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什么?掌握这五条秒懂

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什么?掌握这五条秒懂


★中医把脉

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

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 一、浮沉

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

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 二、力度

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要用指头感受脉对手指的抵抗力。按下去的时候,感觉脉很硬、很实、反弹力度很强,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你爱按哪儿按哪儿,爱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脉就没有了,那这个脉就是没力量,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的力度是偏弱还是偏强。

那么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有力,代表正气实,但如果邪气跟正气有一拼,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正气还行,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治疗上首先要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

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黄汤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就会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

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

  • 三、粗细

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一个小动作,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感知脉管的宽度,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

因为正气津血足了,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力量会大,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不能及时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以此类推,“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

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它们都强,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脉就细而有力;气强血衰,脉就粗而无力。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中医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比如,现代人常说阴虚、要养阴,吃阿胶、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但如果你的脉细,吃这个就很可能会长痘痘;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人参、黄芪,但如果你的脉粗,吃了就会上火、失眠、烦躁。当然,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中医用药还要考虑很多细节,这里不多讲。


  • 四、快慢

脉跳多快算正常?《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 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间,脉应该跳四次。

说得好象挺简单、挺实用,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谁的为标准?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中医很大帮助。

据西医的研究结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老年人会相对慢些,年轻人会相对快些,婴儿更快。有了这个标准,快慢就好定了: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

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难经》有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

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快,就积极配合袪邪,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就先考虚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战斗情绪。


  • 五、停跳,很危险!

停跳,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脉“开小差”了,分三种类型。

1.有规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规律。这种脉象必然会伴随这些症状:心悸明显;胸闷;手脚发麻;头晕眼花;眼睛发胀。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这种脉象说明:“这个病人有心脑血管的问题,至少目前心或脑的供血情况有异常!”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不理会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轻者晕厥,重者中风、脑溢血,更严重就是猝死!

这种脉象青壮年人比较常见,一般是疲劳过度、消耗太过,例如连续熬夜工作,超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打麻将,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厉害了,吃发汗药吃过了吃错了,大汗不止,出现虚脱的表现。一般比较容易恢复。


2.无规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规律的停跳,这回规律也乱了,节奏也没了!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没有规律。这个脉一般老年人比较多见。它同样具备上条说的那些伴生的症状,而且更严重,有的还有呕吐,一般还有高血压的问题。这个脉就得赶紧治疗了,中风、脑溢血、猝死的风险相当高!

3.无规律+变速停跳

前两种停跳在停的前后,脉跳动的速度是一样的,但这条连速度都变了,它原来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变慢了,而且还可能连力度都有变化,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个脉一般出现在须要抢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见到这个脉,中风、脑溢血、猝死这些情况基本上已经发生了,如果抢救无效,就得下去跟阎王爷打麻将了!

“浮沉、力量、粗细、快慢、停”是把脉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诊脉最最基本的功夫。这里讲的很粗浅,看懂并不难,但想要熟练掌握,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所以对类似“三分钟学会把脉”的鬼话千万别当真。


中医望舌苔看的是是什么?

随着中医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不断传播和中医疗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家对于中医看病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的,都知道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就是望闻问切,而望诊则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第一个步骤。望就是看的意思,那么,你知道中医望舌苔看的是什么吗?

望舌苔的内容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故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苦的变化上反映出来。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气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而生;一是邪气上升而形成。望舌苔,应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望舌苔

(l)苔质;苔质指舌苔的形质。包括舌苦的的厚薄、润燥、糙粘、腐腻、剥落、有根无根等变化。

①厚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凡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的为见底,即为薄苔。由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有病见之,多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 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不见底,即是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舌苔由薄而增厚,多为正不胜邪,病邪由表传里,病情由轻转重, 为病势发展的表现;舌苔由厚变薄,多为正气来复,内郁之邪得以消散外达,病情由重转轻,病势退却的表现。

  ②润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润苔。表示津液未伤;若水液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反映,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 之证。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阳虚水不化津,燥气伤肺等证。舌苔由润变燥,多为燥邪伤津,或热甚 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苦由燥变润,多为燥热渐退,津液渐复,说明病情好转。

  ③腐腻: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因体内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而成,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 之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不同腻状粘液,称为“腻苔”多困脾失健运,湿浊内盛,阳气被阴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见于痰饮、湿浊 内停等证。

  ④剥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剥处见底,称剥落苔。若全部剥脱,不生新苔,光洁如镜,称镜面舌、光滑舌。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毫无生发 之气所致。无论何色,皆属胃气将绝之危候。若舌苔剥脱不全,剥处光滑,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称花剥苔,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舌苔从有到无,是胃的气阴 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薄白之苔,乃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舌苔的增长或消退,都以逐渐转变为佳,倘使舌苔骤 长骤退,多为病情暴变征象。

  ⑤有根苔与无根苔: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总之,观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盈亏;舌苔的腐腻,可知湿浊等情况;舌苔的剥落和有根、无根,可知气阴的盛衰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等。

  (2)苔色:苔色,即舌苔之颜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苦和灰、黑四类及兼色变化,由于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所以观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

  (1)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 下,白苔也主热证。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 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2)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或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3)灰苔:灰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温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染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4)黑苔: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

  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为热极津枯;苔黑而燥,一见于舌中者,是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见于舌根部,是下焦热甚;见于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润,舌质淡白,为阴寒内盛,水湿不化;苔黑而粘腻,为痰湿内阻。

  生病了就要看病治病,采用中医方法看病时一般中医都会看看我们的舌苔如何,经过了上述文章内容的介绍后想必大家现在对中医望舌苔看的是什么都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了吧,知道了这些对我们更好的防治疾病有很多帮助,平时应该要多了解一些才是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舌诊——学会看舌质和舌苔
看图教您识舌苔、辩舌质、明体征(三)之认识舌苔(上)
舌诊课件
怎么通过舌苔看病
中医诊断基础之“舌诊”(三),教你学会怎样分析舌象
舌诊很简单 看舌苔知脾胃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