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匈奴古训:千万别在汉人面前建城!一蒙古大汗不信,下场相当悲惨
userphoto

2022.12.25 重庆

关注

俗话说的好“术业有专攻”,汉族人民从古代聚居开始就懂得了修建防御工事的技术,随着时光的流逝汉族人民聚居形成的城池也越发的坚固。

作为农耕文化的死对头游牧民族则由于自身民族的特性,使得他们更需要迁徙而不是聚居一个地方。

从商朝以来的长久对峙中,匈奴人和汉人都吸取到了不少的教训,在这些教训中匈奴人留下了一条祖训:“千万不要在汉人的面前修建城池!”

在古代历史中也有些蒙古大汗偏偏不信这条祖训,最后导致了相当悲惨的下场,自此之后这条祖训就一直被游牧民族们遵守。

那么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让匈奴会留下这样的一条祖训并一直传承下去了呢?

修建城池的下场

一开始匈奴考虑过修建属于匈奴自己的城池,至少在匈奴最强盛的伊稚斜单于时期,匈奴族就陆陆续续修建起了几座规模较大的城池,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龙城。

作为匈奴一族祭天的坛场龙城被修建的无比恢弘,看着恢弘的龙城伊稚斜的心里很是高兴,他丝毫没有想到城池宏伟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汉军士兵的摩拳擦掌。

匈奴修建了龙城的消息传到汉军之中,得知消息的卫青很快就带着汉军的精锐直接扑向龙城,在卫青的闪击之下龙城就被汉军付之一炬。

按理说,已经吃了亏的伊稚斜单于应该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停止修建城池的行为才是,但他在龙城被毁之后却继续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赵信城。

当时,伊稚斜将赵信城打造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希望能够将卫青带领的汉朝骑兵军团给挡住,事实证明伊稚斜的想法简直就是可笑至极。

十年之后刘彻发动漠北之战,卫青带领汉军骑兵攻破了赵信城,并将伊稚斜储藏在城中的军用物资一口气焚烧殆尽,自此战役之后伊稚斜终于明白修建城池是个错误的决定。

此后历代匈奴单于都会被告诫这样的一个道理:“不要修建城池,尤其是不要在汉人面前修建城池!不然一定会落得下场凄惨!”

虽然后来匈奴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不要在汉人面前修建城池这一条祖训却流传了下来,并且在游牧民族中一直广泛的流传,一千余年时光转瞬而逝时间来到了南宋末年。

扩窝台汗的凄凉结局

南宋末年,蒙古势力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开始崛起,在成吉思汗这个天生的征服者的带领下,他们攻城掠地占领了许多领土。

成吉思汗虽然是个天生的战争狂热者,但是他却是个理智的统帅,他认为先辈留下的不修城池这条祖训还是相当高见的,所以尽管已经将半个天下纳入了自己的囊中,却依然不在草原上修建城池。

成吉思汗没想到,他的继承者扩窝台汗却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对自西汉时期传承下来的匈奴祖训嗤之以鼻,在他看来,自己身为征服者就应当在草原上修建起宏伟壮阔的城池。

在阔窝台的主持下,一座宏伟壮阔的城池在草原上屹立了起来,这座城市便是后来的哈拉克林。哈拉克林修建完毕后,蒙古统治者继续攻伐天下,最终建立起了元朝,并在一统天下之后建造起了上都城。

蒙古统治者不断掠夺江南供养自己,以大都为中心的城池无比繁荣,扩窝台汗做到了前人不敢想的事情,此时蒙古势力还很强横,畏惧蒙古人的汉人们暂时还只能蛰伏待机。

元朝末年,忙的焦头烂额的元顺帝替他的祖宗还了债,将这些城池全部拱手送给了汉族人步了伊稚斜单于的后尘,落得了个凄惨的结局。

明朝中叶时期,阿勒坦汗再次修建起了板升城,然而仅仅3年后板升城便被明军焚毁,阿勒坦汗也落得了个失败的悲惨下场。

从元顺帝替祖宗还债落得凄惨结局到阿勒坦汗惨败收场,不难看出匈奴留下的祖训相当的有教育意义。

不修城池的原因

为何说这条祖训相当正确呢?因为蒙古人浪费时间和金钱去修建城池是一件吃力却又不讨好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塞外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居,这样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很符合他们的特点,族人下马为民上马为兵保障了战力的强大。

一旦他们依靠城池而活就失去了原本的优势,中原的汉人修建城池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战略价值,是因为城池能够为进行农耕的汉人提供良好的防御和庇护,这是生活方式导致的。

塞外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可能长时间定居在一个地点上,他们往往居住的都是帐篷,房舍等钉死在大地上的产物对于一个游牧民族来说一点作用都没有。

出于实用意义上的角度来说,塞外少数民族不修城池的确是正确的,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自古以来,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就是世仇,中原王朝一直将游牧民族视为心头之患。

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像汉武帝一样动用全国之力去攻打匈奴的,为什么?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作为少数民族匈奴的人口不超过200万,引用当时汉朝子民自己的话来说不过是汉朝一大郡,匈奴人是明显处于绝对劣势的。

然而,虽然匈奴人口数量远不如汉朝子民的人口数量,但匈奴却有两件更加致命的武器:恶劣的环境和茫茫的大漠焦土。

汉朝之所以不敢轻易攻击匈奴,因为汉朝士兵难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匈奴人长期活跃在草原之上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

身处相对温暖的汉军士兵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严寒的气候是不可能的,在不适应气候的同时若是在不熟悉当地的地形,基本上就相当于自寻死路。

进入广阔的大漠定然也缺乏城市这种标识物,汉军在大漠中很容易迷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能遭遇匈奴骑兵的骚扰和围攻。

匈奴人口少但严寒的天气却是他们的利器,与此同时百万人口分散于茫茫的大草原上很难寻找,一旦修建了像汉人一样的城池这些优势都将失去。

甚至于因为城池的存在以往游牧民族艰苦朴素的精神也会被抛弃,元朝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可见匈奴的古训还是有道理的。

伊稚斜没有明白这个道理,龙城和赵信城全部被汉军击破并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成吉思汗参透了祖训中所蕴含的道理,哪怕蒙古帝国的势力已经如日中天也依然没有打破祖宗留下来的祖训,这才有了蒙古族的辉煌。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匈奴古训:千万别在汉人面前建城!蒙古大汗偏不信,下场相当悲惨
引用 谁是毁灭了匈奴的千古罪人?(2007
匈奴人究竟是怎样的人?从先秦到后汉,为何能越来越难对付?
为何汉唐横扫四夷宋明却被打成狗?这恐怕得从耶律阿保机称帝说起
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北宋对契丹、明朝对蒙古,哪个更有优势
【文化内蒙古】连载第4期│晓克 主编《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四、历史足迹(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