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壶公评论 情之所在,心之所在,诗以咏之
杨柳风前别有情――记苏小小

西陵听罢钱塘潮,潮断东南不复朝。
冢上柳杨秋雨里,同心何必待春早。

名歌妓苏小小的现象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有人把她比喻为中国的茶花女,虽然并不类同,但是就其展露的社会深刻的内在,就其产生的广泛的影响言,则又胜于茶花女。

晚唐诗人常咏苏小小,大诗人白居易诗中更是多次提到她,并不婍妮却也深沉。当其时,正是白居易敬仰陶渊明,终于皈依佛主,诗人心态很值得玩味。中国的爱情诗在《诗经》中,在古乐府中,在唐诗中,也在民国初的诗坛,虽然同样的主题,就心态言则不一样。众多诗人的心态证见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性。

于今,我看苏小小。

-、遥望那个远去的倩影:

据话本《钱塘佳梦》和《西湖佳话》载,苏小小是六朝南齐钱塘名歌妓,年十九而终,葬于西湖边上的西泠桥畔。古乐府有《苏小小歌》,据说是她自述的一段风流韵事: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诗说:

我乘着香车绕西湖游玩,你骑着青骢高马悠悠远来。

是我的美貌让你驻足瞻视,我爱你的英俊潇洒。

我们顾盼相对,眼波如电,石击心渊。

你的马在车左,我打开窗户的左帘;

你的马在车右,我打开窗户的右帘。

你神魂摇曳,我羞怯难当。

把我们的两颗心缠结在一起吧?

就在西陵,就在幽幽的松柏树下。

把这一首诗送给你了,留下的是爱情密码。

苏小小是谁?

据说,其先为晋仕族,晋乱后流落于钱塘经商,不久父母谢世,于是与乳母移居西冷桥畔。

有意思的是,诗中的“郞”传说是阮籍。不过阮籍是魏人,如果真的随晋仕族下江南,已经是人瑞了。阮籍成就风流之谈,大约因为他的那一份脱俗倜傥。阮籍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子,与嵇康、刘伶等名仕为伍,厕身竹林七贤,他心怀老庄情结,远政治而肆意酣畅于竹林之闲,让他扮演一回情种也是对他“正始之音”的肯定,为那份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添香。

倩笑嫚嫚,倩语盈盈,这一份佳人的巧笑倩兮,能不令人“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你看,少陵野老都如是说。大法学家孟德斯鸠把爱情作为社会基础的三大自然法则之一,可见天下共此心。诗有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这一类传说本来就在疑似之中,却也说明人间爱情如同人类赖以生存其间的空气。

关于苏小小,说的就是这一类形成社会的情感。

二、爱情性情只因为是真情:

苏小小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子。看了一些文章,记述一二:

既然说明了那个少年不应该是阮籍,那就称呼为阮郞吧,只是相似于阮郞的人也不少。抛开许多伦理道德的规定,中国人的情感本来就是十分丰富的。至少苏小小又看到了一个酷似阮郞的人,名唤鲍仁,当其时因为未发达以至于衣着俭朴,神情沮丧,更无盘缠赶考。但是才子遇佳人了,苏小小决定以钱物助其成功。

她对鲍仁说到:“妾见君丰仪,必非久居人下的人,愿倾囊相助。”小小有父母的遗产,估计流落中人,也不会多,“倾囊”一说当可信。

鲍仁感动不已,叩谢曰:“千秋高义,反在闺帏,芳卿之情,铭记在心!待我有成之日,必来叩谢恩人。”

因此这是很值得记取的千古佳话了。

尽管可能是传说,但是却并非无稽之谈,其证据就是苏小小墓上的顶亭,六角攒尖的亭名曰“慕才亭”,据说就是鲍仁所建,亭柱上有一联曰:

“湖山此地曾埋玉,岁月其人可铸金。”鲍仁是在金榜题名后,赴任滑州刺史之时过访苏小小的,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于是有了上面的亭与诗。较之写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崔护还要伤感,毕竟,心中人确确实实是阴阳为隔了。

鲍仁的官衔与后来题咏的诸诗人中的白居易、刘禹锡、李谅等人相当,大约也是诸君不怕唱和苏小小而掉了身份的原因。当然,就真情流露而言,后诗人是不能及于鲍仁的。恩义流连,情思复重,据说鲍仁誓言:

“埋苏香丘,日夜对望;结庐西湖,终不复娶。”

记事:

苏小小墓四围绿树扶苏,鸟声凄清。可惜我浙江去过多次,数度清晨坐于西湖岸的石凳上,看湖水荡荡,披清风徐徐,却不知这胜景之外,还有“涛声夜入伍员庙”,更有“柳色春藏苏小家”,实在没有白居易的那一份洒脱。只是在书中读到苏小小临终言:

“交际似浮云,欢情如流水。我的心迹又有谁知?小小别无所求,只愿埋骨于西泠,不负我对山水的一片痴情。”

这段话很象现代的大白文,不知是那位男士借苏小小抒发情怀,如果19岁的苏小小能够如此看淡风月,倒也不辱没一代多情人。

上述故事说的是苏小小超出情爱的人间关爱,另一故事则是在说明苏小小不畏权势及其才华了。

当其时,有一观察使名孟浪,因公事到钱塘,羡慕苏小小声名却碍于官身,于是派人请她来府。苏小小并非仰承鼻息之辈,三请四请方来,孟浪于是有了几分怨气,指着庭外梅花为题试她诗才,不意苏小小信口吟出:

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

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

几句诗绵里插针,总让权势者傲不起来――不过那时候的官是按儒家的十年寒窗修行出来的,却不是现在靠奉承拍马钻出来的,现代的歌妓们是绝对不敢效仿的。中国人的情在权势中挣扎,这种结构其实是我们文化巨大的缺陷,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惨白的诗句掩饰内心的慌乱,也可以看到惨白的辩解透露情爱的想望。

三、别样诗人别样的情:

咏苏小小的诗很多,人品固然有高下,诗品更繁杂。不过如何看,则是读者自己的爱好了。在思想领域能够有所约束的其实只能是自己,文化即文而化之,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接受――当然,即有自愿接受就能自主抛弃。

比较著名的大约有三类:

其一,文人雅士的吟咏:

沈原理之《苏小小歌》:

歌声引回波,舞衣散秋影。梦断别青楼,千秋香骨冷。

青铜镜里双飞鸾,饥乌吊月啼勾栏。风吹野火火不灭,山妖笑入狐狸穴。

西陵墓下钱塘潮,潮来潮去夕复朝。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结。

沈原理何方人仕?不知道。

沈原理是把苏小小作为歌、舞妓来写的,前两句说的就是一个歌、舞妓的生涯,既然“香骨冷”了,就是一份同情――廉价的同情;

次二句就有了伦理道德家的味道,“饥乌”、“勾栏”、“野火”、“山妖”、“狐狸穴”,是大批判的用词,估计此翁应是明、清时期人,要不不会有这份假正经;

末句其实是在嘲弄那些多情种了,沈原理看不惯苏小小,更看不惯的人性世俗,一定自以为有很高的道德感。

徐渭也写《苏小小墓》诗:

一抔苏小是耶非,绣口花腮烂舞衣。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

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

徐渭是晚明书画家、文学家,用墨洒脱自如,运笔峭挺劲拔,也算是个不拘一格的人物了。后来际遇酷烈,精神失常,九次自杀,晚年穷困潦倒,常“忍饥月下独徘徊”。如此狂仕写如此宣泄无忌之诗句也在情理之中,在他眼中狂傲不羁的阮籍,也是在情爱面前退却的懦夫。这样蔑视礼法的人物在明代并不多见,算是一类极端,与沈原理正好做一映衬。

元遗山《题苏小像》:

槐荫庭院宜清昼,帘卷香风透。美人图画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浅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元遗山是金元时期的诗人,这首诗果然是题像诗,淡如水,絮絮说来,了无真情。

还是唐代的诗人有情愫,如李贺题《苏小小墓歌》: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松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算是把苏小小墓上的“幽兰”、“草”、“松”、“水”等都写了一遍。写得幽幽怨怨,后人评说有鬼气,其实情感中能够有神与有鬼都是一样的,也不是情到泛泛了。

真正写得好的是白居易,不过白居易写的并不纯粹是苏小小,而是把自己放了进去,于是写得情切切。

白居易是职任杭州刺史时感怀其事,写在《杭州春望》诗中: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全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一个全景式的介绍,景在“望”字:

清晨登楼眺望,望海楼笼罩着瑰丽的朝霞;白色的护江堤环立在闪亮的沙滩上。

晚间夜阑梦远,伍员庙澎湃的是钱塘涛声;也许,你梦见到了美丽的苏小小,杨柳深处就是她的家。

你知道吗?飘动着红袖的织绫女能够织出柿蒂花的鲜艳;

快来吧!到挂青旗的酒肆里喝两盏“梨花春”,现在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

呵,

是谁催动了西湖上的晨雾?远望湖洲中的孤山寺,舞如裙腰,茵茵草绿。

写杭州西湖的诗很多,白居易的诗也是精品。从诗中看,白居易很可能是在为西湖旅游作广告,估计现在的旅游商还是在利用这首诗。或者是白居易邀请好友聚会,因为他把此诗寄给他的诗友们。

却引来许多取笑,外国人说中国人缺乏幽默,其实高级别的中国幽默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

四川夔州刺史刘禹锡戏题《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之句因而戏酬兼寄浙东元相公》回赠:

钱塘山水有奇声,暂谪仙官领百城。女妓还闻名小小,使君谁许唤卿卿。

鳌惊震海风雷起,蜃斗嘘天楼阁成。莫道骚人在三楚,文星今向斗牛明。

意思是说:看你和小小那么亲热,你也就是把苏小小搬出来卖弄了,你可知道,我的地盘上现在正是“文星今向斗牛明”的大好时机吗?

苏州刺史李谅也写诗告诉白居易,你杭州的杨柳能比苏州多吗?你杭州的苏小小能比苏州的西施馆娃出名吗?

一番冷嘲热讽不免引发白居易的诗兴,得诗之后写了《杨柳枝词》二首回赠李谅: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意思是说:

我并不和你争杨柳的多少或馆娃的出名,你想知道人间的真情爱,总应该知道“绿杨深处是苏家”啊!

苏小小的名声还是过去的事情了,这里的杨柳而今也情意款款,戴上柳枝盘成的银环够浪漫吧?你听过卷起柳叶吹出玉笛般的声音吗?

看彼此的宣言演讲,真有点争办等奥运会主办权的味道。

四、人间从此有了同心结:

真正应该出场,应该写出好诗来的应该是阮郞,但是连阮郞的影子都没有再出现过了,当然绝对不是阮籍――要是老先生有此际遇一定能够写出千古名句。这个阮郞看来就是一个纨袴子弟了,可怜那个不能兑现的同心结。

人间毕竟真情在,不为不义惹烦恼。

白居易就不为诗友的戏笑而烦恼。后人判断,白居易诗中的苏小小其实是白的爱妾,小名柳枝,大名樊素了。吴越王之后,有李白之才的宋人钱易在他的《南部新书》载:

“白乐天任杭州刺史,携妓还洛,后却遣回钱塘,故刘禹锡有诗答曰∶‘其那钱塘苏小小,忆君泪染石榴裙’。”

《唐诗纪事》也记:“乐天妓樊素,善歌杨柳枝,人多以曲名名之。”

白居易是写过二诗追忆与柳枝的邂逅,“绿杨深处是苏家”与《杭州春望》中的“柳色春藏苏小家”,可能暗喻了柳枝居处。(金文男《诗情与友情(元稹、白居易)》)

白居易的深情款款是因为任内无聊,还是为杭州的旅游工程做广告,不是现在的人们可以知道的,苏小小的故事也渺渺茫茫起来。

渺茫之中是多情人对同心结的祈求,却也是人间对于美丽的情爱的梦幻。

苏小小芳魂不散,据说在北宋仍然常常出没于西湖畔的花草丛林间。宋书生司马樨字才仲是司马光的侄儿。在洛下梦一美人搴帷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其歌曰: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里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

后五年,司马樨得东坡荐举,为秦少章幕下官,道其事。少章异之,曰:“苏小之墓,今在西泠,何不酹酒吊之。”往寻其墓拜之,是夜,梦与同寝,曰:妾愿酬矣。自是幽昏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

传说也阴森森,因为《黄金缕》是秦觏的词,秦觏字少章,是秦少游的弟弟,其词颇似乃兄风范,《黄金缕》一曲艳丽婉约,情浓心凄。秦觏与司马樨是同时代人,他的词怎么让六朝的苏小小唱去了?真不太懂,只能说苏小小代表了一种诚挚的人间情爱,而这种情爱千古亦然。

司马樨,阮郞否?

壶公评论写于09-04


  • 情之所在,心之所在,诗以咏之——诗词就是情感的乐章!

    2013-10-21 10:39
    [跟评] 4楼
  • 细读老师文章,非常快乐!

    2013-10-12 15:52
    壶公评论回复: 2013-10-13 08:29

    到传统文化中去认识现实生活,能够得到人生感悟,也就有了知性的愉悦。

    [跟评] 3楼
  • 欣赏美文,既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一举两得。
    历史上关于苏小小的诗歌,写得最好、最有名的,还是李贺的《苏小小墓》。借先生此文,同怀令无数文人才子念念不忘的绝代佳人才女。学习收藏,问好先生!

    2013-10-11 17:15
    壶公评论回复: 2013-10-11 18:48

    说李贺,我们还真有点李贺情结,却也在此感受格律诗。

    [跟评] 2楼
  • 诗情画意,诗当有丰富的情感方可为诗,或是诗情之原意?诗
    当有美感以成画意!

    2013-10-10 21:25
    壶公评论回复: 2013-10-10 22:32

    是的,好诗不在字面而在行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字面上毫无奢华,而能千古传诵,在其深沉的思乡情愫.各时期诗歌的兴衰都在神与俗之间转化,不能不引起诗歌爱好者的关注--唯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写出好诗.

    芳草心 跟评: 2013-10-10 22:46

    我一直忘不了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那就是感动不了
    自己,何以感动别人,也许,水平可以有高低,但诗还是
    应当用心去写,毕竟,是在写诗。。。问先生好!祝开心常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只是个轻浮的妓女,死后五百年,风头甚至盖过苏东坡
我说西湖美
苏小小只是个轻浮的妓女,死后五百年,风头甚至盖过苏东坡
西泠——品读花间词(27)
苏小小这首纳客诗,香艳不讳,为何却被几个朝代的文人追捧?
中国十大名妓:小小低吟同心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