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壶兮壶兮奈若何


说起玩紫砂壶,细数来时间也不短,将近二十年,至少算是紫砂壶在中国复兴后的第一梯队中的,说起不怎么玩壶了,时间也不长,应该有五、六年时间不买壶了吧

我玩很多东西原本都是奔古玩去的,正如我玩端砚,原本是为了收藏一些历史上已经绝产的坑口的砚台,于是乎一发不可收拾。

紫砂壶也是这样,最早是为了寻找古董壶。

80年代末,台湾同胞大举还乡,兴起了新一轮的紫砂热,当时台胞旅行团热衷买以下几种东西:补药、劣质字画、紫砂壶。曾经有个在开紫砂壶店的老板告诉算我,当时台胞买壶基本不挑,当然旅行团活动也没时间挑,一般进店,稍稍看一眼,就指着几个柜子说,这柜、那柜,全部要了,几乎就是来买店的。最多的一次几乎三天没睡,赶着为一个团队包壶,生意好到这个状态。

福建当时是台胞回来的第一站,所以做台胞生意的人很多,包括大量从外省来开店的。我认识一个苏州来的夫妻,在福州的一个五星级酒店边的街上开了一家工艺品店,古董、字画、紫砂、竹木牙雕都买,我几乎天天路过这家店,和老板很熟悉。

一天,看到柜子里有一把清水泥井栏壶,壶身周正大气,但盖缘高起一点,觉得奇怪,于是走近取下细看,原来盖是后配的。壶身刻一行行楷:

倾不损,受不溢,用瓦缶则吉。

虽是简单的几个字,但绝不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壶铭,定是高人的文字。看落款,属“东溪书刊”,再看底部,篆书阳文印“愙斋”二字。

其时涉壶不久,虽然肚里也有不少古代制壶名家的姓名垫底,但东溪何人并不知道(当然后来知道东溪市活跃于晚清民国初的紫砂器刻字高手,传世东溪书刊的各类紫砂器甚多),只是观所刻其文字,猜测一定是个高手。当然这么一句既扣壶又扣人生的铭文,是不是东溪原创的不好定,因为他只属“书刊”。但壶底的“愙斋”的大名我至少也知道十年左右了,曾经在古文字上用功的时代就知道的人物------吴大澂,晚清收藏家、学者、特别是对《说文》的研究。其在官场上的身份就不说了,反正有个曾孙是大名鼎鼎的书画家吴湖帆。

壶底还隐隐有墨书,但不可细辨。

图一铭文

图二壶底

图三壶口

结合包浆,基本判定此壶应该吴氏的东西,因该没什么问题。但还是很想找一些资料印证一番。

当时可见的紫砂壶资料极少,不像现在泥沙俱下,什么人都敢写壶,紫砂壶资料爆炸。那时除了一些价格昂贵的台版紫砂书籍,最好的就是南京博物院梁白泉主编、顾景舟顾问的《宜兴紫砂》,此书当时也是二百多元,不便宜的。但此书收录的是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和几个著名紫砂藏家的紫砂壶,现在看来此时仍是玩紫砂的经典的、可信的、最重要的参考书。因书中有几把愙斋款的紫砂壶,于是买下此书回去研究,并认真对比了书中的愙斋印款和苏州老板店中紫砂壶的愙斋印款,确定同印无疑。



   图四《宜兴紫砂》

因为此壶的盖已不在,似乎按愙斋壶的惯例,壶底都是愙斋的印章款,而壶作者的印基本是在盖内,《宜兴紫砂》载另一把愙斋壶可以对照。


图五宜兴紫砂书中载菊生款扁壶

于是有了我平生的第一把紫砂壶,愙斋井栏壶壶。至于制壶者是谁,我反不在乎了,一则吴氏当年所聘壶人,都是一时高手;二则,对我而言,此壶曾是吴大澂所有,这是最重要的。

同时至今我仍相信“倾不损,受不溢,用瓦缶则吉”这样的壶铭,一定是吴大澂的文字。

之前,我非常欣赏曼生壶的铭文,认为那正是能为壶增色的文字,不像现在,文辞不通的口号都往壶上刻,或胡乱摘句无关的古诗,属于属于煞风景的文字,只能让壶贬值。本来一把壶看着还将就,但一看壶上刻了文字或图案,便兴趣索然。

有了这么一把型、铭和款具佳的壶,虽无盖,依然非常满足了。就像店老板说的:有盖,这壶就出不了苏州了,还能到您的手里。

至今我也在想,这店老板到底知道不知道他们的老乡愙斋---吴大澂是何许人也!

此后,开始了紫砂壶的购买,我从不敢说是收藏,应为多是重于实用,所以有几个基本原则:

一.只买传统型的壶,光货为主,可以允许有切题的、书刻俱佳的铭文。

二.传统的紫泥、朱泥为主,新配方的颜色基本不过问。

三.直嘴、短嘴和阔口的为主,方便使用。

四.价格只在300-500元。

五.不追求名家,因为许多无名和小名气的制壶水平很高,靠自己的眼力挑选。

六.重视手工而不唯手工,许多非全手工壶的稳定性在全手工之上。

七.四人壶容量以下的为主,大的不适用,只能供陈设。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壶也前赴后继底被我请进家中,没做过准确的统计,我估计前后没的壶在三百把之内,但不少壶总是买来用了一段时间后,就送人,或未等到送人,已告伤残

至本世纪初,我就基本不再买壶,只管送壶了。至今,手里的壶估计还有二十几把,已经极少使用了。紫砂壶本应在使用中增加附加值,增加美感。但我逐步不用紫砂,基于以下原因:

有多把紫砂壶都是在我觉得已经养宝光四射时,觉得该收起来,以免不测而前功尽弃。但未想到做到,不及时收起,过一二日,此壶必出意外。

甚至有的已经收起来不用,还是莫名其妙的被伤了。

壶最容易损伤的是嘴和壶盖内墙,事故率不低,所以我不买千元以上的壶,以免使用中不能率性。

但再好用的壶,在壶嘴堵塞总是难免的,清理茶叶渣方面总是费事的。

壶最致命之处其实也是壶最传奇的故事的卖点,玩壶的人通常都听过梁上君子遗留在天花上的紫砂壶数月茶叶不是馊的故事,和要饭的叫花子空壶注水胜过富翁的茶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这仅仅是故事,无非用故事想说明一些紫砂壶的优点,紫砂的透气性和吸附性。梁上君子的故事是说明透气性的,叫花子的故事是说明吸附性的。

经常可以看到说紫砂壶具有透气性,所以茶泡在壶中不易变质。其实紫砂壶如果到了能透气的地步,估计渗水就难免了。且所谓的壶中的茶不变质,按我们自己使用的经验,也并不那么回事。

透气性与否,尚无关泡茶的性能,而吸附性,其实是泡茶的大敌。

紫砂的结构决定了紫砂比玻璃器和瓷器表面粗糙,因粗糙而导致茶汁容易附着。但茶汁附着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如故事所说的能泡出茶味来,严格地说,如果能泡出来,一定是馊味。我们都有以下经验,比如用白瓷杯喝完茶后,如果仅仅用水简单涮一涮,看上去已经干净,但第二天会发现杯子里有褐色的现象,其实就是茶汁实际上没洗干净,与接触空气氧化后形成的现象。瓷器的附着率已经很低,尚且如此,紫砂的附着能力,在同样使用完紫砂壶候,通常为了留住所谓茶山,最多只简单涮一下,久而久之,吸附了不少茶汁,乃至形成茶垢,在所难免。茶汁是有机物,而有机物一定是会变质的,哪怕天天用百度高温的开水泡,也不能改变其变质的结果。这就像那些剩菜,哪怕餐餐回锅重烧,也改变不了变质的结果。所以那些年久的茶汁,其实都是一些变质的茶垢积淀,对泡茶没有任何益处,非但不能提升一泡茶的韵味,反而在高温下释放要释放出变质的物质,给新茶添乱。

当想通了这个问题,紫砂壶基本上就被我给供起来了。

兼之,我以为当代的紫砂壶设计重来没来超过民国以前的水准,耐看的还是传统造型的。但看当代紫砂大家们,所谓的创新,都是把紫砂壶当做中看不中用的陶艺来设计,脱离了紫砂壶的实用性,哪怕最著名的曲壶,其使用的方便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于是对紫砂壶,只能徒叹奈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做一把全手工紫砂壶
逐渐成为古人首选茶器的紫砂壶
精美紫砂壶,茶禅之雅韵!
人各有志,亦各有癖,而我独爱紫砂!
​古人怎样用宜兴紫砂壶喝茶?
【行者】紫砂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