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解《茶经》之五之煮·育华、沫餑、分饮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沸時先舀出一瓢水來備用。 然後以竹攪水讓水在釜中形成漩渦,後面的“則”是茶則,前面省略一個“以”字,因為是順“以竹筴”的句式下來的。茶末下去後,一会儿水就沸騰,此時用備用的水降溫,可以讓茶末在湯面形成茶沫(華),如果水溫太高,茶沫就會很快沉入湯中,無法形成茶沫,茶味也容易苦澀。

 

凡酌至諸碗,令沫餑均。字書並《本草》:沫、餑,均茗沫也。餑,蒲笏反。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輕細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墮於樽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敷有之。

這是《茶經》中文字最美的一段。

“凡酌至諸碗”,可以視為是唐代的分茶,是直接從釜中分到碗中。許多人看到的臺北故宮藏的唐人宮樂圖,也有分茶的鏡頭,是從一個大盆中往碗裏舀茶。

沫餑被陸羽視為是茶湯中的精華,前面說的“育其華”育的就是沫餑,所以在分茶是特別強調要分的平均。

關於沫餑花的文才斑斓的描述,就不往裏摻水了,諸君自享用之

绿钱者,萍薸类。

第一煮水沸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 飲之則其味不正。

“有水膜如黑雲母”是鐵釜在煮水時,鐵與水氧化形成的現象,類似水面飄著些油膜,自然是清理掉的。

其第一者為雋永,徐縣、全縣二反。至美者曰雋永。雋,味也。永,長也。史長曰雋永,《漢書》蒯通著《雋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第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碗數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其第一者”指的是初沸是舀出去的那一瓢,前茶器裏的熟盂這時派上用場了。

“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第之”,這裏選用函芬樓本的“次第之”而不是“次之”。理由是次之必要又對比存在,這三碗如果都是次之,那麼就必須是與“雋永”對比了,但雋永不是茶湯,只是初沸水,最終又倒回釜中了。而“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指的都是從釜中講茶湯一碗一碗舀出來。“次第”是順序的意思,也有排序的意思,所以可以包含著頭三碗茶湯中第一碗比第二碗,第二碗壁第三碗好的意思,至於第四第五碗,就更差了,正常狀況下陸羽時不主張喝第四、五碗的,除非牛飲。

估計在分茶過程的那些時間,釜中的茶還在發生變化,才有先後出釜的茶湯品質不同逾後出者愈差的現象。所以每次煮水,不可太多,人多了,寧可分兩次燒水。加注者一定也是個通人。

“乘熱連飲之”不是主張一個人乘熱還三碗茶全給喝了,而是指一碗茶也是要趁熱喝光,不要放涼了,所以接著陳述熱飲和涼飲的利弊。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

儉字用得很妙!按藥理,茶是性寒味苦。陸羽用儉字,正可與純藥性的含義有別,又相關聯。

儉的意義並不複雜,我們只要知道儉的對義詞為奢,就知道儉的大概意思了。在《說文》中儉的注解是“約”,而約是什麼呢?把絲纏成束叫做約,這就是為何有約束一詞。所以儉就是少、寡、內斂、克制(自余約束)、不張揚、理智等等,和另一種液體----酒,正好相對。

廣即多,水多茶少,茶水比例失調,是一廣,飲之無味。茶水比例相適,因而貪杯牛飲不符合茶性,茶喝多了滿口回出來的是水味,而不是甘香,有經驗的喝茶人可能都明白,茶喝的恰到好處,自然會滿口回甘留香,揮之不去,即使接著喝白開水,回過來的也是甘味。

這也是計白以當黑留白道理,一定要留出回味的空間和時間。不即不離,不頂不丟,凡事不用其極,留有餘地步,如果在生活中懂得這個道理,在飲茶是自然也自然會應用這種原則。所以飲茶的功夫從來不在茶內,而在茶外猶“功夫在詩外”是一個道理。

我是從來不認為茶水能灌出高人的,高人自有造就其修為的因緣,只能說如果是高人來喝茶,他從茶得到的感悟自與常人不同。高人之所以為高人,就是在於從世間極平凡的事物中都能體會到很深刻的道理能將世間的道理融會貫通。道在萬物,或狗子也具有佛性,此前輩高人都說過,似乎本不足奇,但又有幾人真到從平凡事物中體悟到大道呢!

所以我對吧喝茶當修煉或悟道的說法一向持否定態度,就像我一向否定趙州和尚的吃茶去有什麼禪機一樣,沒什麼,一句閒話性質的口頭禪而已。

如果先有茶禪一味的概念然後來喝茶,乃至說茶,必然是野狐禪。很簡單,有誰能知道乃至說明白什麼是禪呢?當世禪宗的開悟者至今不見幾人,既不知何為禪,如何便知茶禪一味了?若禪味僅如茶味,未免太小看禪了。佛門特忌諱說死,佛總說不可說不可說,因為一說便死,以說便俗。說茶禪一味,此一說便死,一說便俗的典型,茶即便有禪的萬億分之一的影子,注意是影子而不是實在本體,也沒有資格和禪一味。就像某山上的一塊石頭,在滄海桑田的變化中偶然和人形相似了,也不能說這塊石頭因此有人性了,更不能就著這塊石頭去研究人類了。

話題扯遠了,打住!

當然我們無法真正體會唐代的茶味,是不是真如陸羽所說,如果一滿碗,喝半碗後,口腔味蕾已經對茶沒反映了(味寡)。

     以為不宜廣,不僅僅理解成一個人不要短时间内喝太多茶,同時也適用於不要太多人擠在一塊喝茶,如明人張源在《茶錄》中說,飲茶以客少為貴,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坦率的說,我也不是很苟同現今流行的一些茶會,似乎組織嚴密,參加者浩浩蕩蕩,過程也規矩森嚴,最終,有心情喝茶嗎?是在品茶嗎?!歐陽修明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些以茶人自居的人們之意,只在秀,豈在茶!若改名作茶會秀,倒也名符其實。
     這話要得罪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茶之九难到一杯好茶(十九)烧水煮茶成春雪
人到中年,自然中醫
《老徐谈茶》第184期:为什么说喝茶、玩茶,到普洱就算到头了?
茶友交流心得:沸水冲泡茶叶有三个主要的缺点
3分钟告诉你:白茶如何煮着喝才更好喝?
妙音禅茶味悠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