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连公英汤:治慢性胃炎


2000年~2003年,笔者自拟黄连公英汤治疗慢性胃炎10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90例来自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35例,女性55例,男女比例5 :2 ;年龄最大65岁,最小13岁,平均年龄33岁;主症:餐后上腹饱胀132例,隐痛或烧灼感118例,纳差99例,嗳气79例,腹鸣44例,泛酸25例。胃镜诊断参考统一标准1,慢性浅表性胃炎179例,其中大多数以胃窦为主的全胃胃炎,病理改变以花斑样充血为主,其次为散在糜烂、出血点;慢性肥厚性胃炎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伴胆汁反流3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00例,其中浅表性胃炎94例,肥厚性胃炎3例,萎缩性胃炎3例;对照组90例,其中浅表性胃炎85例,肥厚性胃炎2例,萎缩性胃炎3例。两组在性别、胃镜诊断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 05)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黄连公英汤:黄连6g ,蒲公英20g ,陈皮、制香附各12g ,延胡索、藿香(后下) 、茯苓、白芍各15g ,甘草6g。
随证变化:
气滞加柴胡10g ,佛手、木香各12g ;
湿热加厚朴12g ,薏苡仁30g ,熟大黄6g ;
食滞加神曲15g(布包) ,鸡内金12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200ml ,温服。疗程30d.
 
对照组 奥美拉唑20mg ,每天1次;阿莫西林0 . 5g ,每天3次;呋喃唑酮0 . 1g ,每天3次;连服14d.续服思密达6g ,每天3次;吗丁啉5mg ,每天3次;连服16d.疗程30d.
不良反应: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1例出现胃脘不适,恶心纳呆,因症状不重,故未停药.
 典型病例  朱某,女, 43 岁。2003年3月8日入院。反复胃脘疼痛3年,复发5d.胃脘胀满,灼热疼痛,嘈杂吐酸,口苦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弦数。胃镜检诊为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Hp阳性。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拟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法,施黄连公英汤加厚朴、苡仁、熟大黄、黄连各6g ,蒲公英20g ,陈皮、制香附、厚朴各12g ,延胡索、藿香(后下) 、茯苓、白芍各15g ,薏苡仁30g ,熟大黄、甘草各6g.服7剂显效,30 剂后诸症消失,胃镜复查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目前多采用疏肝理气等方法。作者自拟黄连公英汤中黄连、蒲公英清热解毒为君药,延胡索、陈皮、制香附理气和胃为臣药,白芍柔肝止痛为佐,甘草调和为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理气和胃,柔肝止痛的功效。 
本方用黄连、蒲公英为主药抗Hp :研究证实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慢性胃炎患者中Hp的检出率多数在70 %以上,黄连公英汤以黄连、蒲公英为主药,治疗慢性胃炎无消化道不良反应,有报道治疗慢性胃炎在基本方中加黄连疗效明显优于不用黄连者.
药理研究表明二者均有广谱抗菌作用,使用黄连、蒲公英为主药治疗慢性胃炎有良好疗效,故认为黄连、蒲公英可能有较强的抗杀Hp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调治五法

□ 吴沛田 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

  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溃疡病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临床以胃脘疼痛,呕吐,呃逆为主要表现,或兼胸骨后灼热,属中医学“呕吐”、“嘈杂”、“胃脘痛”范畴。中医调治有以下五法:

  疏肝扶脾  表现为肝脾失和,证见胃脘疼痛,痛连两胁,嗳气吞酸,情志变动时加剧,或心烦,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方选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陈皮、半夏、延胡索、郁金各10克,云苓、苍术、山药、蒲公英各15克,厚朴、当归各9克,黄连3克,炙甘草6克。

  清肝泄胃  表现为肝胃郁热,证见胃脘疼痛灼热,口苦口干,或呕恶嘈杂,心烦易怒,睡时易惊,大便干燥,胁肋胀闷不适,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方选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药用柴胡、栀子、丹皮、当归、枳实、郁金各10克,白术、白芍、蒲公英、炒麦芽各15克,黄莲3克,吴茱萸4克,生甘草6克。

  清热祛湿  表现为湿热内阻,证见胃脘胀闷热痛,不欲饮食,口苦口黏,呕恶心烦,少眠眩晕,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腻或黄腻,脉滑。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柴胡、郁金、半夏、枳实、延胡索、丹皮各10克,茯苓、蒲公英、炒麦芽、土茯苓各15克,黄连、胆南星、甘草各6克,吴茱萸5克,黄芩9克。

  健脾和中  表现为脾胃虚弱,证见胃脘隐痛绵长,嘈杂腹胀,似饥非饥,眩晕少食,大便溏泄,遇劳加重,舌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沉缓。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芍、蒲公英、山药、薏苡仁各15克,白术、半夏、枳壳、柴胡、扁豆各10克,砂仁、甘草各6克,炒麦芽、延胡索各9克。

  化痰通络  表现为痰瘀交阻,证见胃脘胀闷刺痛,或及背部,口干不欲饮,呕恶痰涎而黏,冷酸烧心,病程较长,大便不畅,或四肢麻木疼痛,舌苔薄白或腻,舌质暗有瘀斑,脉沉弦或弦滑。方选二陈汤、活络效灵丹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丹参、当归、延胡索各15克,桃仁、白及、白术各9克,制乳香、没药各5克,生甘草6克。

胆汁反流性胃炎不能吃什么

养生之道网导读:患上了胆汁返流性胃炎,这时饮食就要注意一些禁忌,那么胆汁反流性胃炎不能吃什么呢?胆汁反流性胃炎不能吃的食物主要有四种,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胆汁反流性胃炎不能吃什么。

胆汁反流性胃炎不能吃什么?

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上有50-6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出现胆汁返流现象。其症状是:上腹不适、饱胀感、灼热感,早期有隐痛(也有的不痛),口苦咽干、大便时干时稀。这些都是因胆汁返流入胃后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不能吃什么?下面小编为你介绍。

1、刺激性食物

在日常饮食中,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比如像辣椒、花椒、咖喱等,这类食物都会严重刺激胃黏膜。不仅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黏膜,生活中还有很多药物同样会对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刺激,比如像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和保泰松等。

2、高脂肪的食物

患者的日常饮食还应该遵守低脂的原因,对于一些高脂肪的食物应该尽量避免食用。如果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的话将会严重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并且还会导致食道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因而促使胃食管反流给患者造成各种不适症状。而且高脂肪食物还会导致胃、十二指肠压力差颠倒,从而造成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因此而增加上腹部不适感,甚至还会导致胃膨胀的现象出现。

3、油腻食物

在平时烹饪炒菜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肥肉、奶油及烹调油,这类油脂中通常含有大量的脂肪。最好是采用煮、炖、氽、烩、蒸的烹饪方式,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对脂肪的摄入量,从而缓解各种不适症状。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最好是不吃或者是少吃些油炸食品。

4、过硬食物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日常饮食还应该尽量的以清淡为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食物以细软为主,这样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起到预防胆汁反流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能够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的食物,比如像浓茶、咖啡、可可、巧克力、鲜柠檬汁等,这类食物以及饮品都会刺激胃黏膜,从而引起各种不适症状。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五个食疗方

1、疏肝扶脾

表现为肝脾失和,证见胃脘疼痛,痛连两胁,嗳气吞酸,情志变动时加剧,或心烦,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方选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陈皮、半夏、延胡索、郁金各10克,云苓、苍术、山药、蒲公英各15克,厚朴、当归各9克,黄连3克,炙甘草6克。

2、清肝泄胃

表现为肝胃郁热,证见胃脘疼痛灼热,口苦口干,或呕恶嘈杂,心烦易怒,睡时易惊,大便干燥,胁肋胀闷不适,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方选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药用柴胡、栀子、丹皮、当归、枳实、郁金各10克,白术、白芍、蒲公英、炒麦芽各15克,黄莲3克,吴茱萸4克,生甘草6克。

3、清热祛湿

表现为湿热内阻,证见胃脘胀闷热痛,不欲饮食,口苦口黏,呕恶心烦,少眠眩晕,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腻或黄腻,脉滑。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柴胡、郁金、半夏、枳实、延胡索、丹皮各10克,茯苓、蒲公英、炒麦芽、土茯苓各15克,黄连、胆南星、甘草各6克,吴茱萸5克,黄芩9克。

4、健脾和中

表现为脾胃虚弱,证见胃脘隐痛绵长,嘈杂腹胀,似饥非饥,眩晕少食,大便溏泄,遇劳加重,舌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沉缓。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芍、蒲公英、山药、薏苡仁各15克,白术、半夏、枳壳、柴胡、扁豆各10克,砂仁、甘草各6克,炒麦芽、延胡索各9克。

5、化痰通络

表现为痰瘀交阻,证见胃脘胀闷刺痛,或及背部,口干不欲饮,呕恶痰涎而黏,冷酸烧心,病程较长,大便不畅,或四肢麻木疼痛,舌苔薄白或腻,舌质暗有瘀斑,脉沉弦或弦滑。方选二陈汤、活络效灵丹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丹参、当归、延胡索各15克,桃仁、白及、白术各9克,制乳香、没药各5克,生甘草6克。

养生之道网提醒,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期间饮食要清淡,不吃油腻食物,以免胆汁分泌增多,加重反流和病情。进餐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饮浓茶、烈酒、浓咖啡和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及粗糙食物。还应戒烟,忌服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和保泰松等药物。

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疼痛 中药治方药组成

方药组成 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6克,厚朴15克,紫苏梗15克,川楝子6克,玄胡索30克。
  组方依据 该方所治胃炎,包括各类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诊断以胃脘疼痛、吐酸、嗳气三大症状为要点。该病因长期寒湿侵胃,郁久化热,湿热阻络,气血瘀滞,气虚津亏所致。治宜清热散瘀,理气和胃,制酸止疼。药用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瘀解痉,蒲公英素有“疔疮圣药”之誉,有抑菌和杀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且能生肌活血,故对溃疡的修复、炎症的消退及清除幽门螺杆菌等起重要作用。川芎素称“血中之气药”,集活血行气为一身,功在活血行气、化瘀生新,药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改变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及炎症消退。党参益气健脾,生精和胃,有研究表明,党参能加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通过扶助正气,达到祛邪的目的。胃炎的发生,以饮食所伤、肝郁气滞最为常见,故合用紫苏梗、厚朴理气宽中,健脾化痰,燥湿和胃,如《药品化义》所谓:“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对肝郁脘痞尤宜选用。黄连、吴茱萸又名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效,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组方重用黄连苦以清心、寒以泻火,佐予吴茱萸辛以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川楝子、玄胡索为金铃子散,川楝子善走气分,能疏肝气,泄肝火,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玄胡索辛温活血,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因川楝子苦寒有小毒,故用量要轻。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功效主治 清胃化瘀,行气止痛。用于各类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疼痛、嘈杂吞酸、腹胀嗳气。
  加减应用 上腹部冷痛者,加高良姜以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痛甚、泛吐清水者,加干姜、艾叶以温中散寒止痛;胸胁窜痛者,加片姜黄、枳壳以行气通络,宽中止痛;口干喝水多者,加石斛、玄参以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槟榔以消积降气,清热通便;大便黏黑者,加三七参、白及以散瘀止血,生肌定痛;有溃疡者,加乳香、没药、白芨以活血行气,消肿生肌。
  典型医案
  张某某,男,60岁,2012年7月31日初诊。
  主诉 右上腹痛撑胀作痛半年多,同时伴有嘈杂泛酸、脘痞纳呆、溲黄便干,在当地医院确诊慢性胃炎,服用西药病情不见减轻,体重下降5公斤,精神不振。舌质红,苔少,脉稍弦紧。腹部触诊右上腹部有压痛。电子胃镜检查见胃窦、胃体部充血水肿,有散在小糜烂出血点,提示浅表糜烂性胃炎。腹部超声肝胆胰脾未见异常改变。依据舌脉症候,此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内阻,气滞血瘀,络脉受损。治宜清胃化瘀,疏肝行气,消肿散结,和胃止痛。方用清胃化瘀汤化裁。
  处方 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6克,厚朴15克,苏梗15克,川楝子6克,玄胡索30克,白及15克,大黄5克。取药10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分2次早、晚空腹服。同时嘱其按时进餐、以七分饱为宜,清淡饮食,禁烟酒,少生气。嘱饮食调理。三月后随访病情未再反复。

  按 清胃化瘀汤是刘启廷教授创建早、使用频率高的有效方剂,在一方治一病的基础上,临床加减应用数十年,收集有效病例数千份,效果显著。该方组方严谨,遣药精炼,主方通用,收效速捷。在临证时,辨证应用治疗各型胃炎,无不效如桴鼓。如瘦人阴虚伤津,口干口渴,胃镜检查多提示萎缩性胃炎,可在基础方中加石斛、玉竹以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如胖人,多见湿热或痰湿阻胃,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炎或有溃疡,可加半夏、陈皮、白及、海螵蛸等以燥湿化痰,敛疮生肌;如性情急躁、嗜酒的病人,多伴见食道烧灼痛,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在基础方中加半夏、降香、陈皮、生姜等以降逆和胃。在服药方法上,选用适时的服药方法,使药物直达病所,否则,增加了胃肠负担而起不到应有的疗效。此方宜晨起和睡前空腹服用,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长时间的发挥药理效应及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刘启廷教授还告诫患者,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或醇甘厚味,或情绪不稳、肝火犯胃,均可加重病情,故在服药的同时,主张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以精神调节、合理膳食、药物治疗三方面配合,以获最佳疗效。

左金丸除“烧心

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伏新顺 
在消化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经常见到“烧心”泛酸、呕恶口苦、胃脘胀痛、嘈杂似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的病人,胃镜检查常有食管或胃黏膜不同程度的 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表面或附有黄绿色胆汁。这种情况,多属现代医学的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等, 属于中医“胃脘痛”、“吐酸”、“反胃”、“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此类疾病与肝胃有密切关系,其病机属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面对这种情况,我在临床习用左金丸治疗,而且每能获得满意疗效。左金丸,又称回令丸,萸连丸,出自《丹溪心法》。方中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 经。功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 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等。内服煎汤1.5克~3克;研末每次0.3克~0.6 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 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入煎剂内服1.5 克~4.5克,外用适量。 
  左金丸是黄连和吴茱萸按6︰1的 比例入药,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3~6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参考原方比例酌定。功能泻火,疏肝,和胃,止痛。主治肝失条达,郁而 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脾胃虚寒者忌用。
  《素问·至真 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故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既 能清泻肝火,又可清泻胃热,一药两清肝胃,达到标本兼治。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之黄连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阳,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萸疏肝理气 解郁,佐制黄连之寒,和胃下气降逆,引领黄连入肝。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一清一温,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 气得降,诸症自愈。《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 肝郁,惩其扞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 
治胃炎 清胃化瘀行气止痛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心口痛”、“胃痞”、“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嘈杂、恶心、脘痞、纳差等兼症,一般发病率高,与人的饮食、情绪、体质和感受外邪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的一种常见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以及溃疡病等。

中医认为,胃脘痛属标实本虚之证。标实为邪、毒、寒、湿、热互结,中气受伤,升降失常,胃络瘀阻,故多属实证;本虚为脾胃不足,外邪得以乘虚而入,或脾虚失运,致湿热瘀毒互结,升清降浊失常。究其病因,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湿热蕴脾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该病初起或发作期以气滞、胃热多见,久病为虚中夹杂、寒热错杂。对于该病的治疗,刘启廷自拟清胃化瘀汤,在一方治一病的基础上,临床加减应用数十年,收集有效病例数千份,效果显著。

  药物组成: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6克,厚朴15克,紫苏梗15克,川楝子6克,元胡3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25~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30分钟,取二汁,混合,分2次早晚空腹服。

  功用:清胃化瘀,行气止痛。

  组方依据:该方所治胃炎,包括各类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诊断以胃脘疼痛、吐酸、嗳气三大症状为要点。该病因长期寒湿侵胃,郁久化热,湿热阻络,气血瘀滞,气虚津亏所致。治宜清热散瘀,理气和胃,制酸止疼。

  药用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瘀解痉,蒲公英素有“疔疮圣药”之誉,有抑菌和杀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且能生肌活血,故对溃疡的修复、炎症的消退及清除幽门螺杆菌等起重要作用。川芎素称“血中之气药”,集活血行气为一身,功在活血行气、化瘀生新,药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改变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及炎症消退。党参益气健脾,生精和胃,有研究表明,党参能加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通过扶助正气,达到祛邪的目的。

胃炎的发生,以饮食所伤、肝郁气滞最为常见,故合用紫苏梗、厚朴理气宽中,健脾化痰,燥湿和胃,如《药品化义》所谓:“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对肝郁脘痞尤宜选用。黄连、吴茱萸又名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效,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组方重用黄连苦以清心、寒以泻火,佐予吴茱萸辛以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川楝子、元胡为金铃子散,川楝子善走气分,能疏肝气,泄肝火,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元胡辛温活血,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因川楝子苦寒有小毒,故用量要轻。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加减:上腹部冷痛者,加高良姜以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痛甚、泛吐清水者,加干姜、艾叶以温中散寒止痛;胸胁窜痛者,加片姜黄、枳壳以行气通络,宽中止痛;口干喝水多者,加石斛、玄参以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槟榔以消积降气,清热通便;大便黏黑者,加三七参、白及以散瘀止血,生肌定痛;有溃疡者,加乳香、没药、白芨以活血行气,消肿生肌。

  典型病例

  张某某,男,60岁,2012年7月31日初诊。主诉右上腹痛撑胀作痛半年多,同时伴有嘈杂泛酸、脘痞纳呆、溲黄便干,在当地医院确诊慢性胃炎,服用西药病情不见减轻,体重下降5公斤,精神不振。舌质红,苔少,脉稍弦紧。腹部触诊右上腹部有压痛。电子胃镜检查见胃窦、胃体部充血水肿,有散在小糜烂出血点,提示浅表糜烂性胃炎。腹部超声肝胆胰脾未见异常改变。

  此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内阻,气滞血瘀,络脉受损。治宜清胃化瘀,疏肝行气、消肿散结,和胃止痛。方用清胃化瘀汤化裁。

  处方: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6克,厚朴15克,苏梗15克,川楝子6克,元胡30克,白芨15克,大黄5克。取药10剂,水煎2次,混合,分两次早晚空腹服。同时嘱其按时进餐、以七分饱为宜,清淡饮食,禁烟酒,少生气。

  2012年8月10日二诊,脘痛痞满明显减轻,偶有泛酸嘈杂,食欲增加,精神改善,大便通畅,腹部压痛消失。舌脉同前,继予上方10剂以巩固治疗。

  2012年10月3日三诊,在当地按上方又连续服用20剂,自觉症状均已消失。三天前因食用过夜韭菜水饺,右上腹痛、泛酸嘈杂、脘痞纳呆复现,大便2日未行,舌红苔白,脉弦紧。辨证同上,处方同前,10剂。尤嘱饮食调理。三月后随访病情未再反复。

  按   清胃化瘀汤是刘启廷创建早、使用频率高的有效方剂。该方组方严谨,遣药精炼,主方通用,收效速捷。如瘦人阴虚伤津,口干口渴,胃镜检查多提示萎缩性胃炎,可在基础方中加石斛、玉竹以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如胖人,多见湿热或痰湿阻胃,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炎或有溃疡,可加半夏、陈皮、白芨、海螵蛸等以燥湿化痰,敛疮生肌;如性情急躁、嗜酒的病人,多伴见食道烧灼痛,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在基础方中加半夏、降香、陈皮、生姜等以降逆和胃。

在服药放方法上,刘启廷选用适时的服药方法,使药物直达病所,否则,增加了胃肠负担而起不到应有的疗效。此方宜晨起和睡前空腹服用,以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长时间的发挥药理效应及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刘启廷还告诫患者,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或醇甘厚味,或情绪不稳、肝火犯胃,均可加重病情,故在服药的同时,主张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以精神调节、合理膳食、药物治疗三方面配合,以获最佳疗效。

左 金 丸

左 金 丸 (《丹溪心法》卷1) [异名] 回令丸(《丹溪心法》卷1)、萸连丸(《医学入门》卷7)、茱连丸(《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佐金丸(《张氏医通》卷16)、二味左金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组成] 黄连六两(180g) 吴茱萸一两(30g) [用法] 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6g)。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本方证是由于肝气郁于本经,郁而化火,肝火犯胃而成。厥阴经气不畅,则见胁肋疼痛;肝火犯胃而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甚则上逆而见呕吐;肝火循经上炎,故见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肝经郁火之象。关于本方证的病机和症状特点,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精辟地概括为“肝火燥盛,左胁作痛,吞酸吐酸”,此即本方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配伍意义] 本方为肝经火旺,横逆犯胃而设,故其治法为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凡与“火”、“热”有关的上冲呕吐酸水等,泻火降逆是必用之法。方中重用黄连,因其味苦性寒,一者清泻心火以泻肝火,所谓“实则泻其子”,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二者清胃火,胃火降则其气自降,标本兼顾,一举两得,对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尤为适宜,故用之为君。纯用苦寒又恐郁结不开,故又少佐辛热疏利之吴茱萸,取其下气之用,可助黄连和胃降逆;其性辛热,开郁力强,反佐于大剂寒凉药中,非但不会助热,且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又能制黄连之苦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合而成方,共成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为辛开苦降,寒热并投,泻火而不凉遏,温通而不助热,即所谓 “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证自愈。 关于本方的命名,吴昆曰:“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而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医方考》卷2)。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肝火犯胃,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胁肋疼甚者,可合金铃子散,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证者。 [使用注意] 1.本方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2.吐酸属胃虚寒者,本方忌用。 [源流发展] 本方为元代医家朱震亨所创,出自《丹溪心法》卷1,用于治疗肝火胁痛。追溯其源,早在北宋初《太平圣惠方》卷59已载由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组成的茱萸丸,治疗水泻不止。北宋末《圣济总录》卷34由黄连一两、吴茱萸半两组成的甘露散,治疗暑气;同书卷165由黄连一两、吴茱萸半两组成的茱萸丸,治疗产后赤白痢疾日久,脐腹冷疼。以上三方均早于左金丸。朱氏可能受到这些方剂的影响,将黄连与吴茱萸的比例定为六比一,从而创制了本方。自左金丸问世后,即为历代医家广为沿用。在有关医籍的记载中,方名也屡有变更:例如,(医学入门》卷16名之佐金丸等。 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衍化而成的方剂则有如下数方:(保婴撮要》卷10四味茱连丸,由吴茱萸、黄连、神曲、荷叶各等分组成,治疗腹胀噫气吞酸,食不能化;此方《证治纤.幼科》卷3又名四味萸连丸。《医学入门》卷7四味萸连丸由黄连、吴萸、桃仁、陈皮、半夏组成,治疗痰火挟瘀,吞酸。 《医学正传》卷4连附六一汤,由黄连六钱,附子一钱组成,有清热止痛之功,主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不知医必要》卷2左金汤,由黄连、吴茱萸、陈皮组成,兼可和中,治疗肝火胁痛。以上数方均是对左金丸立法和配伍用药的进一步发展。 [方论选录] 1.吴昆:“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乎肝,故曰左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此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医方考》卷2) 2.汪昂:“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吴茱辛热,能人厥阴,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故能相济以立功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3.胡天锡:“此泻肝火之正剂。肝之治有数种:水衰而木无以生,地黄丸乙癸同源是也;土衰而木无以植,参苓甘草剂缓肝培土是也。本经血虚有火,用逍遥散清火;血虚无水,用归脾汤养阴。至于补火之法,亦下同乎肾,而泻火之治,则上类乎心。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温开其郁结,惩其扦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左金 者,木从左而制金也。”(录自《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 4.陈念祖:“肝实作痛,惟肺金能平之。故用黄连泻心火,不使克金;且心为肝子,实则泻其子也。吴茱萸人肝,苦辛大热,苦能引热下行,同气相求之义也;辛能开郁散结,通则不痛之义也。”(《时方歌括》卷下) 5。费伯雄:“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开,不但治胁痛肝胀,吞酸疝气等症,即以之治时邪霍乱,转筋吐泻,无不神效。”(《医方论》卷4) 6.秦伯未:“本方主治肝火胁痛,吞酸嘈杂,口苦舌红,脉象弦数。由于黄连人心,吴萸人肝,黄连的用量六倍于吴萸,故方解多作实则泻其子,并以吴萸为反佐药。我认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黄连和吴萸归经不同,也很难这样解释。从效果研究,以吞酸嘈杂最为明显,其主要作用在于胃。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萸亦散胃气郁结,.类似泻心汤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的,酌加吴萸用量,效果更捷。”(《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 吴昆释其方名为黄连泻心火则肺金无畏,肺可行金令平肝于左,故名左金。并谓此方一君一臣,乃制小其服,用于治疗肝邪未盛。汪昂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讨论此方配伍,黄连泻心火,乃实则泻其子,黄连泻心火,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故达平肝之目的,并谓黄连苦寒泻火乃“寒者正治”,吴萸辛热行气解郁乃“热者从治”,如此配伍,相济为用。胡天锡总结治肝之法,认为方用黄连以直折上炎之肝火,吴茱萸辛热实为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可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扦格。陈念祖认为方中吴萸其苦能引热下行,乃同气相求,辛能开郁散结,通则不痛。费伯雄评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开。秦伯未则认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本方用吴萸是因为本方证症结所在,黄连、吴萸合用乃辛苦合用,对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者,酌用吴萸则效果更捷。诸家之论,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本方的配伍意义及证治特点,可供临床参考。 [验案举例] ,1.胃脘痛 《广西中医药》(1989,1:21):某男,36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1月余,伴见恶心,吞酸,肠鸣,心烦易怒,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西医诊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服西药疗效不佳。中医诊为胃脘痛,证属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治以清肝和胃,方以左金丸,1。5g,qk.,2次/H。经治后疼痛消失,恶心、吞酸缓解,肠鸣减轻。 2。妊娠恶阻 《湖南中医杂志》(1990,3:14):某女,25岁。妊娠2月,呕吐较甚,饮食难进,曾服香砂六君子汤2剂,呕吐反剧。刻下症见:频吐酸水或苦水,脘闷胁胀,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证属胎元初结,肝火素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治宜清肝降逆,和胃止呕。方以左金丸加味:黄连4g,吴茱萸1g,苏梗6g,茯苓lOg,竹茹30g,服2剂后,仅有时欲呕,能进食少量稀粥,胸闷,口苦,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小弦而滑。原方加黄芩、当归身各6g以清热安胎,又进3剂,诸症悉除。 3.胁痛 《湖南中医杂志》(1990,3:14):某女,34岁。近3 Et来右侧脘胁隐胀,时剧痛连及肩背,加重1天。经外科诊为急性胆囊炎(单纯型)。诊见身微热,体温 38.5"C,胸闷,纳呆,右脘胁胀痛,恶心呕吐,面赤口苦,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肝胆实热,阻遏胁络。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和胃,方以左金丸加味:黄连 5g,吴茱萸1g,蒲公英15g,郁金lOg,枳实lOg,连服3剂,胁痛明显减轻,热除呕 止,唯纳食欠佳,予原方加焦三仙各6g以健胃消食,连进4剂,诸症消失。 按语:案1之胃脘痛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所致,故用左金丸清肝和胃,其痛自止。案2恶阻,为胎元初结,加之肝火素旺,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其治自当以清泻肝火,和胃止呕为主,用左金丸加苏梗、竹茹、黄芩等安胎之品,使火清胎安,诸证悉除。案3胁痛,为肝胆实热,气机不畅,胃气不和所致,治宜疏泄肝胆,清热和胃,方以左金丸加蒲公英清热解毒,枳实、郁金疏肝理气而愈。 [临床报道] 胃炎 以本方随证加苏梗、佛手、竹茹、陈皮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27例,服药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3个疗程后,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88.9%川。另有以本方加味治疗胃炎吐酸112例,其中高酸性胃炎69 例,浅表性胃炎26例,胃溃疡17例。热证加竹茹、青蒿;气虚者加党参、白术;湿阻中焦加苍术、厚朴。结果:治愈98例,显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2%tx。 [实验研究] 1.抗溃疡作用 本方加味能提高阿司匹林、氢氧化钠、盐酸乙醇所致大白鼠胃粘膜损伤的溃疡指数抑制率,有效地减轻大白鼠胃粘膜损伤程度。其保护作用随用药剂量递增,至4g/kg体重时,溃疡指数抑制率达91.18%l“。 2。制酸作用 本方加味能明显抑制大白鼠活体胃灌流模型的基础胃酸分泌,并显示效价与剂量有关,4g/kg剂量时抑制率为83.6%,优于生理盐水空白组和阳性药雷尼替丁组(P<0。05-0。01)。此外,还抑制五肽胃泌素诱导泌酸,抑制率为53%C4j。 [附方] . 1.戊己丸(原名苦散,《养生必用》,录自《幼幼新书》卷26) 黄连 吴茱萸 白芍药俱锉如豆,同炒赤 各五两(各lOg)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引起的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左金丸是本方去白芍,再改变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而成。本方黄连与吴茱萸等量而用,是清热与开郁并重,配伍白芍意在和里缓急。有疏肝理脾和胃之功,故可用于治疗肝脾不和之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2.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原名大香连圆) 黄连去芦须二十两(600g)用茱萸十两(300g) 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 (150g) 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功能: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主治:丈夫妇人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夜起频并,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 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左金丸黄连六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戊己丸连、萸等量,即清热与开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缓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泻的肝脾(胃)不和证;香连丸连、萸同炒后去吴茱萸,意在清热燥湿为主,加木香以行气止痛,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治胃炎 清胃化瘀行气止痛
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疼痛 中药治方药组成
左 金 丸
于志强教授应用小陷胸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聊一个中成药,清泄肝火,降逆止呕,专治疗气吐了!
胃食管反流,分享5个中成药,对应5种胃食管反流证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