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瘦西湖【三】


(莲花桥、凫庄、莲性寺、白塔)
 朱有伟

 

    【莲花桥】

    “莲花桥”位于“莲性寺”之北,“水云胜概”之西,建在原莲花埂上,形似莲花盛开,故称“莲花桥”。因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所以也叫“五亭桥”。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两淮巡盐御史(盐政)高恒为迎接乾隆第二次南巡,集盐商之力开挖莲花埂新河,北抵蜀冈平山堂,两岸皆建名园。并请能工巧匠仿照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于莲花埂上新建“莲花桥”。“莲花桥”南北横跨瘦西湖,桥长58米,宽6至18.6米,中孔跨径7.13米,小孔跨径3米。桥身“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扬州画舫录》卷十三中记载:“莲花桥在莲花埂,跨保障湖……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侧凡十有五,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乾隆丁丑,高御史创建。”正如清人黄惺庵所赞:“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莲花桥”是为了开通至平山堂的水上御道,而连接南、北湖岸的交通而建。既是为接驾之用,造型又标新立异。古人就赞誉其精思巧艺“三五之夕,皓月当空,每洞各衔一月,计十五洞,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悬波心,不可捉摸,观此乃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专美于前。”其外形《扬州画舫录》卷十二和《乾隆南巡盛典名胜图录》图中都显示,当时桥上是五个单独的圆亭子,中央是重檐圆亭,四角为单檐圆亭,无廊连接。清咸丰五年(1856),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莲花桥”的桥亭部分受损,后倾圮(pǐ),故晚清画家笔下的莲花桥只有石桥空存。

    民国二十一年(1932),国民党陆军上将王柏龄邀约乡贤富绅募集善款,重建五亭桥并撰《五亭桥记》,由陈含光楷书,王钝泉勒石立于桥上。如今,这块碑刻已难寻觅,幸拓片尚在。据《扬州览胜录》记载:“于民国二十一年,邑人募资重建,计费九千七百余金,至二十二年落成。仪征陈延韡先生有重修碑记,建立桥之中心。”重建工程由邑人捐资,共收九千七百四十六元五角七分。胡筠、洪兰友、叶秀峰、王柏龄等社会名流均捐款资助,风景整理委员会也拨款四百四十七元八角二分,由建设局长李楹主持,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施工单位,镇江何元记营造厂承建,此次重修最大的特色是变圆亭为方亭,增加了连廊。同时添购了黄瓦铜铃;相关资料也记载桥面为砖铺地,立柱直径只有20cm左右。据《扬州览胜录》记载:“民国壬午年(1942年)县长潘公宏器,重加修葺,复立石碑于桥上,金碧丹青,备极华丽,五亭四角,系以风铃,风来泠然有声,清响可听。”在当年出版的《老扬州》上的照片可以看出桥上五亭开始有连廊相接,外型基本与现状一致。但柱子过于纤细,整体来看,桥台厚重,亭柱纤巧,有上浮下重之感。

    “莲花桥”自建成以来已历经六次大修。现今,桥亭由二十八根红色圆柱支撑,以亭廊相连。亭面皆覆黄色琉璃瓦(1954年大修时,将黄瓦换成原皇帝行宫的黄琉璃瓦),亭脊上嵌砖细“寿”字花脊,檐角飞翘悬挂风铃,亭内藻井彩绘翔鹤云龙。桥中央为四角重檐攒尖亭,其下檐东西南北四面皆悬“莲花桥”匾,为清朝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绶手迹;四座翼亭分列四角,为四角单檐攒尖亭。亭廊外侧和南北石阶边皆围以花岗岩石栏,栏柱头雕石狮,亭柱之间设条石坐栏,南北两边铺设花岗岩粗条石石阶。

 

◎江都,民国元年,扬州府废,改称江都县,一直沿用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

◎《五亭桥铭》【民国】陈含光

五亭桥者,故名莲花桥,直莲性寺之左,宛虹卧水。下为五门,中起方亭,亭之四隅,复各为一亭。下皆有基,基复各为三门,陶穴交通,玲珑相属。虽乌鹊之填银汉,鼋鼍之架沧溟,无斯巧丽也。故使王尔投绳,忖留匿影。金甓朝辉,则光浮海蜃;风铃夕韵,则响答霜鲸。孤秀波心,苕亭林表;人如仙度,境出画中。秋月春风,霞朝露夜;莲娃鼓枻,穿绕百回;酒客披襟,流连永日。信水乡之壮观,欲界之仙都者矣。王粲乐其信美,无假登楼,马卿薄其高车,自然题柱。铭曰:

轩辕五城,缥缈阆樊。曼殊五顶,岝峉塞门。孰若兹构,藻波烁云。莲开在镜,虹见非春。鳌戴形坚,翚飞势迥。日炫丹楹,霞辉画井。水门互属,观台四挺。风纳八方,月分多影。桃花春涨,入月裙湔。蕖荷夏满,沉水香然。妖姬绫扇,侠少金鞭。阑横仙笛,堍维伎船。白塔旁窥,风亭近瞩。野绿浮襟,烟涟莹目。七星谢丽,五绳惭朴。浚巧匠心,增华昆轴。

◎《五亭桥记》【民国】王柏龄

莲花桥,俗称五亭桥。五亭翼然若莲花,胜踞瘦西湖中。东望小金山,南接法海寺,西北直指平山堂。春秋佳日,近郭远山,浩渺烟波,二分明月,置身其中,俯仰古今,胸怀磊落。自清高宗南巡,胜景始闻于世,然迄今业百八十余年矣。回思昔日,蜀冈而下,十里西湖,南迄九峰园,庭园隔岸,结构连云,卧桥横空,水天一碧。东沿城北护城河,北达高桥码头以通运道,其间一台一榭、一池一石、一树一花、一林一草,莫不美丽新奇尤胜也。今则荒烟蔓草,剩水残山,听故宫人说开元盛事。

首由胡筠(字笔江,时任中南银行总经理)捐资二千元,次则汪咏沂(字鲁门,扬州盐商)、贾沅(字颂平,扬州盐商)等或解义囊,或捐公款,由建设局长李楹主持工程,阅时六月,顿复旧观,岂止湖山生色,今而后,民众建设以此为嚆矢,后生美感由斯而作育则,捐资尽力之诸君子,其功诚足多也,鄙人等何与哉!桥成略志颠末,期勖来兹并以自勖云尔。

◎砖细,古建术语,指用砖制成的部件。

◆高恒(?~1768),字立斋,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高斌子,清朝乾隆慧贤皇贵妃之弟。家族本八旗汉军包衣,因系外戚,1735年,清高宗乾隆皇帝诏令高氏母家由内务府包衣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原姓高氏,嘉庆二十二年奉旨,改姓高佳氏。乾隆初,以荫生授户部主事,乾隆二十二年官两淮盐政使,建有五亭桥,“一物不知,惟以聚敛为平生主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政尤拔世揭发盐引舞弊案,高恒因侵吞盐引被处以死刑,卢见曾因曾长期任两淮盐运使,亦牵连入案。

◆王钝泉,民国年间扬州著名的金石家、书画家。扬州多处碑记由其勒石,字体刚劲端庄。

 

    【凫庄】

    “凫庄”位于莲花桥东南侧,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原为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庄园建筑在湖中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以屈原《楚辞·卜居》之句:“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命名“凫庄”。庄园栖水而筑,围堤成汀。远观“凫庄”,如野鸭一般,似浮若泅。庄内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山池木石缀置得宜。庄东有水榭“涵碧厅”,为1961年夏翻建,东北两面建临水平台,四面为半墙槅扇窗。庄北堆土叠石为山,有石阶东西相通,山上植树栽竹,1951年筑草亭一座,1980年改建成六角瓦亭,装槅扇门窗。庄西为“枕涟亭”和“绿波馆”,由临水曲廊相连。曲廊名为“春水廊”,依岸就势,高度错落,廊边设美人靠。“枕涟亭”位于“春水廊”西北转折处,面西内悬晚清书法家吴熙载题“枕涟”匾。“绿波馆”为水阁三楹,坐西朝东。馆内悬“绿波”匾,外挂楹联“莲出绿波涵月影,塔秀云天驻兰桡”。庄南建有轩厅“芙蓉沜(pàn)”,内悬金农漆书“芙蓉沜”匾。轩厅三楹,坐南面北,四面为半墙槅扇窗,两山开门,西连水阁,东南为三折曲桥与湖岸相连。庄内多植紫薇、挂花、芭蕉、翠竹等,环汀植桃柳梅竹,间隔叠石假山。

    在清朝,凫庄所在的湖边滩地属于“东园”。“东园”也称“贺园”,由盐商贺君召所建,旧址在今莲花桥东南,莲性寺东侧,故称“东园”。至乾隆十一年(1746)东园规模已相当宏大,有醉烟亭、凝翠轩、梓潼殿、偶寄山房、品外第一泉、嘉莲亭等十二景。据《扬州画舫录》记载,雍正年间,山西临汾人贺君召在今“莲花桥”一带建造东园,还在湖边滩地上建造了一座嘉莲亭。“东园”的池塘中曾遍植白莲,某日有一朵红白同耀,贺君召以此为祥瑞之兆,于是大宴宾客,诗人骚客纷纷吟咏。贺君召将其汇编成册,题名为《扬州东园题咏》,并邀请袁耀为其绘制了《东园十二景图》。后来,“东园”毁于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战争中。光绪三十年前后,贺君召的后人,把这块滩地卖给了陈臣朔。

 

◎《楚辞·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初为徽州民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徽州人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的场所。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界,或俯视楼下迎来送往,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其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合乎人体轮廓,靠坐着十分舒适。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阁围槛的临水一侧,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

◎沜 pàn ,古同“畔”,岸边。

◎《扬州东园图》,是中国界画珍品之一,为清朝界画名家袁耀所绘,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静谧平静的扬州东园盛景。画作纵59厘米,横731厘米,绢面设色,整幅画作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清朝大诗人程梦星题写的题额:别开林壑,中间是横为261厘米的《扬州东园图》,第三部分收录有15位历代文人大家撰写的跋文。画中东园背山面水,犹如人间仙境,画面右侧,描绘了一片丘陵,河港交叉,远山如黛,只见一间舫屋码头,临水而建。不远的岸上,轿夫们抬着两顶轿子,一人骑驴尾随其后。旁边一墙之隔的花园中,人们相谈交流,有的观赏对弈,热闹非凡。墙外的岸边,一行人正在赶路,前面两人骑马,一人正回头观望,后面挑担的随从紧随其后,他们前面一位执仗老人领着小孩观望,旁边一人背着小孩正迎面走来,画面极具生活情趣。画作左上角写有邗江袁耀的题款。《扬州东园图》由民国上海大银行家、文物收藏家张律均收藏,现收于常州金坛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界画,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门类。是以宫室、屋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为描绘题材,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亦作“界划”,即划分界线。也称“宫室画”、“台阁画”或“屋木画”。宋朝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便有“界画”一词,国宝《清明上河图》就属于界画。

◎清朝扬州名为“东园”的园林还有三处,一是乾隆时江春在重宁寺东所筑的“麒游凤舞园”,二是天宁寺东的“兰若”,三是汤汪乡甪(lù)里庄的“乔氏东园”。

◆陈臣朔(1892~1961),名易,字臣朔。其先祖原籍福建漳浦,后迁居仪征。其祖父陈咸庆是陈重庆族弟,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其父陈霈森早亡,随母居扬州。其母为扬州名士方地山、方泽山的姐姐。陈臣朔的原配夫人瞿淑芳,出自常州名门,为中共领导人瞿秋白的本家。据董玉书所著《芜城怀旧录》卷一记载:陈易“字臣朔,有侠气,诗画皆佳”。陈易还是冶春后社成员,精于文物字画的鉴定,亦专医理,著有《伤寒六经明义》。

◆吴熙载(1799~1870),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号让之,亦作攘之,尝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方林丈人,江苏仪征人。清朝篆刻家、书画家,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吴熙载的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莲性寺】

    “莲性寺”位于“莲花桥”和“凫庄”南侧的岛屿上,原名“法海寺”,又名“白塔寺”。始建于隋朝,重建于元朝至元年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时,赐名“莲性寺”并御制《上巳日再登金山诗》一首,书唐人绝句一首,临书董其昌绝句一首,赐“众香清梵”匾,皆勒石建亭,供奉寺中。那时寺中多柏树,诸建筑皆隐于树间。乾隆时期,岛上有得树厅、银杏山房、春雨堂、夕阳双寺楼、云山阁、白塔、菱花亭、歌台、观音堂、关帝庙等。

    咸丰年间“莲性寺”毁于兵火,光绪中叶重建。重建的莲性寺,山门外两翼筑八字墙,门前两层平台,上一层平台正中置一铁香炉,香炉上铸“莲性寺”三字,平台边缘两侧建白石栏杆,栏柱上雕有石狮。下一层作花坛,两端栽桧柏、梧桐。山门五楹朝东北,山门上方嵌一块“法海寺”石额,门旁设一对莲花门枕,黄墙红门,上盖绿色琉璃瓦。中三间为天王殿,内设佛龛,前坐弥勒,后站韦驮,两边置四大天王。两侧两楹为楼房,系僧房。天王殿后栽一对松树。寺中佛殿也面朝东北,殿门两侧各植一株银杏,北雌南雄。佛殿五楹,前后两进相连,中有天井,两侧围墙各开一圆门,北通“云山阁”,南通关帝庙、观音堂旧址。前进为二层楼房,两山侧脊置马头墙。楼下中间原供观音菩萨,两厢供脱胎十八罗汉坐像;二楼及两进次间为僧舍。后进为平房,作客堂。佛殿北门上嵌石额“法海寺”,一旁立有“重修法海寺碑记”。佛殿之北有五楹云山阁。寺西南筑一座面朝东北的半间碑亭。1949年后,“莲性寺”曾一度改为由尼姑经营的素菜馆。文革期间佛像、匾额皆毁,有寺无僧。1996年起,“莲性寺”开始整修新建,现寺内有尼姑约十数人。

    “莲性寺”东南有“藕香桥”通往“叶园”。“藕香桥”为砖石拱桥,原名“法海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后经扬州卫指挥火晟重建。清朝莲花新河未开之时,船只需经“法海桥”下才能驶往平山堂。1963年“法海桥”整修,桥上石阶重新铺设,桥栏由石制改为混凝土制,柱头饰莲花,桥下湖道遍植荷花,桥名改为“藕香桥”。现今“莲性寺”南又新建木质梁桥一座。

 

◎康熙南巡,清圣祖康熙帝曾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六次南巡,主要活动大致有四项:首要是勘阅河工,治理黄河水患,即“相度形势,察视河工”。其次是体察民情,沿途问俗观民,安抚百姓,“凡有地方利弊,必设法兴除”。又次是周知吏治,整治腐败、告诫官员“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恤”。最后是消泯满汉对立,稳定统治,接见汉族耆旧及致仕官员,祭扫明陵,笼络人心。

 

    【白塔】

    “白塔”位于“莲性寺”内西北部,为喇嘛塔形制。喇嘛塔,原属藏传佛教寺院的塔制,元朝以降,渐行全国。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该塔为“乾隆甲辰重修白塔”,“仿京师万岁山塔式”。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两淮盐业总商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就旧塔基重新修造。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莲性寺塔进行对比,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北海白塔肚大头细,高35.9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的须弥座。“莲性寺”白塔则以柔秀见长,因此取其形式,改换面目。一是降低高度,“莲性寺”白塔高为27.5米;二是外形轮廓线变得秀美,使塔身缩小,其相轮也较北海白塔瘦长。北海白塔是寺庙塔,莲性寺白塔系园林塔,形似花瓶;三是善用砖雕,塔座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

    “莲性寺”白塔,通体皆白,分为三层:下层为基座,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莲座与金刚圈。中层为龛室,形如古瓶,南面设“眼光门”(塔身上开辟的佛龛),内供白衣大士像。上层为塔刹,圆锥形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刹顶置六角形宝盖,角悬风铃,上托铜质葫芦塔顶。白塔基座下筑台四周围以石栏,柱头皆雕石狮,形态各异。光绪年间重修时,铺设石阶五十三级,象征善财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

    1953年秋白塔大修时,增筑了面南平台,东西两侧各筑三十八级石阶,将“白塔晴云”石额嵌于南面石台壁中。整修时发现白塔葫芦顶内藏有文房四宝及血书《金刚经》一部。1957年,塔身向东南倾斜,并发生长3.5米,宽0.12米的裂缝。1963年大修,喷射水泥砂浆使之胶合,并加3道腰箍包钢板加固。外粉砂浆刷白水泥。后又测得塔尖向东南倾斜,偏中心线0.87米,1984年再修,并将镀锌宝盖改为紫铜板,顶端装置避雷针,以防雷击。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是藏传佛教的塔,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覆钵式塔的造型在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中就有出现,早期流入中国西藏,再从西藏流传至其他地区。随着窣堵坡在中国逐步演化为中国的宝塔,印度的窣堵坡也在不断演化,并在元代随着喇嘛教的兴盛,再一次传入中土,并开始大量在汉民族地区出现。覆钵式塔是一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其形体大小不一,中国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塔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白塔。除此以外还有北海公园的永安寺白塔。而香泥小塔也都是喇嘛塔的式样。

    覆钵式塔的基本结构相同,有八种不同的风格。塔的每层结构都表达着一种宗教意义。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山西代县圆果寺里的覆钵式塔即是圆形几座。最多见的是方形,采用须弥座式建造,即通常是方形或亚字形折线式束腰。在基座半腰部位雕有伏莲或仰莲,有的还有狮子。多角形的基座是方形的折角,每个转交折五个尖角。基座上多有台阶,称为“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

◎白塔始建时间考:近人王振世的《扬州览胜录》记载:“白塔在莲花桥侧莲性寺内,一称喇嘛塔,系旧塔基建造,旧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按《扬州画舫录》,白塔系乾隆甲辰重修,仿北平北海喇嘛塔式造成。”乾隆甲辰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这一年是乾隆第六次南巡经过扬州,白塔的建造确实是与乾隆南巡有关。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扬州画舫录》说的是乾隆四十九年重修,那么初建是什么时间呢?在清朝著名书法家、诗人王文治于乾隆十八年(1753)写的《扬州莲性寺同殷石琴、黄月波访刘南庐不值》一诗中,没有写到莲性寺白塔。而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漕运总督杨锡绂为洪赐仲写贺寿诗《洪赐仲,余老友也,以今癸未二月二日六十,因制小屏为诗以祝之》时,笔下已出现了“二分明月古扬州,白塔红桥侈胜游”的诗句。据此确认,瘦西湖莲性寺白塔,建造于乾隆十八年到乾隆二十八年之间。而清朝李斗在《扬州画舫录》第十四卷里说,乾隆二十二年(1757)莲花桥建成以后,“两岸皆建名园”,莲花桥北有“白塔晴云”一景,因隔河与莲性寺白塔相对而得名。据此,瘦西湖白塔应建造于乾隆十八年(1753)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间。这是扬州文史专家方晓伟通过对清人诗词考证而得出的结论。

◎五十三参,《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善财童子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萨、佛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长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罗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并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善财童子因此成为佛教虚心求法,广学多闻的典范。

◎《扬州览胜录》,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初版,定价“国币拾元”,著作者“江都王振世”,发行者“江都风景委员会”,印刷者“业勤印刷所”,经销处有“江都风景委员会”、“扬社”、“绿杨旅社”、“寄园旅馆”、“扬州各大书局”。画册封面上有扬州名儒陈含光题写的“扬州览胜录”字样,字体浑厚秀拔、简净古朴,具浓厚的金石味。翻开内页,扉页为“目次”,陈懋森、王振世、熊育衡分别作序,董玉书题词。其后是“凡例”及十六幅风景图。十六幅风景图依次是“史忠正公遗像”、“梅花岭史忠正公墓”,“大虹桥”、“熊园”、“董井”、“徐园”、“长春岭(小金山)”、“莲花桥、凫庄、白塔”、“功德山”、“蜀冈法静寺门前左壁淮东第一观石刻”、“蜀冈平山堂第五泉”、“文峰塔、福缘寺”、“旧万福桥”、“新万福桥”、“木兰寺之古石塔”、“邵伯市之船闸”等景点。此书出刊时,正值抗战时期,画册将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遗像及墓地作为首张风景图,意欲激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及爱国热情。《扬州览胜录》正文首先是卷首,其后分为七卷,共涉及160余处名胜古迹。分别为卷一北郊录上,有“瘦西湖水道源流”、“湖山识略”、“史阁部祠墓”等景点;卷二北郊录下,有“高咏楼故址”、“水竹居故址”、“蜀冈三峰”、“平山堂”、“画师石涛上人墓”等景点;卷三西郊录,有“廿四桥”、“画师查士标墓”、“画师陈若木墓”等景点;卷四东郊录,有“邵伯船闸”、“邗沟大王庙”等景点;卷五南郊录,有“文峰塔”、“秦园”、“高旻寺之天中塔”等景点;卷六新城录,有“董子祠”、“画师罗两峰故宅”、“个园”、“何园”、“安定书院故址”、“梅花书院故址”等景点;卷七旧城录,有“小秦淮”、“小盘谷”、“南门观音楼”、“旌忠寺”、“古木兰院”、“西方寺”等景点。每一处名胜古迹均用详尽笔墨记之。其后是江隐庵作后序。在《扬州览胜录》的最后部分,从“银行”、“绸业”、“南货业”、“米业”、“银楼业”、“中西药业”、“书业”、“香粉业”、“纸业”、“古玩业”等各个方面,详细叙述了当时扬州城的“商店要览”,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生活指南。封底是版权页。

◆王振世(1877~1954),字铎生、度生,号洁斋,扬州人。清末诸生,授徒自给,潜修学业。工吟咏。暮年境益困学益进,暇与冶春后社成员联咏,颇多杰作。留心地方掌故,辑有《扬州览胜录》三卷,可与李斗《扬州画舫录》并传。著有《巢凤斋诗集》,存抄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亭亭白塔莲花桥:行游东南(3)
寻访古塔之扬州瘦西湖莲性寺白塔
朋友手机拍摄的扬州瘦西湖
古体诗 | 水东流 | 扬州忆记.冬游瘦西湖
烟花三月下扬州——莲花桥和白塔
阳春二月上扬州(12)瘦西湖——白塔晴云(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