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哲学中的天与人
发布时间:2017/6/59:49:19来源:论文联盟
  
  当古人看到头顶的这片天空,首先想到的便是天圆地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浪漫神话。至于天和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则无从探究,因为被当时的生产力所牵绊。后来,随着意识的发展,科学思想的萌发,针对天的说法才逐渐多了起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宗教的天,自然的天与哲理的天。后来的人和天的关系,则是在天体论中渐渐演化出来的。
  
  一.宗教的天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极端不发达,也没有成熟的统一思想,人们对于一切都缺乏基本的认识。当他们面对自然界的变化时,总是充斥着恐惧和敬畏感。他们普遍坚信自然与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甚至可以掌握人类的生死,于是在这样的思想驱使下,自然神便孕育而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天命发展,自然和神也逐渐开始了融合,形成新的思维系统,并由此发展出一个全知全能的神灵,西方称之为上帝,东方则称为天命。由于他们都存在于我们看不到的空间,所以人类便假想着天上的神灵主宰着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天神主宰一切人间命运,天命是不可违抗的,人只能服从或接受,没有谁能逃脱既定的命运轨迹。如果说探讨世界的统一性是哲学的开端,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朴素的哲学形态就是天命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发展了群居生活,并孕育出朴素的社会观念。思想的成熟,使得人们的视野也开阔了,将天的观念和人也联系到一起。古人认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是奉天命来管理,是天在人间的儿子,故有“天子”这样一说法。由此,天子便顶着这样的光环,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威望。很多的皇帝诞生故事,皇帝的长相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些也是天命论的一个彰显。因为与众不同,人们便开始崇拜天,也崇拜天子,天下也就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大家也就可以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其实,这是出自人崇拜自身力量的开始,只依靠上天的力量,是无法生活下去的。可是,人们并非全都是优秀的统领者,历史上的乱世,正是此说法的应证。正如,天子也是人,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部分也有七情六欲,他如果穷奢极欲,也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那么,这和最初的“奉天命而治之”就有了不可调和的漏洞。因此这就成了当时思想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怎样给天子精神加上某种压力,使他不敢胡作非为。思想观念的重组使得具有先驱精神的思想家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人民才是天生的,上天诸神让天子降临世间来保护人民,为他们兴利除害,并保证其幸福的生活。如果说,人民的基本生存都得不到保证的话,那天子便不再具有管理的资格,他所处的位置就要变更,改朝换代也就开始了。固有古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之类来钝化人们。这就是商,周时代到战国的天命,天理理论。在中国早期约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人们对于时代变革的重要解释。
  
  在战国的中后期和秦代,天命论受到严重的冲击,权威性大大削弱。因此,汉代思想家认为需要对天命论进行改造,重组,再造出适合新时代的新的神灵的天,这就是有名的“天人感应”。它认为天是一切神的领袖,法力无边,无所不能。阴阳五行之气,便是天与人进行精神沟通的中介。天的意志具体是什么呢?可能依托于自然现象上,需要研究才能破译。或者,所有怪异现象都可以解释为上天意志的表现。实则,这些神秘的天意,是纠正皇帝过失的。现在看来,宗教的天,只是帝王奴役人民的工具,好要大家臣服于其脚下。当然,这漫长的封建期,这种说法影响之大,有目共睹。
  
  二.自然界的天
  
  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毫无疑问的公理。同样浅显的的理论却在中国古代难以被认可,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说是在统治者推崇下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为了奴役民众的思想,很难去推行说天是自然的,或者不能赏善罚恶的道理,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不被允许的。这种场景在东西方的古代思想史中都随处可见。那时的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创造万物,并能听取人的说话也能看见人的行动,还能与人进行思想交流,能享受人祭祀时所用的牺牲,如此等等。在神学家的眼中,天活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格神。
  
  最初,最高统治者天子奉天命来治理人间,有着至无上的权威。但这个定律却被周武王打破了,故思想家做了牵强的解释:“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因为理论的缘故,上天赏善罚恶的观开始流行。可是随着思想的进步,天命论也开始动摇起来。在长时间的天文观测和天文发展的过程中,天文学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认识到了天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所谓天显灵的现象是偶然发生的,与当时的人和事没有丝毫牵连。荀子的天伦思想,就首先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针对天命论的蒙蔽民众,天文学大量的数据及成果,给予了十分沉重的冲击,有效地遏制了“天命”。再者,哲学家的批判更是致命的打击。
  
  后来的很多假说,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起来的,现在还有很多古老的话语和建筑印证着。当然,科学的起源,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发展的,因此有合理性,也必然存在缺陷。天文的发展,对天命论的冲击是致命的。但是,天文学家对于天象的观察,研究,都很认真,很客观,而对于如何解释天象的变化和怪异现象,则无能为力,还常常受世俗迷信的影响。比如说,汉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他在天文,机械,地震以及文学艺术诸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和优秀的成果,可以算的上是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但在讲到日月运行时,他也不能免俗。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也提倡日子的吉凶,选择黄道吉日。这也从侧面显示,科学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建树颇多,而在其研究领域之外,他们的见解往往不够高明,甚至不及一般的普通群众。
  
  三.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一个基本思路,(不仅是重要的哲学命题,也是主要的思维模式。从哲学命题的内容上探讨的,无非是人和自然界相依相存的关系。按照古人浅显的理解,还应该包含有这两者背后的神秘存在。最初的天,被用于观察,感悟,模糊的表达着其自然性的一面,经验性与社会性的自然之天在逐步的发展和演化中,演变成为充斥着人类理解中的天。古代的中国哲学,大部分的思维体系都是围绕天道说,性命说,理气说,心性论等核心论题进行发展的。天是最原始的思考命题,其他命题和思考范畴都是由此引申的。也就是说,谈到天,其实是在说社会人伦;在谈社会人伦的时候,又总放不下天或道。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西方的本体论,认识论在很多哲学家的体系中都会有所涉及,只是中国哲学没有继续朝着那个方向深入地发展下去,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庞大的体系。“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提倡的是主客体的兼容并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联系,人与社会的和平共处都是中式哲学的基本观察点。在这种传统的理性模式下,中国哲学不可能具有一定的体系,理论的思维无法长久维系,比如说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就是这种思维的实际体现。尽管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直觉,他们注重内心的认知,而不去关注逻辑和理性的论证。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哲学思想时,会经常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文章常常是偏颇的,其理论的表述多数隶属于感性体验。在这种单薄的思维模式下,命题和理论的推敲必然模糊,不成体系,缺乏理性思维,不同的哲学家对同一物体的认知解释具有很大的弹性,使得人们难以理解这些缺乏统一性的观点。他们的发展必然会对中国人的思维判断力,推理能力,和论证程度产生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思维方法之七: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要如何证明三纲五常?
冯志安︰论天人合一思想及其与《周易》和传统命理学之关系
季羡林主动摘帽国学大师是对的,因为他解不了“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该如何去理解和对待呢?
《易经》·《管子》·《道德经》哲学思想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