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壶公评论 性情中人刘禹锡
性情中人刘禹锡 

知道近代思想家梁漱溟是蒙古人,其远祖姓“也先帖木耳”,是元朝宗室,明后居战国梁地,故改汉姓梁。
1973年,“批林批孔”中,梁漱溟公然宣称:“我的态度是:不批孔,但批林!”招致了七个月的“批梁运动”。在总结“运动”成果的时候,批判者居然发见,梁漱溟居然还子曰诗云地声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让闻者茫然失措,白忙了一场。
 
在中国文化正顺序传播的过程中,组成今天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的公民都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真诚常常胜于那些自以为把握了真谛的嫡系子孙们。 
有意思的是,在读诗的时候又发现另一个非汉族的,得中华文化真传的正人君子,大名刘禹锡,字梦得,是匈奴人。笔者记得“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笔锋指向即是匈奴,对于现代中国人而言,这句话确实有点问题。其实在历史的演变之中,各个民族都认同了也参与了中华文化的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梁漱溟和刘禹锡。只要不是逆顺序而行,也就是不以野蛮蹂躏文明,如滿猷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共有一片天。 
 
这个话题可以发一大篇宏论,不过于此只是为了读一读刘禹锡,从他的《陋室铭》开始。
 
《陋室铭》共81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估计笔者的几十平方米的房间一定比那个陋室好得多,所以即不敢苟同南阳诸葛庐或西蜀子云亭,也不敢比拟刘禹锡的陋室,读这一篇文章是设身处地而有感觉矣。
 
刘禹锡的德义与文章是与写了《封建论》的柳宗元齐名的,这一个唐中晚期的诗人、哲学家也同时是王叔文政治革新的中心人物。从《陋室铭》看,其人也是性情中人,并不把世俗名利很当回事,固然受厄于困苦,却也因此在文章上激扬飞逸而不可阻遏。文章很感动人,却也带来世人许多厄运,后人居陋室者大约都读过《陋室铭》,都不约而同地走上自我实现的路径。
 
作为性情中人,是不能不居陋室的,对于个人而言,个性决定命运,尤其是在封建专制浓烈的时期。
 
唐王朝其实并不怎么亏待这个匈奴人,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不久和柳宗元等人一直闹革新,也被贬了。如果能够总结经验教训,好好当官,大约没事,因为朝廷再次把刘禹锡招入京来,可是这个老兄又是诗情奔放,写了抑郁味十足的《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如果只是发发牢骚也罢,他又想让情思与鹤排云上了,总是静不下心来,又写了《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虽然如此,人们不一定很在意这些少年牢骚,可是这老兄居然攻击起当权者来了,如《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其中的寓意已经很清楚了,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
朝廷中本来有一半人是混蛋,原来的那些正人君子都被赶跑了,只剩下几个坏蛋。那些正人君子都那里去了,我老刘来了怎么就这么孤单?
 讲这样的怪话已经不是大不敬的问题了,有点宣战的意思了,实在怨不得新贵们的生气,于是这个滿腹牢骚的家伙被赶出朝廷,先为连州刺史,后为江州刺史。
 
《陋室铭》大约写在《再游玄都观》之前,是因为永贞革新案,唐德宗将其贬至安徽和州通判时发生的事情。和州的知县和大多数父母官一样都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遭贬而来,不免多了几分轻视,于是不给他应份的三间三厦的官邸,又在半年之间,令其三次搬家,越搬越是狭小,越搬越是简陋,居然一家无法安身。
这种冷处理在唐宋间是很平常的事情,例如北宋诗人黄庭坚也是因为得罪新党,被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宜州等地,晚年就住在城楼的角落里,喝着西北风写诗。 
 
不过刘禹锡也太愚直了,愚直得越是压迫越是有好词,居然写出《陋室铭》一文,据说是一挥而就。更有意思的是,本来只是秀才人情纸一张,可是这位老兄竟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说是纪念其实是示威,于是轰动朝野。也被贬出的柳宗元读到《陋室铭》后上书朝廷:“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与其说是同情,不如说跟着起哄。
 
刘禹锡《陋室铭》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在命蹇时乖时写出的,很有意思的是中国人的好文都是困苦的产物,应该说与中国文化的特性有关了。不过,应该肯定的是,唐宋间政治还是比较平和的,否则我们是无法读到这些字字珠玑的文章的了。
 
 从刘禹锡身上,能够感觉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韧性,是没有江南文人的小儿女习气。观其一生,在政治上并没有得意过,却能够到处写诗,而且总是意气风发,决不空洞无物,或者是无病呻吟。 
 
例如《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翻译过来就是:
什么地方吹来一阵阵的秋风?呼啦啦地把雁群赶过来了;大清早你来庭院的树林里晃悠什么?就不知道我也只是一个孤单的大雁。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翻译过来就是:
瞿塘峽里的水哗啦啦地堆出了十二个沙洲,这其中的道路从来就令人生畏。可恨的是那些小人的居心比这险滩加险恶,平平常常的事情里都要中伤造谣。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翻译过来就是:
巫峡笼罩在雾结烟愁中,不堪忧伤的猿猴挂在高高的石崖上凄惨地啼鸣;告诉你吧,还有比你更加痛苦的人们,心中的哀怨几乎绞断了肝肠。 
 
《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看着浪花中的乱石嶙峋,想着自己的遭际,说尽了内心倍受煎熬的苦楚。
 
受到政治排挤的刘禹锡的心情其实一直很不好,于是常常有这样一些抒发忧愤的诗作。但是,他也常常走出这种苦恼,去感受大自然的从容和人世间的平和。他写了许多《杨柳枝》,也就是以咏杨柳为题的七绝,如: 
《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不过笔者不太明白这首诗之意,桃李须臾尽,杨柳又何以堪? 
 
《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这两首都是以杨柳伤别离的题义,诗人一生多次遭贬黜,这种离别的愁绪自不可免。 
《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大约是朋友重逢时的牢骚。 
 
还有这样的一些《杨柳枝》,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不过壶公评论不想跟着老刘先生说怪话了,打住。从梁漱溟读到刘禹锡,读其文其诗,当中原文人万类披靡的时候,有北国苍松独立寒秋,亦是中国一景。 
壶公评论07-10
 

  • 《再游玄都观》是第二次召回时写的,说的过去的权贵都死完了,树倒猢狲散了,他老刘倒是不死的小强,回来了,以后老刘就没被贬官了。第一次召回导致被贬的是写《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2013-05-05 01:02
    壶公评论回复: 2013-05-05 08:03

    谢谢你的补充,这篇文章并不尽评刘的诗词,而是就“性情”二字论。

    [跟评] 2楼
  • 读罢壶公此文,我感触最深的是盛唐时期的包容。试想,如在天朝,此等异己分子,还能居一“陋室”,甚至勒石刻铭?还能有如此多得“反诗”扩散?幸哉!刘公。
    谢壶公!盼有更多此类美文面世。

    2013-05-02 12:23
    壶公评论回复: 2013-05-02 13:47

    不过,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只清君侧却唯忠律己,当代的异议者动不动就以美国人自居,是做不到古人这一点的。

    木兰云丛 跟评: 2013-05-02 19:57

    壶公所言甚是。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被贬都不丢命的原因。当然他们反的不一定是贪官,只是政见不同者而已!

    壶公评论 跟评: 2013-05-03 08:07

    与木兰先生:
    你说得对,唐宋官吏受到冲击的原因常常是因为政见,我在《从王安石与蔡京看拜物教之误》谈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蔡京和苏轼之间的矛盾,即着眼于政见。
    另外一个因素是“细人”即小人的打击,刘禹锡就受到“和州知县”的欺凌,杨慎也说“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中国人说“贪官恶吏”,是有縁故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一个人的诗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向、性情,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唐朝诗人刘禹锡?
《陋室铭》是怎样写出来的?
《陋室铭》是<BR/>“蜗居”出来的美文
气出来的《陋室铭》
刘锡禹与《陋室铭》
“诗豪”刘禹锡经典传世名作45首,每一首都富有深厚的哲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