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信的怨气

韩信的怨气

 

  王文剑(学者)

  韩信自从立志要成为历史著名人物,直到死,他应该就一直处在忧虑之中。忧虑是他的生命底色。但凡是起点低而欲望强的人没有一个人没有忧虑的,只是这种忧虑会随着岁月的流失,对自己人生的认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心绪也越来越平稳,而不是刚入世时,见什么都想要,如同小孩进商场,没有他不要的东西。说起来,韩信的忧虑也没啥了不得,总结起来,早期没饭吃,中期工作不顺心和很辛苦。晚期地位和性命不保。与很多人的忧虑很相似,但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忧虑是更多地来自内心,因为他一辈子都认识不清自己,最后越活越忧虑,越活越危险。总之,他属于那种活得不明白、死得很憋屈类型的名人。

  韩信的早期生活很简单。在淮阴地区,他整天挎着宝剑,到处游荡。按说,宝剑在那时候相当于现在的LV包,造一把宝剑,花费很大,如果没人资助,或者自己没本事挣钱,不是谁想挎就能挎的(除了爱面子比爱嘴巴更甚的个别人),但韩信能挎,如果不是捡的(这个很难,相当于现在捡到LV包),也不是偷的(这个倒有可能,韩信会打仗,但怎么看也不想是能在街头搏斗的主儿),就很可能是祖上传下来或者自己省吃俭用攒钱买的,前者说明他是个有身份的人,应该属于六国余孽(从秦朝眼里看),如果属实,则能说明他在后来岁月里身上总是洋溢着昂扬的自以为是的贵族情绪,这种家传的旧贵族脾气使他保持积极向上、爱学习、勤思考的好习惯,但也使他总是脱离了大众,死的时候,也没几个人愿意多同情一下他。后者则说明他是个爱慕虚荣的人,从后来行止看,因为历史记载比较粗线条,倒没有太多的线索太能印证,算是一个孤证。我们历史研究者倒是原因相信前者,毕竟“挎宝剑”很符合一个落魄贵族的派头。

  在淮阴的时期,韩信不爱生产活动,还很好面子,去别人家蹭饭吃,人家不干,他还好意思甩脸色,“怒而绝去”,在这点很像高祖刘邦的为人行事。不过,高祖是国家基层小吏,经常去自己大哥家混吃混喝,并不是自己去,而是带着一帮朋友,也就是说,他和韩信独自去混吃喝的最大区别是,韩信不去,就可能饿死,而高祖是为了活得更有风采(手下小弟很多,很有面)。至于高祖利用职权之便,去饭馆吃“霸王餐”,那也算是自食其力,毕竟基层小吏也是为公家干过很多事儿的(有时候心情好,还帮助个别老百姓出头摆平事儿),也是在官府那里出过力的,并不完全是啥事不干,硬是白吃。韩信则是真的啥都不干,想混公职,因为穷,人家不让干(秦朝不灭亡,没天理了,仅歧视穷人这一条,这个王朝就该死)。他维持活路,完全靠白白地硬吃别人,也没见他忽悠别人,日后当涌泉相报,自然是没有正常人愿意被他吃。

  韩信从别人胯下爬过去,则完全是因为一脸穷酸样,偏摆贵族范。人家那个街头小霸王拿他开涮,说实在的,也真是看不惯面带菜色还挎LV包装大款的作风,算是一种净化社会风气、打击铺张浪费的一种义工行为。再说,秦朝是不允许老百姓带着杀伤性武器到处显摆的,官吏失职,当作没看见,可周围的百姓出于自卫的需要,有人出头来试试这个潜在的危险人物的胆量,也是可以理解的。

  灭秦战争对于很多人是一种灾难,对于挎宝剑到处找食吃的韩信,就是一种难得的咸鱼翻身的机会。在项羽帐下混前程时,项羽待他也算是说得过去的。大家知道,项羽也是贵族出身,一般人是看不上的,但在短短时间里,韩信就成为项羽军中的郎中,也算得上项羽拥有慧眼识英的素质。至于韩信不满意,那是韩信自己的事儿。当然,后来韩信说,对项羽不满意,主要是因为韩信经常给项羽出主意、想办法,项羽不采用,不采用,韩信就没法立功,没法立功,就没出头之日。

  我们不知道韩信给项羽都出了哪些主意,但从现在看,韩信没被重用,也是有原因。应该说,韩信的才能更多的体现在治军,也就是说,对军队建设很在行,比如,你给他一帮乌合之众,他能很快把这些人训练成能打仗、听命令、守纪律的战斗部队。司马迁评价韩信对汉朝兴起的作用上,提到韩信“申军法”值得大书特书。所谓申军法,也就是他把秦朝的先进军制应用到汉军,使得以流民为主体的刘邦军变成进攻有章法、逃跑不溃散的很像样的现代化部队。对汉朝来说,韩信的申军法与“萧何次律令,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一样重要的基本制度。

  很显然,韩信跟着项羽的时候,项羽的主要工作是争地位、打硬仗、求生存、谋发展,真是顾不上整顿军队这种基础性太强的工作。项羽真正说了算,而且有点闲心来管管基础工作,也是在进入汉中,戏水分封之后,在这之前,他是很忙的。这时候,你告诉项羽如何多杀秦军,他可能还是能听进去一“耳朵”或者两“耳朵”,但要说“咱们如何把军队分成更有战斗效率的作战单位等等”,他心里即使以为“然”,但在操作层面上,还真不容易落实到位。

  刘邦捡了个大便宜。他正好被项羽贬斥到巴、蜀、汉中,在那里呆着没事干,想杀出去,一是害怕打不过人家,二是也还没找到从汉中溜到关中的那个流芳千古的小道。从刘邦到他的封地都城南郑,一呆就是好几个月,确实闲得慌。这时候,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他才有机会好好地施展自己平时所学,把刘邦的部队整顿为“秦军二世”。从史书中看,韩信治军之后,汉军中军制就开始很像秦朝军制了,之前的楚国军制几乎绝迹。比较倒霉的项羽其实在忙完分封之事后,回到彭城,也修改了军制,但之后,他就一直忙着业务工作,制度建设就边走边改,他的军制就比较“混搭”,比如,将军(秦朝军制)和大司马(楚国军制)一直到乌江自刎的时候,在他的军队还是混着用,这肯定影响西楚军的作战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其实也是很忙的,但也是毅然、决然地改革军制,比如把“纵队”改成“军”,这对打胜仗是很有好处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韩信在汉军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方面军司令,期间,他的军队曾经被吃了惨败的刘邦强制性拉着,这些部队的质量还是很可以的,刘邦一接手,回头就能顶住气势汹汹的项羽军。然而,从开始独立指挥军队,韩信的部队要么是由没见过世面的新兵组成,要么就少得可怜,他不得不动脑筋、碰运气,活活地把他逼成旷世难遇的军事家。

  从韩信的作战业绩上看,他没打过败仗,他打的第一场战斗,就和项羽的主力部队过招(只是野史说,出汉中、定三秦的战斗是韩信指挥的,很可惜,虽然大家很认可,也深信不疑,但司马迁不知道为啥原因,就是没有记载),完全挫败了狂飙的项羽军,后来,他打魏王豹、陈馀的部队和齐楚联军,对手的档次越来越高,自己的部队不见增多,质量也不见提高,但业绩却不见下降。自己的功业冲到极点,以至于给刘邦要“王”的称号,底气十足。但应该说清楚的是,他打的敌人都是楚汉争霸期间,打仗业务极为生疏,队伍素质极为一般,统治能力乏善可陈的货色,表面上他的对手人强马壮,但大家知道,打仗这事儿不是靠人多就行的,不会驾驭,不会管理,人越多,统帅死得越快、越窝囊(有些人不信,大家可以试试去赶一群鸭子下河来体会一下)。韩信碰到的就是这类军队。而韩信指挥汉军与齐楚联军在潍水决战,刘邦几乎把手上所有能打的部队都拉上去了,比如曹参、灌婴、吕泽的部队,潍水之战实际上是楚汉的大决战,相当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大战,仗打完后,项羽基本上就没还手之力了。

  说起来,韩信在他的中期,心情还是比较愉悦的,但只是后来他被刘邦夫妇逼死,他确实够倒霉的。除了与他向上级要待遇、有了待遇还磨洋工外,他其实还真没干啥对不起领导的事儿,他的死说到底是因为他能力强,不杀不足以平掌权者的忧虑,而不是其他恶行昭彰,不杀对不起苍生的期待。这是大家千年以降,总是有点心里戚戚然的原因。从种种迹象看,韩信对自己的认识是模糊的,作为在政治漩涡中人物,只是他在被监控起来后,还和刘邦耍脾气,比如说刘邦不能带兵,但为了自保,又说刘邦能“将将”,如果论真格的,刘邦带的兵绝对比韩信要多多的,打仗也很多,与刘邦相比,韩信毕竟没有亲自和军神项羽长年累月地过招,没资格看低刘邦的韩信变相地贬低刘邦的业务能力,其实是在发怨气。

  回过头看,韩信就是一个满腹怨气的人,到哪里都抗着怨气走,显然,这种怨气来源于他对自己的社会、历史的位置和价值认识太模糊,从未清晰过。直到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雉骗到未央宫,被一帮宫人击杀在长乐钟室,他对自己发出了第一次抱怨,从此,他没机会再抱怨任何人了,但他的这种怨气还在,从未消散,你懂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三个半军事家,韩信为什么排名第一?这里告诉你原因
韩信为汉军带来了“先进的秦国军制”?
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韩信在军事上学到了什么?
楚汉争霸
当年韩信“十面埋伏”围困项羽,为何还要留个口子“网开一面”?|汉军|刘邦
羞与哙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