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偶 谭 〔明〕李 鼎 (参禅语录,注释)(2)
清言小品是晚明小品文中最能传达士大夫通过参禅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一种.

  所谓“清言”,即一种清谈人生的言论。这个“清”字中既包含了发表这种言论的士大夫的一种清高、清雅的态度,也反映出这类言论小品所具有的清远、玄妙的特点,所以人称这类小品为语语峭丽,字字珠玑。

41⊙与其身心两地奔波 不如手足一齐顺适
身在江湖 , 心悬魏阙 , 身心两地奔波 手探月窟 , 足蹑天根 , 手足一齐顺适。

【注】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42⊙浮云一任卷舒 虚空不曾朽坏
住世厌世 , 与浮云同一卷舒 , 稳把无根之基 前劫后劫 , 看虚空何曾朽坏 , 常悬不夜之灯。

【注】  精神本源,我们怎么去见它?大的充周宇宙,小的,微不可见,卷舒自在,收起来极细极微。
“一粒粟中含世界”,汗毛孔里有三千大千世界,放开来看,无穷无尽无量,我们的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搞微观的、搞量子物理学的、就从电子、中子、中微子这些基本粒子去研究,夸克都要分成两半,用电子对撞机之类的,去破坏这些最小的结构,从极微小处去查看。
    最大的,宇宙也就 137 亿光年的半径的时空,非常有限,一千亿年也还只是念头中的一个精神符号。一亿年一百亿年以后,都是我们的精神可以自由往来的活动范围,充周不可穷,古今中外前后左右过去未来,什么都是我们精神耍的魔术。
   所以,神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也不用到外边去拜神,外边没有神,我们的精神怎样使自己能够成为 “神” ,把这些弄好了,把这些料理好了,用禅宗的话讲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就是神,也就是佛,也就是菩萨,也就是圣人

   佛家认为有形的物体都是因缘而生,缘尽而散.只有他们存在的空问是不坏不散、不增不减的。因此虚空是最坚实的存在。这种对世界的认识,直接决定着禅宗对一切修行的认识。不论你想修证点什么,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的真义,只有像药山禅师那样。由思量那不思量的东西到最终的不思量.才达到了空的真境。而所谓的金刚实相,也正是这种不曾坏烂的绝对的虚空。

43⊙捐百虑定中生慧 破万卷下笔有神
捐百虑而定中生慧 , 纵齐寒山拾得之肩 , 酷无裁制 破万卷而下笔有神 , 即接拾遗供奉之武 , 终鲜性灵

【注】:舍弃。  
   以下解释禅宗“性灵”的概念:
   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化。”(谈禅宗艺术)

  又说:“艺术意境之诞生,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性灵中

   沈颢《画麈》里说:‘称性之作,直操玄化。盖缘山川大地,器类群生,皆自性现。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这话探入中国人创造心灵的微妙境地。”
   
  明李日华小品文:
    昔黄鹤山樵极敬黄子久,奉为匠师。一日素黄至舍,焚香进茗,从容出其得意作请教,子久熟视久之,为添数笔,于嶕处作樵径,遂觉有嵩、恒、岱、华气象,因大叹服。此画名为黄王合作,真奇品也。??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运笔后,云泉树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为之,所谓笔到意生。如渔父如桃源,渐逢妙境,初意不至是也,乃为画家三昧耳。"

    之所以一个普通山樵的作品经黄子久妙添数笔,便气象丛生,成为奇品,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山樵尽管长久居于黄山,却只熟悉黄山的表面风光,未能识得画家三昧。黄公望则不同,李日华的另一则小品中说:“黄子久终日只顾荒山乱石、丛木深盵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沉郁变化,几与造物争神奇哉。”

   可见他是以自己的心灵直接同自然对话的,自然万象的生机已了然于胸,固可以发现山樵作品的不中所在,在他“熟视久之”的这段时间内,恐怕其思绪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画面上,而“神与物游”,经历了心灵与自然的共鸣。如此仅仅了了数笔,便画龙点睛,将一幅平凡之作化为神奇之作,因为这几笔之中,实则是倾注了画家的生命情调,因而这几笔也给这幅画注入了生命,成为一幅具有融人的生命与自然生机于一体的意象之美的作品。

44⊙静处炼气动处炼神 内药了性外药了命
静处炼气 , 动处炼神。炼就时 , 动静何曾有实;内药了性 , 外药了命 , 了却后 , 内外尽是强名。

【注】日用者,静处炼气,闹处炼神,行住坐卧,皆是道也。昼夜见前,须要不昧。若睡了一时,无了一时;日日有功无睡,千日功夫了也。(道家方法)。
   内药就是禅修。(紫阳真人)

45.⊙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在天成象 , 而丽天者 , 无形非象。在地成形 , 而丽地者 , 无象非形。若不信拔宅升天 , 请试看殒星为石。

【注】《易经》里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便是现象,形便是形状。现象可以看作动态的过程,形状可以看成是静态的结果。
   这里是象与形,好比人的“想”与“行”,就成了“在天成想,在地成行。”了。

   人世间有一种规律,就是人们都是想的象天一样的高,但行为做起来,却要从低处着手。拿古人的话来讲就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人这一生的想法有很多,但真正做的事情却就是那么几件。

    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因果的世界。比如,人们的忙碌是因,得到的金钱是果,人们的想法是因,做出的行为是果,人们的付出是因,得到的回报是果……等等。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劳心者治人,劳力是治于人。

   心为君,而行为是臣。劳心的人是在“君”上下手,所以要“治”人,而劳力者是在“臣”上下手,所以要“治于”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脑力劳动者的财富,要远远的大过于体力劳动者的财富。从这些现象与规律,可以更加深化一个道理,“天”是决定于质的,“地”是决定于量的。脑力劳动者为 “天”,他们的劳动效率与报酬完全体现在质上,而不是量。体力劳动者,他们的效率与报酬却往往与量有关。所以说,体力劳动者的财富收入在努力,不过是个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越。所以古人有句话叫:“大富在天,小富勤俭。”

   当年鲁迅先生最初是学医的,后来他觉醒到,拯救人类的根本还要从心上下手。治人身体的病只能保人身之小安,而治人心里的病,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强大起来。后弃医从文开始了自己一生的革命与教化事业。有很多的宗教家,虽然他们没有参加人类的一些物质建设,但他们的伟大之处,是在做一项人类根本的建设,那就是人心的建设。

46⊙天际真人 山中宰相
凤羽来仪 , 而不可为仪 , 千载作天际真人之想 龙性难驯 , 而似乎易驯 , 一时传山中宰相之称。

【注】连凤凰都来朝拜,说明隐士品格高尚。山中宰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47⊙犬吠茅檐云中世 鹊噪竹窗静里天
茅檐外 , 忽闻犬吠鸡鸣 , 恍似云中世界。 竹窗下 , 惟有蝉吟鹊噪 , 方知静里乾坤。

【注】文中有隐者的清醒与狷狂者的高洁,更宿命地带有了乱世之中的感伤和绝望。其实清净之地,也不清净哪!

48⊙兴到忻然往 歌残倏尔旋
杏花疏雨 , 杨柳轻风 , 兴到忻然独往 村落浮烟 , 沙汀印月 , 歌残倏尔言旋。

【注】一种自在的意境。也有一种悲凉的呐喊。

49⊙空不碍物物不碍空 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空不碍物 , 物不碍空 , 五浊恶 , 总是菩提 无心于事 , 无事于心 , 四威仪 , 浑皆般若

【注】  你看痛哭流涕的送别人,会莫名其妙,会影响你自己的情绪,自己有时会大惑不解,难以理喻。多数时候,自己也全然不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人会“对境生心”。
    当你修炼到“空不碍物 , 物不碍空 ”的境界,外面的环境就不会影响到你。那些烦恼就变成了菩提。能达到“无心于事 , 无事于心”的地步,你就有佛祖的福相,(一)行如风  (二)立如松。 (三)坐如钟。 (四)卧如弓。

      “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这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华严境界,是证得了“空有”的境界。
    是讲我们做事,做而无做,无做而做。于事不被诱惑,无妄想分别执着,心中清净无染;事对自己的清净心丝毫没有染着,做事,心中不留一点痕迹。遇顺境,心里不起贪念,不喜不乐;遇逆境,不起嗔恚,不怒不恐;遇表扬赞叹,不骄不慢;遇批评诽谤,不憎恨。心中始终如如不动,清净无染。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心中始终平等如一,决不因人的高低贵贱,男女胖瘦而有所分别。于事决不分别执着于己是否有利,只要于他有利,无论大小无论难易,都努力为之,虽为之,心里决无“为”之相,决无“为”之度量,不留“为”之痕迹,决不患得患失。于一切事决无目的,决无条件,不求回报。心中“无事”,无事之“相”,寂静如水,不起波澜。证得这样的境界,就可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南无阿弥陀佛有如此见地,实为难得!随喜赞叹!
    达到这一步,恭喜你脱离六道轮回苦海。(佛教理论)

50⊙真才才而不鬼 大仙仙而不顽
修命而性宗弗彻 , 止作顽仙 修性而命宝不完 , 终为才鬼。故真才才而不鬼 , 大仙仙而不顽。

【注】道家性命双修。道家修道理论,不熟,见谅!

51⊙鬼神手眼俱无 至人情意都泯
鬼神手眼俱无 , 故能握造化之机关 , 而指视即为祸福 。至人情意都泯 , 故能识鬼神之情状 , 而呼吸尽是风霆。

【注】风霆 【解释】: 1.狂风和暴雷。 2.比喻威势。
   通身是手眼,这才是禅的真意,那须仅止于只手之声?十方世界根本就与自我没有分别,如果你通身都是手眼,鬼神也会绕着你走。你就不惧鬼神。
   至人(圣人、禅者)就是对于情识无分别,断绝妄想(妄想产鬼神),所以能辨出什么是鬼神。而在每一刻都具有威势。

52⊙过如日月之食 复见天地之心

过也如日月之食 , 年年两炬慧灯 复其见天地之心 , 夜夜三杯玄酒

【注】清龚自珍《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不知风相,那知地水火相。”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①:过也,人皆见之;更也②,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他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们都仰望着他。”
   人都会犯错。错了怎么办?改!改错是人的高贵品性,令人景仰。但这不是人人都可达到的境界,所以子贡的话永远有很强的警示与鞭策意义。
   

53⊙浑沌凿破终须补 人我移来须移去
浑沌窍 , 暌忽一朝凿破 , 还须令暌忽补完 人我山 , 众生蓦地移来 , 且着落众生伐去。

【注】讲“顿悟”。顿悟后还得回护。五蕴山(人我山 );五蕴山(人我山 )众生蓦地过来,结果众生又失望而去。这就是佛教玄之又玄之处。禅就要讲究顿悟。

54.⊙盗小盗成大盗 贼内贼防外贼
小盗者大盗之资 , 故盗小盗成大盗 , 而后三盗既宜 内贼者外贼之因 , 故贼内贼防外贼 , 而后六贼不起。

【注】六贼;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相对应的
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
在这六根和六尘中产生妄想分别执着了,就变成六贼了。

55.⊙柳絮不沾泥 机轮不辗地
挥如意滚滚天花乱坠 , 絮不沾泥 据蒲鞯轧轧河车逆行 , 轮不展地

【注】如赵令畴在《侯鲭录》卷三中记载:苏轼在徐州时,参寥从杭州来拜访苏轼。苏轼为试探参寥修行的境界,在酒席之上,让一个妓女向参寥求诗,参寥当时口占一绝说:
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这是说自已的禅定功夫已经能够不为任何外界的美色所动,正如粘上泥的柳絮不会再随风颠狂了。据说.苏轼听到参寥这首诗后大喜。说:“我曾经看到柳絮落在泥中,觉得这可以作为诗料.没想到先被这老僧说出来了。”唐代诗僧皎然《答李季兰》诗说:“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竞不起,还捧旧花归。”参寥此诗与皎然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56.⊙本体即是工夫 工夫即是本体(阳明心学理论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本体即是工夫大泽焚而不能热 , 河汉冻而不能寒 , 疾雷破山烈风振海而不能惊 , 工夫即是本体。

【注】   所谓本体上说工夫,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便可视为对先验本体的确认,就此而言,王阳明显然并没有超出思辨哲学的视域。然而,王阳明同时又肯定了本体与工夫关系中的另一面,即工夫上说本体,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如前所述,无心俱是实,意味着本体并不是一种既成的存在,由此进一步加以推论,便可能偏离对超验本体的承诺。事实上,当王阳明强调由工夫看本体则有心是幻时,便已表现出对超验本体的某种疏远。从王阳明的以下论述中,我们可以更具体的看到这一点:“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嗅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下》,《全集》第108 页)此所谓心无体,可以看作是有心是幻,无心是实的一个注脚。质言之,本体并非超然于意识的现实作用过程(感应之是非),离却工夫,亦无现实之本体

57.⊙虚而实者天 实而虚者地
虚而实者天乎 , 故以实投地之虚 , 而往来不息 实而虚者地乎 , 故以虚受天之实 , 而生化无端 阳而阴者日乎 , 故能独照而不能纳形 阴而阳者月乎 , 故能纳形而不能独照。

【注】   有很多人认为色是质碍和现象,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样认知就大悖不二法门了。其实万生万物都是由空里来,又融到空的母体里去的。
   在信心铭中,三祖老早就说了: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能够产生认知,能够产生作为,是因为有客观假象存在;没有假象的存在,表层意识的分别心就没有办法形成,全体是真心独照;这是 “能由境能” 。
  什么是 “境由能境” 呢?客观的假有,藉表层意识的分别认知而显现,如果没有分别取相的认知,客观的假相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实体。什么是表层意识?这是我们由 “无明” 生“见取 ”,而形成的一种能够感知、分别外在事物的意识。
  人们的脑子里所装的一切知识、常识,都是透过六根的 “见取” 而获得的,其实质也不过是六尘的堆积而已,因为这些都是原本不有的。真实的必是原本的,而且最初的就是最后的。
  水结成冰,谁能说冰是永恒的?如果说水与冰是不二的话,色与空亦复如是。

    虚对应“空”,实对应“色”。色空不二,就是一个东西,互相转化。所以虚而实者天 实而虚者地

  
58.⊙五夜清霜收拾尽 三春丽日放开来
五夜清霜收拾尽 , 许多生意 三春丽日放开来 , 无限杀机。

【注】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此为人事的炎凉。细雨偏三月,无人又一年,五夜清霜收拾尽,许多生意,叶散之时,顿晓欢聚三春丽日放开来,无限杀机,花谢之间,悟得青春,乃人事以外,世间的沧桑。风华散尽,独留空叹。

   贾平凹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时光老了又老,岁月无边飘渺,人生的魂落,是时光短促和岁月悲苦的交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间几多沧桑,不过性之入魔、心之移情罢了。
 
  人生到底该多担心,还是不必担心,真是让人很担心。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担心奈何,不担心又奈何。杏花疏雨,杨柳轻风,岂止好风景,村落浮烟,沙汀印月,更是好心情;空不碍物,物不碍空,岂止好界域,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更是好梦乡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此乃志芝禅师的释然无为;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此乃白居易的恬然自如;
   花底填词,香边制曲,醉后作草,狂来放歌”,此乃朱锡绶的坦然面对;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此乃泰戈尔的淡然守候。


59.⊙鸿宝一编风霜句 竹实数斛鸾凤音
枕中鸿宝一编 , 应自有风霜之句 室中竹实数斛 , 定知作鸾凤之音。

【注】“鸿宝”起源于尧舜之时,后经夏商周,盛行于春秋,成书于西汉,由淮南王—刘安整理民间资料成书《鸿烈》,其中中篇八卷为《鸿宝》,此事于《汉书—淮南王传》中有记载。“鸿宝”为中华道家延年益寿养身之根本,早于道教1200年成书。当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最爱吹箫,结果嫁给了擅长吹箫的萧史,能用箫吹出鸾凤之音。数年之后,有彩凤、赤龙闻箫飞来,弄玉和萧史各乘龙凤成仙而去。

60⊙女殆其然哉 吾无隐乎尔
洞庭野惊奏咸池大乐 , 女殆其然哉 木樨花散作满院秋香 , 吾无隐乎尔

【注】至乐是 与天地万物 , 阴阳四时 , 人伦自然相互呼应 , 相互转化的 。 当中变化无常 “其卒无尾 ,其始无首 “。
    庄子认为欣赏音乐的最高心理境界就是 “天人合一” 。他在 《庄子? 天运篇》 写道 :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 “帝张 : 《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 吾 始闻之惧 ,复闻之怠 , 卒闻之而惑 。荡荡默默 , 乃不自得 。 ” 帝曰 “女殆其然哉 ! 吾奏之以人。。。。 
   吾无隐乎尔?”,就是诸位认为我有什么隐瞒的吗?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_
   【译】诸位认为我有什么隐瞒的吗?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可以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

61⊙因天时兴地利 损有余补不足
因天时兴地利 , 是农圃之参赞 损有余补不足 , 即商贾之裁成。倘其日用而知 , 其去圣人岂远。

【注】参赞一词来自于儒家经典《中庸》中之概念“参赞化育”,指人于天地自然间的参与和调节作用。
    古代重农业,轻商贾。

62⊙有心为尘迹 无心为真纯
感有心 , 而咸则无心之感也。徙有言 , 而咸则无言之徙也 悦有心 , 而兑则无心之悦也说有言 , 而兑则无言之说也。盖举意举口 , 即属后天。可议可思 , 直为尘迹。

【注】有心为尘迹 无心为真纯。王阳明的“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我们意念一动就有善有恶,哪怕你是个善念,善念未必就是善,善念说不定做坏事呢?有些人一辈子发善心,就像有些痴心父母,溺爱子女,是不是善心呢?是一片善心,结果把娃儿惯坏了。所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说不清楚的。
   
   善恶,说不清楚的。我们在谈性命,在谈道德,那么性,首先就是命者性也。命是从哪儿来的?命是从性来的啊!为什么盐巴和白糖是区别的?因为盐巴是咸的,白糖是甜的。为什么把它们区分开呢?味嘛!它们的性能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对不对呢?为什么是男人、女人?怎样区分开来呢?男人的生理结构不同,女人的生理结构不同。好人、坏人怎么区分?好人有什么什么,坏人又是什么什么,他们性的结构不同。这个人命好,那个人命坏,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好,为什么会坏呢?对不对呢?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当你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端公学跳神。所以说一个人的性,决定了自己在人世之间善善恶恶的选择。心胸开阔的人有心胸开阔人的人事关系,善人有善人的朋友,恶人有恶的朋友;君子与君子打交道,小人与小人打交道;君子有君子的命运轨迹,小人有小人的命运轨迹;君子有君子的取舍,小人有小人的取舍。当然,这些聪明的、贤达的人,他们有他们的取舍;愚蠢的人、恶劣的人,他们有他们的取舍。取舍连成一条线,今天、明天、今年、明年连成一条线就是命运!那个就是命运,没得说的!

63⊙转亢龙为元首 罢野战为永贞
上九上六者 , 老阴老阳之极数 用九用六者 , 返老为少之神功。故能转亢龙而为元首 , 罢野战而为永贞

【注】周易。易经的乾卦第六爻「亢龙有悔」应是朋友们熟悉的语汇,意指凡事盛极则衰、动而有悔。

64⊙天仙才子数庄周 才子天仙推李白
天仙才子 , 万古庄周。才子天仙 , 千秋李白。风流放诞 , 苏子瞻艺海英英。放诞风流 , 王实甫词林楚楚。

【注】庄周,李白、苏东坡以及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同志。狂禅人物从徐渭、袁中道、冯梦龙、李贽,到金圣叹无一不喜欢《西厢记》。

65⊙草莽臣早输国课 烟霞主日远俗情
为市井草莽之臣 , 蚤输国课 作泉石烟霞之主 , 日远俗情。

【注】隐士情怀

66⊙既修而悟 既悟而修
既修而悟 , 悟也豁焉。既悟而修 , 修也安焉。大修大证 , 悟在其中矣。大彻大悟 , 修在其中矣。

【注】修行之要点。禅师故事多,或浅显,或深奥,清茗一盏,似乎有所指,心香一瓣,点化如点穴,顿悟往往趣味之中。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寓清于浊,以屈为伸,有时三言两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有时干脆不说话,于举手投足间,默契相应,即悟道也。既修而悟,悟也豁焉,既悟而修,修也安焉,大修大证,悟在其中矣,大彻大悟,修在其中矣。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一位禅师。某日,有位学者前来问禅,他只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学者见茶水不息溢出杯外,不再沉默:“已经满出来的了,不要再倒了!”“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67⊙喜悦快乐不愠 体证境界不同
悦者独修独证之真机乎 , 乐者共修共证之真趣乎 , 不愠者常悦常乐之真境乎。

【注】体证境界不同

68⊙性体如如妖魔绝 鼻端栩栩鄙吝销
性体如如 , 上无覆 , 下无基 , 在在妖魔屏绝 鼻端栩栩 , 水不寒 , 火不热 , 人人鄙吝销融。

【注】心的本来面目,是如如不动的本体,无相,无所作。但是,从作用上讲,就是诸法的实相。体、相、用,这三个,涵盖了一切诸法的真实相。体,就是无我的本体。一切万物,诸行无常,诸法皆为无我。
   鄙吝有如下含义:1.形容心胸狭窄。2. 过分爱惜钱财。3.庸俗,鄙俗。
   这条讲心的本体, 如如不动。
   “鼻端栩栩然”五字,不知何处落想。细心体会,微乎其微,庄子《大宗师》所谓“其息深深”,关尹子所谓“纯气之守”,正与此间语妙相符也。
  修道之人必看庄子《大宗师》!

69⊙喜人善饮酒中奇趣 忌人能诗词客对头
不善饮而喜人善饮 , 苏长公深得酒仙三昧 虽得诗而忌人能诗 , 隋炀帝徒为词客修罗。

【注】文人饮酒则以讲究饮洒的礼节和情趣而彰显其酒文化的魅力。在晚明文人看来,  “饮酒不可认真,认真则大醉,大醉则神魂昏乱,在<书》为‘沉湎’,在《诗》为.童羧.,在《礼》为‘豢豕’:在《史》为‘狂药’。何如但取半酣,与风月为侣。”  (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素》)最佳的饮酒状态当如“非醉非醒”,即如陈继儒<酒颠小序》中所描写的

大约太醉近昏,太醒近散。非醉非醒,如憨婴儿;胸中浩浩,如太空无纤云、万里无寸車、华胥无国、混沌无谱,梦、觉半,颠、不颠亦半,此真洒徒也。

  此种状态被文人描绘成为一种艺术境界。

   无论茶,还是酒,在中国人看来, 都不只是一种饮料,它与人的性情、人品、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人格理想联系在了一起,只不过,茶与酒的不同之处在于:茶尚清,酒尚烈,如陈继儒所说:  

 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酒故道广,茶亦德素.”((小窗幽记,卷五(素》)

   禅宗那种“随缘    赴感”,“即境示人”.于日常生活中平凡普通的现量境地而得悟“道”的精神,与文学创作那种“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于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景物而得悟审美之境界” 的精神是相通的。

70⊙感应有逾桴鼓 轮回不爽毫芒
阳为不善者 , 不必尽罹官刑 , 感应有逾桴鼓 阴为不善者 , 不独尽归冥府 , 轮回不爽毫芒。

【注】宋罗泌《路史·后纪三·炎帝》:“教化兴行,应如桴鼓。”桴鼓相应-桴鼓相应,比喻相互应和,配合得很紧密。语出《汉书·李寻传》:“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做人,为公,应仁政,为私,应该考虑报应。(这本书古代是给做官的读书人看的

71。⊙玄宗有寓言 儒风多慧日
炼五石 , 断鳌足 , 聚芦灰 , 本玄宗之寓言 辨商羊 , 识萍实 , 契坟羊 , 乃儒风之慧日。

【注】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来自唐玄宗所做的寓言。商羊-古代神兽之一. 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汉 刘向 《说苑·辨物》:“ 楚昭王 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於舟中。 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 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后遂以“萍实”谓甘美的水果。坟羊典故释义古谓土中所生之怪。

72⊙秋在清凉台上 春生安乐窝中
热不可除而热恼可除 , 秋在清凉台上 穷不可遣而穷愁可遣 , 春生安乐窝中

【注】热不能去除。除心之热,除热带来的烦恼可以去除,这样就如代在秋天凉台上一样。贫穷赶不走,但是贫穷带来的忧愁可以赶走,就如身在春天的安乐窝一样(安在当下)。
   除心不除境。

73.⊙持心以养气 养气以持心
不淫不屈不移 , 持心所以养气 勿正勿忘勿助 , 养气亦以持心。

【注】孟子之养“浩然正气”。



74.⊙拥万卷列百城 结双趺空万有
竹几当窗 , 拥万卷 , 列百城 , 南面王不与易此 蒲团藉地 , 结双趺 , 空万有 , 西方圣立证于兹。

【注】成熟的另一标志,是低落时守住执念,孤独时学会阅读。
   林语堂说:“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林先生的这句话,让人想到了无个人嗜好者,一旦赋闲在家,失落无着、手足无措,遂烦闷成性,抑郁成病。有书可读,有暇得读,一旦成为家常饭,虽素不比饭店,却能淡中寻得滋味。读书可以医俗,作诗可以遣怀,遣怀者不只在作诗,登高赋抑或不赋,临池书抑或不书,抚琴鼓抑或不鼓,对弈着抑或不着,皆可遣怀也。但医俗,惟读书可除褪之。

    陈继儒《小窗幽记》称之为:“人生一世有三乐:开卷读书,闭门修禅,一语济世。士君子贫不能济物,遇人迷障处,出一言点化之,亦为济世济人。”

75⊙白云森天外 明月满楼中
白云森天外 , 美人正自可思 明月满楼中 , 老子兴复不浅。

【注】白云天外美人之思,明月满楼老子兴浓。

76⊙杜甫大海回波 王维澄潭浸月
杜少陵大海回波 , 无妨污垢 王摩诘澄潭浸月 , 妙在渊 *;  。

【注】赞扬杜甫、王维。

77⊙抗主谁能如四皓 镇定何人比谢安
绮里辈或疑伪设 , 乃抗言于轻士善骂之主 , 谁能则之 ? 太傅公即自矫情 , 而咏讽于伏甲贶宾之席 , 不可及也。

【注】商山四皓四个老头,四个隐士。谢安镇定之举源于修行。

78⊙烟霞五色足资粮 花鸟四时供啸咏
湖海上浮家泛宅 , 烟霞五色足资粮 乾坤内狂客逸人 , 花鸟四时供啸咏。

【注】隐士、狂客。

79⊙高以下为基 浊者清之路
良农擅百亩之饶 , 首资粪壤。达士竟半生之业 , 先聚法财。故高以下为基 , 浊者清之路

【注】修行也是需要经济基础的。

80⊙万物出入于机 众人生死于利
万物出于机 , 入于机 众人生于利 , 死于利。

【注】庄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这里“机”的意思是自然,意思是万物都出于自然,又入于自然。

⊙善理财者 如运水火
善理财者如运水火焉。身在水火之外 , 斯收既济之功 身在水火之中 , 则有焚溺之患。

【注】对于钱财,适可而止。

   晚明禅学之风盛行,如公安派组织的金粟社、续白莲社、海阳社等皆与禅学有关.金粟社为沙门与宰官居士组成的群体,苏云浦、僧雪照为主持者,袁中道为寓主,  《金粟社疏》载:  “金粟社者,予沙头别业也。……云涌居小龙湖,不数来沙头,意又不欲虚此园也,乃延僧雪照卓锡其中。……遂相与定为社,以招致静侣.无问沙门及宰官居士,有真心办道,愿入社者,即列入名册,俱以入社早晚为次序.……但得十余人,屏去尘劳,共来聚首.参禅者参禅,念佛者念佛,则兰若不虚设,而法堂无蔓草矣.”明代书院之多也是心学崛起的结果,书院在地域分布及活动方式上与文人结社有一致的地方:书院最为集中的江西、湖广、浙江、广东、福建诸省,也是文人结社较为多见的地区。


    张岱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琅嬝文集》卷四,  (五异人传》).

   文人在交往中也摒弃了以往的文人形象的束缚,恣情任性,聚众游乐.毫无顾忌.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核心是人欲的肯定和个性的张扬,“回到实在的个体血肉.回到感性世俗的男女性爱,在这基础上,来生发出个性的独立、性情的张扬.即由身体的自由和解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而口益越出、疏远、背离甚至违反‘以乐节乐’的礼乐传统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美学。

   屠隆就经常招友,他的书信中就有七夕招冯开之书、屠隆招友泛月书,屠隆招沈萁仲泛月书、屠隆招孙以德泛月书、屠隆招友饮雪书等.表明士人频繁宴集的情形。此种宴饮之风虽然有奢侈之嫌,却是当时士人社会交往生活的重要媒介,士人们通过宴请宾客既表现了自己的豪上之气,同时获得了士林的赞赏而扬名,拓宽了交际的范围。



附 录
偶谭自序
李生掩关山中 , 阒然无偶。既戒绮语 , 绝笔长篇。兴到辄成小诗 , 附以偶然之语 , 亦云无过三行。盖习气难除 , 聊用自宽耳。如其驴技长鸣 , 即犯虎溪严律。豫章李鼎长卿识。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注】李鼎同学也试图融合儒、道、释三教之言。
   豫章:江西南昌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学习《识仁篇》(上篇)
学修 | 戒淫
大学精读:《大学》精义
《偶谭》〔明〕李鼎
《偶谭》[明]李鼎
偶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