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学笔记--肝脾肿大灵验药对 (祝谌予)
家传针刺治疗脾肿大奇方

作者:少熬浆糊
  治疗脾肿大的这个方法是我爷爷传给我大姑,大姑又传给了我,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我把这个家传的针刺治疗脾肿大的方法传授给大家,也算是做点功德吧,用针刺疗法治疗脾肿大效果非常好,如果有这方面的患者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治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针刺的方法,如果是这种病症的患者,可用放血针,针刺四缝穴可挤出少量的黄色粘液,一定要在上午9点左右太阳出来的时候才能针刺,因为9点以前是胃经,9点以后是脾经,这个时间是调理脾胃最好的时间,每天针刺一次,每次都要挤出一点粘液来,一直要治疗到能挤出一点血的时候为止,病人就可痊愈了,千万不能在阴天的时候针刺,一定要在有太阳的时候治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脾胃引起的消化不良,效果独特,也许有很多患者不知道四缝穴在什么位置,四缝穴是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内侧中间横纹上的中间缝,每只手有四个穴所以称四缝,小儿消化不良也可以用此方法治疗,此方法不打针,不吃药,是靠自身的免疫功能恢复,是最好的绿色疗法。

 
医学笔记--肝脾肿大灵验药对 (祝谌予)
 肝脾肿大加合欢皮、白蒺藜,有个小故事。那是找我看肝的病人,还不是糖尿病人,差不多肝炎病人晚期的时候都有肝脾肿大,同时都有睡觉不好,那时候我用这个合欢皮15克加白蒺藜15克。这俩也是我老师常用的一个对药,使人睡觉好,安眠的效果挺好挺好的,我就用这两样药。因为他是肝炎病人我也没考虑到肝脾大的这个问题。主要用白蒺藜跟合欢皮是解决他睡眠问题。没想到这个肝炎病人后来让西医给检查了一下,结果他肝脾不大了。我就很奇怪,于是我在首都医院西医学习中医班,跟那些西医大夫也讲到了这件事。有一个大夫他就是搞肝炎病的,于是他见着肝脾大的,他不加别的药,就给他来合欢皮、白蒺藜,熬水给他吃。因为西医同志他很容易想到找特效药、特效方这个途径的,没想到白蒺藜、合欢消肝脾大相当好。这也是无意中发现的一个经验,同志们今后如碰到这样的病人你也可以试试。不只是糖尿病病人,就是肝病的人,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的人,这些人如果发现肝脾大,特别是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很多都出现这个现象。你可以试一下,就是在你给解决肝硬化的基础上,你就加上这两味药,你试试看,因为它也可以解决他那个睡觉不好。另外我查了一些资料,这个白蒺藜有消痞的作用。有那么一个方子,拿白蒺藜熬成膏子,1斤白蒺藜,熬,就那么煮,煮煮他就黏稠了、浓缩了,然后你把白蒺藜那个渣滓给滤出去,就要那个汤,然后再拿微火熬,结果就成了药膏子一样,很黏很黏的药膏子。治小孩儿的那个痞积,小孩儿痞积不就是脾大吗。你就把白蒺藜那个药膏子,按他那个痞的大小,你给他糊上,上面盖上纱布,结果消痞块,这白蒺藜有这个作用。所以我查了半天只找出这么一个根据来,合欢皮我没找出来。但是俩配合一起呢,也就是我们那个西医大夫后来跟我讲的,他说现在我可找着消肝脾大的一个方了,就这两味药。这也是我们碰上的这个临床经验吧,给同志们介绍,看看你们今后用是不是也取得那个效果。(《名老中医传略,学术?传人丛书》祝谌予)
   这是我在读祝老的一篇演讲稿中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尤其是肝脾肿大,包括门静脉粗大,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与有效药物。祝老的偶然发现,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白蒺藜合欢皮药对。临床上是否真有效,祝老叫我们再试。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是有效的。我曾经用此药对加入有关方子里治一早期肝硬化,乙肝小三阳,伴脾脏门静脉肿大的病人,服药半年脾和门静脉均恢复正常,一年后小三阳亦转阴。以后又治过多例此类病人均有显著效果。祝老不虚言也。
 

治肝硬化(臌胀)秘方
46.1 软肝煎

【来源】邓铁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鳖甲(醋炙)各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楮实子、菟丝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参10克,甘草6克,土鳖虫3克(研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三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1碗,冲服土鳖虫末二分之,渣再煎服。

【功用】健脾护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

【方解】肝硬化属中医癥瘕、臌胀范畴,病因不一,病理复杂,但不外乎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气血痰水瘀积于腹内而成。故方中以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太子参补而不燥,气阴双补,甚为合宜;楮实子擅治水气蛊胀,配菟丝子补肝而益肾,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意;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养血活血;土鳖虫、鳖甲皆灵动之物,活血软坚化癥;萆薢则助四君以祛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之功。

【主治】肝硬化。

【加减】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10克;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克;门脉性肝硬化加炒山甲10克;牙龈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鹤草30克;阴虚无湿者去萆薢,加山药15克,石斛12克。

【疗效】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屡用屡验,疗效颇著。

46.2 育阴养肝汤

【来源】钟一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克,白芍、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各20克,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板20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头煎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滤出,二煎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上午7~8时分服。

【功用】育阴养肝,化瘀消癥。

【方解】本病大多在肝炎后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故时有胁肋隐痛或不舒;血郁气阻,致癥积不散,肝趋硬化,脘腹胀满,血不上荣,津不上承,症见面色晦滞少华,头晕神疲咽干;阴虚有内热则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以虚为主。治疗不可攻伐太过,不能强求速效,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选用育阴养肝、补血滋肾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贞子、首乌、鳖甲等补不恋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散结消癥的丹参、茜草、丹皮等攻不伤正之药,共奏育阴养肝、化瘀消癥之效。凡早、中期肝硬化,舌质偏红者均可用之。确是临床行之有效的良方。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少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加减】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苏梗各10克;兼有腹水、苔腻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泽泻各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米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麦冬各15克;大便不实者去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便秘则加瓜蒌仁15克;精神萎顿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晚蚕砂(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但须坚持治疗,其效始著。

46.3 软肝汤

【来源】姜春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大黄6~9克,桃仁9克,土元3~9克,丹参、鳖甲、炮山甲各9克,黄芪9~30克,白术15~60克,党参9~1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两次服。

【功用】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

【方解】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脏弥漫性炎症,或广泛的肝实质变性或坏死继续发展而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本方乃仲景《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而成。原方主治产后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亦主经水不利。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元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丹参苦、微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并能使肝脾肿大缩小变软;炮山甲咸能软坚,性善走窜;鳖甲味咸气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阴退热,又可软坚散结,两药均对肝硬化,肝脾肿大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佐以黄芪、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之品,符合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且根据患者体质虚实调整剂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上药共具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之功。

【主治】症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

【加减】湿热内蕴者可选加茵陈、山栀、茯苓、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可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藿香、苏梗等;肝气郁滞者可选加柴胡、郁金、枳壳、青皮、木香、绿萼梅等;肝络血瘀者可选加乳香、五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可选加生山栀、丹皮、连翘、龙胆草等;肝肾阴虚者可选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女贞子、牡丹皮等;阴虚火旺者用上药再加龙胆草、白蒺藜、山栀等;脾肾阳虚者可选加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见阳痿者不可壮阳,壮阳则相火动而伤肝阴,病愈重。营热络伤,症见鼻衄、齿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选加广犀角、生地、丹皮、连翘、赤芍、玄参、茅根、山栀、蒲黄、羊蹄根、小蓟草,上药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肿有轻度腹胀者,可选加防己,将军干、冬瓜皮、玉米须、薏苡、茯苓、黑大豆、泽泻、猪苓等;如出血较多,症状较重,可暂停用活血化瘀法,也不可用止血药,用健脾法加大剂量,可止血;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疗效】临床屡用,坚持治疗,效果颇佳。

46.4 化瘀通气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柴胡9克,赤芍、丹参、当归各1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9克,川楝子12克,桃仁、红花、桔梗、紫菀、蟅虫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瘀软坚,开利三焦。

【方解】方中以柴胡、当归、丹参、赤芍、郁金、楝子、桃仁、红花、舒肝理血;桔梗、紫菀开肺气、利三焦以开气道、消胀;牡蛎软坚消肿;蟅虫化久瘀、消积块。诸药相伍,共奏化瘀软坚、开利三焦之功。

【主治】肝硬化(气臌),证见胁腹胀痛较久,继发腹部胀满,不以饥饿为增减,一般晚间为重,渐变腹部臌大,击之如鼓,无移动性浊音,有两胁积块(肝脾肿大),舌苔一般不厚,脉弦。

【加减】晚期肝硬化(水臌),腹大如鼓,胸胁胀满,其病多由气臌积渐而来,腹中水渍,转侧有声,移动性浊音明显,下肢可见浮肿,面色萎黄,小便短少,大便时干,脉细数者,本方加椒目、葶苈子各9克;体虚加阿胶9克(化冲);便实加大黄9克(即加味方)。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上两方均为“抓主证”之常用效方。凡病肝炎而后见腹胀为主证的,一般均率先使用此方,有时病人未发现有肝炎病史,而腹胀顽固,诸药不效者,亦可用此方治之,盖有一部分“隐性肝炎”,症状既不明显,体检又不及时,俟积之既久,则“肝性腹胀”既已形成,而检查肝功,则又可以处于正常值的范围之内,似此,则同样可以用此方,且常收可喜疗效。

凡由气臌而致之水臌,腹水明显者,率先用加味方,效果似乎较之早年使用的健脾、利湿、攻下逐水等法为优。但因此病终系古来四大“危病”之一,不能用之即应,用现代西医观点说,肝的破坏,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即健康肝不足三分之一者,则肝的代偿作用,已不足以完成对人体应起的作用,故挽救即较困难。然否待考。

46.5 白金汤

【来源】胡源民,《辽宁中医杂志》(4)1983年

【组成】白花蛇舌草、怀山药、党参各30克,鸡内金、柴胡、甘草各10克,白芍15克,女贞子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改善肝功、软缩肝脾、治肝保肝。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甘草解毒祛邪,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党参、山药健脾和胃,是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佐以女贞子补肾养肝,使生化有源;鸡内金性平效广,功能消食补肾,更能消痞软坚,缩软肝脾之功最著。如此配合用之,对肝硬化之的,众矢齐发,力专效宏。

【主治】肝硬化。

【加减】如邪热偏盛,加蒲公英、金银花、半边莲;血证明显,加参三七、仙鹤草;脾虚腹胀泄泻,加白术、茯苓;畏寒、舌质淡,脉沉细,加附子、肉桂;有腹水征,去甘草,加十枣汤。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可靠而快速。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46.6 软肝缩脾方

【来源】赵绍琴,《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生牡蛎各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本方每周服5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

【功用】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方解】肝硬化早期表现胁痛、腹胀、癥瘕等证(迁延日久,后期多成臌胀,属中医“四大危证”之一),其形成,气、血、食、湿之郁是关键。诸郁不解,导致血瘀结聚,形成癥瘕,同时气血脏腑受诸郁所伤,功能失调,正气渐弱,多数属虚实挟杂之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各有所侧重而已。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总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见证。治疗时,不宜因虚而绝用补剂,否则瘀结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气,与病无益。顺以行郁活血、软坚散结、调整阴阳之法,达到软肝缩脾的目的。方中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开通内外、平调升降、燮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之内热;水红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胃肠;鳖甲、牡蛎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之功效。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加减】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香附各10克;厌食呕恶、胁胀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佩兰、姜半夏各10克;心烦失眠、性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嗳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丸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鹅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三棱各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1丸/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阴阳气血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脸色淡,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吴茱萸各3克;舌尖红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20克,枸杞子、女贞子各10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忌食辛辣、油腻食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同时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时,使肢体微劳,精神放松,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46.7 复肝丸

【来源】朱良春,《当代名医临床精华》

【组成】紫河车、红参须、炙地鳖虫、炮甲片、参三七、片姜黄、广郁金、生鸡内金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克,每日服3次,食后开水送下,或以汤药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用】益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解】方中取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用以扶正;参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破血消癥,和营通络;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生鸡内金、炮山甲片去积消滞、软坚散结。全方着眼于肝血郁滞、瘀凝脉络的主要病机,采用扶正祛邪、消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又以丸药小剂量常服之法,补不壅中,攻不伤下,可使癥积潜移默消,促使肝实质的改善和恢复。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或仅肝肿大、胁痛定点不移,伴见脘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侮滞、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弦细等。

【加减】肝郁脾虚,配合逍遥散、异功散、当归补血汤加减;脾肾阳虚,配合景岳右归丸、当归补血汤加减。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肝硬变病非一日,虚实兼杂,但标证急时,治宜缓图,收效虽慢,常服必日见其功,渐至痊愈。本方亦为肝硬变初愈之善后良方。

46.8 茵布治肝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绵茵陈30克,昆布15克,炒槐角、煨莪术各10克,海藻15克,煨三棱10克,制鳖甲15克,赤芍、旋覆花(布包),五灵脂、蒲黄各10克,夏枯草、蒲公英各30克。

【用法】水煎服,两日1剂,分4次温服,(一日服两次)。如无不良反应,可续服两月,至肝区不痛,肝脏变软,肝脏缩小停药。

【功用】止痛,软坚。

【方解】肝硬化未有不累及脾胃者,但临床见证各有侧重。如肝病重,脾胃病轻,则着重治肝。故用茵陈、槐角治肝炎而消黄疸;三棱破血中之气;莪术破气中之血;海藻、昆布软坚散结;鳖甲入肝除热散结而养阴;夏枯草补肝散结解热而泻火;五灵脂入肝经和血止痛;蒲黄入肝经行血消瘀;蒲公英散毒消肿核;旋覆花消结治肝著;赤芍泻恶血而除肝火。凡肝炎日久,肝脏肿大、坚硬作痛、肝功能较差者,皆可用此方多服,效佳。

【主治】肝硬化,肝区疼痛较重、肝肿较大、脾胃症状较轻者。

【疗效】屡用皆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凡属肝炎、肝硬化及并发腹水或续发黄疸的,都应遵守下列禁忌:①饮食方面,禁食各种酒、辣椒、姜、花椒、胡椒、葱、蒜、虾、蟹、鲤鱼、鲇鱼、黄颡鱼、猪头、猪蹄脚、羊肉、牛肉、狗肉、鸡、鸽等。②生活方面戒绝房事、忧愁、怒恼。

46.9 苓桂健运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白茯苓15克,桂枝5克,炙甘草、炒枳实、白术各10克,淡吴萸5克、陈皮10克,黄连炭5克,瓜蒌皮10克,焦山楂15克,法半夏10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如无不良反应,可连续服一月,至症状消失后停药。并守上述之禁忌,虽病情严重,也可望取得显著疗效。

【功用】健运中焦。

【方解】肝硬化影响脾胃受损,脾胃病重,肝病较轻,则着重治疗脾胃。故方用白术健脾,甘草益胃,茯苓渗湿,陈皮理气,半夏燥湿痰,瓜蒌祛热痰,桂枝通阳,吴萸下气温中,黄连苦降燥湿开郁,山楂酸温消滞磨积,生姜和胃健脾,厚朴散满,枳壳宽中。此方合苓桂术甘汤、左金丸、枳术丸、小陷胸汤、二陈汤和橘枳姜汤,组成此方,以温中通阳、健脾益胃、理气化痰、消胀进食。凡脾胃失运、脘痞拒按、嗳饱气逆、二便不调,常服此方,都能获效。

【主治】肝硬化,脘中痞痛胀满、纳少神疲、大便不调、胃肠症状严重、肝区症状较轻者。

【疗效】临床屡用,常服有良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似加。

46.10 健肝生化汤

【来源】赵兰堂,《新中医》(3)1976年

【组成】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怀山药30克,当归12克,丹参30克,生白芍18克,龙胆草6克,川连9克(或生栀子代),神曲15克,青皮12克,炒枳壳9克。

【用法】上药加水2500毫升,浸泡1小时,慢火煎至500毫升,复煎时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两次药汁混在一起,再浓缩至500毫升,晚入睡时1次服用。每日1剂。以15剂为1疗程。

【功用】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方解】方用党参、怀山药、炒白术健脾益气,补而不腻,以提高血浆蛋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当归、丹参、白芍、活络通脉,以改善门脉循环;川连、胆草清利肝胆湿热;枳壳、青皮健胃利气。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之功,肝脾同治,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硬化。

【加减】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加减:如肝胆郁热型,本方去白术、当归、丹参,适当选加茯苓15克,郁金、川军各9克,茵陈12克,金银花15克;肝郁脾虚型,本方去胆草。党参增量,并加茯苓30克,香附12克;肝肾阴虚型、本方去白术、胆草,适当选加何首乌、女贞子各15克,枸杞子9克,生鳖甲30克。总之应根据辨证中的侧重而灵活应用,不必拘泥原方。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治验甚多,效果甚佳。

46.11 养肝饮

【来源】杨干潜,《新中医》(4)1984年

【组成】生枣仁、茯苓、生麦芽、菟丝子各15克,知母、大甘草、茉莉花干(冲焗),莲须各5克,蕤仁肉、枸杞子各9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2碗半煎至1碗温服,复煎当日再煎再服,每日1剂。

【功用】清养肝阴,宁心和脾。

【方解】本方根据广东已故名老中医郭梅峰清养肝阴法的经验制订而成。方用菟丝子、莲须、枸杞子、蕤仁以滋养肝阴。肝为阴中之阳,故以知母清热;茉莉花疏肝达木;甘草缓肝急;茯苓培土益木,合麦芽兼能疏肝、健脾开胃,使后天得健,肝体得养;君以枣仁清养肝阴,酸敛安魂,与上述养阴药协同可肝肾并养,水木同滋,效力更强;又与麦芽相伍,能食能寐,则各种慢性病证自能日渐好转。故本方实仲景酸枣仁汤之变法也,特去川芎之刚,而入柔剂矣。故本方治肝虚肝郁,可代逍遥散类而无辛燥伤阴

 
黄煌经方治肝病 作者:黄煌

肝病: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触之如额)等等→目前没有较佳疗法,中药只能缓解症状,没有治本之法。民间疗法:壁虎+蟾蜍+斑毛虫…等等→以毒攻毒 (效用无)

一、茵陈蒿汤

【经典条文】:
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小便不利:多、少、频、短、无皆是。

经方: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煌:茵陈蒿10~30g  山栀子10~15g  制大黄6~12g
(茵陈蒿→退黄专药)

1.本方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胆道感染见黄疸,色鲜明(阳黄→有光泽: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小变色黄短少,腹满,舌红苔黄腻(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

2.患者体质:身目黄染色鲜明,黄红隐隐,兼有身热便结,口乾燥烦,舌红脉数(阴黄:晦暗如烟薰 非本方证)。

3.可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证(ICP)。

新生儿黄疸红素血症(量要少),如:茵陈8g、栀子4g、大黄3g,水煎40ml,每次服10ml,一日四次。

4.本方治黄疸多与大小柴胡汤合用。

矢数道明曰:「与小柴胡汤合用,治疗热毒郁肝,症见黄疸、腹胀」。与大柴胡汤合用,治疗胆道感染、胆囊炎。

5.本方证不必见便秘(大黄于此方中不必后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黄主退黄、除腹满。

6.本方剂型可用灌肠。

二、小柴胡汤(天然之干扰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

【经典条文】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经方: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煌方:柴胡5~10g  黄芩5~10g  姜制半夏5~10g  党参6~12g  生甘草3~6g  乾姜3~6g 
        红枣3~10g
(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药量要小)

1.小柴胡汤主治慢性肝炎(湿热内蕴),症见寒热往来(往来即指缠绵难愈、节律不定→肝指数变动)、胸脇苦满(右上腹肝区隐痛、胸闷)、默默不欲饮食(精神抑郁、社会压力)。

2.小剂量,长期服用(因为此药亦须由肝处理),两个月检查肝指数一次,没有改善或肝功能反异常即停。

3.体质:青年人多,肤色黄暗、偏瘦,舌脉无明显异常,肝功能基本正常(GOT/GPT高可),易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常与五苓散、茯苓、猪苓合用 (便稀, 口渴无津)  (不辨体质曾有间质性肺炎之后遗症)。
 
4.脂肪肝病人数上升 (酒肉油炸..) 中医可治 调代谢补虚。

三、小建中汤

【经典条文】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方五十一。(用前方。)小建中汤方。(100)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经方: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黄煌: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于桂枝)  炙甘草3~6g  生姜3~6片/乾姜5~10g  红枣15~30g  饴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麦芽糖代替)

1.本方为强壮性保肝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
  体型:多瘦、胆红素不高、肤白而细腻、皮肤湿润、喜甜食、大便多乾结、小腿抽筋、易
  疲劳、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舌质嫩红。

2.芍药当重用,赤芍为佳(胆红素高时尤有效!茵陈无效时可试)(黄疸越深,预后越差)。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浑身发痒如虫咬,大便乾结如栗,右侧腰部肌肉酸痛
→芍药乾草汤(小建中汤主要组合)、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10g(需合用西药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效果才出来)。

3.按照中医养肝柔肝学说加减。
(龙骨、牡蛎、山药、枸杞、鳖甲、北沙参)饴糖一般不用,以生麦芽取代。

4. 糖尿病足可用四味健步汤 (芍药 牛膝 石斛 丹参)。

四、茵陈五苓散(治湿>热)  (五苓散可解酒毒、味精吃多)

原方:茵陈蒿10分  五苓散5分

黄煌方:茵陈蒿10~20g  猪苓10~20g  泽泻15~30g  白术10~20g  茯苓10~20g 
        桂枝6~12g/肉桂5~10g

1.本方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见轻度黄疸(胆红素偏高),兼下肢浮肿、大便不成型者
若有腹水者→加怀牛膝20~40g、赤芍20~60g
若无黄疸者→去茵陈蒿

2.本方可治【脂肪肝(主要是因为有五苓散),即湿、水、渎身困重】
酗酒者,或伴有腹泻者→可加葛根30~60g
(比较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

3.如血清白蛋白低下、浮肿时,白术可重用至60g
白术→天然白蛋白 (苏州某名老、南中医孟景春…等→善重用白术保肝)

4.五苓散服法:“上五味,捣为糊,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量器单位),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期间多饮温热水,忌生冷

5.建议使用散剂(五苓散)→疗效较好、易服、便宜

五、真武汤

【经典条文】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82)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经方: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原方:茯苓3两  芍药3两  生姜3两  白术2两  附子1枚

黄煌方:茯苓10~20g  白芍或赤芍10~60g  乾姜5~10g  白术10~20g  制附子10~20g

(伤寒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心下悸,头眩,身瞤(ㄖㄨㄣ)动,振振欲僻地者)

1.本方为传统温阳利水剂,阳虚有水,阴寒体质
阳虚→脉沉细无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大病重症)
有水→浮肿(检查小腿腓肠肌),小便不利,舌胖大苔滑

2.本方多用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即低蛋白血症(易腹水)
腹水难消医案:真武汤合五苓散、牛膝 (附子量可加至30g,要先煎30分,赤白芍各30g)

3.比较
                                            心肾功能        精神状态        浮肿程度
真武汤→器质性失常        多有不全      萎靡、昏迷           重
五苓散→功能性失常            正常                尚可                 轻

 
后辛汤治胆囊炎
后辛汤是费伯雄的一张方子,原治胆胀,口苦,肋痛等证。我用治胆囊炎颇效。柴胡 栀子 陈皮 枳实 佛手 蒺藜 当归 郁金 茯苓 合欢花
方以柴胡、栀子清肝胆之火;枳实、陈皮泻土中之木;病久由气及血用当归、郁金养血除瘀;并以蒺藜、合欢花、佛手、茯苓柔肝畅脾, 补土扶中。
综观方剂组成,面面俱到。费氏不愧为医中高手!
胆囊炎的生成不外肝脾不调、气郁生火。故用本方常收佳效。望同道试之,不可忽视
 
 
谢兆丰的 散瘀消癥汤

【组成】鳖甲30克,穿山甲10克,牡蛎30克,丹参20克,红花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木香10克,玄胡10克,蟅虫10克,柴胡8克,赤白芍各10克,陈皮10克。
【功能】行气活血,散瘀消癥。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不愈而引起的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质地变硬,两胁刺痛,拒按,胸腹胀满不欲食,面色暗黑而滞,皮肤出现蜘蛛痣,舌有瘀斑,脉沉弦等。凡肝郁血瘀而引起的肝硬化、肝脾肿大,用之均能获效。
【用法】每日一剂,每剂煎两次,早晚分服。

 
 
64《中药学》平肝潜阳药: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紫贝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复肝丸(朱良春)
消症利水汤「组成」 柴胡9克 茵陈20克 丹参20克 莪术15克
名医名方 周信有经典秘方集
中医治疗肝病系列方法之三: 柴胡鳖甲汤 克制肝硬化
肝硬化腹水的医案
鳖甲煎丸——肝脾肿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