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方子,可治肝气、肝郁、肝寒、湿聚
这个方子,可治肝气、肝郁、肝寒、湿聚导气...
导气汤出自《医方集解》。
其方组成为:小茴香6~9g,川楝子12g,木香9g,吴茱萸3~9g。
据《王正宇医疗经验存真》载,在本方基础上加槟榔 9g、木瓜12g,则为加味导气汤,具有调肝理气、温通止痛、燥湿行水三大功效。
至于加减法则,《王正宇医疗经验存真》中记载详细,
为方便记忆、理解,我编成记忆口诀如下:
寒疝痛用导气汤,小茴川楝与木香;
吴萸煎与常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
前方再添玉片瓜,治疗病症要扩张。
小腹少腹或胀痛,阴肿股痛为其要,
舌淡苔白或为滑,脉沉或兼滞与涩,
寒凝气滞若为轻,吴萸木香减用量。
下焦寒甚少腹冷,肉桂或附助阳功。
气机阻滞小腹胀,荔核橘核青皮抢。
病久邪积入于络,丹红元附活血络。
肝化肝郁减吴萸,山栀黄芩丹皮请。
气机不舒决不利,五苓陈苏健利襄。
胃疼血滞取活络,另加白芍功在添。
肝胃不调若有现,柴胡桂枝两汤取。
大气下陷兼腹坠,升陷汤请升益举。
肝胆气逆犯胃呕,小柴再添柿蒂赭。
睾丸结硬胀痛现,若为气阻下注行,
木通泽泻渗湿热,银翘黄柏清热毒,
海藻海浮软坚结,气机一致诸痛祛。
加味导气汤所治之证多种多样,因其发病原因多属气滞,寒凝湿聚,故在临床上除治疗狐疝、腹痛、鼓胀之外,还可灵活使用于寒凝气滞湿聚所致的阴囊水肿、少腹下坠、胃疼、水肿、呕逆、睾丸硬痛等多种病证,每获良效。
理气剂
以理气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的统称。有调理气分、疏畅气机、消除气滞、气逆等作用。用治气滞、气逆诸证。    分类及适应证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来源于脾、肾的升降出入,治制于肺,升发疏泄条达于肝,运行周身,使五脏六腑得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气的病变主要分为虚实两类,一是气虚,一是气滞、气逆。气虚当补(见补益剂),气滞当通,气逆当降,都需应用本类药剂治疗。根据治疗作用及主治病症的不同,理气剂可分为疏肝理气剂、疏肝理脾剂、疏肝和胃剂、理脾和胃剂、调和胃肠剂五类(见表常用理气剂)。广泛用治七情郁结,寒暖不适,或瘀血、痰湿阻滞,影响到肝失疏泄所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月经不调,疝气作痛,睾丸肿痛,耳闭耳胀;肝气横逆既可犯脾,以致肝脾失调,胁肋脘腹疼痛,倦怠食少,大便溏泻;肝气横逆又可犯胃,肝胃不和,胸胁脘腹攻冲作痛,饮食无味,呕吐吞酸,饮食不节,思虑过度又可戕伤脾胃,以致脾胃失和、脘腹胀痛,呕吐呃逆,饮食减少,大便泄泻;邪犯胃肠,以致胃肠不和,失降失调,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腹痛,肠鸣,泄泻等证。
使用及注意事项 首先应辨明病情的虚实,气滞实证方可使用理气剂,若误投补气剂,壅塞气机,则气滞更甚。理气药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气阴不足者,不宜多用。使用疏肝理气剂治肝郁气滞的同时,要注意精神护理,保持正常心态,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用治脾胃不和、肝脾失调、肝胃不和、胃肠失和诸证时,应忌食辛辣刺激、寒冷固硬、腥膻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常用理气剂
(越鞠丸、逍遥散不列入此表,见专条)
分类
方名
A来源、B组成、C功效、D主治
疏肝理气剂
柴胡疏肝散
A、《景岳全书》。B、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C、疏肝行气,和血止痛。D、肝气不舒,气郁血滞,精神抑郁,胸胁胀痛无定;肝气犯胃,胃脘胀闷,攻撑作痛,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气滞腹痛,气滞湿阻而为鼓胀;胸胁损伤初期积瘀肿痛;肝气郁滞,妇人阴吹,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症;肝气郁滞,痰火郁结,耳鸣耳聋,暴盲者。
金铃子散
A、《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B、金铃子、玄胡。C、行气疏肝,活血止痛。D、肝郁有热,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跌仆损伤后心腹胸胁疼痛。
木香顺气散
A、《沈氏尊生书》。B、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心、川芎。C、舒肝行气,散寒除湿。D、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抑郁忧虑,常因情绪变化时聚时散。
柴胡清肝汤
A、《医宗金鉴》。B、柴胡、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芩、山栀、花粉、防风、连翘、牛蒡子、甘草。C、舒肝清火解郁。D、肝胆有热,胁肋脘腹刺痛;肝火凝滞,发为痈疽疮疡。
五磨饮子
A、《医方集解》。B、乌药、沉香、槟榔、枳实、木香。C、行气降逆。D、情志失调,肝气上逆,胸膈痞塞不通,喘闷呃逆,甚至出现气厥。
香附旋复花汤
A、《温病条辨》。B、生香附、旋复花、苏子霜、苡仁、半夏、茯苓、橘皮。C、舒肝理气,和络化痰。D、悬饮。络气不和,胸胁疼痛,胸闷不舒,灼痛或刺痛,呼吸不畅,迁延难愈。
乌药汤
A、《济阴纲目》。B、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C、舒肝理气止痛。D、肝气不舒,妇人小腹疼痛,经期后延,量少色黯。
乌药散
A、《校注妇人良方》。B、乌药、莪术、桂心、当归、桃仁、青皮、木香。C、舒肝行气,活血止痛。D、气血壅滞,心腹刺痛,或经闭痛经,抑郁胁胀,癥瘕。
调经种玉汤
A、《济阴纲目》。B、当归、川芎、生地、芍药、香附、玄胡、丹皮、茯苓、陈皮。C、舒肝理气,养血调经。D、血虚肝郁,月经不调,妇人不孕。
开郁种玉汤
A、《傅青主女科》。B、白芍、香附、当归、白术、丹皮、茯苓、花粉。C、舒肝解郁,养血扶脾。D、肝郁气滞,多年不孕,月经前后无定期,行经腹痛,精神抑郁。
下乳涌泉散
A、《清太医院配方》。B、当归、川芎、花粉、白芍、生地、柴胡、青皮、漏芦、桔梗、白芷、通草(或木通)、穿山甲、甘草、王不留行。C、舒肝解郁,通经下乳。D、肝郁气滞,乳汁不行或量少,乳房胀痛。
枸橘汤
A、《外科全生集》。B、枸橘、川楝子、秦艽、陈皮、防风、泽泻、赤芍、甘草。C、疏肝理气,化湿清热。D、子痈,睾丸肿痛。
舒肝溃坚汤
A、《医宗金鉴》。B、夏枯草、僵蚕(炒)、当归、香附子(酒炒)、石决明(煅)、当归、白芍(醋炒)、陈皮、柴胡、川芎、穿山甲(炒)、红花、片姜黄、生甘草、灯芯草。C、舒肝解郁,行瘀散坚。D、肝郁气滞,颈项两侧生石疽,坚硬疼痛。
通气散
A、《医林改错》。B、柴胡、香附、川芎。C、行气活血,通窍开闭。D、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耳闭耳胀,耳鸣如蝉,或声音嘈杂。
通气散
A、《医学准绳六要》。B、茴香、木香、人参、延胡索、陈皮、菖蒲、羌活、僵蚕、川芎、蝉衣、穿山甲、甘草。C、行气活血,化痰开窍。D、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耳闭耳胀,久则脾虚痰凝,内膜内陷,有灰白色沉积斑块。
复元通气散
A、《正体类要》。B、木香、茴香(炒)、青皮、陈皮、穿山甲(炙)、白芷、甘草、漏芦、贝母。C、理气止痛。D、跌仆损伤,气滞作痛。
理气止痛汤
A、(验方)。B、丹参、广木香、青皮、制乳香、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延胡、柴胡、没药、路路通。C、理气止痛,活血和营。D、气分受伤,郁滞作痛诸证。
加味乌药汤
A、《济阴纲目》。B、乌药、砂仁、木香、元胡、香附、甘草。C、理气止痛。D、损伤后气滞疼痛。
独圣汤
A、《伤科汇纂》。B、姜制、香附子。C、理气止痛。D、胸胁腰腹损伤,血凝气滞疼痛。
疏肝理脾剂
丹栀逍遥散
A、《校注妇人良方》。B、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丹皮、栀子。C、舒肝健脾,和血调经。D、肝郁血虚有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怔忡,烦躁;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或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或遍身瘙痒,瘰疬流注;或月经不调,肚腹作痛;或经行发热,乳房胀痛;或视物不清,耳闭耳胀。
四逆散
A、《伤寒论》。B、柴胡、白芍、枳实、甘草。C、透邪解郁,舒肝理脾。D、热厥,肝郁而见四肢厥逆,肝脾不和见脘腹胁肋诸痛及小儿发热肢厥者。
痛泻要方
A、《医方考》引刘草窗方。B、白术、白芍、陈皮、防风。C、泻肝补脾。D、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腹痛,属肝旺乘脾者。
缓肝理脾汤
A、《医宗金鉴》。B、桂枝、人参、茯苓、白术、白芍、陈皮、山药、扁豆、甘草、大枣、煨姜。C、温运脾阳,扶木抑土。D、脾虚肝旺,小儿慢惊,神志不清,嗜睡露睛,时有抽搐,大便色青。
六磨汤
A、《世医得效方》。B、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C、调理肝脾。D、气滞腹痛,大便秘涩有热;肝气郁滞之癃闭。
清肝止淋汤
A、《傅青主女科》。B、当归、白芍、地黄、黑豆、丹皮、香附、黄柏、牛膝。C、调和肝脾,凉血止带。D、血虚肝旺,赤带稠臭,胸闷胁痛,乳房胀痛,急躁易怒。
天仙藤汤
A、《校注妇人良方》。B、天仙藤、香附子、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C、舒肝理气,宽中利湿。D、气机阻滞,妊娠肿胀,胸闷胁胀,头晕胀痛。
十全流气饮
A、《外科正宗》。B、陈皮、赤苓、乌药、川芎、当归、白芍、香附、甘草、青皮、木香、生姜、大枣。C、舒肝解郁,健脾理气。D、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脾气不行,逆于肉里,乃生气瘿肉瘤,皮色不变,日久渐大。
沉香降气散
A、《张氏医通》。B、沉香、砂仁、甘草、香附、川楝子、玄胡索。C、舒肝行气,降逆和胃。D、肝气犯胃,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气较频。
解肝煎
A、《景岳全书》。B、陈皮、半夏、厚朴、茯苓、荷叶、白芍、砂仁、生姜。C、舒肝理气和胃。D、肝气犯胃,呕吐酸水,胸胁胀痛,烦闷易怒。
舒肝丸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B、白芍、川楝子、枳壳、木香、玄胡索、厚朴、陈皮、沉香、片姜黄、豆蔻仁、茯苓、朱砂。C、舒肝理气,和胃止痛。D、肝郁之滞,肝胃不和,胸胁脘腹攻冲作痛,饮食无味,呕吐酸水,嗳气频作。
舒肝止痛丸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B、柴胡、黄芩、当归、白芍、郁金、木香、赤芍、陈皮、香附、玄胡索、川芎、生姜、薄荷、白术、半夏、川楝子、莱菔子、甘草。C、舒肝理气,和胃止痛。D、肝气不舒,气机郁结,胸胁胀满,脘腹疼痛,嗳气呃逆,呕吐酸水,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脉弱者。
气滞胃痛冲剂
A、《辽宁省药品标准》。B、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延胡索等。C、疏肝和中,行气止痛。D、肝气犯胃,脘腹胁肋胀痛,恼怒则疼痛加重,饮食不佳,肠鸣泄泻;妇女月经不调,胸胁乳房胀满。
橘叶散
A、《外科正宗》。B、橘叶、柴胡、陈皮、川芎、山栀、青皮、石膏、黄芩、连翘、甘草。C、舒肝和胃,清热解毒。D、肝气郁滞之乳痈,阴吹。
苏叶黄连汤
A、《温热经纬》。B、苏叶、黄连。C、舒肝和胃止呕。D、肝胃不和,妊娠恶阻。
理脾和胃剂
香砂六君子汤
A、《医方集解》。B、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香附(或木香)、砂仁。C、健脾和胃,理气止痛。D、脾胃气虚,湿阻痰聚,气滞胃逆,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曲麦枳术丸
A、《奇效良方》。B、枳实、白术、炒麦芽、炒神曲。C、理气健脾,消痞化痰。D、饮食伤脾,痰阻气滞,心腹满闷不快。
丁香沉膈散
A、《和剂局方》。B、白术、香附、人参、砂仁、丁香、麦芽、木香、肉豆蔻、神曲、甘草、沉香、青皮、厚朴、藿香、陈皮、半夏、草果。C、温中健牌,降气和胃。D、脾胃不和,中寒上气,胁胀胀满,心腹疠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减少,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噫气吞酸,口苦失味。
旋复代赭汤
A、《伤寒论》。B、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C、降逆化痰,益气和胃。D、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嗳气不除。
小半夏汤
A、《金匮要略》。B、半夏、生姜。C、和胃止呕,散饮降逆。D、支饮呕吐。痰浊内阻,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
小半夏加茯苓汤
A、《金匮要略》。B、半夏、生姜、茯苓。C、和胃化饮,逆降止呕。D、痰饮上逆,呕吐弦晕。
大半夏汤
A、《金匮要略》。B、半夏、人参、白蜜。C、益气生津,降逆止吐。D、胃家久虚,食停气滞,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来复丹
A、《和剂局方》。B、玄精石、硝石、硫黄、橘皮、青皮、五灵脂。C、理气和中,镇逆止吐,助阳化浊。D、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泄泻;小儿慢惊或吐利不止,虚风抽搐,胃气将绝;老人伏暑迷闷;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恶露不止,赤白带下。
橘皮竹茹汤
A、《金匮要略》。B、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C、降逆止呕,益气清热。D、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干呕。
丁香柿蒂汤
A、《证因脉治》。B、丁香、柿蒂、人参、生姜。C、益气和中,降逆止呃。D、胃气虚寒,寒凝气逆,呃逆胸痞,脉迟者。
调和胃肠剂
半夏泻心汤
A、《伤寒论》。B、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C、和胃降逆,开结除痞。D、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不利。
生姜泻心汤
A、《伤寒论》。B、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生姜。C、和胃消痞,散结除水。D、水热互结,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
A、《伤寒论》。B、半夏、黄芩、干姜、甘草、黄连、大枣。C、益气和胃,消痞止呕。D、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
黄连汤
A、《伤寒论》。B、黄连、甘草、半夏、桂枝、人参、干姜、大枣。C、平调寒热,和胃降逆。D、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胸中烦闷,欲呕吐,腹中痛,肠鸣泄泻。
中医怎么治疗肝郁气滞?《黄帝内经》有言:“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可谓是人体的大将军,每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作为六腑之一的胆,不仅是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场所,还主决断,个头虽然小巧,功能却不能小看。人们常说“肝胆相照”,看似英雄气概十足,但这肝胆其实也很脆弱,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肝胆功能失调,该如何治疗呢?
中医怎么治疗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痛无定处,精神抑郁,情绪不宁,烦躁易怒,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嗳气呃逆或呕吐,大便不调,女子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苔白,脉弦。
常见药物:多用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香附、枳壳、川芎、芍药、炙甘草)加减。
①胁痛较重,加青皮、郁金、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
②气郁化火,烦躁易怒,口苦,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加丹皮、栀子、黄连。
③肝气横逆,脾运失常,腹泻肠鸣,大便溏薄,加白术、茯苓。
④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砂仁。
⑤肝气郁滞,兼有湿郁、血郁、火郁、食郁,多用越鞠丸(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行气解郁。
⑥若肝经气血郁滞,寒湿内侵,小肠疝气,睾丸肿胀,偏坠冷痛,痛引脐腹,应行气止痛,温经散寒,软坚散结,多用橘核丸(橘核、海藻、昆布、川楝子、桃仁、厚朴、枳实、木香、延胡索、木通、桂心)、天台乌药散(小茴香、天台乌药、木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巴豆炒川楝子)、导气汤(川楝子、木香、茴香、吴茱萸)、暖肝煎(小茴香、当归、枸杞、肉桂、乌药、沉香、茯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疏肝理气的中成药很多种,究竟怎么选择?
和胃降逆的中成药有哪些
行气止痛的良药——香附
浅谈九种胃痛的中医药辨治经验
第八章 理气药
杏林早报 | 春季多肝郁!疏肝理气,千万不要错过这杯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