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配伍

一个好汉三个帮:不可不知的中药六种配伍法
大家都知道西药也就是化学药讲究严格的配伍禁忌,事实上中药也有这方面的规定。古人将单味药的使用叫做“单行”,与六种配伍关系合称为“七情”。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都是讲的单味药使用,但有时仍有两三味药的配合使用,因为这关系到药效好坏和副作用大小的问题。
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中药配伍的六种关系。
1.相须
是指主要性能、功效相似的两个药物配合使用,这样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与桂枝合用,能增强发汗祛风寒的功效;石膏与知母配合,可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就像两个和尚抬水喝,就比一个和尚挑水要轻松得多的道理一样。
2.相使
一味中药的功效一般来说是多样化的,即使两味主治功效不同的中药,其中一味的次要功效可能就与另一味中药的主治功效相同或相似,这两味药配合使用,也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健脾利水是茯苓的主要功效,黄芪是补气药,但是也有利水的作用,两种药合用就可以增强利水的作用。就如同您看到一个老伯在推着三轮车艰难地爬坡,您上去帮忙推一把,车子就上去了。您虽然只是顺便帮个忙,但是效果会好很多。
3.相畏与相杀
相畏不是指一味药怕另外一味药,而是指这味药的毒性或者说副作用怕另外一味药,因为可以被另外一味药减轻或者消除。相畏是一种有益的反应现象。例如生姜可以解生半夏的毒,我们就可以说生半夏畏生姜。相杀与相畏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例如生姜可以解生半夏的毒,我们就可以说生姜杀生半夏。
4.相恶
“恶”可以理解为厌恶。是指两种药合用,一种药可以使另外一种药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最著名的说法是“人参恶莱菔子(萝卜的种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就像有人认为服用人参时最好也不要吃萝卜一样。相恶,其实是一个与相须或相使对立的反应现象。
5.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者增强毒性反应或者副作用。历来讲究的“十八反”和“十九畏”,就是指这些药物合用能够产生或者增强毒性反应或者副作用。这里的“十九畏”与前面“相畏”意思是相反的,“十八反”和“十九畏”是中药里面的配伍禁忌,要杜绝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在此列出一些简单内容供读者参考(更多“十八反”和“十九畏”内容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南、北)、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是中药的配伍禁忌。此外还有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禁忌(也就是忌口)。
妊娠禁忌:
一切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孕妇都要禁用!此外,慎用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因为这些药容易“动胎气”。
在家庭中为了安全起见,妊娠期间能不用药就不要用药,因为“是药三分毒”。所以作者在此慎重建议:本书所写之药,除了特殊的生姜、葱白等之外,一律建议孕妇慎用。

除单行外,六个配伍关系可概括如下:

(1)、有些药物相伍,可产生协同作用而增效,临床上应充分利用(“当用相段相使者良”)。

(2)、有些药物相伍,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能,应用时应注意。

(3)、有些药物配伍,能相互作用而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副作用,在应用有毒药物时须考虑这种配伍。

(4)一些药物单用无害,却因配伍后,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勿用相恶、相反者”)。

12条秘笈让中药更安全
使用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时有出现,如中药减肥引起。肾衰;中药注射剂穿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由于频发过敏反应,被国家药监局封杀。使用中药似乎变得不安全了,老百姓要想看中医、吃中药该怎么办?笔者总结一些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1、到正规医院、药店看病取药
患者找中医看病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对医院,这是最起码要求。目前中医队伍良莠不齐,正规的中医师必须通过全国中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资格,具有合法的医师证书,一般在正规的中医院或中医科出诊。中药饮片种类繁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患者拿到正规中医师开出的处方后,应该到信誉可靠、药品质量过关的中药店购药。一些不正规的小药店可能销售过期的、霉变的或是假冒的中药饮片,患者难辨真伪,容易上当。
2、中成药必须具备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文号
药品的批准文号好比是人的身份证,是识别药品生产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每种药品的每一规格只有一个批准文号。中国最权威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一个网站,在这个网站可以查询到每一个具有正式批准文号的药品和保健品的具体信息。没有批准文号或查询不到相关对应批号的药物,可一律视为假药。
3、中药汤剂处方必须一式二份,患者需要保留其中一份
患者在医院开出的中药处方必须是用复写纸复印的一式二份,处方内容一致,必须是中药全名或是每味中药的实际名称和剂量。处方中不得出现隐匿的或是代号形式的内容,不得使用私自冠以“xx号”、“抗癌x号”等的非法制剂。患者一定要将底方保留好,以便日后需要核实时使用。
4、注意使用的中药饮片是否生虫、霉变或是变质
当患者拿到中药后,应该认真观察药物的外观,是否有霉变、虫蚀、异味。中药饮片、丸剂、散剂、膏剂等都存在保存和储备等问题,保存日久难免变质,一旦服用了变质的中药,很容易引起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
5、服用中药时慎与西药混用
在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日益增多,而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处于无章可循状态,造成配伍不当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甘草与利尿降压药合用,可减弱利尿及降压效果,并且还可促进钾的排泄,引起低血钾,导致出现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6、使用中药的剂量和疗程一定要合适
治病用药,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用药剂量过大,就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故用药量当随证而定。有些医生急于求成,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有的患者不遵医嘱,自行过量用药,都会使药物活性强烈,超出机体的承受极限。例如治外伤、妇科血证等的云南白药,过量服用可引起头晕眼花等。临床要注意,朱砂、轻粉均为含汞化合物,一些中成药亦含这些成分,长期服用易引起蓄积中毒,从而引起恶心、呕吐、发热、心悸甚至肝肾功能损害,持续服用朱砂安神丸可引起慢性汞中毒。习惯性便秘患者长期服用番泻叶,会产生依赖性。
7、杜绝“无病用药”现象
很多人误认为中药无毒,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即使没有任何病症,他们也使用一些中药调理调理。其实,再好的中药,用多了也要出问题。我国民间有给新生儿服用海马的习惯,认为有“壮奶”、减少婴幼儿期疾病之效,故常有将海马煎水给出生3天后的新生儿服用者,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导致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过量服用人参可以引起“人参滥用综合征”,出现儿童发育异常、早熟等现象。还有些人身体稍感不适,就会选用一些中成药泄泄火或是补一补,多使用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丸、龙胆泻肝丸等,似乎这些中药非常安全,可以随意使用。其实不然,这些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用得不好也会出现严重的药源性疾病。
8、尽量避免使用毒性中药
2000版《药典》初步总结出72种有毒中药,患者或医生接触到这些药物的时候都需要格外小心,留意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良反应和适应证,千万不要轻易使用。这些药物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这样或那样的毒性化学成分,可能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例如服用乌头类引起心率加速、房室传导阻滞,雷公藤引起心肌损害等。
9、注意个体差异
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年老或年幼、体弱以及有过敏体质者易出现不良反应。中药中含有多种蛋白质、糖类物质等,具有产生变态反应的基础,如巴豆的巴豆油、斑蝥的斑蝥素、天花粉的天花粉蛋白等。有报道称,巴豆粉外用引起阴囊剥落性皮炎、鼻吸致过敏性休克中毒等。
10、不要轻信广告、“偏方”、“验方”
“偏方”、“验方”没有经过国家药监局的认可和批准。有些患者为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特别爱使用一些毒性药物,例如治疗皮肤病使用雄黄,治疗关节炎使用乌头,治疗肿瘤使用蟾酥等。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偏方”、“验方”中的药物组成,稀里糊涂地使用,难免招致祸害。
11、辨证用药,合理配伍
使用中药必须按照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本要求进行,用药不对症,不但达不到治病效果,有时反而可引起不良反应。如脾虚泄泻反用黄连,致使泄泻加重;血虚兼便溏,仍用熟大黄致使腹泻加重。中药和西药组方共用是中西医结合近年来的一种大尝试,组方合理确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有因为组方不合理而且产生不良反应及拮抗作用,甚至引起中毒、休克、死亡者。例如一些酸性中药如山楂,与磺胺类药物合用,会产生结晶尿、血尿;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配服保钾利尿药时,易产生高血钾。另外也要注意中药之间的配伍禁忌。
12、精心调剂,煎煮得当
中药调剂是临床的重要环节,操作要求严格,无论医师处方多准,配伍多精,假如调剂不好,势必影响药效。同一味药其用量大小导致作用不同,如红花大量破血,少量养血。对老人、小孩及体弱患者,剂量应准确无误,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中药讲究煎煮,不同方剂煎煮的火候、时间,药物的先煎、后下、;中服等要求各有不同。某些不良反应与煎煮有密切关系。由于某些患者的煎煮方法、工具不合适,从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铁锅煎出的汤剂中含有铁,服时有铁锈味,服后易引起恶心、呕吐反应:用铜锅煎,也能煎出微量的铜,与中药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可能产生铜绿。朱茯苓、朱灯心等含朱砂药材,用铝锅煎煮,造成铝与汞反应,生成毒性极强的氧化铝汞,患者服用后产生中毒。对某些有毒中药则需要通过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如临床使用乌头类药物采取先煎久煎,以破坏其所含的毒性成分,降低其毒性:若与其他药同煎,煎煮时间短则毒性成分不能有效的破坏,用药后就易引起不良反应。在服用中药期间,服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亦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常用中药功效比较

1,麻黄与桂枝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2,苍耳子与辛夷
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3,桑叶与菊花
共同点: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以及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证。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不同点:桑叶清肺润肺力强。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轻证。菊花清肝平肝力优。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风,兼能清热解毒,用治疔疮肿毒。

4,柴胡与升麻

共同点:均为发散风热药,具升阳举陷之功效。用于外感风热表征及中气下陷之证。

不同点:柴胡退热作用较强,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并善于疏肝解郁,清胆截疟,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疟疾等。升麻长于透疹,用于麻疹疹出不畅,并善于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症。

5,石膏与知母

共同点: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善清胃肺实热,故肺热咳嗽,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

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润燥,滋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咳,阴虚消渴,肠燥便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6
,黄芩,黄连,黄柏

共同点: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疗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
不同点:黄芩长于清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清热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肺热咳嗽,少阳寒热,血热吐衄,胎热不安等证。

黄连药力较强,长于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尤宜,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用于高热烦躁,心烦不眠,血热出血,胃热呕吐,消谷善饥等。

黄柏苦寒下达,长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退虚热。多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臭,足膝肿痛,热淋涩痛以及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7,金银花与连翘

共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同治痈肿疮毒。外感风热及温病邪在卫气营血等证。

不同点:金银花甘寒不伤胃,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苦寒,偏清泄里热,并可消痈散结,用于瘰疬痰核。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善治热陷心包,高热神昏等。

8,大青叶与板蓝根

共同点:都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都可用于温病初起和热入营血,风热表证,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等证。

不同点: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多用。板蓝根长于解毒利咽散结,咽喉肿痛多用。
9
,生地黄与玄参

共同点: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治疗热入营血及阴虚火旺证。

不同点:生地黄偏于凉血养阴,多用于热病伤阴证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玄参偏于降火解毒散结,多用于营血热毒证。

10,牡丹皮与赤芍

共同点:能凉血散淤,对血热,血瘀所致之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牡丹皮清热凉血之力较强,善退阴分伏热,常治虚热骨蒸无汗等证。赤芍祛淤止痛较好,多用于各种淤血疼痛,兼泻肝火以疗肝热目赤。

11,地骨皮与牡丹皮

共同点:凉血退热除蒸,治疗骨蒸潮热及血热出血证。

不同点:地骨皮味甘,偏于退有汗骨蒸,又能清泄肺热,治疗肺热咳嗽等。牡丹皮味辛,偏于退无汗骨蒸,又有较强的凉血祛淤作用。治疗热入营血及各种血瘀证。

12,银柴胡与柴胡

共同点:均有解热作用。

不同点:银柴胡无升散之性,偏于退有汗骨蒸,又能清泄肺热,为退虚热,消疳热之品。主治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证。

柴胡有升散之性,为透表泄热之品。偏治外感发热或邪在少阳证,并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肝气郁滞及阳气下陷之证。

13,胡黄连与黄连

共同点:苦寒,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等证。

不同点:胡黄连长于退虚热,消疳热,多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证。

黄连长于泻心胃之火,清热解毒力强。用于心胃火热炽盛以及血分热毒等证。
14,大黄与芒硝

共同点:苦寒,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用于热结便秘,痈疮肿毒。

不同点:大黄清降力强,用治火热上炎证,并有止血活血,清泄湿热之功,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淤血,湿热淋证,湿热泻痢及烧烫伤等证。

芒硝味咸,长于软坚润燥通便。外用还可以治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及回乳。

15,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共同点: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不同点:火麻仁兼能滋养补虚,适用于老人,产后,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郁李仁兼能行气,多用于肠燥便秘而有大肠气滞者,并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松子仁兼能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咳嗽。

16,独活与羌活

共同点: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用于风寒湿痹疼痛及外感风寒夹湿。

不同点:独活长于治疗下半身风寒湿痹疼痛,辛散解表力弱。羌活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疼痛,辛散解表力强。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之说。

17,蕲蛇与乌梢蛇

共同点:两者皆入肝经,性善走窜,能通表达里,内走脏腑,外达肌肤。透骨搜风,均为祛风之专药。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凡内外风毒壅滞之证皆宜。尤宜治病久邪深者为其特点。都可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中风口眼瘑斜,半身不遂,麻风,疥藓,皮肤瘙痒,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不同点:蕲蛇温燥而毒,药力较强,为治风湿顽痹要药。乌梢蛇性平无毒而药力较蕲蛇为缓。

18,秦艽与防己

共同点:皆味辛苦,性寒凉,均能祛风湿,止痹痛。主治风湿热痹,肢体关节红肿热痛。

不同点:秦艽质润,为风中之润剂,既能祛风湿,止痹痛,又能舒筋通络。凡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骨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无论新久上下,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而尤宜于热痹。古人谓痹证必用秦艽,同时,本品又能退虚热,清湿热,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湿热黄疸。

防己具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也常用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及湿疹疮毒。

19,广藿香与佩兰

共同点:化湿,解暑,治湿浊中阻之证及暑湿,温湿。

不同点:广藿香长于和中止呕,湿浊中阻之恶心呕吐尤宜。佩兰长于化里湿,善于除中焦秽浊陈腐之气,为口臭,口甜之要药。

20,青皮与陈皮

共同点:行气化滞。

不同点:陈皮主要作用在脾肺,其性缓和,长于调理脾胃之气,燥湿化痰。用于脾肺气滞或湿痰壅滞之证。

青皮主要作用在肝胆和胃,其性峻烈。长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用于肝郁气滞或食积不化等

21,山楂,神曲,麦芽

共同点:消食化积,治饮食积滞。

不同点:山楂善消油腻,肉食之积,并能活血散瘀。神曲善消果蔬,酒食陈腐之积并略兼外感者。麦芽善消米面,薯芋之积,并能回乳。

焦三仙为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的合称。

22,木香,香附,乌药

共同点: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腹痛。

不同点:木香长于通行脾胃气滞,且能调中,对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等较佳。香附长于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善治肝郁气滞疼痛,为理气调经主药。乌药长于散寒以止痛,凡寒郁气滞之胸腹胁肋胀痛,疝痛,痛经都可用治,并能温肾散寒,治疗肾阳不足之尿频,遗尿等。

23,大蓟与小蓟

共同点: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用于血热出血及热毒痈肿。

不同点:大蓟多用于吐血,咯血,崩漏,散瘀消肿之功较佳,兼能降压利胆,治疗高血压及黄疸。

小蓟兼利尿,长于治尿血,血淋,兼治高血压病。

24,生姜,干姜,炮姜

共同点:都是姜。

不同点:炮制不一样,功用也有偏差。生姜辛散力较强,长于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多用于风寒表证及呕吐之证。还可温肺止咳。

干姜辛热,辛散之力较弱。长于温中,为脾胃寒证要药,并可回阳,温肺化饮,用于亡阳证及寒饮伏肺咳喘。

炮姜味偏苦涩,偏于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止泻。用于虚寒出血,腹痛腹泻等证。

25,郁金与姜黄

共同点:皆辛苦,都能活血行气止痛。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郁金性寒,以气滞血瘀有热者用之为良,并能凉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也可用治热病神昏,癫痫痰闭,吐血,衄血,以及妇女倒经等气火上逆之出血证。

姜黄性温,以寒凝气滞血瘀者用之为佳,且能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止痛。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26,桃仁与红花

共同点:均能活血祛瘀通经,同时用治内,儿,妇,外,伤各种淤血证,如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淤滞腹痛,癥瘕积聚,心腹刺痛及跌打损伤等。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桃仁苦甘平,活血又能消内痈,也常用治肺痈,肠痈,并能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也可用治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红花辛散温通,专入血分,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力较强。少用活血,多用破血。此外,番红花的功用与红花相似而药力较强,又兼凉血解毒之功,尤宜热郁血瘀,斑疹色不红以及温病热入营血之证,本品货少价贵,临床少用,且用量宜少。

27,益母草与泽兰

共同点:皆辛散苦泄,均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同时可治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行经不畅,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等妇科淤血证,皆为妇科经产之良药。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益母草性微寒,以血热淤滞者用之为佳,且活血调经之力较强。现代多用治急慢性肾炎水肿,并能清热解毒,故疮痈肿毒,皮肤隐疹多用。也可用治肝热头痛,目赤肿痛,以及肝肾不足,目暗昏花。

泽兰性较温和,行而峻,祛瘀不伤正气,治水肿。多用于产后浮肿,小便不利。

28,穿山甲与王不留行

共同点:均能活血通经,下乳。二者皆为通经下乳之要药。都可治血滞经闭痛经,产后淤阻腹痛,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穿山甲性善走窜,泄降力猛,药力较强,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也可治风湿痹痛,中风瘫痪,疮痈肿毒,瘰疬痰核。

王不留行能利尿通淋,可用于多种淋证,小便涩痛。

29,川贝母与浙贝母

共同点: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痰热咳嗽,瘰疬痰核,疮痈肿毒,肺痈。

不同点:川贝母味苦性微寒,滋润力强,偏于润肺化痰,多用于肺虚久咳,燥咳,散结作用较弱。浙贝母味苦性寒,开泄力大,偏于清热化痰,多用于风热暴咳,痰热咳嗽,散结力强,常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以及热毒疮痈等证。

30,竹茹,竹沥,天竹黄

共同点:清热化痰,用于痰热诸证。

不同点:竹茹除烦止呕,胃热呕吐,痰火内热扰之心烦失眠。竹沥性寒滑利,祛痰力强,善能清热化痰,定惊利窍,适用于中风痰迷,惊痫癫狂等证。天竹黄清热化痰之功似竹沥而性缓,兼能清心定惊,多用于小儿惊风,也用于中风痰壅,癫痫,热病神昏等。

31,海浮石,海蛤壳,瓦楞子

共同点:化痰软坚散结,瘰疬,痰核,瘿瘤。

不同点:海蛤壳,瓦楞子制酸止痛,胃痛泛酸。海浮石善化老痰,清肺火,又能利尿通淋,血淋,石淋。海蛤壳兼可利水,用于水气浮肿。瓦楞子既散结又化痰,还用于癥瘕痞块。

32,桑白皮与葶苈子

共同点: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肺热和肺中水气,痰饮所致的喘咳水肿实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桑白皮,甘寒性缓不峻,长于清肺热。治肺热咳喘。常配地骨皮使用,如泻白散。葶苈子,苦辛大寒力猛,对邪盛咳喘不能平卧者为优。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利水之功亦强,可治悬饮,胸腹积水,鼓胀等证。

33,龙骨与牡蛎

共同点:生用,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煅用,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

不同点:龙骨以镇心安神见长,尤适用于阴虚阳亢之心神不宁,烦躁失眠,惊痫癫狂等。煅后可用于湿疮或疮疡溃后不敛。牡蛎以平肝潜阳见长,并可软坚散结,用于瘰疬痰核,癥瘕积聚。煅后收敛制酸,可治胃泛酸。

34,钩藤与天麻

共同点:皆归肝经,均能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同可治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以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钩藤味甘性微寒,也能清热,但清热不如羚羊角,尤多用治小儿急惊风,壮热不退,手足抽搐等证。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取其清肝热之功,也可用治肝火上攻之头痛,眩晕。此外,与蝉蜕,薄荷等同用可治小儿夜啼。

天麻,甘润不烈,作用平和,对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此外,又能祛外风,通经络,也可用治手足不遂,肢体麻木,痉挛抽搐,以及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者。

35,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

共同点:补气生津,用于气津两伤证。

不同点:人参,补气力最强,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用于虚脱危证,还能安神益智,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西洋参性寒偏清,能清火养阴,适用于气阴不足而火盛者。

党参性平不燥,补气之功似人参而力缓,为肺脾气虚证的常用品。

太子参性平清补,适用于肺脾气阴不足。

36,人参与黄芪

共同点:均能补气血。

不同点:人参补益力强,能补心脾肺气,且大补元气,为治内伤气虚第一要药,并可生津,安神。治疗气津两伤,气血双亏诸证。

黄芪补气力不如人参,以补脾肺气为主,而温升之力强过人参。善补肌表之气,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多用于表虚自汗,气血双亏,疮疡不溃或溃久不敛,浮肿尿少,半身不遂,为治表虚要药。
37
,连翘与黄芪

共同点:都为疮家圣药,用于痈疽疮毒。

不同点:连翘苦寒,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适用于热毒疮疡,瘰疬痰核。黄芪甘温,长于补气托毒,排脓生肌。适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38,肉苁蓉与锁阳

共同点:均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证,以及精血津液亏虚之肠燥便秘。

不同点:肉苁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血润燥作用较好。锁阳性温燥,固肾壮阳之力较强,润肠之力不及肉苁蓉。

39,巴戟天与仙灵脾
共同点:均有温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诸证。以及风寒湿痹兼有阳虚者。

不同点:巴戟天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肾阳作用缓和疗效持久,兼能益精血。仙灵脾性温燥,补肾壮阳作用较强。

40,补骨脂与益智仁

共同点:均能补能涩之品。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之功。用于肾阳不足之遗精早泄,遗尿尿频,脾肾阳虚之泄泻等证。

不同点:补骨脂偏温肾壮阳,还能强腰膝,纳气平喘。用于肾阳不足之腰膝冷痛,虚喘。益智仁长于温脾散寒,开胃摄涎。多用于脾寒泄泻,腹部冷痛及脾虚不摄之多唾流涎。
41
,冬虫夏草,蛤蚧,核桃仁

共同点:均有补肾助阳,益肺定喘之功。用于肾阳不足诸证,肺肾两虚之咳喘,气短。

不同点:冬虫夏草为平补阴阳之品,又能止血化痰。适用于久咳虚喘,劳嗽痰血,因力缓,多作为病后体虚的调补品。蛤蚧补肾纳气力强,为治虚喘劳嗽之要药,还能益精血,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阳痿。核桃仁力缓,多做食疗辅疗。还能润肠,用于肠燥便秘。

42,杜仲与续断

共同点:均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均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筋骨无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不同点:杜仲补肝肾助阳之力较胜。可用于阳痿,尿频等证,还能将血压,用于高血压病。续断苦辛,补中有行,以行血脉续筋骨为重。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淤肿疼痛。

43,生地黄与熟地黄

共同点:皆具甘味,均可滋肝肾之阴。用于肝肾阴虚之骨蒸潮热及消渴证。

不同点:生地黄性寒,养阴且能生津,用于阴虚内热之消渴及热病伤津口渴,又善清热凉血,为治温病热入营血证及血热出血证之佳品。

熟地黄性温,滋阴作用较强,专补肝肾之阴,益精填髓。主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诸证及消渴证,又善补血,用于血虚诸证。

44,当归与熟地黄

共同点:均能补血,用于血虚诸证。

不同点:当归善调经,为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之要药,又能活血止痛。适用于血虚,血瘀,血虚兼血瘀之各种疼痛,且可润肠通便,用于血虚之肠燥便秘。

熟地黄滋阴力较强,多用于血虚阴亏之证,尚可益精填髓,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证。

45,赤芍与白芍

共同点:皆味苦性寒,均可止痛,用于痛证。

不同点: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泻肝火。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

白芍味兼酸甘,长于养血,平肝,敛阴止汗。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及自汗,盗汗证。

46,龟甲与鳖甲

共同点:均有滋阴清热,潜阳息风之功。用于阴虚发热,阴虚阳亢,阴虚风动等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龟甲滋阴力较强,还能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用于肾虚筋骨萎弱,小儿囟门不合,行迟齿迟。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以及心虚惊悸,失眠健忘等证。

鳖甲清退虚热力较强,为治阴虚发热之要药,又善软坚散结。用于癥瘕,经闭,久疟,肝脾肿大等证。

47,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

共同点:皆能收敛止汗,都可用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等证,常配伍补益药同用。

不同点:麻黄根甘平,作用较强,长于治自汗。浮小麦甘凉,长于治盗汗,兼益气养心和退虚热。糯稻根甘平,兼益胃生津,汗出兼口渴者尤宜,还退虚热。

48,五味子与乌梅

共同点:皆上能敛肺,下能涩肠。均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功。用于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之证,并能生津止渴。

不同点:五味子味酸甘,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可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喘,并能补肾涩精。用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尚能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多梦。

乌梅酸涩性平,又能安蛔止痛。此外,乌梅内服还可止血,治崩漏下血。外敷能消疮毒。

49,肉豆蔻与白豆蔻

共同点: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均能温中行气,治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

不同点:肉豆蔻为肉豆蔻科高大乔木植物肉豆蔻的成熟种仁,固涩之力较强,长于涩肠止泻,又常用治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脾胃阳虚,五更泄泻证。

白豆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实,行气力较强,又长于化湿,温中止呕。常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温病初起。

胸闷不饥,舌苔浊腻。胃寒湿阻气滞的呕吐,小儿胃寒吐乳等证。

50,山茱萸与吴茱萸

共同点:皆性温。归肝经。

不同点:科属来源不同,功用相差较大。山茱萸酸涩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助阳,既能补阴又能补阳,为补益肝肾之要药。又能收敛固涩,常用治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遗尿,肝肾亏虚,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散寒止痛,疏肝下气,为治寒滞肝脉诸痛证之要药,并能燥湿,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51,桑螵蛸与海螵蛸

共同点:同归肝肾经,均能固精缩尿止带,都可用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等证。

不同点:二者来源不同,功用有别。桑螵蛸甘咸性平,又能补肾助阳。用于肾虚阳衰所致的上述病证,尤宜遗尿尿频,也可用治肾虚阳痿。

海螵蛸咸涩性微温,固涩之力较强,多用于遗精带下,又能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用治崩漏下血,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胃痛吐酸。外用治湿疮,湿疹,溃疡多脓,久不愈合者。

52,莲子与芡实

共同点:都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均可治肾虚不固,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食欲不振,脾虚白带过多等证。

不同点:莲子作用偏于补脾,补力较强,习称脾果,并能养心安神,交通心肾。治心肾不交所致的虚烦,心悸,失眠等证。

芡实作用偏于肾,虽补力不及莲子,但能除湿,虽收敛,但不燥,不腻。脾虚湿盛的久泻不止,白带过多者芡实尤为多用。

53,雄黄与硫磺

共同点:皆为以毒攻毒的解毒杀虫药,常用于疥藓恶疮等证。

不同点:雄黄解毒疗疮力强。主治痈疽疔疮以及毒蛇咬伤,既能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也可用治虫积腹痛,哮喘,疟疾惊痫等证。硫磺外用杀虫止痒力强,多用治疥藓,湿疹,皮肤瘙痒,为疥疮要药。且硫磺也可用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而致寒喘,肾虚阳痿,小便频数。老年人肾阳不足,虚寒便秘。

54,麻黄与桂枝

麻黄性辛苦.收缩机体内脏使内脏内高热的血液外布四肢散热而温.在风寒症机体保内温本能强时-四肢躯干血管收缩而外冷内热时(内脏无感觉冷热的神经!),四肢增温和出汗散热成为麻黄的一大功效!

中医用于:1.表实症.收缩内脏热血外布而增外周温散热和出汗散热;2.宣肺平喘.在机体的病理性保内温本能出现时.外周四肢血管收缩外散热停顿,而肺散热病理性增强.高温辐射散热造成哮喘.这时的收缩内脏使液体的血多量进肺使辐射散热变成了渗液散热而降温止喘-高温使气道痉挛;3.利水.麻黄有收缩内脏的功效.更有强心的功效.在肺遇冷而肺脏本能收缩血管而肺动脉高压时.体内储水时肯定的!强心和给肺脏热血减除机体保内温本能使心脏有力!外排多余的水分是自然的!所以利水!麻黄的禁忌是表虚多汗.向夏天外散热多汗给麻黄内服.在收缩内脏外散热有致内脏循环衰竭而更使内脏高温而心脑血管更病理性自保性收缩而昏迷和死亡!高血压用麻黄也危险!

桂枝散寒解表,祛风湿,温经活血与通心阳的作用!而桂枝性温,除有收缩内脏血管外,还有解除机体保内温本能的作用而外散热!所以配合麻黄散寒解表出汗.在四肢过冷,经血也不畅而保温.就连心脏也低功保内温时(心脏高功能使外散热增强的作用)给桂枝配麻黄能通心阳,温经活血而治疗闭经和虚寒痛经及祛风湿.这所有的症状都是机体保内温所致!解除了机体保内温本能,就向人从寒冷的北方一下坐飞机到了高热的南方.内脏收缩热血外散和机体所有细胞由储能变成散热是个巨大的转变!麻黄与桂枝有类同的作用!因为疾病的本质是内脏高热而散不出引发的机体心脑及四肢病理性收缩所致-无力的多睡眠或昏迷与死亡!

55,大黄与芒硝

大黄性苦寒.内服有寒与苦的作用.寒与苦造成胃肠过度的渗液散热而被神经系统探知为寒.另外冷性造成机体保内温本能出现-四肢躯干外散热停顿而内散热-腹泻散热增强.所以攻下泻火,清外热燥外湿是有效的!逐瘀活血治疗癓麚积聚闭经是下部恢复血供造成的!下部的干便刺激可使子宫血供减少而不散热-出血!治疗烧伤是内服机体四肢收缩而使炎症减低所致.有利烧伤的愈合!血热妄性的出血是冷大黄诱发了机体保内温本能所致-结束散热!

而盲硝是硫酸钠与硫酸镁.口服后能造成胃肠不吸收而高渗利水.能造成快速的下泻.稀水便散热了.另外下部肠循环恢复而上部过度的血流减少使目赤肿痛口舌生仓而愈.并能软坚通便!芒硝的禁忌是下泻的病人,能增强病人脱水!而实热为大便干结而壮热者!

伤寒论之药解
中气类
    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
    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营卫类
    芍药麻黄桂枝因,芍营麻卫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阳经。
    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如舍中气单治营
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
    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此药附于营卫者。
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
时亦自然出汗也。
 
下药类
  芒硝大黄阳腑热,巴遂决水不尝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类相推属下则。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性热不寒,阴虚忌用。用于大黄枳实芒
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平人以一粒破四
分,服一分,即大泻。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性热伤津,误用则死!平人吞服南瓜子
仁大半块,即吐泻不堪。
  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载药上行之说,误人不浅!
  贝母:善消热痰,亦能寒中。
  瓜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以上三味时医不论有无瘀热,动则用之,误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湿,除痰破结。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气,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药,因其下降力大,易伤中气,故附于下药之后。
 
  海藻:泄痰开结,滑窍去滞。
  商陆根:泄水消肿。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作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
行,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极清肺燥,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杀人!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凉润肺气,因亦清表。
    竹叶:清降肺胃,最解烦郁。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气虚寒,切不可服。
    黄苓: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极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连:清火第一,败脾第一。
    栀子:清除瘀热,极寒中气。
    黄柏:极清下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白头翁: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黄柏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茵陈:专清湿热。
    连翘:专清湿热。
    猪胆汁:寒润第一,极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
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补药类
    附子干姜阴脏寒,三阴惟怕火土残,
    补润泄湿收敛兮,无非补药一类连。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干姜:见中气类。
    炙草:见中气类。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火土虚
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
法以大承气汤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土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
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
不然。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气,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
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水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通草:泄水通经,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专敛肺,能生津液。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软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赤石腊:专涩肠滑,性平不寒。
    禹余粮:功同石脂。
    铅丹:沉重降敛,善止惊狂。
    铅粉:燥湿医疮,止泄杀虫。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药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用白术一味以利腰脐之湿也,用当归一味以治血虚头晕也,用川芎一味以治头风也,用人参一味以救脱救绝也,用茯苓一味以止泻也,用菟丝子一味以止梦遗也,用杜仲一味以除腰疼也,用山栀子一味以定胁痛也。用甘草一味以解毒也,用大黄一味以攻坚也,用黄连一味以止呕也,用山茱萸一味以益精止肾泄也,用生地一味以止血也,用甘菊花一味以降胃火也,用薏仁一味以治脚气也,用山药一味以益精也,用肉苁蓉一味以通大便也,用补骨脂一味以温命门也,用车前子一味以止水泻也,用蒺藜一味以明目也,用忍冬藤一味以治痈也,用巴戟天一味以强阳也,用荆芥一味以止血晕也,用蛇床子一味以壮阳也,用元参一味以降浮游之火也,用青蒿一味以消暑也,用附子一味以治阴(疑误,应为阳)虚之喉痛也,用艾叶一味以温脾也,用地榆一味以止便血也,用蒲公英一味以治乳疮也,用旱莲草一味以乌须也,用皂荚一味以开关也,用使君子一味以杀虫也,用赤小豆一味以治湿也,用花蕊石一味以化血也。以上皆以一味取胜,扩而充之,又在人意见耳。
 
中药配伍漫谈
配伍環境指藥物之間的配伍關係對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例如麻黃和桂枝發汗力強,麻黃強行打開腠孔,古人說是「開腠發汗」;桂枝「解肌」,鬆動分肉,使津液可以透過,打開腠理毛竅。這兩個環節通通打通,出汗力量就強了。開腠解肌相須,應該要把原理好好想通,告訴學生,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而不是光有抽象空洞的名詞。

*桂枝

桂枝和細辛聯合使用,細辛的溫散力量很強,能溫通陽氣;桂枝則能活血,聯合以後,溫經散寒止痛力量倍增,古方凡是桂枝細辛同用,主治肯定有一項「止痛」,例如當歸四逆湯、獨活寄生湯。

白芍桂枝共用,外可以和營衛,内可以調和陰陽,是一種很常見的結構。桂枝和白朮同用,多數都有溫陽化氣的作用。桂枝和茯苓同用,同時茯苓用量較大,肯定有心悸、水氣上逆,它可以平衝降逆,主要降水氣之上逆。

桂枝和桃仁、丹皮同用,主要是溫經活血。如上舉例,桂枝的六大主治都有配伍環境的要求,了解這個以後,就不會溫陽化氣用桂枝、平衝降逆也用桂枝,心理想什麼它就做什麼。

*柴胡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柴胡和白芍相配,是調肝的基本結構,肝臟有兩大功能,主疏泄,以及從屬的主藏血。常講肝為剛臟,體陰用陽,剛臟的意思是它容易向實證轉化,而且性喜條達,惡抑鬱;體陰用陽指它重視陰陽平衡,尤其容易陰陽失衡,所以在治療上要照顧到這兩個特點。柴胡疏肝理氣,和白芍益陰養血、藏血相配,是保持肝臟陰陽平衡的一種基本結構,也成為後世調肝的基本結構。宋代以後,四逆散成為調肝的一種主要用法,是治療脘腹脇肋諸痛、肝脾氣機鬱滯的重要基礎方,和仲景的用法有所不同。以後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等和調肝有關的方,都有柴胡和芍藥同用。

  柴胡和升麻,李東垣發現升舉清陽的力量很強,柴胡入肝經,升麻入脾經。人體一切的氣機升降,肺主肅降,胃主和降,都以和降下行為順;肝主升發,脾主升清,是人體下焦、中焦清陽上升的主要兩股力量。

  柴胡和川芎都入肝經,柴胡行氣理氣,川芎可以活血,一般這兩個同時出現,往往都是調氣活血。柴胡入肝,枳殼歸脾,一升一降,針對肝疏不利及脾氣鬱滯,可以調和肝脾的氣機。柴胡葛根同用,具有解肌的作用。人身有五體──皮內筋骨脈,分歸五臟系統,柴胡屬半表半裡少陽系統,葛根對外有解肌透邪的作用,屬陽明,少陽為陽明之表。這兩個藥聯用,儘管發散力量不大,但發散的層次比較深,所以外邪由表入裡,從太陽、少陽到陽明的過程中,不僅僅用羌活這些散太陽,也要考慮半表半裡,還要考慮到陽明的問題。往往柴胡和葛根同用,不是疏肝理氣,也不是一般的升舉清陽,而是用以透邪外達,在病邪越過體表屏障,開始入裡之時。這兩個藥不僅仲景用,後世也用,例如陶華的柴葛解肌湯,用於流行性感冒效果非常好,因為流行性感冒傳變較快,開始感受風寒,很快就入裡,所以柴葛解肌湯用於「惡寒漸輕,身熱增盛」,不光是太陽經,少陽、陽明經都涉及到了,這時光用羌活力透不夠了,往往柴胡葛根同用,解肌發散透邪。

*芍藥

芍藥也是臨床很常用的藥,有多方面的功用。和枳實相配,芍藥可柔肝緩急止痛,枳實可以理氣、降氣、導滯,兩者結合是調合肝脾常用的組合,常用於肝脾不合的腹痛。和當歸相配,可養血、活血、止痛;和熟地相配,是滋陰養血的基本組合,因為熟地滋補腎精,並有填精補髓的作用,而芍藥可以養肝血、補肝血,而腎精和肝血可以互相轉化──精血同源──所以這兩個藥在補養精血方面有相須的作用,是滋補肝腎的常用組合。芍藥和甘草相配──通常芍藥的用量偏大──有明顯的緩急止痛作用,不但歷代臨床這麼用,現代的實驗研究也反映了此方面的作用。

*黃柏

黃柏、知母相配,是滋陰降火的組合。和黃連相配,可清熱解毒、清熱燥濕,作用偏於下焦。和蒼朮相配,是清熱燥濕的常用組合。而在治療黃疸方面,常和茵陳相配,黃柏本身有清熱、燥濕、退黃的作用;茵陳則能清熱利濕、利疸退黃,是治黃疸常用的配伍組合。

*生薑

生薑可用作解表藥,能溫胃散水、暢通水液,增加水液的輸布,亦擅長於和胃降逆,這和它的配伍有關。生薑和半夏相配,能共同產生和胃降逆的作用,其中生薑應大劑量使用,和胃降逆的效果很大,而生薑和半夏的燥濕化痰又有協同關係,自張仲景的小半夏湯後,成為歷代司空見慣的配伍結構。

宋以前的一些方子,明清都增加了薑棗,這樣的組合,外可以調和營衛,內可以調合脾胃、氣血。

生薑和白朮、茯苓相配,開創了一個新的思路,生薑可以散水,從上焦的渠道入手;白朮能夠健脾燥濕,恢復脾的運化,從本源上解決水濕問題;茯苓健脾滲濕,使水濕從下焦排除。仲景時代的真武湯就產生了這種結構。真武湯以附子溫陽,芍藥在《神農本草經》認為有利小便、除血痢、破癭結的作用,同時是一種很好的制約附子烈性毒性的藥物,這個溫陽利水的基礎方,對水濕很明顯採用了三焦分消的方法,這個方法用於很多管制的方劑相當適合。宋代仍然常用這個方法,例如常用的逍遙散,肝脾同治,可以疏肝、健脾,治療肝鬱脾虛,而且氣血津液兼顧,具有疏通氣血津液的功用,而且藥性很平和,適於持久服用,其中有生薑、白朮、茯苓這種三焦分消的結構,從氣血津液的角度去認識,對這個方的體會將更全面。

*乾薑

乾薑和甘草相配,有溫補脾肺的作用,如仲景的甘草乾薑湯用於脾肺虛寒。乾薑和人參相配,人參是補氣藥,這個結構起碼用於脾胃虛寒(「內生之寒,溫必兼補」);如果人參不和乾薑而和吳茱萸配,則用於肝胃虛寒。乾薑、細辛、五味子形成一溫、一散、一歛的結構,可溫化寒飲。

*枳實(殼)

枳實臨床上很常用,和桔梗相配,肯定有胸膈不利,胸膈氣機阻滯。清代初期的《得配本草》即提出以桔梗為主,搭配各種藥的功用,雖然枳實和枳殼有些微的區別,但總的來講,都可以暢通氣機、利胸膈。宋代如敗毒散、參蘇飲,屬於解表方,都用於咳嗽有痰,痰會阻滯氣機,除了解表藥、化痰藥以外,治痰要治氣,而暢通氣機都用桔梗、枳殼。治療胸膈病變中,用於氣機阻滯,這是一個很好的組合,因為它體現了一升(宣)一降、通暢胸膈。清代王清任很多名方,如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不是治痰,而是治瘀血阻滯,胸中血府血瘀。本著行血活血的角度來講,他用桃紅四物湯和四逆散結合,加桔梗、牛膝。人們往往只理解到,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使藥力作用於上;牛膝引血、引藥下行──其實這裡面的桔梗和枳殼本身就反應了《得配本草》總結的配伍意義。這裡僅僅是一些例子,歷代用這兩種藥的方子還有很多。

枳實和厚朴相配,一個導滯,一個除滿,一般用於氣機阻滯、脹滿。枳實和大黃相配,體現了消痞導滯和瀉實配合,用於有形實邪、實熱的治療。和柴胡相配,體現肝脾同治、升降氣機。

*白朮

人參白朮的組合歷代用得很多,是健脾益氣的基本組合,我們有時候說白朮可以補氣,實際上是要和人參、黨參之類配合才有,單純用它的方是健脾,通過「健」間接達到補,恢復它的功能。茯苓和白朮相配,是除濕和健脾相結合,這裡的除濕是透過燥濕、滲濕相結合,也很常用。如果白朮配消導藥,往往就是健脾消食了。

  白朮芍藥相配,是肝脾同治,健脾、柔肝相結合,白朮擅長於治療泄瀉;白芍擅於柔肝緩急止痛,所以含有這個結構的方,如《痛瀉藥方》,往往都有腹痛、泄瀉之類的。黃耆(劑量較大)與白朮相配,有固攝的作用,可益氣、固表、止汗,白朮可益氣固攝,黃耆可益氣固表,具有協同作用。

  同一功效發揮方向的配伍組合,歸納古代用法可能有好幾種,其中也有細微的差別。這裡提出一些例子,說明用藥的時候,應該考慮配伍環境對這類多功效藥物,功效發揮方向的規定性,這樣可以克服臨床用藥的隨意性。

2.用量特點

  用量特點是指,藥物用量大小及相關藥物用量比例的不同,對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有時一個方用量變了,主治方向就大不相同,例如桂枝加桂湯(桂枝湯加桂枝二兩),和桂枝湯的治療方面差別很大,一個治表,一個治裏。桂枝加芍藥湯(芍藥加倍)側重在腹痛,也是治表方變治裏方了。

*黃耆、人參

  歷代名方中,大劑量的黃耆,有較明顯的固攝作用,外科則有托裏排膿、固攝升舉的作用。像補中益氣湯、防已黃耆湯、玉屏風散、補陽還五湯,都是在方中比例最大的。我們現代通常從二兩(60克)開始逐漸增加。如果黃耆開中等劑量,如9克、12克,就是一般的補氣、補益脾肺。

  小柴胡湯、敗毒散人參都用小量,余家嚴認為,人參用量只能三、五、七分,絕不是為補益虛損而用,而是助正氣袪邪。《醫門八法》認為,一般情況下是禁忌用補藥的,容易閉門留寇,為什麼有外邪,無論在太陽(表)或少陽(半表半裏)可以用人參呢?關鍵在於用量。中等劑量是一般的補益,可以補益脾肺之氣(中氣),和呼吸心跳之類的有關,所以如四君子湯等都是中等劑量。大劑量在補氣的基礎上,有救脫的作用,如獨參湯主治呼吸微弱(肺功能衰竭)、脈微欲絕(心功能衰竭),也就是心肺衰竭;加附子則是益氣回陽救脫。現代和過去的人參質量不同,現代一兩、二兩開出來,效果沒有過去的三錢、五錢好。我曾到吉林省的人參栽培地去看,收穫時就像收穫胡蘿蔔差不多,我們走的時候,送我們一人一大箱,在當地價格很便宜,但其質量和實際效用少多了。

*柴胡、蘇葉

  柴胡用大劑量偏於發散走表;中等劑量疏肝理氣;小劑量升舉清陽。凡是升舉清陽或升陽散火,即幫助肝的升發、升舉肝的清陽時,柴胡用量很小,如補中益氣湯只用了幾分;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用量也很小。中等劑量用於疏肝理氣,例如小柴胡湯用量就比四逆散大;逍遙散和柴葛解肌湯的柴胡用量也不同。民國年間的的醫家張錫純是喜歡用大劑量柴胡的人,但是在升陷湯中,柴胡用量很小,和別的藥差別很大。

  一經比較就能找到這類的規律。中國古代的中醫學是在小生產的情況下,一兩千年發展積累起來的,也沒有人要國家出藥典來規定,在什麼情況下要使用多少劑量。它沒有實驗室的研究基礎,而是長期在人這個高等動物身上做實驗積累起來的,有很多東西不完全一致,但是有大概的趨勢。現代有學生把古代的方子,利用電腦的功能統計、規納,提取出規律,確實有一定的用量規律,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大多數遵循這種規律。這裡頭有前後繼承的問題,後人按照前人用的繼承下來,臨床驗證發現有用的又保留下來,後世也逐漸在臨床用藥中,繼續豐富、完善這個體系。

  有同學會問,大劑量、中劑量、小劑量要如何掌握?學西醫的總會認為,如果有確切的固定用量,那就方便了。學中醫沒有那麼方便,首先,中醫強調「三因致宜」──因地、因時、因人致宜;同時每個藥,中藥學中的「常用用量」有個跨度,這也是從古代的使用規律中概括出來的。拿人來說,年齡上老幼不同,性別上男女不同,體質強弱不同;病理環境上,像中國大陸那麼遼闊的土地上,南方的、北方的、東方的、西方的人都不一樣,連《內經》也分成五類人。要把幾個因素參考起來,這個地區、這類人身上,常用劑量的範圍內,大劑量、中劑量、小劑量,這樣把握。

*銀花、白芍

金銀花用於瘡瘍腫毒內服,絕對用量都偏大;用在解表方面,肯定用量都較小。例如銀翹散的初散劑中,銀花連翹都用一兩,其它的藥多則五錢,少則三錢二錢,使用時初散劑總量都拿六錢,所以算是中等劑量。而用作清熱解毒為主,則要大劑量,是「瘡家聖藥」。

  中等劑量芍藥很常用,可益陰養血,如四物湯、逍遙散;但用於緩急止痛、舒緩筋脈,用量比例就偏大,如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芍藥三倍,加了一倍止痛就很突出。

*茯苓、大黃、竹茹

茯苓用於健脾滲濕,一般用二錢、三錢。但像張仲景把茯苓用於平衝降逆,平水氣上逆,一般用到四兩。

  小劑量大黃有健胃降氣、和胃氣的作用;中等劑量則瀉熱通腑、瀉下。大黃在跌打損傷也常用,這和炮製也有關,但用量一般偏大,如擅用小劑量的李東垣,用在跌打損傷,一動手就是一兩──當然,不能忘了要用酒大黃,這是炮製的要求。

  竹茹可以清化痰熱,也有一定的和胃作用;但當以和胃降逆、治嘔吐時,必須大劑量。

*陳皮、白朮

陳皮是很好的理氣藥,用於和胃降逆效果也很好。大多數方大約用二錢、三錢;如用於和胃降逆、止嘔吐,現代起碼要五錢,我通常一開就是15到20克。

  本草認為陳皮「遇升則升,遇降則降,遇補則補,遇瀉則瀉」,它的配伍環境關係很廣,能夠疏理氣機,幫助其它藥物發揮作用。舉例來說,往地下打樁,垂直敲很難下去,必須敲兩下,搖一搖,再敲兩下,搖一搖,就下去了;一根木樁在地上,垂直往上拔很難拔起來,如果拔一下,搖兩下,拔一下,搖兩下,就起來了。陳皮就起到「搖兩下」的作用,大多用作佐藥,遇到這些類型的藥,可以增強它們的作用。

  白朮主要用於健脾燥濕,一般用量不大。大劑量則有明顯的固攝津液、止汗作用,例如脾虛的小孩子流口水,用大劑量的白朮療效相當好──這裡用生白朮而不是炒白朮,生白朮燥濕方面很好;炒白朮健脾方面很好。

3.炮製方法

到台灣來我有些感慨,現在台灣常用科學中藥,我們大陸也曾經用過,但是用不習慣,那時是類似顆粒劑,我後來發現效果的確不夠了;後來病人也不太愛用了,所以大陸門診仍然使用飲片。用科學中藥很大的不足之處是,炮製逐漸被取消了,要是開個炒白朮、焦白朮、生白朮;酒柴胡、醋柴胡、生柴胡,可能拿來都一樣了,那就不用動那麼多腦筋。但是確實不同的炮製方法,對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很大,歷來很重視,可說是正確運用中藥的重要前提。

*麻黃

麻黃生用以發汗解表為主;炙用以宣肺止咳為主。有時用炙麻黃發散力量不足,用生麻黃又怕發汗太過,此時可用麻黃絨,我就常開麻黃絨,把麻黃丟在黑的被窩裡,咚咚咚敲幾下,使麻黃油揮發掉,發汗力量變緩和。這咚咚咚幾下帶有炮製特點,可用於風寒較輕,還有肺氣不宣,兩者兼顧。

*白朮

一般健脾燥濕,如五苓散、苓桂朮甘湯,都用生白朮。如要益氣健脾,用於脾氣虛,運化功能不足,可以炒用。炒焦則可以健脾消食,用於飲食積滯,在健脾的基礎上,側重於消導、消除飲食積滯。

*其它

柴胡生用擅長發散;酒制入血分,跌打損傷常用;入肝,有時用醋柴胡。

大黃用於瀉下熱實互結,如大承氣、小承氣湯,以生用為主;酒制入血分,用於跌打損傷;炒炭則有涼血作用。

一般補脾肺之氣用炙黃耆;要固攝力量強,多用生黃耆,外科方面,托裏排膿也往往用生的。

甘草生用偏於清熱;炙用帶溫性,補氣多用;生甘草梢可以清熱止痛。

4.劑型選擇

劑型選擇指不同的劑型對藥物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我們平時開方子,有時後容易忽略劑型的問題,實際上劑型不同,功效差別往往非常大。

  像九味羌活湯,做成丸藥的話,主要拿來治痹證;而九味羌活湯本身是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是治感冒的。

  張仲景用理中湯治胸痹,用理中丸治中焦虛寒、吐利腹痛。

  再如麻子仁丸,張仲景強調要用丸劑,而且劑量還要控制,每次吃十顆,如果還不通再「漸加」,即一顆兩顆慢慢增加;「以知為度」,即感覺到大便通了;而且不適合久服。我們現代把它分類為潤下,其中麻子仁、杏仁為果仁類,再加芍藥,有益陰養血的作用,還有蜂蜜,這幾個都有潤腸作用,但配了小承氣湯在裡面。小承氣湯本身就是一個瀉下陽明熱結,治療陽明腑實輕症,雖是輕下,但畢竟是下法,是以寒下、瀉下為主的方。雖然有小承氣湯,但做成丸劑,而且用量控制很小,就成了潤腸作用。如果改成湯劑,就從潤下變成瀉下,作用方向就不同了。

  腎氣丸,有些人說吃久了很溫燥,會口乾舌燥,但做成丸藥,附子、桂枝用量很小,體現「少火生氣」,用量大了就變「壯火食氣」了。而且它配了相當於六味地黃丸的成分,裡面有養陰方面的藥,體現了「微微生火」、「少火生氣」,而且陰中求陽,溫補並行。如果做成湯劑,服用時間長了肯定要助熱,裡面附子辛熱,桂枝辛溫,熟地偏溫性,山茱萸更偏溫性,所以做為久服,湯劑不適合。

  枳朮湯,李東垣把它變成枳朮丸,都是枳實和白朮。張仲景《金匱要略》的枳朮湯,治療水飲停聚心下,「心下堅,大如盤,尖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這裡就用湯劑。李東垣把它加點荷葉燒炭做成丸藥,就變成消飲食積滯為主的方了,而且消補兼施,是緩治的方法。

  桂枝茯苓丸更是如此,張仲景用它來緩消癥塊,我們現在常拿來治子宮肌瘤,日本人也常用。有些人把它開成湯藥,開始溫肝,來個三、五服藥,用量小點,主要探測,開開路,適應情況。以後子宮肌瘤要長時間治,服用時間較長,要配成丸藥。如果一直都吃湯藥,劑量又大了些,那就變了主治了,《證治準繩》上有個下死胎方,用來攻下破血,治胎死腹中,它的五個組成和桂枝茯苓丸一模一樣。明代還有一張催生方,也是這五個藥,用量很小,起到催生作用。

  我認為台灣普遍使用科學中藥的情況下,有時候需要湯劑還是要用湯劑。科學中藥很多反映出散劑的特點,而且我們不清楚在加工過程中,揮發性的成分保留了多少。

5.煎、服藥方法

  不同的煎藥方法,往往對藥物或方劑的功效發揮方向會有一些影響。不同的服用方法也對藥物作用的力度、功效發揮方向,甚至副作用控制,都有明顯的影響。

  解表類的方,一般情況下,煎的時間較短,辛涼解表更短。一九八七年,當時我到黑龍江開方劑學全國研究會,當時有一個研究的題目是,為什麼現在銀翹散的功效減弱了,大家運用的少了。大家討論了很多,如藥材的質量問題、飲食、地區等等。我想不完全是這樣,現代很重要的是不講究服法了,它搞成散劑,取六錢。吳鞠通為什麼在銀翹散的服法上講了很多話?「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銀花連翹有清熱解毒、辛涼解表、芳香辟穢三大功效。現在病人如果飲片拿回家,熬五分鐘我看算短的,現代用電器熬藥,有時往往都熬個把小時。如果密封得很緊,香味跑不出來還可以,不然有時一兩分鐘已經香氣大出,滿屋子藥香了,辛涼透表、芳香辟穢成分,全家人都享用了,可能還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最後給病人吃到嘴裡是一副治長瘡的藥。辨證再仔細,藥開得再正確,功效發揮方向變了。所以煎法應該是解表劑,特別是辛涼解表劑要注意的;辛溫解表劑也不能過煎,但是可以長一點,在臨床上看,它的藥香確實也出來得慢。

  服用方法也很重要,就拿九味羌活湯來說,王好古講到:「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外感風寒濕邪較重的證候,需要急汗,要趁熱喝下去,喝了以後用熱開水或熱稀飯幫助出汗;溫服的話,發汗力量緩和,不用熱開水和稀飯。用法不同,藥物的力量也不一樣。

  我有時候想,現代看病速度越來越快,有醫生可以三個小時看一百五十七個人。然而中醫和西醫不同,別看西醫三分鐘處理一個病人,但是他們是集體操作,病人不是三分鐘就看完病了,去了給你做一大堆化驗單、核磁共振之類的檢查,可能二個禮拜都忙不完,最後到醫生那裡,什麼結果都告訴醫生了。你這裡是望聞問切啊,純粹個體戶、小生產、單個操作啊,怎麼跟人家比時間呀?

  另外像四逆湯、吳茱萸湯這類方,大辛大熱的藥,一定要溫服或冷服,避免藥病格病,避免吐出來。含有吳茱萸的方,一般來說要冷服,而且服了以後病人要睡在床上,休息一刻鐘到二十分鐘,這時他可能會有點胸悶、頭昏,很快就過去了,之後如肝胃之氣上逆、乾嘔吐涎沫、胃痛、嘔吐、頭昏都會慢慢緩解──當然前提是你要辨證正確。如果你不告訴病人,少說了兩句話,病人一喝感覺到胸悶頭昏加重,會覺得你開錯了,吃了一道藥就不來找你了;如果你講了這一點,病人躺一會兒感到胸悶頭昏,反而會覺得你料事如神,更加相信你。這些實際上既有利於病人的治療,也有利於提高威信。

  像復元活血湯這類,服法一定要注意。我曾經遇到一個跌打損傷的病人,他的症狀很典型,剛好照書上李東垣說的:「跌打損傷,瘀血阻於脇下,痛不可忍,復原活血湯主之」,剛好組成我背得下來,就全方開兩服,當天我回家翻書還在想開錯了,應該只開一服,如果大便稀了,止後服,不能吃了。結果第二天病人來了,他只吃了一服,但是沒拉肚子,還是非常疼痛,沒有改善。我想是不是藥開錯了,就背方歌(編註:原文為「復元活血湯柴胡,花粉當歸山甲俱,桃仁紅花大黃草,損傷瘀血酒煎去(袪)。」)。所以我要勸告同學,背方歌不要光背藥味,煎服方法也要啊。方歌的最後一句是「損傷瘀血酒煎去」──他要求四分之三的水和四分之一的酒泡藥再煎熬。我又要求他把第二服加五錢酒做為藥引子,他吃了以後就大有改善。

(五)中醫傳統方藥運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多因素分析

1.中藥有無毒副作用?

  現代存在著對中藥毒副作用感性認識中的兩種矛盾心態。一般老百性普遍認為西藥是化學合成藥物,往往干擾人體正常的生理機制,所以有副作用;中藥是天然藥物,不易干擾人體正常的生理機制,所以副作用較少。但是不能看做沒有副作用,這不完全正確。近十年來又出現了一些看法,哪個地方說有人用麻黃減肥吃死人了,日本人報導小柴胡湯吃死人,又有像關木通、馬兜鈴酸之類問題,弄得很緊張。要不就沒有副作用;要不就談虎色變。

  這兩種心態我覺得都不完全。曾有一個美國的代表團到我們學校來請我們講一講對中藥的認識。當時美國人曾提出一個問題:中藥麻黃減肥吃死人,你們怎麼看待?。我回答說「中藥麻黃」不減肥啊,那既不是西醫也不是中醫。中醫麻黃三大功效是發汗解表、平喘、利水,還和配伍、炮製都有關係,怎麼單用麻黃去發汗呢?我曾看過聯合診所有醫生,對一個六十歲老頭開18克生麻黃,結果他流油汗,大汗亡陽,搶救不及死了。這是醫療事故,你沒正確使用,怎麼能掛個名字說中藥麻黃吃死人了?是不是開麻黃全吃死人?這觀念不正確。

  學術研討會上,我曾問日本人說,你們小柴胡湯都一劑一劑地開,不管年齡、男女,也不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他們認為我們把醫聖張仲景的方加加減減,不是張仲景的方。我們的想法則不同,張仲景自己也加減啊,很多個他的基礎方,後面都有加減法。他們是整方完整運用,把方還原為藥,是西醫的方法,他們稱作「方症相對」,和我們辨證論治的「以法組方」、「以法譴方」不同。

2.歷史的回顧──

  中醫歷史上對毒副作用非常重視。現在如果去看諸子百家的古籍,用藥非常少,像扁鵲這類過去有名的醫家,都是以針灸、氣功為主來治療。連戰國時期孔夫子拿了藥都不吃,說「丘未達,不敢嘗」。當時對副作用的畏懼心理非常強,造成所謂「藥不暝眩,厥疾不瘳」(吃藥不頭暈、胸悶,大病不會好)的錯覺。為什麼認為吃藥一定要有副作用呢?因為當時臨床辨證論治體系還未建立,副作用很普遍,大家對用藥物很害怕。

  漢代方開始用得多,開始講究配伍了,像《湯液經法》裡很多配伍,不但增加療效,也能夠控制毒副作用,人們對藥物的畏懼心理大大減輕,把「毒藥」改為「本草」,這在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上是劃時代的,轉向以方藥治病為主了,然後開始突飛猛進發展,從仲景時代三百多個配伍新方,到魏晋南北朝上千個,到唐代五、六千多,宋代一、兩萬個方。

3.中醫方藥運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種方法

(1)多藥相配,增效解毒

  歷史上方劑發展過程當中,有經方、時方之爭。中華民族容易尊古賤今,有時往往尊古賤今,厚古薄今,不能數典忘祖,古人不對的,繞個大圈圈也要把它說通。經方有很多優點,其中常用薑、桂、附,這和當時漢代的氣候有關,但是它的峻烈之性往往容易產生副作用,甚至現代有些經方派的醫家以使用少藥味、集中藥物、薑桂附為主自豪。

  宋、金、元形成時方派。治感冒在張仲景以麻黃、桂枝類為主;宋代以後則羌活、防風類用得多。我的學生曾在現代醫院統計,不管老小,羌防劑用量大約佔百分之七十。

  羌防劑配伍有個特點,例如羌活用了用防風、白芷、細辛,功效都類似,都是辛溫,都能發汗、止痛。按照西醫的觀點,三、四個藥功效相近,用一個不就行了?多味藥相配,可以增加療效,同時可以控制毒副作用。其實仲景也用了這種方法,但是用得不多,比如甘遂、芫花、大戟三個藥功效很相近,都是瀉下逐水,他用各等分做成散劑,以十枚肥大棗煮湯送服;現代用法裝膠囊,但還是要用棗湯,如用白開水吃肚子要痛。

  西醫曾經做過實驗,甘遂的功效最好,瀉下經髓的積水作用範圍較寬,當時三味藥各用0.5克,後來乾脆三味藥分別各用1.5克,總量一樣,結果病人吃了受不了,腹痛刺激很強。

  西醫很多用量是實驗室觀察統計出來的結果,成分是越純、越精越好;而中醫在運用中藥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多味藥相配,功效相近的多味中藥相配,可以減少單位物藥的用量,減少毒副作用,我把它稱為「同性毒力共振,異性毒力相制」。療效的發揮,功效相近可以互相疊加、協同,產生應該達到的功效;副作用也有發揮方向,如果甘遂用三分,副作用就要乘以三,這是所謂「同性毒力共振」,而像甘遂和芫花的副作用方向不盡相同,彼此則能互相制約,總體毒副作用,要比單味藥乘三小得多。又如活血化瘀的「四大金剛」: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功效都很相似,為什麼多數方都這樣配呢──減少單味藥物用量。這一點我覺得不僅是中醫學長期摸索的一種長處,而且也能提供現代醫學用藥的啟迪。

(2)藥量的控制

  常用量範圍,也是為了控制毒副作用。

(3)炮製減毒

  炮製不僅對功效發揮方向有影響,往往也直接對毒副作用有控制作用,比如附子、半夏的炮製可以減毒。

(4)佐制藥的配伍

(5)反佐藥的配伍

  反佐藥實際上也是在控制毒副作用,像吃下去會吐出來,加了反佐藥就不吐了。

(6)煎藥方法的要求

(7)服藥時間、方法的要求

(8)劑型的選擇

(9)道地藥材的強調

  用藥當中道地藥材非常重要。例如甘草很好用,是和事佬,那不一定。甘肅和新疆的甘草隔得不遠。新疆戈壁灘的甘草很多很大,根根像樹枝一樣,有些學生去吃吃看,嚼一會兒就流鼻血了。開始新疆準備拿甘草做甘草膏,後來據了解不行。所以道地藥材很重要,一方面可保證療證,很重要的是副作用問題。

  現在全世界都幫著吃中藥,藥材資源問題連美國人也很關心。美國也試著栽培一些大陸的中藥,然而藥材長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特點。現在多個國家,包括歐、美,治療常用中藥都從中國進口,這也造成了很多藥材商人使用偽品、代…


药物配伍基础
一、影响药物功效发挥的因素
一)配伍环境与功效发挥:如
1麻黄 细辛:增强止痛的力量
2桂枝 麻黄:开腠发汗,解肌发表(麻黄开腠,桂枝解肌),两者相须为用。
 桂枝 (桃仁、丹皮、赤芍):桂枝与这类活血化瘀药相配,增强桂枝及相配药物的温通行血、活血化瘀的力量。
 桂枝 芍药:外调和营卫,内调和阴阳。
 桂枝 白术:温阳健脾的基本结构。
 桂枝 茯苓:平冲降逆。
3柴胡 白芍:调肝解郁。
 柴胡 升麻:升举清阳。
 柴胡 川芎:调气活血。
 柴胡 枳壳:调和肝脾气机。
 柴胡 葛根:透邪发表。
4干姜 甘草:温补脾肺。
 干姜 (细辛、五味子):温化寒饮。
 干姜 附子:回阳救逆。
 干姜 人参:温补中阳。
 干姜 茯苓:温化常用组合。
5生姜 半夏:和胃降逆、制约半夏毒性。
 生姜 大枣:调和营卫、气血、脾胃。
 生姜 (白术、茯苓):健脾除湿。
6芍药 柴胡:调肝解郁。
 芍药 枳实:治肝脾不和、腹痛。
 芍药 桂枝:外调营卫、内调阴阳。
 芍药 当归:养血、活血、止痛。
 芍药 甘草:缓急、止痛。
7黄柏 黄莲:清热解毒。
 黄柏 知母:滋阴降火。
 黄柏 苍术:清热燥湿。
8白术 人参:益气健脾。
 白术 茯苓:健脾除湿。
 白术 桂枝:温阳化气。
 白术 枳实:健脾消痞。
 白术 神曲:健脾消食。
 白术 白芍:健脾柔肝。
二)用量特点与功效发挥:如
 药物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
 黄芪补益脾肺益气固摄益气固摄
 柴胡升举清阳疏肝理气散表透邪
 苏叶解郁调和气血发表散寒
 人参助正驱邪补益脾肺益气救脱
 银花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清热解毒
 白芍益阴养血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茯苓健脾渗湿健脾渗湿利水平冲
 薄荷清利头目清利头目清热解毒
三)炮制方法与功效的发挥:如
 白术,生用:健脾燥湿;炒用:益气运脾;炒焦:健脾消积。
 大黄,生用:攻下、泻下、通腑;酒制:入血分,活血化瘀;炒炭:凉血止血。
 柴胡,生用:散邪:酒制:行气活血;醋制:调肝。
 黄芪,生用(大剂量):固摄力强;蜜炙:补益脾肺之气。
 甘草,生用:清热解毒;炙用:益气和中;甘草稍:清热止痛。
四)剂型功效的发挥:如
 九味羌活汤(汤):外感风寒温邪,内有蕴热;(丸):风寒湿痹证。
 理中丸(丸):中焦虚寒,吐痢腹痛;(汤):阳虚胸痹。
 麻子仁丸(丸):润下;(汤):轻下。
五)煎服方法与功效发挥:如
1四逆汤类不宜喝得太烫。
2解表类煎的时间不宜长。
3吴茱萸类冷服为好,与黄连同用副作用小。
4复元活血汤炮制上,柴胡大黄酒制。用酒煎服,水酒同煎才有效。
二、药物毒副作用控制方法
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功效相近的药物相配,药力共振增效,异性药物毒性相制减毒。)
2药量控制。
3炮制减毒。
4佐制药的配伍。
5反佐药的配伍。
6煎药方法的要求。
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
8道地药材的强调。
9剂型的限定。
10辩证论治的总体把握。
三、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君药:针对疾病在演变过程中某一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协助主药加强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②针对兼症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②佐制药:制约君药、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③反佐药:相反相成,与君、臣药性相反,又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①引经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②调和诸药。
四、十二经脉
 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少阳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太阳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太阴经: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厥阴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少阴经: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五、引经药举例:
 太阳经:羌活、蒿本
 少阳经:柴胡、黄芩
 阳明经:白芷、葛根
 太阴经:苍术
 厥阴经:川芎、青皮
 少阴经:细辛
 走十二经:防风
 桔梗:舟辑之剂,载药上行
 牛膝:引药下行,引血下行
 甘草:遇急则缓急、遇热缓热(调和药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速记口诀.doc
53种常用中药功效对比(精华版总结)
中药学主治功效表
中药之圣药
中药学重点药物比较
常用中药的功效比较(一览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