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竹枝词中的福州台江商业风情

 竹枝词起源于唐宋时代,以记述地方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竹枝词数量巨大,且反映的地域范围广泛、写实色彩愈加浓厚。福州竹枝词的留存颇多。清末民初就有地方佚名文人辑有《闽竹枝词》抄本一册,收录了包括台湾岛在内的竹枝词一百余首,以福州竹枝词居多。建国初期,福州乡土史家郑丽生先生收集了福州历代竹枝词二百余二十四首,于1962年形成了《福州竹枝词》手抄本一册。福建文史研究馆林家钟先生在前人词集的基础之上,结合个人搜集整理,出版了《明清福州竹枝词》(福州市鼓楼股地方志编委会内部发行本,1995年)一书,内含竹枝词近五百首并介绍了词作者的基本信息。但不足的是,该书删去了若干诗注,而其对于今人理解竹枝词的含义是必要的。以上三种皆收藏于福建省图书馆。此后出版的《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和《历代竹枝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南京图书馆藏《福建竹枝词》清代抄本一册也收录了一些稀见福州竹枝词,皆起到了补益的作用。粗略统计,明清时代各地文人描述福州的竹枝词总数当在五百首以上,其中有不少涉及清代台江两岸的商业风情,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闽江流域商业史。

一、台江的主要商业

闽江自西北向东南穿入福州地区,以南台岛为分界,分为两支,北港称为台江,南港为乌龙江。福州城并不临江,由于闽江上下游及海上物资流通的需要,台江两岸形成了重要的城外商业区域,如清人所言:“南台距省十五里,华夷杂沓,商贾辐辏,最为闽省繁富之地”。(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298页)长期以来,福州传统城市发展呈现出城、台并立的局面,台江两岸成为整个闽江流域商业中心。而在竹枝词中,描述最多的当属鱼、果、米、茶四种商品。

由于滨江靠海,福州渔业发达,“海滨人半捕鱼虾,三月腥风绕水涯”。(刘萃奎:《福州竹枝词》)因此,鱼市成为台江两岸极为重要的商业,其中又以中亭街一带鱼行最为集中,道光时举人王廷俊对此就有细致的描写:“中亭一路腥风满,水芒鞋人卖鱼”、“潮船到后正斜阳,压担横山赶市忙。一带中亭街闹甚,钱分铜铁价低昂”。傍晚时分,捕鱼归来的渔民纷纷将向鱼行低价兜售鲥鱼、横山鱼等,形成晚市,正所谓“晚市船归渔港闹,半肩斜日卖鲥鱼”。(杨庆琛:《福州竹枝词》)而南台早市的规模也不小。“晓起鱼虾腥满市,帆樯无数泊南台”。(李兆龄:《福州竹枝词》)又如,“渚云片片转渔帆,海错谁嗔口腹贪。蚤起腥风吹入市,蚌蠃蟳蚬满筐担”。(杭世骏:《福州竹枝词》)文人往往注意到市场的腥味浓重,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鲜数量庞大与鱼市的兴盛。

鱼市之中,以鲥鱼最受欢迎。其集中上市时间在每年的四月初,略早于闽中另一特产荔枝,因而二者常常被相提并论:“荔枝未熟卖鲥鱼,压担霜痕四月初”(王式金:《福州竹枝词》);“鲥鱼石首江瑶柱,风味于今正及时。转瞬又将佳果荐,枫亭荔子正垂垂”(曾尔瀚:《福州竹枝词》)。鲥鱼、荔枝味道鲜美,往往令人回味不穷。光绪举人林崧祁便将鲥鱼作为一道地方美味:“鲥鱼新上晓葱香,苦索楂梨带醉尝”。(林崧祁:《台江竹枝词》)而建宁人张绅对福州荔枝念念不忘,写下了如此的词句:“玉体红襦绝可怜,荔支端得果中仙。布帆每起扁舟兴,为尔心思渴五年”。(张绅:《杂忆福州》)福州市场上的荔枝以兴化府(今莆田市)最为质量上乘,特别是“小丁香”一种,核小肉多,口味极佳。王式金就记录了夏季兴化荔枝上市的场景:“罗衫蒲扇晓乘凉,兴化荔支入市忙。陈紫宋香皆异品,大家核拣小丁香”。

不仅荔枝,台江的水果市场影响颇大,来源多样,有福州郊外的橘子:“橘洲税户籍皆除,种橘千株胜治畲。昨夜江船至都市,火珠百斛耀晨墟”;(陈登龙:《闽中橘枝词》)莆田、闽南等“下路”一带的柑橘、柚子,“香柑文旦与仁裁,道是新从下路来”。(李兆龄:《福州竹枝词》)随着清代台湾岛移民垦殖的不断深入,当地的水果也源源不断地销往大陆。有竹枝词称:“绿皮脆薄护丹砂,异样香甜冷浸牙。好与荔支同醒酒,台湾舶到送秋瓜”。(许遇:《家山杂忆》)至于桂圆(龙眼)、橄榄、槟榔等热带、亚热带水果也是数量不菲:“橄榄青青满把鲜,槟榔蒌叶动相牵。何如侬缚新龙眼,一束匀圆抵一钱”。(杭世骏:《福州竹枝词》)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福州平原是福建第二大平原,然而粮食依旧仰仗外来供应。福州“产米极少,向资溪、海转运”。(光绪《闽县乡土志·商务》)稻米有两大来源,闽江上游而来的稻米称作“溪米”,此外便是经海路而来的广东、台湾等地的“海米”,这些稻米皆以台江为集散地。道光时的一位福州举人就以“闻道上溪新米到,台湾又运万船来”(刘萃奎:《福州竹枝词》)极为精炼地概括了福州粮食来源的主要方向。稻米有赖于外来供应,天年丰歉、价格贵贱与上市早晚皆关系到福州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见说今年溪米贱,大官特地放元宵”。(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米价低昂,普通百姓的粮食需求得以满足,地方官也会为之欢欣鼓舞。福州当地还形成了以瓜果验证稻米丰歉的“珠红米,菜瓜船”的风俗,近人郑丽生在《福州风土诗》中就有记录:“试从瓜果验天年,丰歉相传卜后先。勿使岭南船等米,但教洲北米盈船”。福州民俗称杨梅为“珠红”,或作“初红”、黄瓜为“菜瓜”,以此二物登市之先后,确定年岁丰歉。以珠红为米,菜瓜为船。珠红先上市,则为丰年,曰“米等船”;菜瓜先登市,则为歉岁,曰“船等米”。

南台茶叶贸易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国际市场的需求。鸦片战争之后,福州一度成为全国三大茶市之一。据1880年《申报》的记载:“福州之南台地方,为省会精华之区,洋行茶行,密如栉比。其买办多广东人,自道咸以来,操是术者,皆起家巨万”。竹枝词对此亦有描述:“龙风团成色色齐,抽厘抽税及东西。年年成数分明在,定额如何不肯题”。注曰:“闽中茶叶自抽税以来每年数十万。即如十年省茶税局均收银二十七万两零,茶厘局均收银十七万两零,各县起运税又约银五万余两;另每银百两收耗银十二两,约银五万余两。厦门、安溪等处不下数万两,总共约计银五十余万两。屡经部催定额,不知何以置之不理”。(谢章铤:《赌棋山庄稿本·闽省近事竹枝词钞并题词》)。晚清茶商阔绰豪侈,身家巨万。“万盏波灯宴清夜,豪华知是卖茶商”(叶在琦:《冶城端午竹枝词》)说的便是端午之夜,茶商泛舟闽江,尽显其不同凡响的一面。不过,茶商多为广东籍,由其负责向洋行打交道。春季是采茶时节,此时由于货源充足,茶价低廉。是故,蒋仁不由感叹道:“茶市台江春渐迟,相思岭上采茶时。年年茶价贱如土,日日买茶卖与谁”?(蒋仁:《闽中竹枝词》)同时,广东茶行在上市之际,多雇用本地贫妇挑拣茶叶,每日数以百计。王廷俊笔下就有如此场景:“三月春风卖乳花,广东市栈闹繁华。三三两两贫家妇,大半生涯是拣茶”。(王廷俊:《台江竹枝词》)

以鱼、果、米、茶四种商品为代表,可以反映出闽江流域多山、通海,山林经济与海洋经济并重的特点。同时,作为市面的主要流通商品,也可以展现福州台江两岸山海联动、服务城市消费与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商业枢纽之地位。

二、台江的商业文化

在文人的吟咏之间,万寿桥、台江水都是台江商港的重要地理意象,无论桥头、江岸,既是商铺林立,又是伤离别之所。晚清英国传教士就提到:“长桥上摆满铺子,狭窄的通道常常挤满了匆匆的行人”。([英]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263页)店家提醒顾客再度光临也是以大桥为坐落标记:“冰盘沉李共浮瓜,劝客殷勤坐喫茶。他日来时须记取,石桥南畔第三家”。而“无情最是台江水,一出茭门便不还”、(郑琮:《南台竹枝词》)“南台街上人往来,南台江边船欲开。主人劝客何须急,且酌莲丝满满盃”(张绅:《福州竹枝词》)等皆是描述台江送别之景。漳州人郑开禧更是将台江比作榕城福州最让人勾起相思之情的地方,留下了饱含思念之情的词句:“试向风前唱竹枝,榕城何处最相思。城南十里台江路,断尽客肠知不知”;“送客江头酒一樽,尚书庙口日黄昏。莫嫌残酒污襟上,留取他年认旧痕”。(郑开禧:《南台竹枝词》)作为重要的商务口岸,台江一带外出经商之人众多,五方杂处,社会流动性较大,故而产生众多以大桥、江水为背景的送别词。

由于台江一带商贾聚居,攀比奢华之风极盛,即便是渔民之家也不免受到影响。“儿郎三五斗豪华,貂帽重裘暗自夸。昨夜阿爷赶鱼市,芒鞋水裤日初斜”。(谢道承:《南台竹枝词》)而青楼风情也随着商业发展而逐渐出现。“沿江暖日莺花市,比屋春风燕子楼。恍似秦淮佳丽地,板桥烟景柳丝柔”(杨洲:《台江竹枝词》)、“台江小妓鬓堆鸦,水里生涯花里家。错入秦淮携酒处,画船微雨听琵琶”(陶元藻:《榕城竹枝词》)和“家家红粉门新妆,水面风来水亦香。向时但说秦淮好,不道温柔是此乡”((郑琮:《南台竹枝词》)说的就是台江的风貌宛如秦淮河畔,墙花路柳,青楼风月皆在其间。

不过,台江的青楼风情并不是一直存在的。乾隆时,陈登龙就提及:“三十年前事改张,一时风景异寻常。换却船艇为画舫,变将茅屋作新房”。自注曰:“往时台江渔妇,供客载而已。即有冶游者,不过商贾平民而已。今则推而广之矣”。以乾隆朝为界,此后台江奢靡风气开始盛行,无论是何种身份之人,皆以此作为寻欢作乐之处。《闽杂记》亦云:“南台有一种船,其蓬以板为之,前后有门,左右有窗,中有床榻几案,妙妓三五,随之应客,第往返于洪塘、水口间,名曰躺船,凡迎送官吏及富商大贾皆雇之。红灯绿酒,脆竹青丝,选梦征歌,销魂荡魄,不啻粤之绿蓬,浙之红亭也”。

这里提到的渔妇,主要是水上贱民阶层“疍民”妇女,福州俗称“曲蹄婆”、“舸里婆”。闽江之上,商船往来如织,而曲蹄婆亦摇船招揽生意,“闽江儿女船为家,侑酒陪人动琵琶”;(刘家谋:《福州西湖竹枝词》);“走妓南词足侑觞,打钱步步协官商。一声道谢匆匆去,又过邻舟唱爱郎”(叶大畲:《台江夜泛竹枝词》);“三更水面小船过,知是排中舸里婆。绝好满江风定后,扣舷齐唱到春歌”。(林枢:《南台竹枝词》)这样,水上边缘人群成为台江“秦淮风月”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融入到这个商业社会之中。

三、与会城、洪塘的比较

台江两岸形成的浓郁商业文化,逐渐与福州会城、城西洪塘产生较大差异,竹枝词中留下了不少记录。

逢年过节,南台的迎神赛会总是比福州会城热闹许多。“迎神赛社各纷纷,火炮笙歌声遏云”,诗注曰:“南台神庙之盛,过于会城”。(吴玉龙:《南台上元夜竹枝词》)城台妇女的日常衣着也大为迥异。“金貂素足本风流,家住南台十锦楼。欲笑城中诸女伴,弓鞋月影画苏州”。注曰:“城外皆素足,城中缠足学苏妆”。(许所望:《福州竹枝词》)由于工商业发达,台江两岸妇女也纷纷参与其中,而不受裹足的约束。城内多为达官贵人千金,较多保留了缠足之习,台江妇女往往嗤笑其裹足之笨拙。直至清末,城内妇女缠足习俗仍被西方传教士所关注,积极劝导她们:“天足条规出外夷,晤来巾帼竟须眉。席中更有西方美,坐近香肌意也移”。词注曰:“西洋天足会劝中国妇女后勿缠足。有女教士出须者偕麻翻译与其妹到局释会设筵,叹之”。(叶新第:《福建竹枝词·女谒》)由于港口贸易、临水而居,凡遇洪水季节,南台房屋店铺往往毁于一旦,则为城内居民所讥笑:“人家最笑临河宅,溪水如云上岸来”。(刘萃奎:《福州竹枝词》)这些都反映了福州城市功能出现城、台分异后,相应的文化差异。

由于人数众多,南台形成了专门的娼妓墓地:“青楼少妇趁清明,步步盐仓山下行。怨人东风芳草绿,琵琶凄断杜鹃声”。注曰:“洲边青楼妓女多葬黄柏山,每岁清明群妓于此上塚,哭声凄恻”。(王廷俊:《台江竹枝词》)黄柏岭在南台岛仓前山西侧,为妓女墓地集中地。与之对应的是,福州城北五凤山为巨家豪族的坟茔:“长街西北凤凰堆,采绢悬门店子开。过午儿童看锣鼓,人家浇墓出城回”。(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城、台差异又一次明显地体现出来。

除了台江商业尤其繁荣之外,福州城西洪塘镇的商业气息也颇为浓厚。该镇位于台江上游,有洪山桥与福州城相通,水陆交通便捷,诚所谓“洪山桥上卧虹霓,桥下千帆落影齐。争道洪塘来去便,使君桥似白苏堤”。(孟超然:《福州竹枝词》)在文人意象之中,熙熙攘攘的洪山桥与著名的西湖苏堤相类似。由于陆路通往省城、水路连接闽江上游和台江,洪塘的商品流通范围也较为广泛。向东进入福州城西门,向城内供应蛏、蛤、蚬等水产品,据说风味不亚于海鲜:“春蚬淘沙清复清,绿荷里饭进西城。长蛏赤蛤轮风味,海味由来浪得名”。当地的水产生意还有晚市:“尽说年时喧晚市,卖鲜灯火照江红”。(谢道承:《洪塘竹枝词》)洪塘还是福州本土生产荔枝、福桔等向外贩运的一个重要据点,“白皮荔贡却闽中,满载独装福桔红”。(林扬祖:《洪江竹枝词》)外来的商品,如漳州的橘饼,也有部分直销于此:“漳南饴蜜十分调,红玉千槌向齿消”。(陈寿祺:《洪塘桔枝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晚清台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商务日渐兴盛,洪塘的商业地位相应地不断降低。道光年间的《洪塘小志》就记载了这样的变迁:“昔时,洪塘有安仁溪、大箬、闽清、大穆、源口、白沙各处船只转运上郡外省诸货,停泊洪江,商贾辐辏,贸易繁盛,俨然一商港也。今各处船只,直往台江,而洪塘景物为之一变”。洪塘长距离贸易的商务功能为台江所取代,商业影响力降低。因此,在晚清时人的眼中,洪塘的商业繁华程度是远不及台江的,在年节活动之时便表现得尤为明显,“漫唱月光竹枝曲,台江艳冶过洪塘”。(叶在琦:《冶城端午竹枝词》)

通过上述商业文化的初步对比,我们便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江两岸乃是福州乃至全省商业中心的地位。

四、结语

以诗证史是我国史学界的传统,吟咏风土习俗的竹枝词自然是观察传统社会文化的绝佳史料。作为描述清代福州商业文化的竹枝词,不但是作者抒发个人情感和认识的一种方式,也为我们了解当时商业现象提供了诸多文本记录。竹枝词作者身份各异,既有本土文人,更有异乡士绅、官宦,他们的立场和视角各异,却折射出传统福州商业文化的斑驳图景。

 

刊于:《福建史志》2012年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过中亭街
老福州都不一定知道的15个关于福州的真相!你知道几个?
福州城市发展(二)
明末清初古“南台十景”丨别记闽都系列
最早发现,1910年福州绝版老照片,榕城如水墨画般的美丽
从地名看福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