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商管理》学科--《管理学》知识点汇总2.2

《工商管理》学科--《管理学》知识点汇总2.1【答案提示】

1、C   2、 ABCE   3、ABCD   4、ACD   5、A    6、B    7、C  

1、D   9、A    10、AB    11、 A    12、CD  

13、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

14、行为和学习和关系:行为和学习,是组织生活中个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其中,行为关系到现阶段的企业状态,学习则更多地对将来的企业发展起影响作用。通过现时的行为,可以促进成员的学习;学习的结果又会提高未来的行为能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15、个人在组织中学习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个人的学习过程是在行为过程中的学习,即在于实践中学。第二个特点是学习的模仿性质。第三个特点,是它有稳定化、定型化的倾向。


2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及其要素

(一)正式组织的概念

★★★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正式组织概念包含的基本点是:

    1、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人的行为。不是体现个体人格的行为,而是以组织人格为特征的行为。

    2、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是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它是包含各种对立、利害关系在内的相互作用的行为体系。

    3、正式组织是个人行为在方法、时间、质和量各方面都经过有意识的调整而体系化的系统。它不同于个别的行为,不能归结为个体行为的相加,正式组织行为可能大于、小于或异于个体行为的累计;是具有一定结构、统一目标、特定功能的行为系统。

(二)正式组织三要素

    正式组织产生于具有协作意愿,能相互沟通的个体围绕共同目标努力之时。★★★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1、协作意愿

    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个人在组织中的协作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放弃完全人格性行为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个体行为的非个体化。个人协作意愿总体上的组织结果是个人努力的凝聚。

    协作意愿的强度变化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从消极怠工到投入全部身心力量都有可能。一般地说,协作意愿的强度与组织规模成反比。个人协作意愿的强度不是固定的、恒久的量,经常发生变化。   

    对个人而言,协作意愿是个人由于为组织提供协作而得到的诱因与协作所作牺牲或贡献两者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同时,也是个人参加不同组织所得诱因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净效果的大小决定协作意愿的强度。判断净效果大小的标准纯粹是个人的,同样的激励因素由于个人需求结构的差异会产生不同效果。判断净效果大小无统一标准。

    从组织角度看,协作意愿是组织提供给个人的诱因和赋予个人的工作之间的对比关系。如何找到提供给个体的各种诱因和组织能够获得的成员努力之间的平衡,是维持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2、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正式组织第二个要素。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个人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行为,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行为。任何正式组织都有共同目标。不管这种目标是明文规定的,还是隐含着的。

    组织的共同目标不仅要得到各组织成员的理解,而且必须被他们接受。否则无法对行为起指导作用,无法成为激励的力量。

    组织目标不同于个人目标。每个组织成员都有自己的目标,组织共同目标与个人目标有一致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个人愿意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努力,是因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能够部分实现个人目标,有助于实现个人追求。组织中的个体有两种身份、两种人格。即作为组织成员和作为独立个体,作为组织成员的组织人格与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人格。有时两种角色、两种人格会产生差异和矛盾。

    相应地,个人在理解组织目标时有协作性的理解和主观性的理解。协作性的理解指个人站在组织整体立场上从组织成员角色出发客观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个人性的理解指站在个人立场上主观地理解共同目标。当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存在冲突时,两种理解也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共同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内外因素的变化调整和改变。

3、信息沟通

第三个要素是信息沟通。上述两种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连结起来,信息沟通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

正式组织中的信息沟通指所有能够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口头的、文字的方式、上下级之间的指挥命令汇报请示过程。

信息沟通有一定的限度。一是因为信息沟通要借助于语言媒体,会发生理解上的偏差。二是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过程中归纳概括的过程和理解阐释过程会导致信息失真。三是沟通过程中有出于个人目的的有意识修饰加工。一般说来,信息沟通的渠道越长,失真的程度越高。

信息沟通在组织中通常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和框架进行。组织机构和制度框架是信息沟通的正规渠道和规则。信息沟通的手段对信息沟通过程有很大制约作用。通讯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中的信息传递,对组织生活和管理过程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

(一)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组织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除了按照正式确定的组织关系交往外,还会发生发生正式组织关系之外的交往和接触。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相互作用会给个人的经验、知识、态度、感情等心理因素以重要影响。人与人之间长期的社会性接触和影响会形成共同的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具有一定同质性的心理状态。换言之,人与人之间长时期的接触、交往和相互作用会给这些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赋予一定的组织化、体系化特征。日常生活中“心态”,“舆论”等提法,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这种现象。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是:

1、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辩识性差。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名称、结构,没有清楚的上下级单位,初步接触很难辨认出来。

2、非正式组织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非正式组织是以个人的心理特征为基础形成的,是自发形成的,个人之间协调程度高。

3、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非理性侧面。相对于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社会关系的理性侧面、意识侧面、行为侧面,非正式组织中起作用的,更多的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的因素。

4、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非正式组织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表现形式。

(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

1、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

人与人之间非正式接触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基础、习惯、行为方式,有助于正式组织确定的沟通和理解顺利实现,为正式组织正常运转创造条件。

2、非正式组织赋予组织以活力

    离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仅仅是一堆干巴巴的职能、制度、程序和目标,仅仅是理性的、机械性的行为系统。有了人们相互之间非正式的接触、感情交流、认同、刺激,才赋予正式组织以血肉、活力和创造性,这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客观上会影响到正式组织的运转。

3、促进信息沟通

    组织中不可能事无巨细都通过正式的信息沟通来传递,事实上非正式组织承担了相当可观的信息沟通量。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共同理解基础和同质化思维方式为共同理解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果。此外,非正式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沟通过程。

4、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

    非正式组织给个人提供了某种感情交流、心理认同、相互理解等方面的心理满足,甚至影响个人的价值偏好,因而有助于强化个人的协作意愿,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培养个人对组织的忠诚。

5、维护个人完整人格

    正式组织强调个人的社会化侧面,强调共同目标对个人的非人格性支配,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格偏离。非正式的接触有助于维护个体自尊心、自主选择和人格整体感。弥补正式组织的缺陷。

(三)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1、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形成创造条件

    正式组织一旦形成,同时为非正式组织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正式组织为人们聚集在一起发生关系创造了基本条件。共同的场所、活动,一定的组织层次、结构,既为相互接触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接触和交往的限度。

2、为非正式组织长期存在和发展创造条件

离开正式组织这个依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往只能是一时的,转瞬即逝的。有了正式组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才具有持续、反复特征,非正式组织的生长发育才有条件。

可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

(一)组织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理论不是对现实的描述,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理解,现实的组织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互为条件、共存于一个组织当中。离开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单独存在。

2、只有在两者统一意义上,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通常我们观察一个组织,仅仅了解该组织的规模、结构、目标、章程、制度等明文规定的东西,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粗略的印象。只有在对该组织的人际关系、活动特点、运转过程等各方面有了较深入了解后,才能获得完整概念。而这种了解仅仅依靠正式组织侧面是不可能做到的。

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一体化程度反映组织实际状况。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结合程度,我们称之为组织的一体化程度。显然,一体化程度高,和一体化程度低两个极端之间,存在一系列中间状态。大部分组织都处于中间状态。一体化程度高的场合,非正式组织的心理倾向、作用方向与正式组织的目标高度一致,个人不仅在行为层次,而且在心理层次、价值观念方面都与正式组织一致。这种场合,组织整体力量大,组织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都能够在较高程度上实现。一体化程度很低的场合,非正式组织的心理倾向、作用方向与正式组织的目标相背离,但还没有到退出组织协作的程度。这种场合,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受到很大限制,个人人格面临严重背离和分裂,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相互抵消,组织面临解体的危险。

(二)组织是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的统一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两个范畴,作为组织管理理论中两个基本范畴,对我们认识组织管理过程,提供了基本工具,提供了方法论,大大加深了对组织管理过程的认识。

首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把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理性化的部分和难以科学化的、非理性的部分区别开来,为具体区别把握不同管理问题提供了手段和方法。正式侧面往往与组织管理过程中技术性、规律性、必然性、一般性强的部分相联系,非正式侧面更多地与个性、心理特征、思维方式、风土文化、价值观念等个人化、个性化的部分相关。不仅如此,这种区别,还为管理学本身的组成部分与影响管理行为的外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界限提供了可靠的把握手段,为深入研究管理中各类要素与有关方面的联系开辟了道路。

其次,组织的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的思想,揭示了组织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找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为理解和把握现实的组织管理过程提供了有力武器。我们知道,任何组织,任何类型的管理过程中,都存在着正式的管理制度、体系一面,同时也存在非正式的一面。实际的组织运转过程中,两方面都在起作用,有时非正式侧面起着比正式侧面更为重要的作用。明确这一点,对于把握管理过程,提高管理的艺术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后练习】

1、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是指(         )。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心理能量           D、行为和学习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是指(        )。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心理能量           D、行为和学习

3、下列属于正式组织基本要素的是:(    )。

A、协作意愿     B、群体相容     C、共同目标      D、信息沟通      E、制度化管理

4、非正式组织的特征不包括(     )。

A、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辩识性差              B、非正式组织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C、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D、共同目标

5、下列不属于正式组织基本要素的是(    )。

A、协作意愿           B、群体相容           C、共同目标           D、信息沟通

6、正式组织:(名词解释)

7、非正式组织:(名词解释)

8、如何理解正式组织?

9、如何理解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

10、试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2000年论述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组织不读巴纳德,学尽千书也枉然
管理微课堂之“社会惰化”
团队建设非常的重要——团队就是力量——2017年1月29日——丁酉年正月初二日
巴纳德对于经理人的意义
陈春花:管理应该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应该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