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德逊河画派:死亡冥想和辉光主义

Go forth under the open sky and list

To Nature's teachings while from all around—

Earth and her waters and the depths of air—

Comes a still voice—Yet a few days and thee

The all-beholding sun shall see no more

In all his course; nor yet in the cold ground

Where thy pale form was laid with many tears

Nor in the embrace of ocean shall exist

Thy image.

Earth that nourished thee shall claim

Thy growth to be resolved to earth again

And lost each human trace surrendering up

Thine individual being shalt thou go

To mix forever with the elements;

To be a brother to the insensible rock

And to the sluggish clod which the rude swain

Turns with his share and treads upon. The oak

Shall send his roots abroad and pierce thy mould.

Yet not to thine eternal resting-place

Shalt thou retire alone nor couldst thou wish

Couch more magnificent.

Thou shalt lie down With patriarchs of the infant world

—with kings The powerful of the earth —the wise the good

Fair forms and hoary seers of ages past

All in one mighty sepulchre.

节选自《死亡冥想》 威廉·卡伦·布莱恩特

题图画:杜兰德 《风景——死亡冥想》 Landscape—Scene from “Thanatops


如果说威廉·卡伦·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1878年)是一位神童,应不会有人对此怀疑。

他从9岁开始诗歌创作,在17岁时就完成了这首不朽的《死亡冥想》(Thanatopsis)——布莱恩特用了一个希腊单词Thanatopsis为这首诗命名,意为:view of death。

17岁的年纪,对于很多少人来说还是涉世未深的少年。而布莱恩特对死亡与自然却有一种令人震惊的联想,他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组让人伤感的诗意。布莱恩特将死亡看着一种自然现象,死后的人们也将成为自然中那些岩石、橡树、土块、田野、河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位老陈的少年,在19世纪初就告诉人们:应该以坦然而无畏的态度来看待死亡这种自然的安排。

布莱恩特这些多愁善感的诗意,来自于纽约北部家乡马塞诸塞州的山间。在他儿时,因为身体不好,父亲常逼迫他在山林中散步。成人后,这位诗人于1825年来到纽约投身新闻事业,4年过后,他成为了纽约《晚邮报》的编辑与股东。那段时间,美国的报业开始欣欣向荣,远远将他们的欧洲同行甩在身后。正是媒体业的发达,让这个新兴的经济体有了一种可以持续自我反思和纠错的机制,这为美国今后成为文化强国,奠定了最稳定的一块基石。

在布莱恩特成为纽约报界的翘楚后,法国人托克维尔来到了美国。让他震惊的是,他看到的第一份报纸上,就刊登了对当时总统毫不留情的攻击文章。托克维尔总结说:“在平等时代,每个人自然是孤立无援的。……他们容易被人置之不理,受到无缘无故的轻视。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公民只有一个手段可以保护自己不受迫害,这就是向全国呼吁,如果国人充耳不闻,则向全人类呼吁。他们用来进行呼吁的唯一手段就是报刊。因此,出版自由在民主国家比在其他国家无限珍贵。只有他可以救治平等可能产生的大部分弊端。”

布莱恩特作为那时自由派编辑的领军人物,为美国共和党创立曾立下功劳。当然,他最被世人所熟知的依然是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美国最早的自然派诗人,为因循欧洲母体文化传承而守旧的美国诗坛,带入一股简朴清新之风。从布莱恩特到惠特曼,这种风格贯穿了整个19世纪,逐步形成了美国诗歌的主流,也逐步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摒弃一切传统,勇于开拓和感知一个崭新世界的气魄。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民族绘画与诗歌开始齐头并进,就像哈德逊河画派们开始关注并表现美国本土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色一样,布莱恩特也在诗歌里大力颂扬乡村生活,从周围的树木、小鸟、花朵和岩石中获取灵感。当然,布莱恩特也是哈德逊河画派两位旗手科尔与杜兰德的朋友。

1850年,杜兰德依据布莱恩特于1811年所做的《死亡冥想》,创作出这幅风景画。

杜兰德 《风景——死亡冥想》局部

如果不仔细看,你几乎会认为杜兰德描绘的是一派单纯而真实的自然风光。从远处蜿蜒的河流,俊俏挺拔的山峰,到近处大树下正在吃草的绵羊,都沐浴在阳光之下,一派和谐的景色。然而,如果你注意到中景中那片浓密的树林并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在树木的掩映下,一群身着黑色礼服的人们,正在树林中举行一场肃穆的葬礼。在这片树林左侧的山坡上,一位农民正赶着牛,似乎也在招呼着羊群,他的出现与葬礼活动毫不相干。杜兰德对于远景的描绘更是精细,无论是从云彩、湖泊,还是太阳透出的霞光与倒影,都一丝不苟地仔细渲染,他将这些远景处理在一片自然的雾气之中。这些缥缈的空气质感,更展示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他如此精细地刻画这些自然风光,而将庄严的葬礼小心地隐藏于景色里。似乎要告诉我们:死亡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不比自然更加重要。生命的来与去,终究是要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这正是17岁的布莱恩特所写的诗中,所要表现对死亡的看法。

人们普遍认为,杜兰德的这幅画作,是为了纪念两年前去世的好友——哈德逊河画派的奠基者托马斯·科尔。毕竟,科尔的墓志铭也是由这位布莱恩特所撰写的。

而且杜兰德所描绘的这片景色,正是托马斯·科尔所熟悉的。我们在科尔的画作中也能找到这片景色的原貌。在1841年,科尔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这片叫vaucluse山谷的景色。我们从他们所描绘的那座残留城堡的外部轮廓,可以辨认出杜兰德在《风景——死亡冥想》中的取景处,正是这片曾出现在科尔早时期画作中的同一处山峰和城堡。

托马斯·科尔 valley of the vaucluse 1841年


在上一片介绍科尔的文章中,我就提到过杜兰德,他的全名为阿什尔·布朗·杜兰德(Asher Brown Durand 1796-1886年),比诗人布莱恩特小两岁,基本可以算作一代人。这两人均比托马斯·科尔年长十岁左右。但这三位好友中,最年轻的科尔却最早去世。1848年,科尔英年早逝后,杜兰德创作了这幅《志同道合》(Kindred Spirits),更是直接抒发了他们三位好友的情谊。要知道,毕竟是因为结识了科尔,杜兰德才由一位雕塑家开始转变为一位职业风景画家。

Kindred Spirits 《志同道合》杜兰德 1849年,117cm×91cm


在这幅画作中,杜兰德选取了一个俯视的角度,两位站立在布着苔藓山岩之上的人物正在欣赏山谷中的景色。虽然这两位人物略居于画面中心位置,但这就像他在《风景——死亡冥想》中所采取的方式一样,人物并不构成画面的主角,他们仅仅是整体风景中的一部分。

山岩上的两位站立者,右边戴着草帽,左手夹着画板、右手用画笔指着面前景色的那位就是托马斯·科尔,而左边拄杖聆听的就是诗人布莱恩特,他们俩人仿佛正在讨论着,面前这片树林,以及其下的河谷具有怎样的诗意,或者改如何把这片景色表现在画布上。

他们所面对的是一片未经人类开采的原始自然环境,科尔认为这类原始自然的景色更加接近上帝。因此他也在自己晚期的一些风景作品中穿插了很多主观解读,在画面中注入一些宗教色彩和道德寓意。比如上一篇中介绍过他的四幅《生命之旅》中出现的女神形象,但这一类寓意也让一些人感觉植入的有些生硬。

杜兰德与科尔等人的创新在于将美国原始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母题,让风景画成为美国一个蔚为壮观的画派。这与当时美国流行的超验主义思想有关,爱默生和梭罗等超验主义者们主张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自然不只是物质的,其中蕴含着上帝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人的思想是一种健康的补药,他们因此倡导回归自然,接受自然的影响。

阿什尔·布朗·杜兰德(Asher Brown Durand 1796-1886年)

早在1823年,杜兰德在纽约就拥有自己的雕塑工作室。1825年,杜兰德与科尔等人在卡茨基尔镇创立了纽约绘画协会(New York Drawing Association),这个协会在后来成为国家设计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杜兰德本人在这个机构中从1845年到1861年一直担任着主席。因为有这样的社会经历,在科尔去世后,杜兰德被认为是哈德逊河画派的领军者和理论家。

相比科尔,杜兰德的画作更尊重原始的自然,他的画布上那些浅显而生硬的寓意逐渐消失,而执着于忠实刻画不同天气、光线下的地质地貌和植物的真实样子。40年代他曾赴欧洲游学,深受康斯特布尔的影响。1855年,杜兰德发表了自己的理论著作《书信:论风景画创作》。他在艺术理念上强调直接到户外写生,观察室外光线和空气下真实的自然风景,并如实描绘下来。他对年轻的画家们极力推荐“更为明确和可靠的指导”就是到自然中去,面对自己的创作对象。

他建议说:“如果你们的对象是一棵树,请特别注意观察它与其他树种的不同之处:首先,树冠的形状衬托着天空,最容易被观察,无论是尖尖的还是圆形的,下垂的或上翘的,如此等等。其次,描绘树干和细枝的特征,树枝从主干上分叉的样式,它们伸展的方向、弯曲的程度。每一种树都有个体的特征——一些较为相似,一些十分的不同——细心地观察,这些特点就很容易被观察到,其他各种对象多少亦是如此。”

杜兰德的树木写生作品

杜兰德作品:林间


相比在法国即将兴起波澜壮阔的绘画革命——印象主义来说,美国的同行们对室外写生以及对光线的研究并不比他们晚。就在杜兰德向年轻的美国画家提出到户外写生的创作理念时,一位名叫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法国人于1840年11月14日出生,在莫奈出生第二年,颜料商温索尔(Winsor)和牛顿(Neuton)开始采用可卷折的锡管来包裹颜料后,新颜料的出现,让户外作画更为便利。在这段时间法国人发明的照相术也日趋成熟,这让画家们有了对室外光线进行研究的有利工具。

在技法上,哈德逊河画派在坚持户外写生外,也同之后的法国印象派画家一样,注重对光线、色彩的描绘。与19世纪70年代破茧而出的法国印象派相比,美国哈德逊河画派更早地关注了对光线的描绘,并由此产生出“辉光派”(Luminism)——对于这一美术技法流派,我们国内没有统一的翻译,有译为光色派、光亮主义、彩光画法等等。

从广义上讲,包括杜兰德在内的很多画家,尤其是第二代“哈德逊河画派”的画家都使用过类似技法,并被看作是“辉光派”的成员。其中,使用这一技法的代表人物包括莱恩(Fitz Hugh Lane,1804-1865年)和赫德(Martin Johnson Heade,1819-1904年)。

莫奈 《冬季早晨时的干草堆》1908年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莫奈 草垛系列

莫奈 草垛 细部


如果说印象派绘画是注重描绘自然光何色彩的视觉瞬间,那么辉光派画法与印象派颇为相似,只不过美国的画家们与他们有两点不同,一是在注重光线的同时,也注重物体的形体。而法国印象派画家们,为了表达光线,可以牺牲掉物体的形体。第二是,美国的画家们在画面中隐藏了笔触,你所看到的是平滑的、柔顺的色彩过渡。而印象派画家们,则保留着笔触,甚至刻意强调笔触,以此表达作者更为强烈的内心感受。以至于印象派在后期更发展为不用调色,直接将颜色涂于画布上,让观众的肉眼直接完成这一调色的过程。

相对印象派对传统绘画模式的大胆突破,辉光派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方式的一种改良。他们把光作为表现方法加以研究,并且以此来表现大自然最有诗意的瞬间景象,但并不为光线而牺牲物体的形态。我们从题图画中杜兰德所描绘的远方阳光、雾霭中的山丘就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而如果我们将赫德不断描绘的草垛,与相隔30多年后莫奈反复描绘的草垛,做一个对比欣赏,美国辉光派,和法国印象派们的差异,就更是一目了然。

赫德(Martin Johnson Heade,1819-1904年)作品


(本文为《从巴黎到纽约,美国现代艺术》第四篇,哈德逊河画派第三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风景画之父哈德逊河画派创始人阿什·布朗·杜兰德油画选集
西方艺术史:19世纪美国美术-哈得逊河画派 风景画家杜兰德【72】
“哈德逊河画派”的巨匠之一:托马斯·科尔
英国哈德逊河画派创始人托马斯·科尔作品
哈德逊河画派创始人托马斯·科尔作品欣赏
他经常被称为“美国风景画之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