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相比《削藩策》,《推恩令》才是真正的绝户计!

西汉初年,立国不久的汉朝结合秦之郡县制以及周之分封制,诞生了“郡国并行”这样一种“畸形”的政治制度。

这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其一为异姓诸侯王势大,皇室需要同姓王侯拱卫中央;其二则是汉初的最高统治者刘邦对秦的郡县制缺乏信心,认为在秦受到攻击时各地方郡县并没有做出有效的措施。

刘邦

刘邦此举,本意为维护中央权威,但他却没有想到,数十年后,中央与地方的势力平衡被打破。诸侯强,中央弱,刘邦的子孙在危机下,为强化中央做出不懈努力!

最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汉文帝刘恒,“诸吕之乱”后,刘恒被拥立为皇帝,这是一个由王及帝的天子,在他继承大统之后,自然很明确的要维护中央权威。他做过封王,很清楚藩王对中央的威胁,但是,刚刚经历“诸吕之乱”的政治动荡,中央愈发微弱,汉文帝虽有雄心壮志,却也不得不蛰伏。

汉文帝刘恒

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之子刘启(汉景帝)即位,这位看着父皇郁郁而终的天子,在一段时间的蛰伏后,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前元三年(前154年),汉景帝的老师——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甚合帝心。但是,在削藩的过程中,却引发了空前浩荡的“七王之乱”,面对诸王的嚣张气焰,汉景帝低头了,他杀晁错以平众怒。后来,“七王之乱”被平,强诸侯弱中央的局势得到逆转,汉景帝却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授业恩师!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虽有先帝削藩之功,但诸侯王任然成为尾大不掉的毒瘤!主父偃上书陈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汉武帝用其策,命名曰《推恩令》,终分而划之,中央集权得到汉朝以来前所未有的巩固,汉武帝于是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汉朝最大的外敌——匈奴。

汉武帝刘彻

同为削藩,晁错之“削藩策”与主父偃之“推恩令”差距之大,令人深思!

首先,时机差异。晁错所陈之“削藩策”,将中央与地方彻底对立起来,于是兵戎相见就成必然,然而,方其之时,中央弱,诸王强,因此晁错就不得不成为政治牺牲品;主父偃所献之“推恩令”,是在汉景帝时期一定程度上的削弱藩王、强化中央之后的产物,中央已有足够的势力直面诸侯。

晁错

其次,立意高下。削藩策,是要直接费除掉藩王的帽子,这就让利益受到损害的藩王一系不得不联合起来对抗中央;推恩令虽然也是为了削藩,但它抓住了人心,藩王的帽子,以前只能有嫡长子继承,但推恩令一出,藩王的其他儿子也能分到一杯羹,这样一来,虽然各大藩王、各个藩王的子嗣都知道皇帝的用心,但为了权利,也不得不自己将头伸进“项圈”里。

汉武帝与推恩令

但话又说回来,没有晁错及汉景帝推行削藩策,实际上是为后世子孙削藩铺平了道路!而推恩令,才得以成为真正的绝户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恩令被称为第一阳谋,中山靖王有120个子孙,汉武帝如何处理?
以“推恩令”为切入点,看汉武帝的削藩政策
汉景帝对吴楚七国叛乱的平定,让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现实
汉兴七十年:分封王侯如何失去实权沦为象征性的爵位呢?
汉武帝“推恩令”,堪称最强效削藩阳谋,拆得诸侯王一地鸡毛!
明知杀晁错也无法阻止叛乱,汉景帝为何还要将晁错腰斩于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