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谈谈脏腑的表里关系

阳密乃固说:中医人都知道,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初学中医一定犯迷糊,心与小肠?肺与大肠?风马牛不相及嘛?中医观念下的表里关系究竟是怎样来的,了解中医观念下的人体生化途径就一目了然了。

1.肝与胆相表里。肝脏是解血毒的,凡解毒过滤就一定会有残渣产生,这是常识,肝脏解毒后的残渣进入胆囊就成了胆汁,胆汁进入肠胃系统除了促进消化外同时也是肝脏清理残渣的通道,西医胡诌什么胆囊分泌胆汁,其实胆囊就是一个储藏胆汁的容器而已,肝脏不停地分泌胆汁,尤以凌晨1:00--3:00为解毒的高峰期,平时将胆汁储藏在胆囊中,一旦有食物入胃的时候就加速往12指肠排以利消化,这个过程是人体自动控制的,肝脏解毒的过程就是阳气升发、疏泄的过程,这一段生化过程表示为:

代谢过程是疏泄毒素    途径由肝到胆    方向是由里出表   五行属木

2.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脏的跳动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量,所以中医称之为“火”,心火要被人体的各个器官利用就要由里出表,先要下行到小肠,小肠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这火加热小肠温度和蠕动力量后,再传导到其他器官。这一段生化过程就是《内经》所言“心移热于小肠”的过程,也是火气的宣通功能,可以表示为:

传导物质为能量   途径由心脏到小肠   方向是由里出表   五行属火 

3.脾与胃相表里。饮食入胃以后,在肠胃系统变为可以被吸收的营养,这是胃家的功能,中医的胃家不单指胃,还包括肠胃系统,但肠胃系统中的营养物质要转变为身体的一份子,中间还需要脾脏对五色营养的分配与运化,相当于工厂的产品由胃生产出来后,还必须由脾脏这个物流系统分配到该去的地方,其中青色营养入肝,红色的入心,黄色的脾脏自己留着,白色的入肺,黑色的入肾;不但如此,水液代谢也离不开脾胃,是以《内经》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胃的消化与脾的吸收加在一起就是土气的运化功能。这个生化过程可以表示为:

运化物质为水谷营养   途径是由胃到脾    方向是由表入里   五行属土

4.肺与大肠相表里。初看比较迷糊,其实只要了解大肠的主要生化功能就清楚了,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这水分吸收以后不到别的地方去,正是上行进入肺脏,肺脏得到这水以后才能制约心火下行,发挥金气收敛肃降的功能,所以《内经》言“肺为水之上源”,它们的关系是密切的。这一段生化过程可以表示为:

传递物质为水气   途径是由大肠到肺     方向是由表入里   五行属金

5.肾与膀胱相表里。这就比较好理解了,肾脏收集了身体代谢出来的水分,但人体不会浪费一滴水,所以这水在进入膀胱以前,还要由肾脏过滤一次,好的水重新被利用,只将坏的水渗入膀胱,膀胱再一次过滤后排出体外,这一段生化过程就是水气的潜藏功能,可以表示为:

运化物质为水分   途径由肾到膀胱    方向是由里出表   五行属水

所以,就算我们不去定义“腑为表,脏为里”这些观念,单看他们的生化过程与生化方向,我们也能判断他们的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君火与相火

阳密乃固说:在《黄帝内经》里面,谈到了许多的火的概念,例如君火与相火、壮火与少火、虚火与实火,还有命火、心火等,初学中医,一定被它们给搞糊涂,所以从今天开始就讲讲中医里面关于火的概念,先讲君火与相火。

什么是君火,什么是相火?《黄帝内经》没有给出解释,但从字面上去理解,君嘛,是皇帝,相嘛,是宰相,似乎对,但没有触及文字的本义,还容易引起误解,以为君火就更重要,相火就居其次,其实不然,君,既为君主,也就是说是为主的,相,既为宰相,也就是辅佐君主的,但问题也来了,对国家而言,它们有君臣之义,对人体而言,君相二火却没有说哪一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所以这里的君相二火,,只有主导与辅佐的观念,没有地位的高低之分,这是要分辨清楚的。

在中医的观念里面,说到“火”代表的就是热能或者动能,所以根据上面的分析,君火就是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时刻主导人体生命活动的那个能量,是生命活动中的能量总来源,而相火却是辅佐它的,一般情况下不发生作用,是潜龙勿用的,这就相当于一个精密的仪器设计时考虑到它完全不允许断电,所以就设计了两个电源,一个常用,叫主电源,另一个只在主电源发生故障的时候才自动启用,叫备用电源,而备用电源的电量是仪器制作的时候就决定了的,而且是不能被充电的,所以只能应急,用完就没了,这里的主电源就相当于君火,备用电源就相当于相火。

讲了这么多,那君相二火在人体里面对应的究竟是什么,有没有别名?其实我的理解,心为君主之官,君火可以大致的对应于心火,当然他们有层次上的不同,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君火是两仪的层次也就是“二”的层次,心火是四象的层次也就是“三”的层次,这部分在讲到五行火的时候再细说,心火大家就知道了,心火就相当于天地之间的太阳光,心脏不停的搏动就产生热能与动能,这根本就是生命活动中能量的总来源,心火旺则生命力旺盛,心火衰则生命力衰弱,表现为根本上的阳虚;而相火可以大致的对应于命门真火,这里也要注意,命门火与肾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要混淆,命门火是先天的层次,而肾阳是后天五行的层次,命名火潜而不用,属于先天之本,来自于父精母血或大自然先天的馈赠,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你先天的禀性以及后天在许多突发事件上的应变能力,包括健康状态、天寿等,所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君相二火不存在哪一个比哪一个重要,不要有君主与宰相的观念。

理解了上面的,再来看《内经》所言就容易了,经言“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所以内经是难得读懂,就这么一句话,又没有字面上的解释,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君火以明,明就是明亮,就是光明,就是热能,君火以明就是君火以传递热能为其主要的特征,君火所到之处,就要把热能带到,把阳光带到,就会康健,君火一处不到,就会充满黑暗,就会阴云密布,就会病,当然热能与动能是可以转换的,而热能是根本,例如太阳光照射地球,传达的只是热能,但地球上因此而有了各种各样的能量,有一天君火不明了,那只能代表你身体虚衰了,快要得病了;再来看“相火以位”,就是说相火要安于本位,大家想一想,在身体里面能够固定在一处不动的能量是什么?那只能是来自先天的命门真火,有一天相火不能安于本位了,那就很危险,因为真龙欲飞了,生命结束的那天,就是阳气飞越的那天,所以《内经》里面提及的养生奥义,就是时刻要固密主这份阳气,所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而和之,是为圣度”,这就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真正含义。

大家知道东方文化是类象的文化,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体小宇宙,天地大宇宙,如果拿天地来比象人体,那么人之君火就相当于天地之中的太阳,太阳光无处不到,将光明普照大地,所以是君火以明的,而相火就相当于地球里面的地火,主要是熔岩,也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等,这些东西本来是潜龙勿用的,好好的在地层深处呆着,所以是相火以位的,但如今人类不停地将这些相火挖出来为现代工业所用,这无疑将造成地球的虚火上浮,于是气候变了,火山多了,地球的寿命一定会变短。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3)---虚火与实火

阳密乃固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虚火与实火是一对概念,其实它们的源头是不同的。

虚火与相火有关,是相火不能守住本位,上浮而成的。

经言“相火以位”,所以常态下相火应该是潜藏于下焦命门,是一种潜龙勿用的状态,如果有一天它潜不住了,就浮上来,于是形成了虚火上浮的态势,例如我们经常遇到的风火牙痛、咽痛等一般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这时我们去祛火,你们说有用吗?可能有一时的效果,但一定去不了根,正治法应该是引火归元,或导龙入海,或纳气归肾,或引阳入阴,同时祛风,因为有风的话,火借风势,火会更大。

容易虚火上浮的体质其实很不好,你想一不小心就动及相火,那可是你的根本啊,尤其许多男人到了中年以后就容易患牙痛,年轻时就没事,你以为只是牙齿不行,那就轻看了它,其实这都表明你的相火有龙雷外越之势了。

反过来实火与相火就无关了,实火的形成多数是因为身体里面有阻滞,例如我们上中下三焦本来应该是相通的,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气机刹那刹那的运行,心肾也才能相交,气机运行无阻就不会产生实火,如果有一天中焦阻滞,导致上下不通,这样心火不能移热于小肠,心肾不能相通,我们说阳气一处不到就是病,那阳气不到的地方就表现为寒,阳气太过的地方就表现为热,热过头了就是火,这就是实火的来源,所以实火的处理也不能只顾降火,那是治标的办法,治本之法还是要去掉阻滞,恢复阳气刹那刹那的运行,当以“温通”为要。

所以无论是虚火还是实火,采取降火之法皆不得要领,遗憾的是有多少庸医开口闭口阴虚内热,动手即是滋阴降火,害人根本呢?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4)---壮火与少火

阳密乃固说:中医里面还有一对火的概念,壮火与少火,《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就这样短短的一段经文,没有壮火与少火的定义。

壮火与少火究竟指什么?壮火是不是讲强壮的火,少火是不是讲微小的火,如果是这样,那壮火应该好于少火才对,初涉中医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不能这样顾名思义,我们体内火的常态,是阳气(火)刹那刹那地运行,只要阳气不停的运行,那我们人体是感觉不到“火”的存在的,所以常态下人体是一种温暖和煦的状态,体温恒定,不会感觉冷,也不会感觉热,这就是少火的状态,所以少火不是小火,而是火气的通畅无阻的状态,就如同汽车的引擎一样,既为生命提供热能和动能,同时又不致过冷或过热,但是,一旦人体气机不能畅通了,火就在某个部位积聚,因为它通不过了,导致某个局部表现出“上火”的状态,例如小便黄、舌苔黄或干燥无苔等,这样的状态就是“壮火”的状态,所以壮火不是火气旺了,而是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畅,导致局部的“火气”过了头。

回过头我们再来理解《内经》的经文就一目了然了,“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的状态反而会使气机虚衰,因为它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气,而少火由于气机不断的循环运行,所以气机是长盛不衰而强壮的;“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由于局部过热,往往灼伤气机,也会使气机失掉循环运动的本性,少火由于温暖和煦,气机可以从它那里得到能源,也因此而加强了气机的循环力量。这就是《内经》的奥义。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5)---五行之火”

阳密乃固说:《内经》告诉我们,天分六气,地有五行,是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衡,构成一个平衡网状体系。

自然界中确有这五种物质,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五种物质无论从它们的作用还是物质构成,它们都毫无关系,那古人的五行到底指什么?

其实,古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不一样,中国哲学讲究的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用一种类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五行之说也不例外,它实际上是对五种自然现象的形象比喻。认识五行,首先要从五行的“行”字着手,顾名思义,行有运动、运行、势力的意义,所以,五行实际上是指自然界的物质的五种运动势力,火的作用力是宣通、木的作用力是升发、土的作用力是运化、金的作用力是肃降、水的作用力是潜藏,五行合在一起,相互制衡,相生相克就成就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当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五种运动势力后,就用了最简单最传神的五个文字来表达,这就是“木火土金水”,因为看到树木就联想到树木的升发特性,一到春天,树木的生长升发特性就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火就联想到火的澎湃向上的宣通特性;看到土就联想到大地可以将土中的养分运化成植物的养分,而且是完全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看到水就会联想到只有水才有润下的、无孔不入的潜藏功能,所以古人发明的这五个符号最传神,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的内涵和美,可惜许多人自己不懂就妄自菲薄,将最美的东西视为糟粕。

讲远了,回到正题上来,五行不是讲五种物质构成,乃五种运动势力的符号,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这五种势力,包括我们人,所以我们人体内就有五行,它们所表述的主体其实是一个东西,就是事物的功能态或者说能量态,对人体而言当然就是表述人体的功能态或能量态。清代有一个大医学家叫黄元御,他根据《黄帝内经》发现了“一气周流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力都来自体内这一股子气循环往复的不停的运行,这股气运动得很好,人体就健康,相反就是病态,治病就是使这股子气运动复园,很简单很实用的理论,如果将这周流的一气再细分,就可以分为五行之气,其中木气升、火气浮、金气降、水气沉,而土气居中,能将这各据一方的四气调理得很好,使它们混元归一,分不清你我他,这有点像太阳光,三棱镜下可以分为赤澄黄绿青蓝紫,但平常看去就是白光,所以彭子益发出感慨,“六气还是一气,五行还是一行”,为什么?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在表述同一种东西,那就是人体内运行的那股子阳气。

好,大家知道了五行即五种运动势力,但是这种运动势力总要有物质来承载它吧,所以我们的老祖宗又发现了五脏与五行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五脏之中“心”是主火的,我们称之为“心火”,为什么其他四脏不能称之为火呢?大家想一想,心脏不停的搏动就会产生热量,而这热量就是我们体温的源头,由热而比象到火,不但古人这样理解,就是现代人也不难理解;其二,心脏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里面不停的循环,使血液无所不到,这不是“宣通”的势力又是什么呢?所以,古人就将心比象为火,其余四脏依此类推,它们分别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而且中医是重功能甚于重形质的医学,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医就是这样的一种道医学,所以中医的说法是“言心必言心火,言肝必言肝木,言脾比称脾土,言肺必称肺金,言肾必称肾水”,旨在重点提示所指乃功能态。

最后我们来理解“五行之火”,其实五行之火与五行之水等等有区别吗?这就相当于物理力学中向量的概念,如同有五个作用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一样,五行就相当于五个作用力作用在人体上,当它们达成一种平衡,人体的五行相抵,力量为零,是为不病,如果某力量太强或太弱,平衡就会打破,人体就会远离平衡态,这就是病的来源。所以,五行之木火土金水本质并没有区别,都是在讲阳气的势力,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五个作用力的方向不一样。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6)---搞清楚阴虚血虚

阳密乃固说:中医的字眼里面,常常会讲到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我看了一些人的解释,有的讲气虚严重一点就成了阳虚,阴虚严重一点就是血虚,其实,尽管气虚与阳虚、血虚与阴虚有一些联系,但是它们的指征还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就先讲一讲阴虚与血虚的不同。
血虚很简单,真的就是血不够了,比如你去做一个血常规,发现你的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这就是典型的血虚,也就是西医讲的贫血;而阴虚不是这样,尽管中医里面也有所谓“气为阳,血为阴”,但那是在气与血这一对阴阳的特定的层面上说的,因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是分不同层面的,而我们在人体这个层面上去讲阴与阳的时候,所谓的阴,一般是指阴津,所以阴虚其实是指人体的津液不够了,阴津除了直接参与人体代谢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润滑人体,它还是人体能量传递的载体,为什么讲“阴虚生内热”?你想象人体是一部活的机器,这个机器要运转,细胞与细胞之间就会摩擦生热,如果作为润滑液的阴津不够了,是不是机器的磨损就加大,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加,“阴虚生内热”就是这么来的,就像机器要经常打润滑油进行保养一样,人体也要保持津液的一定量,这是常识问题,相反,血虚的人不会热,你去问一问贫血的人,一般都是以怕寒为主,这也是中医观念下阴虚与血虚重要的不同的指征之一。
    有人会问,血虚可以通过血常规化验检查,阴虚有无检测手段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去化验中医的指征,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的途径。其实,阴虚在血液里面真的会有所体现,我们知道,血液除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外,还有血清等大量的液体,其实这个液体用中医的眼光来看就是津液了,前面有讲,血虚的时候是血液里面的红细胞低于常态,那么阴虚的时候其实就是血清值低于常态,也就是病人自己常说的血液太黏了,都流不动了,可惜的是现代医院基本不考虑这个血清够不够标准值的事实,认为血清嘛,无所谓啦,喝一点水就可以补回来,其实真的补得回来吗?短暂的缺失例如外伤失血等可以补回来,但是当你长期低于正常值并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的时候,不想其他办法是补不回来的,而这,正是许多疾病的源头。
    事实上,人体津液的正常是相当重要的,例如有一种糖尿病,就是中医消渴症里面称为“上消”的那一种,为什么“渴饮千杯不解渴”?如果你去化验他的血清,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他血液里面的血清比例一定不够,也就是说他体内的津液少了,这种糖尿病是典型的阴虚病患,大家只要凭你们聪明的脑瓜子想一想,人体是一部相当精密的自动控制的机器,当人体津液不够的时候,人体就会将信息反馈给自己的感官系统,我的津液不够了,所以我渴,我要补充津液,所以人体就会不停的去找水喝,这就是“消渴”的缘由,可惜的是,一旦消渴症上了身,光喝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津液和水之间还有一系列的生化过程。中医对治的方剂2000年以前就有了,就是仲景方里面的白虎加人参汤,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白虎正好主管秋天和西方,所以靠白虎汤去掉人体的内热,使人体的内环境由骄阳烈日变成秋风萧瑟,津液的消耗自然减少,这样津液就能回头,再靠人参去补充津液,这才是真正的即治本又治标的做法,是真正的断其病根。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7)---辨明气虚阳虚
阳密乃固说:上文讲到阴虚与血虚的辨别,今天该讲一讲阳虚与气虚了。
阳虚与气虚的联系比较紧密,但并不是所谓的气虚轻微点,阳虚严重点那么简单,细究起来,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煤炉子,烧过那种老式藕煤炉的大概都知道,火烧不起来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炉门子没有打开,另外一个是煤的成分不好了,表面上看都是火不大,其实原因是两方面的。煤的成分不好了就是阳虚;如果煤还有成分,只是炉门没有打开来就是气虚了,所以真正的阳虚是本阳虚衰,而气虚只是阳气受到某种制约,使阳气出不来而已。
有悟性的人一下子就会想到,既然阳虚如同煤的成分不好了,用完了就是用完了,补怎么补得进去?是的,炉子的煤不好了可以换一块,但人体终究不是藕煤炉,站在纯理论的角度上讲,阳是补不进去的,阳只能靠“扶”。人的一生,说白了就是阳气生、长、壮、老、已的一个过程,阳气要是能够随意补充,那人生百年就太易实现,长生不老就会成为现实,人体的本阳有点类似于“先天元气”的概念,也类似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开篇所说的“天真”的概念,这个东西很重要,“天真”二字在整本内经中仅在开篇出现过唯一的一次,而且出现在标题中,为什么《黄帝内经》开篇就讲这个东西?因为它是生命的根本,尽管重要,但是人类只知道它的存在,要想改变或利用它却无能为力,所以《内经》之于它也是存而不论的,遗憾的是有几个真正读懂过“天真”的概念呢,“天真”乃受之于先天,练过“先天气功”的大概都知道,在父精母血受精结合的一瞬间,会收到一份大自然(道)的馈赠,而这,将决定你一生的生老病死以及在人生的一些重点转折上的应变能力,这就是《内经》所言的先天真一之炁,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阳气,你想这样的一个东西能随便补充吗?所以阳气只能“扶”,目前比较风靡的中医扶阳派这个“扶”字用得好,他不叫“补阳派”是有自知之明的,“扶”有辅助、搀扶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辅助阳气行事,药力的作用顶多就是这样。
不讲远了,回到正题上来。上面是阳虚与气虚的概念,但是有一点要说明,阳虚的人一定气虚,但气虚的人却不一定阳虚,就如同火不旺不一定煤不好,而煤不好一定火不旺一样的道理,所以不能将阳虚与气虚等同,这是其一;其二,用药上也不尽相同,例如气虚时我们常用黄芪、人参去补气,但阳虚时,人参反而是补气阴的,所以典型的扶阳我们用到四逆汤,而阴阳两虚的时候,我们就用到人参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那你说人参即补气又补阴,但不补阳,看起来矛盾,但这就是事实,理解了人参怎么用,估计阳虚与气虚的概念也就搞懂了;其三,很多药物都可以扶阳,不单是姜桂附,但最常用的还是热药扶阳,因为人体内环境一热,气机就自然流转起来了,所以热药扶阳其实只是辅助行阳而已,是给阳气一个好的环境,补是补不到阳气的。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8)--理中与建中
阳密乃固说:对于中焦脾胃而言,理中汤与小建中汤是经方里面最有名的两个方子了,然而对于二者的区别,我目前看到的都是泛泛而谈,常有人讲理中对治病重一点,建中对治病轻一点,其实没有这么简单的。
   顾名思义,理中嘛,调理中焦,而建中,则是建立中气。这可以打个比方,《黄帝内经》常常把人体的各个脏器比作一个国家的职能部门,例如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等,讲到脾胃的时候,是比作仓廪之官的,相当于我们现在主管仓库的部门,现在大家想一想,这个仓廪之官要正常运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其一,内部要井井有条,货物陈列清楚明晰,最主要的是道路要畅通无阻,货物才能进出无碍;其二,仓库是接到指令才发货,没有指令,仓库是不会发货的,不发货脾胃就会爆棚,自然没有胃口,所以货物分发到什么地方,也就是来自上一级的工作指令要传输得进来。有这两条,脾胃这个仓廪之官才当得好。所以我认为,理中汤就是调理中焦的,也就是保证第一条脾胃的内部正常的,而小建中汤就是建立中气的,也就是保证第二条脾胃的外部信息畅通的,具体原因分析方义大家就知道了。
   理中汤四味药,白术、人参、干姜、炙甘草,我们知道脾主湿,寒经常紧跟着湿跑,当脾胃里面寒湿太重的时候,就像仓库里面的道路全被寒湿给占领了,脾胃就运转不起来,而脾主中州,五脏的运行都要依靠脾脏来带动,五脏就像一个车轮子一样,脾就是那根中轴,其余四脏就是四维,所谓“运中轴以动四维”中轴一转,轮子才跟着运转起来,所以脾胃运转灵不灵是相当重要的,再看仲景设计的理中汤想干什么,脾胃里面寒湿太重,靠干姜去寒,靠白术祛湿,寒湿去掉以后怕脾胃空虚掉,中医常常在新陈代谢,所以靠人参将好的津液补充进去,而炙甘草本来就是一味色黄味甜,得土气最全的药,炙甘草可以将其他的药引入中土脾胃,所以仲景的理中汤就是要将脾胃里面被寒湿给污染了的坏掉的津液给替换掉,这样一来,脾胃内部就会井井有条,货物进出无碍。
   再来看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脱胎于桂枝汤,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所以要从桂枝汤的方义说起,桂枝汤靠桂枝与芍药来调理阴阳,其中桂枝为阳,芍药为阴,当桂枝与芍药等量的时候,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方剂,也就是它的药效是作用在太阳肌腠之间,对治的是表虚症,作用是解肌,有一天有一个病人,他也是虚证但他的肌表不虚,他的虚是在比肌表深一层的中焦,这时仲景想到的办法是将桂枝汤中的芍药加重,桂枝汤中桂枝主发散,芍药主收敛,芍药一加重,本来药效作用在肌表的桂枝汤就变成深入到中焦了,但治虚还是治虚,这个没有变,所以小建中汤完全是治疗中焦气虚之症的,所以叫建中,至于加饴糖的目的,甜味的入脾,饴糖吃进去马上转化为脾津,是给脾脏增加了化源,这个饴糖补充脾津比其他食物来得快,小建中汤喝下去,中焦不虚了,化源也有了,就相当于汽车的引擎修好了,油也加满了,脾脏得到外围的指令就畅通了,这就相当于把这个仓库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和网路线给恢复了。
   所以理中与建中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脾主运化,当我们脾胃运化不灵的时候,这两个方子就是我们的主力方,一个调理脾胃内部,一个治疗脾胃外围,但具体用到哪一个,还是要辨证论治,一看舌苔白腻水滑,不渴,喜热饮,就知道寒湿太重,开理中汤,单纯的没有胃口,开小建中汤,就这么简单。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9)---谈谈桂枝汤的两条线
阳密乃固说:大家都知道桂枝汤之于经方是何等重要,凡经方至少60%以上是靠桂枝汤来化裁的,但仲景先师在运用桂枝汤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桂枝汤的应用有两条线,一条是对身体内与外的调理;一条是对身体上与下的调理。
在对内外进行调理的时候,先看桂枝汤,它是《伤寒论》的第一方,也叫群方之祖,用于太阳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型感冒,所以它对治的病位在肌表,作用是解肌,这种感冒不停的流汗,毛孔松弛,我们叫表虚掉了,主症是“汗出恶风”,这时利用桂枝汤去行阳收表,对治的是表虚证;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虚的地方没有在肌表之间,而是稍稍的进去了一些,怎么治?症状是“身疼痛,脉沉迟”,仲师说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为什么?你看桂枝汤本来是作用于肌表的,加芍药一两后,桂3芍4,芍药比桂枝稍稍重了一些,药物的作用就也稍稍深入一些,但新加汤症我们还是要靠肌表来排邪,芍药比桂枝多,发汗的力量就不够,所以仲师加入生姜一两来抵消芍药一两的收敛力量,这样一来,新加汤的发汗力量不变但是作用点深入到肌表以下了,新加汤症的身疼痛其实就是太阳寒水停滞在肌表以下的一层,进不去也出不来,停在那里不循环,产生压力就疼痛了,这时靠新加汤推动太阳寒水的循环,将新水去取代旧水,自然就好了,你不要小看了药物的配伍,按郝万山老师的经验,生姜少加一点这个方子都没有效果,因为药效到不了该去的地方;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虚证更进一步,到了中焦呢?那就是太阴症了,主症是“腹痛自利吃不下”,仲师出的太阴症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加芍药汤,为什么要倍芍药?由于要药物到达中焦,所以芍药就不能只加一两了,要翻倍用到六两,治虚还是治虚,这个没有变,桂枝加芍药汤下去,就可以将中焦的气血循环流转起来,所以桂枝加芍药汤就变成治疗中焦虚证的绝对处方了。从上面可以看出,仲师用桂枝汤的时候是治疗虚证的,而且靠变化桂枝与芍药的比例来调节药物该去的地方。
再讲一讲桂枝汤对身体上下的调理。当没有表证且桂枝汤不做改变的时候,桂枝汤喝下去调整人体的什么地方?估计知道的人不多,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无处不到,桂枝汤也可以看成是无处不到的方子,由于心主血液循环,桂枝汤也可以看成是扶心阳的方子,所以桂枝汤可以作为日常的调理药,常常吃点桂枝汤对身体很好,《金匮要略》里面对孕妇前三个月进行保养的时候,吃的就是桂枝汤,孕妇都可以吃,所以不要把桂枝汤仅仅当成汗剂,该发汗的时候,桂枝汤吃进去温服啜粥取汗,日常保养时,桂枝汤吃进去血液循环会变得很好,甚至可以替代适当的运动,因为它是调理阴阳的祖方;好,如果有病了,我们看仲景是怎么化裁桂枝汤的,胸阳不振的时候我们想要桂枝汤往上焦心肺走,仲景开桂枝甘草汤,如果还兼有一点津液不足,那就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总之胸阳不振的时候,只用桂枝,去掉芍药;中焦不振的时候我们要桂枝汤往下走一点点,仲景开桂枝加芍药汤,对治太阴脾脏的虚证,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而脾主少腹,所以少腹疼痛等问题也是加重芍药;再来,如果下肢有问题,例如下肢疼痛等,这时仲景就不用桂枝,重用芍药,芍药甘草汤就出现了,芍药甘草汤又名去杖汤,顾名思义是专门对治下肢的,如果想加大去杖的力量,或者有一点表虚畏寒,那就开芍药甘草附子汤。所以以心脏为原点使用桂枝汤,正在心脏或者说全身调理,桂枝芍药各半;心脏往上,去芍药;心脏往下,加重芍药;再下,去掉桂枝只用芍药,这就是仲师对桂枝芍药的化裁。
当然桂枝汤的变化比上述几种多多了,但是通过上面这简单的几个方子,我们该学会的是仲师运用桂枝汤的思维方式,看了上述桂枝汤的化裁,也基本明白桂枝与芍药这两味药的作用了,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0)---桂枝汤岂止两条线
阳密乃固说:前文讲到使用桂枝汤的两条线,但这是不全面的,桂枝汤之于经方运用,又岂止这两条线呢。
我们人体为什么会患病?除了环境气候等外因以外,内因常常可以归纳为正气不够,也就是免疫力不够,正不能压邪的时候人体就患病了,那么在《伤寒论》里面,尽管仲景先师是在太阳中风(感冒的一种)的时候抛出的桂枝汤,但是桂枝汤是不是就只能治疗太阳中风呢?如果这样理解桂枝汤那就是伯乐不识千里马,只让千里马去犁地拉车了。
按古人的讲义,桂枝汤调和阴阳,言简意赅,一言以道尽,但是现代人连阴阳都不知为何物,如何去理解调和阴阳?所以换成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就是,桂枝汤喝下去,就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打个比方,这桂枝主升发,所以桂枝喝下去,就加强了我们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而白芍主收敛,所以白芍喝下去,就加强了我们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这一升一敛,一张一驰岂不是文武之道吗?血液循环系统一加强,就会有更多的免疫力带到周身各处,所以桂枝汤就是扶正气的方子

桂枝汤还有一个名字叫阳旦汤,顾名思义,阳在这里可以看成是正气,旦就是早晨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这太阳尽管微弱,但是可以预见它会越来越强,最终会如日中天,所以从名字我们也知道桂枝汤就是要启动这点微阳

   我们都知道适当运动有益健康,有益于疾病的恢复,但病人都卧床不起了,怎么去运动?桂枝汤就可以帮这个忙,桂枝汤喝下去,血液循环系统一加强,就好比参加了运动一样,所以桂枝汤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前些日子《甄嬛传》热播,不知大家留意没有,小主菀嫔怀了公主的时候,温太医开的就是桂枝汤安胎,所以导演还算没有误导观众,《金匮要略》就有记载,怀孕的前三月,桂枝汤就是最好的安胎药,连孕妇都可以吃,这也反证了桂枝汤的安全性与广谱性

再讲讲桂枝汤的化裁,桂枝汤什么都不加的话,那人体的免疫力就是得到全面的加强,并不局限于某一部位,但是人体疾病的千变万化的,有时并不需要整体的加强,而要桂枝汤专注于某一点,就好比桂枝汤是一股子能量,我们要让这股子能量专注于某一点,怎么办?仲景有办法,例如病位在上,是头部或背项的问题,仲景说用桂枝加葛根汤,只将一味葛根加入桂枝汤,其他都不变,这时这股子能量就在葛根的引导下直奔头部或项背了,为什么?因为葛根的药力就是升提津液,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阳明胃经,至于是奔头部还是奔项背,就看桂枝与葛根的比例,桂3葛4就奔项背,如果还要上那就桂3葛6,就直达头面了,仲景用药就这么简单,关键是要懂,所以针对头面部的疾病,例如面部中风、青春痘、鼻炎等,桂枝加葛根汤都有使用的时机;再举个例子,例如晚上盗汗,不好睡,中医说这是阳不入阴,要引阳入阴,怎么引?还是用到桂枝汤,晚上盗汗不好睡是人体的能量(阳气)本来要往里走的时候它不往里走,这时我们要引导这股子能量往里走,所以就在桂枝汤里面加上龙骨牡蛎,变成重镇潜阳的方子,当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带来的的往里的力量占据上风的时候,阳就可以入阴了,盗汗不好睡就好了。

这就是经方的加减化裁,不过抛砖引玉而已,关键是理解经方的思路。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1)---桂枝汤与小柴胡汤

阳密乃固说:中医都说桂枝汤调和阴阳,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这两个都是经方里面极为重要的方子,又都是一个“和”字,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

理解这个要先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谈起,《辅行诀》摘录的是《汤液经法》里面的东西,相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主要依据的就是《汤液经法》里面的内容,所以经方自古就有,而且一脉相承到了西汉张仲景手里,而六经辨证的思路是张仲景对经方怎么应用的一个总结,之前是没有的,所以《汤液经法》里面当然没有“桂枝汤调和阴阳,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理解,这是其一;其二,仲景在著书的时候,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把许多药方的名字也给改了,基本上就以药味来命名,这就给我们准确理解方义带来了一些麻烦,因为《汤液经法》已经失传,可喜的是敦煌出土的《辅行诀》留下一线传承,将这断层做了补充,那么《辅行诀》是怎么命名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呢?在《辅行诀》里面有二旦、大小六神等方剂,完全是按中国道家的称谓,其称谓也反映了方剂的主要作用,其中的阳旦汤就是现在的桂枝汤,而阴旦汤就是小柴胡汤了,《伤寒论》里面,仲景改得也藏头露尾,其中也有“证象阳旦”的字眼,讲的就是桂枝汤的证,所以《伤寒论》里面也可以证明桂枝汤即是阳旦汤。

   搞清楚《辅行诀》里面为什么要称桂枝汤为阳旦汤,小柴胡为阴旦汤,这对理解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方义大有裨益,而我们要想从字面上去理解,先必须准确理解何谓阴阳?古人之意何为阳,何为阴,我的理解阴阳最初的本意是上行为阳,下降为阴,其他的理解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而“旦”的本意是初升的太阳,下面的一横是地平线,地平线上面有一个太阳,代表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上谓之“旦”,从发展的眼光看也意味着这个初升的太阳逐渐会如日中天,这是对阴阳与旦的理解,这样一来,阳旦就是上行的最初的能量,但阴旦怎么理解?所以这里的“旦”是指刚刚形成的最初的能量,并没有方向的所指,不要被早上的太阳怎么去下行所误解,而要理解为阳旦就是上行的初生之能量,而阴旦是下行的初生的能量

   这是我的理解,与现在许多中医包括许多书上所讲的不太一样,这主要集中在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上,因为仲景以降,中医越分越繁,越总结越复杂,到了清代又总结了所谓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而小柴胡汤就被归纳为“和法”里面的主力方,所谓之“和解少阳”即是指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医生们在运用小柴胡汤时发现,小柴胡喝进去,根据病人的情况有时会发汗,有时又会利小便,这种情况不能归到汗吐下,只好归纳为“和”法了,果真如此吗?其实千百年来,人们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而不自知,那就是对半夏的误解而导致对小柴胡汤的误解,半夏是中医里面很重要的一味药,但是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人们忌讳半夏有毒之说,先是不自觉的减少半夏的使用剂量,再就是对半夏采取多种手段去炼制去毒,变成所谓的法半夏、姜半夏等,反正是仲景时代使用的正宗的生半夏几乎再也买不到了,半夏经过这样的阉割,就变成了药渣子,药效之差自然不言而喻,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小柴胡汤的方义,原方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12玫,显然柴胡与半夏的剂量占绝对优势,柴胡长得就是一根略带青色的管子,所以是通利三焦的,仲景以小柴胡命名并归纳到少阳篇中是绝对正确的,黄芩的颜色是黄中带一点青,所以也是入三焦的,其味苦,可以去三焦相火,半夏利水去痰降逆止呕,是典型的下行药,其余4味补足津液可上可下,所以小柴胡喝进去,从药味分析完全是下行为主,怎么可能发汗?如果有发汗的迹象只有一种理解,一是病还在太阳,并没有进入少阳,但在强壮少阳的药物的作用下人体出现的一种自我排邪反映,因为病在太阳故从汗法排邪;二是主要的下行药半夏的药效大打折扣,这样在人体的自动调节的作用下,才有了发汗的可能,因此我认为,小柴胡汤原方的方义是从小便排邪,因为三焦者,水道之官,决渎出焉

   理解了上面的内容,再来看小柴胡汤为阴旦汤就好理解了,桂枝汤与小柴胡汤都能启动人体的微阳,就如同给汽车点火一样,后面才会带来澎湃动力,只不过方向上桂枝汤上行或外散,而小柴胡汤下行或内敛,故能达到三焦,而腠理者,正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故能通天入地,无处不到,所以这两个方剂往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广谱的,有点象药引子。

   有人又会问,这两个方子一个上行,一个下行,会不会产生冲突或相互抵触?不会的,因为人体的气机运动是一个圆,从左边上行,从右边下行,这样同时用力,反而促进了气机的运行,所以经方里面又有柴胡桂枝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而近来在中医界风行的“全息汤”也是以柴胡汤与桂枝汤为主力方。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柴胡汤与桂枝汤,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阳密乃固说: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言简刚正。先言病之由来在于气机不畅,再分叙五脏六腑之气机不畅所带来的诸多病症;更难能可贵的是后段再从三阴三阳的角度,进一步诠释之,这对理解三阴三阳有点石成金之妙,唯一值得商榷的是“可升可降,故曰调和”数字,其实桂枝汤也是调和阴阳之祖方,那么它与小柴胡之区别在哪里呢?观《辅行诀》,桂枝汤又名阳旦汤,小柴胡又名阴旦汤,从其名可以恍然大悟,学者深究之。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
答曰
肺气不宣则咳。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脾气滞则运化无力。肝则主疏泄。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脏与腑为表里。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他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有口苦,目眩,咽干。舌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具体病例,网上许多可找。我在此就不一一例出。
当今社会,病情多是错综复杂,小柴胡不可谓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对肝胆病,脾胃病,心血管,肺部病,肾,神志病,肌肉,筋骨病,每每能取疗效。

    这个方子,辨证准了加减对了,靠它吃饭绝对没问题
    有形来自于无形,无形来自于热,热不足,无形又转化为有形。人体的阳气足够,无形之气盛于有形之体(骨肉血脉),则身轻健;阳气不足,有形之体盛于无形之气,则身重。病皆由无形之阳气衰,则体寒,而生诸有形之病物(痰,饮,肿瘤-又叫癌症,骨质增生,血脂,痘痘,色斑,痤疮,疤痕,湿疹,疱疹,病毒—包括艾滋,非典,乙肝----等等)化诸般万象,其由不过一:阳热之气虚。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万病之法,不是打预防针,打免疫疫苗,不是“杀”菌“灭”毒,不是“消”炎“降”火,更不是以毒“攻”毒——上天有好 “生”之德!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阳,助阳,行阳刚之气,柄光明之胸怀,仁德之于心,好生之于念。而可无病无忧,体健身轻,欢乐怡年。究其质,三阳病讲升降,三阴病讲能量。

    太阳为不升(又叫“不开”),阳明为不降(又叫“不合”),少阳为不升不降(又叫“不枢”——不枢转的意思)。三阴病都是能量不足,区别在于病位:太阴在中焦脾胃(主消化吸收),少阴在下焦肾(主二便排毒),厥阴通行全身(主全身驱邪,收复失地,推陈出新,故名“将军之官”)。

    少阳是太阳阳明升降的枢纽,如门开合转动的轴。少阳不枢,则升降都有问题。所以,少阳之证,有病不升,有病不降。处小柴胡则不升可升,不降可降,故曰:调和。热则升,凉则降,欲调和,必寒热之药并处。故,少阳篇皆寒热并处之方为特点。

    太阴制造能量输送到少阴储存,厥阴从少阴汲取能量以发挥功用。少阴就是一个能量的仓库,能量的中转站——这就是少阴“枢”的意思。在临床意义上,少阴枢就体现为能量的储存足不足,足则能枢,不枢就是不足之意。

    病升降,又病能量不足,即可以升降方配以能量方(如小柴胡配姜附),待方向调,转以能量方启生化之源,病可愈。

    此方在气的升降范围而论,然气的升降必须在有形物质基础【阴血】的基础上,故,此方应用前提是阴不虚,或者说,针对阳虚而言。

文章来自医生圈:http://www.yishengquan.cn/bbs/thread-648023-1-1.html

 
新浪网友
请问先生,如果说能量不足,是否不能使用此方?应调养太阴吧?这个太阴应该是上焦肺吧?我感觉调肺都是些凉性的,有利痰吐出了,毕竟久病阳也虚,凉与热到底该怎么样兼顾挺难把握的,该文给我的启示是能量还是第一位的吧?怎么兼顾阳气呢?请指教,谢谢

博主回复:2013-05-25 10:47:55

能量不足,病到了三阴,小柴胡是少阳的方子,所以用是可以用,但不能作为主方。

  • 新浪网友

    谢谢您!我感觉阴不足有所缓解,就是上身的热下来了,四肢的凉好些,痰是白色的泡沫痰,有些口气,可能是胃热吧?怕伤阳,不敢太贪寒凉,苦菜吃的多些但量不是太大,请问先生,这样的饮食还行吗?降火其实就是补阴吧?现在天气就在补阳了吧?是否现在的关键是补阴呢?补阴吃什么好?请指教!谢谢!
  • 新浪网友

    先生好,特别喜欢您的博文,浅显易懂,受益匪浅!恳请先生,能否写篇有关中医提壶揭盖的医理,在网上也查了,还是理解不透,想听听您的解读,抱歉,很打扰您,见谅!谢谢!

    博主回复:2013-05-28 11:59:47

    中医是物理医学,一根管子上不通则下不畅,这是物理学常识,提壶揭盖就是利用此理,通上所以畅下,很好理解的。
  • 新浪网友
  • 先生好!您说能量不足,病到了三阴,就是说人本身的能量不足,以至于他都不爱感冒了。由于我们居住在新疆,但现在来到了北京,又是酷暑,地气加天气,补足了身体的不足,以致感冒,吐了很多泡沫痰,不知我分析的对吗?请先生指教,谢谢

    博主回复:

    一般不会的,按六经辨证,病到了三阴就很严重了,小孩子怎么可能?顶多是体质上面的问题。
  • 郭云飞
    疏通三焦腠理毛窍,和解脏腑经络气血
    宣发风寒暑湿燥火,封藏精神魂魄意志
  • 新浪网友

    谢谢先生回复,孩子已经23了,所以确实很严重,以致于已不能自理,西医病名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有年头没吃药了,也没发现病情多不好,但也没好的迹象,就这样不好也不坏,自从来到北京,感冒吐了好些痰,皮肤上有所改善,润泽了,我现在挺相信人体的自愈能力,更相信天地的力量让人是束手无策的,只有真正的中医人才可以调控吧?

    博主回复:

    要是这样,那感冒应该是好事,痰又多,这都可以看成是人体自我的排邪反应,下次感冒的时候,更应该顺势而起,那正是治疗痼疾的天时。真正的中医,一定是借力打力,顺四时阴阳,而不会逆天而行。

  • 新浪网友

    谢谢先生关注,您说的很对证,应借力打力,顺应四时,但我们必竟不是中医人,真正的去做还是拿不准,与其做错还不如不做吧?我发现人为的力量与天力比真是微乎其微,反倒破坏力挺大的,当然,前提是无知。请问先生在哪里坐诊?

    博主回复:2013-08-13 20:51:08

    其实中医治病也有不同的思路,如果是见症治症,思路错了对身体反有破坏,但如果是以强化人体生命力或者帮助人体顺应天力为用药思路,这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不可与天斗,只能与天相应。看来你是对中医灰了心啊,那就先让孩子自己养好生吧,内经前四篇只讲了五个字--顺四时阴阳,但世上几乎无人能做到。

  • 新浪网友

    在此谢过先生,您说的是啊,人不可与天斗,谢您提示,一定谨记:顺四时阴阳。对中医一直心存渴望,渴望能遇到个好中医,更渴望中医能解读病因,看多了吧,发现中医其实不治病,中医治的是人,人和,唯有静待天时地利吧?我相信中医,但由于文化层次的欠缺,有些摸不着北,中医必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真是望而却步啊,听先生的,顺四时阴阳,才是唯一的法门吧?谢谢!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新童-经方的组成与剂量初探(上)
    龙图中医讲堂 第十一讲:药方
    第三届医道会(七)网络对中医的影响(三七生)
    大小阴阳二旦汤调整阴阳之祖方
    深入浅出讲伤寒第18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柴胡类汤剂”
    第三届医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