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水利工程的几个渐变,里面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进步
userphoto

2023.08.16 重庆

关注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早在古代时,古人已经开始想方设法的去提高农业生产,决定农业丰收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水。古代人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则丰收,如果连年大旱,带来的灾难简直就不可想象,旱灾一直是古代高居榜首的灾难之一。

当然了,古人很早就开始同旱灾做斗争,人们想方设法的去让农田里的庄稼得以灌溉,从商周时期,人们开始“抱瓮而灌”,就是抱着个陶瓮盛水,然后倒在禾苗下解旱,后来出现了第一种水车“桔皋”。这些都是从井中取水。而几乎是在同样的时期,人们开始想办法把水渠里的水引进农田。

古人在条件艰苦的时期,为了农业的丰收做着自己的贡献,而且那个时候人们并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这是在白纸上绘制开端,他们是开天辟地的先行者。水利工程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保证民族延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发明和创造。而一旦朝廷不重视水利,则有可能引发灾祸。

《清史稿·河渠志·四》中记载:

近年水旱为灾,民生重困,皆因水利失修,致误农工。

所以,历朝历代对于这项工程都是非常重视的。那么,水利工程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第一个提出来的人是谁?有什么著名的工程项目呢?

一、关于水利工程起源

所谓水利,就是引水而得利。很早以前,古人就已经想到过引水灌溉,但当时并没有形成什么工程,而是简单的用来引一些沟渠水到农田里,但我们同时知道,沟渠的地势都是比较低的,不然也不会存下水,既然是地势低,那沟渠里的水就需要在水势大的时候才能引起来,而远古时期都是自然积水,所以只有涝的时候才能水势大。涝的时候农田根本不需要引水。而需要引水时都是旱时,可旱时沟渠里的水势又变低引不出来。

我国关于引水灌田最早记载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白华》中,里面是这样说的:

彪池北流,浸彼稻田。

这是说的周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引水灌溉,这是最早的水利雏形。可我们上面就说过这样的弊端,涝时可以引但农田用不着,旱时需要引但水势低却引不出来,这样就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改变,人们会想着去怎么样改变这种状态,使之在涝时存水,旱时可以引水。可是,这并不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善。

谁是最早提出并且修建水利工程的人,历史文献里记载最早的是魏国李悝,就是写出了《法经》的那位魏国变法者,商鞅带着他的《法经》去了秦国,用变法将秦国变强。李悝在魏国变法,实行的重农主义,可以说他是重农主义的开创人,变法中有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魏国也的确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水利枢纽”,但是这个工程修建时,李悝已经死了近三十年了。只能说是在他的重农基础上,有了这样的水利工程,而不能说是他自己建造的。

所以,我们在先秦和汉朝那些典籍中,可以找到关于李悝变法的很多内容,却找不到他兴修水利的记载,倒是宋朝时,有人提过这么一句。记载在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利源调度·水利》中,里面是这样说的:

井田废,沟澮堙,水利所以作也。本起於魏李悝。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高承是宋朝人,不是东汉末年那个高承。另外这个《事物纪原》就是专记事物原始之属,也可以理解成一本写事物起源的专著。由此,最初的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这是群体智慧的体现,李悝可以说是提出修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生产的奠基人。在他死后一百多年,李冰建造了留名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古代著名工程

提到古代这样的工程,很多人脑海中马上会想到都江堰,称为神来之笔也并不为过,在那个时代,建造出如此规模和科学的工程,不得不说他们是开挂一样的存在。但我们还是要说,在古代时,杰出的工程绝不止这一个,秦朝三大水利工程中的另外两项,郑国渠和灵渠同样很厉害,隋朝的沟通大运河,这些都是利在千秋的伟业。

所以,古代典籍文献中,对这些工程和建造人都不吝赞美,使之流传千古。但我们仍然要说,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比如我们拿著名的都江堰来举例,先有了蜀王引岷江水为基础,后面才有了李冰父子的功绩。《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

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后面才有了秦昭王时李冰父子因势利导修建都江堰这么伟大的工程,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这样的水利工程写书,记载在“河渠书”里,说明人们对水利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但我们要说的是,最初的规模并不大,后世经过了无数代的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扩建才有了如今的规模。由于当时的规模并不大,所以在《史记·八书·河渠书》中也仅仅是提了一句,司马迁是这样说的:

於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但规模小并不影响其伟大,我们要知道那是什么时代,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以前,他们在那个时代能建出这样利在千秋的工程,足以说明了他们的眼光和伟大之处。

相比起都江堰,古代记载篇幅多的反而是郑国渠,其来源和中间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和学过,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再反复举例,在《史记》中,郑国修郑国渠的篇幅要大于李冰修都江堰。咱们这里并不是说郑国渠比都江堰工程要伟大和厉害,主要是这有着时代的局限性,跟当时的政权中心有关系,秦国的政权中心在关中地区,而郑国渠服务的是这一带,所以记载的篇幅比较多。蜀郡当时还属于蛮荒之地,所以尽管有这样的伟大工程,在当时被区别对待也是有理由的。

此外还有隋朝大运河的开发,大运河开发直接影响了后世中国,古代的漕运得到了蓬勃发展,直到现在仍然是很重要的水利枢纽。那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水利工程其实有个渐变期,最初是为了治旱和防涝,后面就变成了便利交通。

三、古代水利的几个渐变

利用水在古代大致有三个时期,一是利用水而防止水灾害,二是用水而得利益,三就是便利交通。而且这里有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咱们分别来说一下。

1:利用水而防止水灾害

很多人看到这个小标题估计有些懵,怎么利用水而防止水灾害?其实就是远古时期的引水到别处,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地势引水使之形成固定的河流,减少对庄稼的侵害,比如大禹治水就是这样。当时还是最原始的方法和想法,人们并没有想过在利用水势减少灾害时还能利用水来提高生产。

秦朝相国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慎人》中记载:

掘地财,取水利。

就是是典型的利用水资源而防止灾害。人们先想着躲避水灾害,然后才会想到合理的去利用水资源,有人说这很简单,一想就明白的事,但我们还是那句话,要注意时代,当洪水肆虐时,人们的第一想法永远都是躲避水灾害而不是利用。所以,引水是为了躲避水灾害,是人们修渠引水的初心。

2:利用水而得利

在人们引水躲避灾害成功后,必定得走上引水谋取利益的道路,这是发展的必然。所以上古时期的躲避灾害到了周朝时,就已经开始被人们想办法转成利用水来谋取利益。这里的谋取利益并不是说一个人谋点生意上的利益,而是谋取国家利益,人们想要利用水而使国家粮食生产提高,到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称为工程。

我们上学时,都学会一篇课文叫《西门豹》,说有人利用发大水而迷惑百姓,西门豹用计惩罚了这些人。小时候看到并不知道西门豹这个人具体是干啥的,后来才明白这人其实就是最早那批利用水而为民谋利的那帮人。

《史记·七十列传·滑稽列传》中记载他开渠引水: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但这个说水利而写在“滑稽列传”里好像让我们不解,其实司马迁在“河渠书里也写了西门豹,但比较简单,所以我们拿了这里来举例。随着人们引水灌溉的成熟,那利用这样的水利去便利交通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3:便利交通

其实,我国古代水道交通发展得非常早,汉朝时已经出现了“楼船”。而利用开好的河道来行船也自然的会出现。但必须要说,秦汉以前的工程虽然多,可多以利民为主,便利交通上则没有太多想法,利用水利行交通之便利从魏晋开始,到隋唐达到巅峰,既然是行交通之便利,那行军打仗上,遇到陆路难走或者是陆路遥远的情况下,自然也会选择水道。

北魏道士郦道元《水经注·叶榆河》中记载:

愚以行兵,此道最便,盖承籍水利,用为神捷也。

隋朝杨广开辟连接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是开天辟地的壮举,后世对他的评价不高,但京杭大运河的作用从古代一直到现在都在,如此工程的发起人,在死后落了个“炀”的谥号,这似乎有些可悲,可谥号制度上说“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这也跟他的生平有点相似。

我国先民们从远古时期引水而躲避灾祸,后来发展成引水而谋农业之利,最终形成了农业之利和交通便利共同进行,而在遥远的古代,他们凭着超前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建造出了至今仍让世界震惊的伟大工程。我们直到现在还在继承和收获这些工程带来的便利,用伟大之称决不为过。说和是一项古代的工程,但又何偿不是在说古代先民们的无穷智慧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除了都江堰,其他三个是谁
中外水利工程史话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除了郑国渠,还有哪几个?
疲秦计是馊主意 郑国渠成秦更强
正解汉字 第一百三十三课 灌
带你走进我国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新四项于加拿大申报成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