、姜、蒜、韭、薤、芫荽等有特殊气味的菜,这在《礼记》《说文》《仓颉篇》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将肉食列为荤菜,那还是后来的事。佛初弘法时,是在半高山地,以肉食为主。那时若要信众当下断肉,就没人肯学了。再者,出家人沿街托钵,要随缘而化,施主给啥吃啥,挑剔不得。佛教传入汉地之初,也是这样,并没有荤素限制。直到南北朝时,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晚年看破红尘,由儒家转向了佛门,提出了断肉的倡议,并在教众中普及开来,这便是视肉为荤之滥觞,也就是荤字的今义。此前,出家人吃肉限于“三净”(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的动物肉)。唐宋时期,荤字的本义与今义并存,宋代之后,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荤的本义基本消逝了,代之以肉食相称,荤字就与肉食画上了等号。现今的老百姓区分荤与素,就是以吃不吃肉为界限的。

  据《戒律广本》记述,佛教最初并无吃素的规定,而是戒食荤辛。荤乃腥臭熏人,辛则酸辣刺人。佛教戒律将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合称“五辛”。《梵网经·菩萨戒》申述了十条重戒和四十八条轻戒。其中,因酒能乱性,易助长过失,故不得饮酒;因肉为生灵之躯,乃杀生之举所取,故不得食肉;因荤辛具有刺激性,熟吃会增强淫欲,生吃会激发怨忿,进而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故在一切食物中,均不宜掺入。至此,饮酒、食肉、茹辛同被列为佛家子弟必戒之律。即使患病的僧人吃过大蒜之后,也要隔离数日沐浴后,方可回到僧众之中。需要说明的是,佛经中虽然没有素食的提法,但却并不排斥吃素。现今的教外众生,有人吃素是出于减肥,有人吃素是出于养生,有人吃素是出于慈悲。无论哪一种,也不管是否信教,选择素食就是选择健康,选择环保,符合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发展方向。

  前些年,游本昌饰演的《济公》热映时,人们除学会了那首“鞋儿破,帽儿破”的主题歌外,还记住了济公那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口头禅。这句话确实出自济公(道济禅师)之口,但后边那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却被人们忽略了,以至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事实上,出家修行的得道高僧也好,在家礼佛的教外居士也好,明智向善并不拘泥于舌尖上的修行,而是在自身证悟的同时弘扬佛法。

  白居易晚年礼佛,号香山居士,他以维摩为榜样,认为修行求解脱,可不拘形式,遇饮酒时还饮酒,得参禅处便参禅,只要对前尘能断妄念,生活方式不妨随和一点。他也曾“荤腥久不尝”,也曾“行醉看风花”,所谓“净名事理人难解,身不出家心出家”。并以此情怀自咏:“白衣居士紫芝仙,半醉行歌半坐禅。今日维摩兼饮酒,当时绮季不请钱。等闲池上留宾客,随事灯前有管弦。但问此身销得否,分司气味不论年。”

(文/王兆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我们不吃动物
素食文化,为何在宋代相当盛行?
素食与肉食
素食与肉食營養
中国饮食历史上压倒肉食的王牌——豆腐
站桩不忌荤,站死也无功”的科学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