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偏关:雄关巍峨唱大风原创
userphoto

2023.08.24 重庆

关注

▲乾坤湾。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

偏关,因形而喻,以关而名,一个从名字里就透着厚重历史与沧桑气息的地方。回望历史,长城是历史嵌入这方土地的记忆,也塑造了这座雄关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

如今,纵观偏关大地,“长城的故事”正在三个维度精彩铺陈——

山西省内长城里程最长的县:保存着长城126公里、关7座、堡29座、烽火台247座、敌台100座、马面214座……历史底蕴如此深厚;

数十年植树不辍的绿色长城:从上世纪70年代起,偏关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馒头加镢头、烩菜加会战”的精神,见缝插绿,逢山播绿,全县绿化率由上世纪80年代不足4%增加到如今的40%……奋斗精神何其荣光;

根植于人民内心深处的红色长城:偏关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晋绥边特委在此成立,是绥蒙首府所在地。1968年,偏关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将红门口地上长城搬到地下,成为现存全国规模最大战备地道,如今也成为地下长城党性教育基地……鲜红底色分外闪耀;

这一切,沉淀在偏关的血脉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格,也让一代又一代偏关人始终保持着“闯关”的勇气、“过关”的能力、“出关”的志向。

01

古老长城挺起“文旅龙头”

7月15日,偏关南城门外,随着一栋现代建筑的拆除,“隐蔽”多年的古城楼完整再现,峥嵘依旧。

多年夙愿,一朝达成,堪称偏关推动长城保护的历史性时刻。

偏关本无关,地理与历史共同交织,在这里构筑起了边墙、关隘、寨堡,最终在明朝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三关首御”。偏关,边墙纵横、军堡棋布、烽燧相望,蔚为壮观,是山西唯一既有外长城又有内长城的县,也被称为“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

▲偏关好汉山长城。杨峻峰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在历史的纷争中,长城是守卫家园故土的安全防线,在今天,长城正成为人们守望保护的精神家园。

今年57岁的吕成贵如今是远近闻名的“长城卫士”,可在以前,这个生长于长城脚下的汉子却是人人口中的“疯子”。从18岁起,凭着对长城的热爱,吕成贵从老牛湾出发,踏上了用脚步丈量长城、考察长城、保护长城的“征途”。近40年来,吕成贵顺着边墙,不仅走遍了偏关境内所有长城,而且将《长城保护条例》送到了长城沿线百姓手中。

“从小就长在长城下,感觉已经是生命的一部分了。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好。”望着对岸的望河楼,这个性格憨直的汉子满眼深情。

关于长城的利用,吕成贵并不是凭空幻想。这些年,老牛湾凭着“长城与黄河握手处”的名头已经站上了文旅高速发展的赛道。为了让游客对长城文化有更好的体验,吕成贵最近都钻在他的院子里鼓捣着“秘密武器”。那些只出现在古代军事书籍里的冷兵器正在他的手中“复活”,最终将被陈列于偏关长城沿线景点。

▲偏关寺沟长城。聂新光摄

长城文化不仅要“活”起来,还要“火”起来。近年来,偏关县正全力舞动长城这条文旅“龙头”。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不仅串联起了老牛湾、丫角山、内外长城交汇点、老营城等70多个景点,而且盘活了沿线的传统村落,发展起了长城生态民俗旅游、长城特色民宿、写生摄影基地等。长城不再仅仅是历史投射在百姓心中的图腾,更是一道承载着当下与未来的桥梁。

2022年6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印发实施,“老牛湾—丫角山形象标识区”赫然在列。偏关和偏关长城被赋予了更为光荣的时代使命。偏关县委书记杨晓宏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举。偏关将深刻把握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全县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如今的偏头关早已卸下防卫,以包容开放的全姿态欢迎着四方游客。

02

“绿色长城”筑牢生态底色

远看山林如海,层波叠浪。近景丛林迎风而立、摇曳多姿。

1973年,“岭南画派”的第二代大家关山月用画作《绿色长城》展现了他的家乡广东省阳江市由遍地黄沙变为一地林海的美景。彼时,地处晋西北丘陵山区的偏关县还在饱受着恶劣环境的困扰。

▲忻州市2023年全民义务植树暨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在偏关县启动。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沟壑纵横、童山秃岭、植被稀少、风沙漫天、十年九旱……回望过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偏关人心中难以言说的忧伤。上世纪,到偏关考察的世行官员也曾发出感慨:“这个地方不适合人类生存”。

生存还是搬离?偏关人做出了选择。

为了把恶水穷山变为绿水青山,从1975年起,偏关人民在一任又一任干部带领下,植树造林,从未间断。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打破生态禁区,创造绿色奇迹。

今年58岁的张俊杰曾在偏关宣传系统工作,见证了当年那段轰轰烈烈全民造林的岁月。近年来,已在偏关县委党校工作的他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本名为《喜看偏关绘新图》的画册,内容正是40多年来偏关人民创造的“绿色奇迹”。“那个时候偏关每年春夏秋三季,每季度一个月的时间,3000多名机关干部都会扛上铁锹,背上铺盖、带上锅灶,上山安营扎寨、造林整地。”张俊杰的回忆里,奋斗情景历历在目。

人民以坚韧之力重塑山河。40多年来,偏关全县林地面积已达121.56万亩,全县绿化率达40%,森林覆盖率达到8.88%。如今从高空俯瞰,在偏关蜿蜒起伏的山川峻岭间,一道由万千树木造就的绿色长城正与古老的万里长城遥相呼应。

▲偏关植被。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绿色长城”还激发了偏关乘“绿”而上的勇气。近年来偏关县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确立了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绿”战略,致力于在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板块上求突破、在打造彰显资源优势的清洁能源板块上求突破、在打造深度集聚融合的文旅产业板块上求突破、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板块上求突破、在打造辐射效应强劲的物流园区板块上求突破。

“不毛之地”上崛起的绿色奇迹正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03

“红色长城”赓续革命精神

水泉营,红门口。

红色七月,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社会实践队奔赴“红门口地下长城”革命红色教育基地,在“追寻”中“赓续”。

位于偏关县水泉乡的红门口水泉营在明代是长城要塞、三关前哨。1968年,当地人民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结合当地已有的古长城展开工作,明代地上长城随之被搬到地下,人称“地下长城”,成为现存全国规模最大战备地道。

▲7月1日,偏关县在水泉红门口党性教育示范基地隆重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主题活动。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红门口”在史料中也写作“鸿门口”。有记载称,古时大雁南北迁徙,经过内蒙古草原时,因别处山高峰险,便选择从偏关县水泉镇一处开阔地带通过,鸿门口因此而得名。

究竟从什么时候起,“鸿门口”成为了“红门口”,尚没有定论,但一字之变也折射出了人们对红色信仰的追寻。

涵养英雄气,薪火传精神。如今,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走进“红门口地下长城”革命红色教育基地,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今年7月1日,偏关县在红门口党性教育示范基地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主题活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强县建设的火热实践。这处“红色长城”成为了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讲好红色故事,能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延续城市记忆,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

▲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局部)。吕义才摄

为了充分挖掘“红门口”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偏关县还探索出了一条把水泉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文旅融合新路径,形成“水泉有戏”的发展优势。2022年,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以来,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面对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偏关从历史深处汲取自信力量,在艰难岁月中砥砺奋斗品格,在时代发展中赓续红色精神,全力谱写着新时代的长城故事。

这个盛夏,忻州迎来第五届中国长城论坛暨山西·忻州长城文化旅游季,偏关长城的故事也将被传唱得更加精彩!(郝永峰)

(▼请横屏观看,老牛湾,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里长城的“外三关”
【名片忻州】我叫偏关
山西偏关老牛湾:黄河与长城在这里“世纪握手”
我国长城最著名的八大关之六【偏头关】
名胜|山西·老牛湾
这事解决了|偏关路面坑坑洼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