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腔出了这种问题,其根源在脾胃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二百一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誌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后看,叫做“脾主口”,脾关联于口。大家还记得吧,心主哪里?心主舌,肝主哪里呢?肝主目。其实就是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在这里我们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呢?就是我们知道了口指的就是口腔。舌头这部位是心主,主要口腔还有粘膜,口腔内壁的粘膜,这些粘膜出了问题是谁所主呢?就是脾所主。

临床上有一个非常常见的一个病,叫做口腔溃疡。口腔溃疡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既不是什么心脏病,也不是肝癌,也不是胃癌,贲门肿瘤什么都不是,这个病不重,但是特别困扰你。就是说我们的口腔,若是长溃疡之后,你吃饭,喝水,你嘴里边特别难受,总是感觉不舒服,总是感觉疼,刺痛,这种病呢?(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挺困扰的,中医的辩证来讲,有很多医家的认为这属于火,得清火,还有的医家人认为是湿,得燥湿。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对。为什么呢?因为脾主口。脾胃开窍于口。所以口腔内部的粘膜的问题就是脾胃所主的。

我们知道人体内部整个消化道就是一层粘膜,从我们的口腔开始到咽喉,再从咽喉到食管,从食管到胃,胃到小肠,小肠再到大肠,大肠到直肠,直肠到肛门,就是整个这一条线,其实是什么呢?就是粘膜系统。所以脾胃出了问题之后,粘膜就会发炎,甚至是溃疡。所以我们由此可见就是我们的胃黏膜也好,口腔黏膜也好,都容易产生溃疡。(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现在医学研究发现溃疡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而且不容易愈合呢?就是在人焦虑的情况下,这个黏膜就不容易愈合。对应到我们这个生活中,就是你这段时间要是特别焦虑,老百姓话讲就是着急上火,心态压抑,生气着急等等,这就是着急了,焦虑了,一焦虑了之后,就感觉胃口没有了,就不爱吃饭了,这就是说明这个内脏,就是这个胃或者肠道的粘膜出现了问题。

有的人的时间长了之后,还有反酸、烧心这些症状。还有的人表现为嘴里边口腔黏膜的问题出现内部黏膜,就是嘴上长疮,长口疮、长溃疡。还有的人,嘴唇周围这一圈,大家知道吧,就是嘴唇周围这一圈他容易长包,老百姓讲叫做疖子,也叫做火疖子。这个嘴唇周围这一圈就容易上火,长疖子,摸上去发出来的时候也是热热的疼疼的。但过一段时间,过上一星期之后,这个包就退下去了,这皮肤又修复了。所以说这些地方,口唇周围的这一圈是嘴唇属于粘膜,然后嘴唇外面那个皮肤是粘膜和皮肤交界的地方,这些地方也容易发炎。所谓的口腔溃疡,就是这些疖子,这些都是脾所主的。

所以中医治疗这一类的病,有一个方子叫泻黄散。泻就是倾泻的泻,就是腹泻,泻下去的泻,黄就是黄颜色的黄,散就是丸散膏丹的散,顾名思义你就知道泻黄散泻的是哪里的火?泻黄散肯定是泻了火,泻哪里的火,泻脾胃的火。为什么泻脾胃的火呢?因为脾胃是什么颜色呢?叫做在色为黄,所以说古人他不叫泻脾散,叫泻黄散,它起的名字很好玩。你像我们以前讲课讲的泻心火,用的是什么药方呢?是导赤散的。他不是导火散,叫做导赤,赤心所主,心主火,在色为赤,其实就是泻的是心火。

所以这个五色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五六有时候他是代表着五行或者五脏。像肝的颜色是青,心的颜色是赤,就是红,脾的颜色是黄。肺的颜色是白,肾的颜色是黑,其实是什么呢?就是三原色,红黄蓝,再加上黑和白。大家注意,古人的对色彩的研究,也特有意思,就是黑白加上红黄蓝能组成任何颜色,红黄蓝本身就组成任何颜色,但是红黄蓝组不成白色,对吧?红黄蓝合在一起就变成黑色,要是一点红黄蓝都没有,就是白色。三原色它可以组成任何的颜色,就是我们的视觉范围之内的这个光的频率,我们能收集到的,就是能组成任何一各颜色。这就古人对于五行的认知。

以前我专门研究五行的起源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方面研究,有的人说五行起源于手,就是我们伸开手,正好是五个手指。这是郭沫若的这种观点,在经过考证之后发现。有的人认为这个五行是来源于五色,正好是三原色加黑白。还有人认为,五行来源于方位,就是东西南北,再加上中间。总之,这个起源的说法非常多。但是大家记住,最终定为五行,一定有他的意义在这里。(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这就是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天道是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湿,天气为湿,在地是为五行当中的土行。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体合肉,肉就是肌肉。在脏对应的五脏当中的脾脏,在颜色当中对应的是黄色,在色为黄,在声音当中对应的声音是宫。(未完待续)

人体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之三:脾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誌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我们先来看原文:“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这就是《黄帝内经》里面所讲的脾土这个系统,我们之前讲了肝木系统,还有心火系统,今天讲脾土系统。

“中央生湿,湿生土”,这个大家就能理解,因为《黄帝内经》当中的五行是两种模式,一种是生克五行,另外一种叫做方位五行模式。生克五行模式就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五个是平行的这样一个关系。所以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相生就是助长、资助的意思,比如说水生木,就是水来资助木,木生火,就是木来资助火,这就是相生支持的意思。(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相克,克的意思就是抑制、制约的意思。比如木克土,就是木来制约土。土克水就是土是克制水的,所以说土克水就是土来制约水。水来克火,就是水来制约火的意思。所以第一套五行模式叫做生克五行模式。

《黄帝内经》还有一套模式叫做方位五行模式,方位五行模式在《黄帝内经》当中出现的频率更高一些。方位五行模式也能很好的解释了后世医家关于脾土学说,气机升降学说,包括后世的黄元御、彭子益等等他们所说的圆运动这样一个医学理论的建立,都是建立在方位五行模式的基础之上的。(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说《黄帝内经》大多数的情况下,土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是优于其他四行的,这套模式就是以土为尊的方位五行模式。咱们现在讲的《阴阳应象大论》,包括之前讲的《金匮真言论》,这些内容里大多数的五行模式都是方位五行的模式。这就是“中央生湿,湿生土”,也就是土居中央的意思。

“土生甘”,甘就是五味当中的甘味,甘甜的意思。“土生甘,甘生脾”。这个甘味能滋养脾胃,其实他二者之间是相生的,所以《黄帝内经》有很多话你得把它连成一句来看,有的时候是互文,“脾生肉,肉生肺”。你要是单纯通过字面意思,就很难理解这句话,怎么肉还产生肺了,包括前面所说的肝木系统里边的筋还生出心来了。心生血,血还生出脾来了,其实这里边讲的就是五行相生的顺序。因为土生金,木、火、土、金、水,土生金,所以说脾主肌肉,肉就生肺,肺不是金吗?对吧?所以说相当于脾土系统,就是土生出金来,是这么个意思。生就是支持滋养的意思。所以脾气能滋养这个肌肉。

脾气还能滋养肺气,所以我们中医的一个治法,尤其是治这个肺气不足的时候,有一种治法叫做补土生金法。就是用的药,不是专门补这个肺气的。而是什么呢?而是补脾胃之气,比如说用四君子汤把脾胃之气补好之后,肺气自动就跟着强壮起来了。为啥呢?因为土生金,脾气强了之后,会自动滋养这个肺气,所以叫做肉生肺,从这里我们就能贯穿起来理解。还有临床上还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肺和脾二者之间是相关的,关联性非常强。

《黄帝内经》3个有趣的穴位, 一个是内功的枢纽, 两个可以练绝世武功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作为一本宗旨性的中医典籍,其实并没有留下多少实际的诊治方法。相对而言,《灵枢》作为“针经”,反而比《素问》要多一些具体的细则。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灵枢》里面几个“穴位”的名字,各有什么有趣的、深刻的寓意,以及武林高手们的修炼。

“名字”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其重要性无需赘言。而重要的事物也会有其贴切的名字,或有文化内涵,或有美好寄托,再不济也会形象地把自己的特征给说明白,长江、黄河就是形象的代表。而“穴位”对人体而言,其重要性也不亚于名山大川之于地球,所以,看似普通的一个穴位,其名字也是有很深的含义的。说完脚下的,再说说一个手上的以示对称,《灵枢.本输》:“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这里的少商也是一个穴位名称。关于少商名字的含义,这个争议不多。大概的意思就是,“商”是五音之一,对应的脏腑就是“肺”,所以商基本就是肺的代称;而“少”就是小的意思,但是不能把“少商”直接理解成“小肺”哦。

这个“少商穴”是一个“井”穴,我们通常说的水井是干嘛的?那就是用来取水之处,也可以代指水源。所以这个少商,就是手太阴肺经的起源,而“少”字是指肺经经气,输送比较小,像涓涓细流,所以金庸在《天龙八部》里说的六脉神剑之一“少商剑”,剑路雄劲而有“金气”,虽然有如石破天惊,却还是“风雨前兆”就是因为这个“少”的限制。

关于“缺盆”的含义,很多人理解成“缺了一块的盆子”,因为锁骨上窝外形确实也是这样的。这样理解就太肤浅了。“缺盆”本来写做“阙盆”,只是后来简化汉字成了这么一个“缺”字,而“阙”本来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或者是皇陵前的石雕,古代文章里经常可以见到“上阙”的写法,所以不单纯是“残缺”的意思。这样,“阙盆”其实是很有“权利的象征”或者“神权色彩”的,这样才符合阙盆穴对于人体的重要程度。

很多穴位名称其实都很有意思,尤其武侠小说流行的那些年,相信很多武侠爱好者都有过“熟悉穴位”的经历,受篇幅限制,一次只能说这么几个,貌似意犹未尽,如果您也有这方面的兴趣,欢迎继续关注后期文章,一起交流哦。

阴阳应象大论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调理脾胃的养生功法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

(接前文)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东西南北都有了,中间是金、木、水、火、土的“土”这一行,对应的是脾胃,精气所输注的部位在脊,脊是什么呢?就是脊柱。脊柱是人体最中间的部位,所以叫做“俞在脊”。脊柱是脾气疏布的部位,《黄帝内经》里所讲的脊,很多时候是指的脊柱,在这个地方其实可以更深的理解一下,叫身体的中脉。(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们讲中医很少会涉及到中脉、左脉、右脉,海底轮,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太阳轮、顶轮等等这七轮就叫“三脉七轮”。三脉七轮的这套学问来源于印度医学,在佛经里边会经常看到。在四部医典里也反复说,人体的很多病都是因为中脉不通,或者左脉不通或者是右脉不通。身体的很多上、中、下三部的疾病可能是身体的七轮不通所带来的疾病,都是三脉七轮的问题。

这个地方我个人认为,“脊“指的是身体最中间的那条脉,最中间的部位正好对应东西南北中的中间这个位置。这个地方就是从百会到会阴,百会指的身体头部的顶点,会阴指的是身体躯干部的至阴之处,最下面的点,就是前阴和后阴交汇中间的那个点叫会阴。这两个点接成一条线,这条线就是中脉。这个脉很重要,这个脉一但通了之后,很多疾病就能不治而愈。(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在临床上指导过很多人站桩,通过站桩身体很多病就慢慢恢复起来了。身体弱的人,通过站桩能让身体变强。有各种各样亚健康的人、年老体衰的人,通过站桩能恢复青春,皮肤又好了、头发又长出来了,等等。我曾经以前讲过,有一个患者通过练“走圈”,就是绕着大树炼走圈,结果他这个恶性肿瘤也有了好转,肿瘤细胞也逐渐消失,身体又恢复健康。

原理其实很简单,人体的病最重要一点就是不通,有的人说:“彭大夫,你不经常说肾虚、脾虚、肝虚吗?”虚是根本,表现就是不通。就好像大河里的水都没了,水量少了,或者是水没了之后,这些河流就断流了,搁浅了,原因是因为水少了,水就代表气血。如果是气血足了,就像河流的河水又暴涨了,都露出河床了,水深都七八米了,水特别大。原先搁浅的部位,断流的地方又通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对应到人体的经脉也是一个道理,经脉气血充足了之后,原来容易瘀阻的地方一冲就过去了,就通了。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不容易有那种气血不通、瘀阻这种病的原因,因为气血充盛,今天稍微有点不通,睡一觉一放松气血一融合,睡眠的过程当中气血能融合,能自愈。气血一融合就冲过去了,又通过去了,所以年轻人很少得病。尤其是儿童。

但是人上了岁数之后,气血少了,睡眠还睡不好,气血不能融合、融通。第二天气血还是瘀阻,日积月累这地方就不通了,所以人体大部分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通,这是第一层原因。深层次原因就是什么呢?就是虚。老百姓不会站桩和打坐,一般的人是只有一个状态能够让身体的元气恢复,那就是睡眠。睡眠的时候心肾相交,尤其进入深睡眠之后,这种高质的睡眠心肾一相交,气血一融合,第二天就感觉原先不通的地方又通了,原先有病的地方又好起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在静的过程当中,气血融合了,因为人在睡眠过程中是被动调整身体。

我们要知道这原理之后是不是就可以主动的去调整呢?主动调整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站桩或者打坐,这两个是比较快的方式。我个人的体验,站桩比打坐还要快,把身体站好了,全身放松,重心放在脚后跟,这么一站大脑放空安静下来,全身的肌肉也放空、放松,不使劲,心里尽量越来越安静,什么都不想。不一会儿,身心状态就能进入一种比较安静的状态,再坚持下去,身体内部的气血就逐渐融通。

一旦融通之后,就会有表现:第一个感觉就是手开始发热发胀,浑身有不通的地方开始通,气血流通,浑身感觉暖洋洋的,特别舒服。站桩最主要的一个要领就是百会和会阴这两个穴的连线要与大地是垂直的,这样一垂直的话,身体的中脉就连通了。中脉是最重要的一条脉,中脉一通,百脉自动开始调和。(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尤其是站的时候,这个这两个穴就尽量的找点给它对好,对好了之后身体就站直了,站直的同时浑身不要使劲,腿、肩膀、后背这些人容易着力的地方都要放松。一放松两个穴一对,站在那儿过一会儿,呼吸就会越来越慢——但注意不要憋气,大脑逐渐越来越安静。这样一来,就进入气血开始融通的状态,融合通畅,一融合一通畅之后身体就会有一个自愈能力去调整。身体的元气开始培养。

站桩五分钟,再照照镜子会发现脸上有光彩了,不像刚才那么灰暗了。我以前指导一个患者,他就练了五分钟,一照镜子发现脸上都有光了。要是每天坚持早晚各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再照镜子会发现皮肤比以前要亮,好像又变年轻了,什么原因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实际上站桩也没有吃什么,也没有喝什么,什么都没有发生,唯一发生的是让你的思维和身体都安静下来,只要这两点一安静下来,人体就会启动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自我调整模式,古人把它叫做生命力,也叫元气,现在医学把它叫自愈力,这种能力就会恢复。你本身的生命力就会恢复,恢复了之后,就会主动调整你的身体。

要是每天主动去练习,生命力就会逐渐的旺盛,一开始是苏醒,后来就旺盛了,元气越来越足,身体的强壮程度就越来越好。虽然是四、五十岁,跑10到20公里也不累,不是那种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那种累,精气神与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差不多,浑身充满了活力,这其实就是元气充足之后的一种表现。这是你主动开始恢复身体了,睡眠是被动的,站桩或者打坐是主动的,但前提是不要站的特别累,特别较劲,非常痛苦不行。一定要找到一个特别舒服自然,开开心心或者是越站越美滋滋的那种状态。刚才讲《黄帝内经》,顺便把站桩也跟大家介绍了一下,以后我会在课程里逐步深入讲解一下站桩的方法和功效。

刚才讲到:“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通过调整中央,中脉通了之后第一表现是饭量正常了,食欲变好了,那些面黄肌瘦的人突然说:“彭博士,通过一段时间站桩脾胃变好了,能吃饭了,食欲开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因为脾主肌肉,肌肉开始变丰满了,开始有劲了。还有的人身体胖,身体的脂肪特别多而肌肉很少,虚胖。用老百姓话讲,肉都是囊的,松松垮垮,没有劲。通过站桩之后,脾胃之气恢复之后,气足了,就会把这些湿气化掉,皮肤上的松弛就会减少,身体看着结实,紧致,浑身有劲,充满了力量,这是脾气强的一种表现。

在这里讲解《黄帝内经》的时候,也把我的一些临床体会和个人在锻炼、保健身体方面的一些体会,尤其是经过这十多年的临床验证的,都是没问题的内容跟大家分享出来。我没有验证过的不会跟大家说,凡是说过的都是经过验证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东西。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学会了之后能好好去养生,把身体调整好。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节目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零三。(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胃火炽盛脾湿重 唇肿脱皮十六载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3 脾胃为仓廪之本
中医药象体会(二)
梁冬徐文兵黄帝内经干货版(23)
论气机升降理论与脾之后天的关系
探求中医至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