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死亡如此多情》——医者面对死亡最重要的三件事
2015-07-18 冯颖 
小编的话

也许你注意到,最近我们多次跟大家探讨“死亡”。比如往期登过的《谁说一定要死在医院?》《死亡是不是一种自由的权利?》《死前,活一回》等几篇文章。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们或许将要比以往更频繁地面对死亡——亲人的离开,父母的死亡……未来的某天,我们每个人都会离去,你能面对吗?你能接受亲人的离世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谈死亡是件“不吉利”的事。然而,伴随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死亡教育”开始引起更多学者和公众的关注。


正确地面对死亡,是正确面对人生的重要部分。关于死亡的探讨,我们会继续下去,希望通过“文化与健康”这个小窗口,能和你一起坦然面对“死亡”。


今天,推荐一本谈死亡的书——《死亡如此多情》,周末快乐~


 

 
 

在回味这本讲述临终事件的读本时,窗户缝里钻进一个新生命阵阵的啼哭声,饱满嘹亮的声音就像小军号。这是生命起初的时刻,喷薄有力,充满希望。然而,耳边响起了鲁迅先生悠悠的一句话,带着无声的烟圈——“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在生命盛大缭乱的筵席中,我们不愿意去想曲尽人散的寥落,抑或产生了一种青春不逝的幻象,觉得死亡无限遥远。而医者是一群天天要面对死亡的人,他们如何理解死亡,决定了他们将如何挽救生命。


死亡,如何选择

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是不是一味延长就是对的?当今的医学科技可以说是既发达又不发达,说它发达是因为人类对疾病的认知一直在深化,各类医疗仪器和设备的发明使疗效大大提高,甚至可以维系一个脑死亡患者的一切生命体征;说它还不够发达是因为相较于人类身体和疾病的全部奥秘,医生所能掌握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疾病不能治愈,死亡依然是最终的宿命。


当许多的生命濒临终点,要不要“全力抢救”以延长到达终点的过程?要不要用升压药、往心内注射肾上腺素、使用呼吸兴奋剂、进行胸外按压、使用除颤仪、做气管切开……在我所交往的医生中,绝大多数拒绝这类摆设式的抢救,因为它只会破坏患者的躯体,有损他的尊严。书中,在《那一回,我关掉了呼吸机》这篇文章中,赵医生面对的是一个父母全部失踪、连植物生存状态都达不到的脑死亡的11岁小男孩。“就那么一瞬间,我闪过一个念头:不对啊!不能这么拖着啊!于是,我关掉了这个孩子的呼吸机。5分钟后,一切都结束了……”死亡,如何选择?或许,选择让一个生命如秋叶般静美地逝去会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在诸多的选择中,也有一个选择的故事,令我心痛与愤怒。书中《ICU的两个老人》的故事里,1号床80多岁的老奶奶虽然长期瘫痪在床,但是神志清醒,并且情况在一天天好转,但子女们或是出于长期照顾的疲累,或是出于经济上的难以负担,最终决定撤去呼吸机,放弃治疗,而这也意味着子女为母亲选择了死亡。“当我们告诉患者要给她撤掉呼吸机的时候,她使劲摇头,我们只好安慰她……呼吸机撤掉后不久,患者便开始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因气管插管,患者不能说话,但是能看出她非常痛苦,并一直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们,让人很心疼……我们感到自己的力量是如此的微薄。隔天清晨,患者便停止了呼吸。”


原来,生命的选择权有时候并不完全在自己的手中。当一个医者由于各种原因,竟要放弃一个原本可以活下去的生命,这种无力感是至深至痛的,这不禁让我们的医者想争取些什么,也希望引起更多人对“临终关怀”这个社会问题的思考。


死亡,如此多情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阅读一个个生离死别的故事,脸颊湿了又干,如此走近“死亡”的我有点隔世的恍惚。想到父母,想到已逝的老人,想到自己。人生最难解决的三个难题之一就是回答:我要到哪里去?彼岸世界是否存在?这是医者无法回答的问题,面对临终的患者和家人,我们能够给予的只有尊重和爱。


医者是最接近死亡真相,也是最接近人间至爱的一群人,有时候医者的治疗不止于病案和医嘱,而是带着温度走进了患者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安慰者和鼓励者。《灰色头像》的故事好像一个微电影,医者见证了一对情侣的生死别离。当逝者的QQ灰色头像居然亮起,对医者说出“谢谢你!”的时候,医者的眼眶开始湿润。“我不知道晓慧这些日子经历了怎样的撕心裂肺,可我真切地见证了这份至真、至纯的爱情。”


“有时候,医者参与患者生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当他们离开时,你会不舍,会心痛。然而,若不能从心底理解他们、安慰他们,我们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医治者呢?”尽管会痛,但是书中见证并参与一切的医者依然感谢自己的职业,因为是患者“教育”了她何为平等善良,如何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是它让我理解活着就是一种美丽,是它让我理解生命的意义。”古语云:“教学相长。”在医患关系里,医患也同样可以相长,对生命的认识永远也不会结束。


另有一种“多情”叫尊重,有时候面对临终的病人,家属往往隐瞒病情,以为这是对患者心理上的保护。这有时候对,有时候也不尽然。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因为还有一些心愿需要完成。兰医生《外公的心愿》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老人,一个智慧的老人,一个对后辈充满关爱的老人。“后续的那段日子,外公一直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见到了想见的老友,相处了挚爱的亲人,写好了遗书,挑好了墓地,选好了遗像。最让我不解的是,他自己出钱委托家人在闹市买了一间门面房!”生者有情,逝者情切,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告别、去安排,不留遗憾,这是一个完美的谢幕。


最喜欢这个故事里“外公”说的一段话:


玲玲(兰玲医生),别难过,人总有一死。不要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你所受的医学教育都是最理想化的治疗手段,实际上,在和死神博弈的过程中,你能做到的并不多,无非是在可以争取的范围内做到最好而已。


面对死亡,医者能做的并不多,用医治减轻痛苦,用尊重对待生命,用关爱护送患者,这将成为医者面对死亡最重要的三件事。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为是医生》读后感
医院主动曝光:最后'杀死'你的可能是亲人!
是冷漠?还是热衷?/笔墨纵横
医院人来人往,那些勇于直面死亡的人活得更透彻、走得更远
蔡长福弟子王佳钰作品《医心》二
这个世间,最不想放弃患者的不是亲人,而是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