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较文学兴盛的世纪特征(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兴盛的世纪特征

    比较文学在全球的兴盛是历史的必然。当今世界正处于多元共生的时代,这种“全球意识”的形成为比较文学在20世纪的兴盛和21世纪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一、科技革命与时空感的变化

    20世纪以来,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达和迅速更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19世纪不完全相同的、新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中,这些新的因素为比较文学的兴盛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1.空间意识的强化

    比较文学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人们渴望了解异己的欲望与人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现代科技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交往的方式,为人们相互了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地球变成全球经济村的两项重大发明为喷气式飞机和通讯卫星”⑦。地球在人们眼中变小了,乘坐喷气式飞机十几个小时就能抵达地球的另一端;坐在电视机前,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景观和身居要职的各国首脑,卫星通讯几乎覆盖全球,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可以直接通话。

    20世纪下半叶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又一次深刻的革命。互联网将全世界纳人到它的系统之中,为人际交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广阔平台,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随着信息传递方式的巨大改变,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十分便捷和广泛。空前流动的全球资讯可以越过一道又一道国家主权的门槛和意识形态的壁垒,资本和信息横越地球的过程能够瞬间完成。电子空间延伸了空间的概念,正如40年前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预言的那样,通过电子传播媒介的整合,世界将变成一个“地球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现实,而未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们在天上生活也不再是神话。当今人类空间感的变化是比较文学兴盛的现实和心理基础。

    2.历史意识的萎缩

    与空间意识强化相对的是人们的历史意识淡薄。人们更多的是注重当下,媒体也为公众的历史遗忘症推波助澜。人们的目光被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巨幅广告招贴画和海报栏上一个又一个转瞬即逝的图像所吸引,在音乐排行榜和电影排行榜上已经没有什么永久的东西了。正如詹姆逊所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作品表现的是当下的体验,“一种新的永远是现在时的异常欣快和精神分裂的生活”①。思维、存在的体验、文化产品,一切都被空间化了。

    时空观的改变直接冲击了传统的文学研究,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不再仅追溯单一国别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而是突破国家界限,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平台上,观看各种文化场景。比较文学的视阈和方法正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二、全球化时代的一体化与多元文化

    20世纪的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尖锐的一体化和民族化的关系问题。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国际交往空前激增,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抗拒中的同化过程之中。

    1.世界趋同性增加

    这种趋同性首先表现在世界经济模式上。我们看到,各国的经济模式正在互相吸收,差别逐渐缩小。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分配关系有所调整,有些国家甚至进入了福利社会;而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推行市场经济,并实行了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股份制形成后出现了除按劳分配外的按资分配。市场、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各国经济学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市场经济不是哪一个制度所独有的特权,而是一种普遍的经济模式。同时,我们还看到,诸如跨国公司之类已不再由某一个国家所管辖,它可以在许多国家设立机构,由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所有。它们可以在劳动力最便宜的多个国家生产产品,并在全球范围内销售。

    世界的趋同性还表现在人们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上,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核能威胁、难民问题等,这些都不是某个阶级、某个国家能够单独处理的,而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协商解决。

    在文化交流上,世界各国将有更多的共同点。虽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艺术的热爱,拉美小说、美国大片风靡全球就是最好的说明。随着艺术的广泛传播,人们之间的了解日益加深,在文艺欣赏上的共同点将越来越多,由此带来了人们情感的进一步沟通。

    简言之,全球化在向我们展示世界交流和世界市场的巨大扩展的同时,也走向了文化的全球化,商品化在全球范围的流通造成了文化的同一或一元化现象。全球化语境下人们愈来愈感到文化的同质性、单调性,资本、技术乃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表现出对差异性的取消。

    2.多元文化的共存   

    在各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受到全球化趋势影响的同时,当今世界图景中也充满不同文化系统的冲突和对抗。应该说,全球化这个逻辑本身蕴涵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全球化在造成文化同质和一体的同时,也激发了自为存在的各种文化,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并存。“多元文化”(cultural pluralism),或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以及经济受益需求等具体要素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第三世界主体意识的强化,西方中心论被冲击和削弱,出现了文化民族化、多元化的趋向,正是文化的多元性构成了对趋同性的制约。而比较文学作为跨文化的文学研究正好顺应了多元文化的时代

要求。   

    全球化语境下的后现代思潮为多元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拿起西方后殖民批评的武器,对抗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现代性。他们认为文化上的渗透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交流将帮助文化殖民主义的建立,因此呼吁通过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来抵制被西方现代性同化。

    承认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是多元文化的关键。但多元文化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各自独立、无法沟通。我们既要看到多元文化中的“元”规定性的一面,这种规定性就在于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沉淀,也要看到多元文化的互动和互渗。“接纳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努力也不是无动于衷的。接纳国文化也在努力适应外来文化,试图给外来文化让出地盘,自己也潜移默化,跟外来文化结合,生出个文化混血儿——文化交融的产物。”①因此,今天我们已很难判定当今的哪种文化现象是纯粹民族和本土的。

    在这个强调差异、特殊、多元、边缘的时代,异质文化的碰撞、冲突、挪用和吸收给比较文学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比较文学将在欧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异质文化的比较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以其跨文化的优势积极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互识和互动。

    总之,尽管人类的历史、文学的历史、文学理论的历史充满对抗,但世界走向综合的趋势不可阻挡。当宇航员从浩瀚的宇宙遥望这个人类共同生活的蓝色球体时,我们更强烈地体会到这种融合。文学属于全人类,异质并存的文化是全世界的财富。

 

    进一步阅读

    1[]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布吕奈尔等著:《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张隆溪译,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日尔蒙斯基:《对文学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问题》,倪蕊琴译,见于永昌、廖鸿钧、倪蕊琴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5[]李达三:《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见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6.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见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评论||【心灵的旅行】◆史立荣
被引用的奥尔巴赫
澳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张华·汉风美文:文学与哲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撰写的要求
深圳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考研真题(2004-200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