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解《大觀茶論》之四 制造

製造:

滌芽惟潔,濯器惟淨,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飲而有少砂者,滌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過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長,均工力之眾寡,會采擇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過宿,則害色味。

《茶論》中沒有著意列出採制的全部程式,按蔡襄《茶錄》的說法,丁謂的《北苑茶錄》是專論采造之法的,所以他們都沒把重點放在完整地程式上。丁謂得書沒傳下來,幸虧南宋福建漕運使趙汝礪《北苑別錄》對采造程序的記載也很詳實,根據《北苑別錄》,我們可以知道全部的工序如下:

茶——揀茶(擇茶)——滌茶——蒸茶——榨茶(壓黃)——研茶(研膏)——造茶(製造、入圈成型)——焙火(過黃)

    下面就引用《北苑別錄》來補足《茶論》未盡之工序

“研 茶

    研茶之具,以柯為杵,以瓦為盆,分團酌水,亦皆有數。上而勝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揀芽之水六,小龍鳳四,大龍鳳二,其餘皆十一二焉。自十二水以上,日研一團。自六水而下,日研三團至七團。每水研之,必至於水乾茶熟而後已。水不乾,則茶不熟,茶不熟,則首面不勻,煎試易沉。故研夫尤貴于強有手力者也。

嘗謂天下之一,未有不相須而成者,有北苑之芽,而後有龍井之水。其深不以丈尺,則清而且甘,晝夜酌之而不竭。凡茶自北苑上者,皆資焉。亦獨錦之于蜀江,膠之于阿井,詎不信然。 ”

研茶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雖然是慢工細活,但還必須是身強而手有力者為之。因為之前是榨茶,將茶膏榨乾,所以此時需要加水研磨,加入的水部分會在研茶過程中被茶吸收,另一部分會在長時間的研茶過程中揮發。所以會有水的一說,此過程謂之一水,最好的貢茶需要十二水。正所謂非人研茶,是茶研人。

今福建、湖南有些地區仍保持陸羽所說的“用蔥、薑、桔子芼之”的習俗,名为擂茶。而這種吃茶法得先用研盆和杵研茶,這個工具和北苑貢茶研茶工序中使用的的盆、杵是一樣的,研盆的殘片在北苑貢茶作坊遺址中出土很多。
       


    研夫是加工茶中負責研茶的工人,猶如採茶者曰采夫。

龍井,這可不是杭州的龍井。龍井一名,到處都有,只要是出好水的地方,第一名称就是龙泉,而那个水坑取名的第一選擇就是龍井,北苑也不例外。一方水養一方茶,不但煎茶之水以當地為上,制茶水也必須以產茶本山所出為上。唐代顧渚山有湧金泉是制茶專用的,武夷山元代的御茶園也有一制茶專用泉水,據載也是每年當春制茶是則水出,制罷則枯。可惜今已不見。

而所謂龍井者,基本都不是井,井水在茶事中的地位不高。名龍井者多是一泓山泉而已,所以,蓄水處多不深,若成井形,多人工所凿。

北苑龍井多稱泉,又稱龍焙泉、鳳凰泉,實際是修成一小池,蔡襄《北苑》詩“靈泉出地清,嘉惠得天味”,謂斯泉也。1995年福建省考古隊曾對北苑貢茶官署遺址進行調發掘,御泉池約2.5米見方,殘深1.5米,周邊有建築台基、柱礎,證明御泉上原有建築,。這和《苕溪漁隱》記載的“上覆華屋,榜曰御泉”,以及漕運使柯適的石刻題記“宇曰御泉”相吻合。

其深不以丈尺,猶言其深不過丈。

蔡襄還有《井》詩曰:

御井井常封,鑰甚嚴

山好水亦珍,清切甘如醴,朱幹待方空,玉壁見深底。勿為先渴憂,嚴扃有時啓。

朱幹

幹音韓,井圈。《莊子·秋水篇》“吾跳樑乎井幹之上”,朱幹說明此井幹是木制髹朱漆的。就牢固耐用而言,漆木井幹不如石制的,就華麗奢侈而言,漆木的是當時建築中最奢華的材料,所以朱幹特顯出禦泉這個僅僅是為皇家焙茶的建築規格之高,說“華屋覆其上”,果不虛也。

標題下注明“井常封,鑰甚嚴”,說明當時對這口井的管理是很嚴格的,這個房子平時是鎖著的。

水與獨特的無產關係,類似的很多,《茶錄》舉了兩例,一是著名藥材阿膠,產自山東東阿之驢皮膠也,用阿井之水,据说此井在当年东阿城北门内。另一個是蜀錦,在東南江浙一帶出產絲織品著名以前,四川的蠶桑豐富,蜀錦曾獨步天下,三國蜀漢曾在成都設錦官城,廣集工匠織錦。朝梁的李膺《益州記》載:錦城在益州南、笞橋西流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也。其處號錦里,城墉猶在。後錦官城和錦城成為成都的別名,杜甫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即是也。蜀繡後仍未全國四大名繡之一。《茶錄》曰“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亦證蜀地之絲織品唐宋是仍負盛名。

元代費著撰《蜀錦譜》一文,記述了蜀錦源起,著重于兩宋於官辦絲織手工業機構,規模,產品原料、品種和數量等,並記述了蜀錦的歷史、品名、色彩和圖案。

織錦業從煮繭開始,到染色後洗濯,整個過程的許多環節都需用水,所以水的好壞,對絲織品的品質至關重要。蜀地江河,由於絲織業的發達,沿江濯絲也是一道風景,川江也因此有錦江之稱,西晉左思的《蜀都賦》云“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杜詩“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是謂也。

造 茶
    造茶舊分四局,匠者起好勝之心,彼此相誇,不能無弊,遂並而為二焉。故茶堂有東局、西局之名,茶銙有東作、西作之號。凡茶之初出研盆,蕩之欲其勻,揉之欲其膩。然後入圈制銙,隨笪過黃。有方銙,有花銙,有大龍,有小龍。品色不同,其名亦異。故隨綱系之貢茶云。

造茶就是茶的成型工序。

茶銙在陸羽《茶經》中稱規、棬和模。而銙,本義是指圍成腰帶裝的圓圈,唐代以來官員的腰帶名為腰銙。所以銙和圈是同義的。而在北苑貢茶所處的閩北一帶,銙和箍是同義的的,讀音如枯,就是圓圈狀物之義,至今閩北民間仍稱茶餅為茶銙(音枯)。嚴格地說,模是用來壓制茶面,讓茶面形成不同圖形如龍鳳等的模具,在宣和北宋貢茶錄中棬和模是分別的備註的。圈注明尺寸、形狀,模則注明圖案。圈注明材质,或銀制、或銅制、或竹制,而模基本上都是銀制。茶品級越高,尺寸越小,最小的才一寸二分見方,二十銙一斤,此十六小兩之斤,每銙重不足一小兩,以今言之,不超過25克。當時貢茶量詞,泛稱為銙,或稱片,細言之,基本上方形的都稱為銙,圓形、花邊形和長條形的都稱片,其中唯白茶一種是花邊圓形而稱銙者。

此处言“入圈制銙”,是概言之,全部细节当为将研好的茶膏倒入圈中,面上压模成型,然后放在笪(竹制的焙床,《茶经》中称为笓筣)上焙火。

有方銙,有花銙,此言圈;有大龍,有小龍,此言模形。

過 黃
    茶之過黃,初入烈火焙之,次過沸湯爁之。凡如是者三,而後宿一火,至翌日遂過煙焙之火,然煙焙之火不欲烈,烈則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煙,煙則香盡而味焦。但取其溫溫而已。凡火之數多寡,皆視其銙之厚薄。銙之厚者,有十火,至於十五火。銙之薄者,亦八火至於六火。火數既足,然後過湯上出色。出色之後,當置之密室,急以記扇扇之,則色澤自然光瑩矣。

過黃其實就是焙茶,蒸過的茶就稱為黃,所以榨茶也稱壓黃,此處過黃,猶言將黃過火與過水,所謂“初過烈火焙之,次過沸湯爁之。凡如是者三”是也。

至此,茶的加工已經結束,往下就是如何保存的問題了。

北宋《品茶要錄》有《傷焙》一則,專論焙茶之病:

傷焙
  夫茶本以芽葉之物就之棬模,既出棬,上笪焙之,用火務令通徹。即以灰覆之,虛其中,以熱火氣。然茶民不喜用實炭,號為冷火,以茶餅新濕,欲速幹以見售,故用火常帶煙焰。煙焰既多,稍失看候,以故熏損茶餅。試時其色昏紅,氣味帶焦者,傷焙之病也。

    焙火最大的問題,就出在求快,不用炭火而用柴火,導致茶帶煙火焦味,這也是民間茶農急於將茶投放市場而趕時間的結果,官焙估計是不會幹這事的,這可直接關係到轉運使得官帽是否還繼續戴的問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宣和北苑贡茶录
李时珍说茶
蔡襄.《茶錄》
《渊鉴类函》食物部•茶
茶谱-唐-毛文锡
苕溪漁隱叢話(11-15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