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声】“师生相对论”:无翘课,不青春?



  翘课,也称逃课,它被称为上大学必做的十件事之一。有小伙伴甚至声称:“没有翘过课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认为,翘课学生中尽管不乏“懒癌患者”,但对于有思想、有追求的大学生来说,“翘课”还真不是态度问题。


  记得大一时我还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上课“积极分子”,尽管一些课堂催人入梦,但我仍相信:一节课老师讲了无数句话,哪怕只有一句话对我有用,我就没有白来。然而这种“相信”仍然敌不过现实,用舍友的话说,“去了也没什么意思,还浪费了这大好时光,倒不如用这些时间做值得做的事”。

  这些事情,铺就了这位上课“积极分子”的翘课之路:


“念稿”老师:我们需要思想


  对于大部分有思想的青年学生来说,最痛苦的课堂莫过于面对一位不抬头正视学生,而只低头紧盯课件的‘念稿’老师。


  记得大二时一位年轻的女讲师给我们上《外国文学史》,整节课都是在念PPT上的内容,于是同学们都拿出手机将PPT一一拍下,然后各自看各自的书甚至手机,之后来上课的人也就变得寥寥无几,当然为了应付课堂点名,也总不至于一个人都不来。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能说同学们的“翘课”是学习态度问题?

好困~

催人入梦的”念稿“老师,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

  一些课堂含金量不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浏览PPT来把握所有课堂内容,而不是用45分钟听一节乏味、缺乏沟通的朗诵。更有甚者,一些老师的PPT竟然五六年都没有变化,2014年的课堂还在沿用着2008年的课件,前沿知识理论不断涌现,教科书尚有修订和改版,老师的PPT又是怎么做到“从一而终”的呢?

  大学生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需要照本宣科的“念稿”老师,我们需要的是在“思想国”中的探索与发现。我们不要求所有大学老师都是大师,但至少拥有指引学生思考的能力。

课业论文:我们需要空间


  大学四年,感觉一直生活在与课业论文的赛跑之中。



  就个人而言,我是文科类专业,大一、大二一个学期主修课程14门,大三少了也有10门,再加上辅修的课程,基本上每学期都有16门左右的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平时作业,或是实践操作,或是1-2篇3000字以上的论文,还有期末考试。对于学经济、金融的同学来说,他们的课程更加繁杂。

面对纷至沓来的课程与论文,如果我们还想参与课外调研、实习的话,我们必须自己给自己腾挪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翘掉那些提不起兴趣又没有多少价值的课程。

自愿“蹭课”:我们的灯塔


  对于一些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我们宁愿牺牲一些个人时间,抑或选择翘掉哪节无聊或者无关紧要的课程。


  大学中我们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热衷的发展方向,我们愿意去听那些有思想、有意义的课程。我曾目睹同级同学为到外校旁听而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出发,也曾经历人数爆满的课堂中,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座位而甘愿站着做笔记。

  “蹭课”现象足以说明大学中的部分学生并未因“翘课”而荒废学业,丢失信仰。相反,知道自己想听什么课程、不想听什么课程恰恰就是一种信仰的表达,是指引前进的灯塔。

来签到!

微信、蓝牙、指纹机……

有学生惊呼: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老师点名“


  当然,一些人对于“翘课”总习惯于一棒子打死,不给人分辨的机会。于是一些签到的规定将人死死束缚在某些呆滞无趣的课堂上。大学里,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学习,需要一个能给予我们精神力量的老师,需要一个富有弹性的学习环境,假如这些在现实中没有实现的条件,那我们只好自己给自己创造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其实,翘课也同样困扰着老师。一位山东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说,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看到台下零零落落的空座位,内心总是五味杂陈。既有气愤不满,也有担心牵挂,还有一点连自己都不太敢承认的自责与愧疚。



  作为一名上岗时间不长的“青椒”,我愿意相信,所有学生都是愿意按时上课的。之所以跷课,一定有其原因。原因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既有个人层面上的,也有社会层面上的。

贪玩熬夜致翘课


  凡是站过讲台的人恐怕都有同感,早八点是跷课最严重的时段。为什么起不来?回答多半是昨天睡晚了。特别到了冬天,学生纷纷变身起床困难户,因为“我的被子感冒了,我得留下来照顾它。”


课程枯燥,边”蹭“边翘



  目前高考填报志愿和录取结果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心仪的学校或专业,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我曾遇到一名跷课跷得颇有规律的学生,总是在一周的某几天缺席某几堂课。交流后得知,这位同学非常喜爱历史,但未能进入历史系,因此跷课去旁听。跟历史系同学聊了聊,他上课非常认真,比很多本系的更加专注,果然是“课非蹭不能听也”。


为备战考研而跷课



  这类跷课通常只发生在大四,但受灾面积非常广。学生们往往跷得心安理得,因为虽然没有上课,但同样在学习,甚至比上课更加努力。而由于考研成功计入就业率,学院方面也采取缓和态度,不予过分追究。


跷课表面上是高校内部的问题,但看问题不能小器,“器小则盈”,应该把着眼点放大。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快乐地留在课堂里。


来来来~~投票说说你读大学时的“翘课”体验吧~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02日 14版)

本期编辑:王佳、周梦爽、王远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同国家海归支招 留学生如何不“挂科”?
随想丨在人大读本科,什么感受?
对于研究生或大学生应该如何记笔记呢?
新冠疫情形势下线上教学思考
三个实战案例,告诉老师好的微课怎么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