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21-40)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文》(21-40)

   绘画——王弘力:(1927—)天津人,擅长连环画。祖籍山东蓬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沈阳市文史馆馆员。1949年后历任辽宁省文工团美术创作员、《辽西文艺》美术编辑、《辽宁画报》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创作员,编审。《天仙配》、《十五贯》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一等奖。出版有《美的瞬间》等。建国十年大庆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牧野之战》。国画作品《十六大阿罗汉》、《饮中八仙歌》等已被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收藏。

 

   二十一 儿童卖痴呆(宋)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汝痴!卖汝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二十二  压岁钱(清)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因为“岁”与“祟”谐音,也有说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晚辈得到压祟(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二十三  高跷(清)

   丰年高跷扮秧歌,水浒英雄摹演多。文武两班分丑俊,挥扇敲鼓打手锣。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较早组成的内容,系表现《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后加入青蛇、白蛇、许仙、丑婆、傻儿等,乃进入二十世纪之时,早已失却歌颂梁山英雄之传统矣。


   二十四 打灰堆(宋)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 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数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以头钻) 走入粪中,渐没失所。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有一个风俗,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绕粪土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粪土堆上,说令人如愿以偿。


   二十五  踏青(北朝)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宋代在清明时踏青,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二十六  内宴冷餐(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二十七  担酒上坟(宋)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二十八 斗百草(明)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斗百草源于周代,一种游戏,端午踏青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比赛对象。有“文斗”和“武斗”两种方法。”。“武斗”即采一些有“草头”的草(如车前草)或花打成结,双方互套后再拉,断者输。“文斗”,即各自把收集的各种花草拿来,一人报一种花草名,另一人接着种类拿出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如狗耳草对鸡冠花),一直“斗”直到最后见分晓。这种“文斗”,大都是谁收集的花草多,种类齐全,谁就能报到最后成为赢家。苏东坡有一句诗:“寻芒空茂林,斗草得幽兰”。可见,玩者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寻遍山川草野的。斗百草以后演变出专属妇女的斗花比赛。上至宫廷贵妃,下至乡野村妇都热衷参与。民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自由交往,选择心目中的情人。斗百草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如今,斗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区流传。

 

   二十九  祭扫(唐)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三十  走马射箭(唐)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三十一  折柳(唐)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柳”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

 

   三十二  步障(唐)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但更多的不是长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动步障,以横梁展障,梁中间接一竖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动。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


   三十三  驿站送信(元)

   天涯海角难相逢,尺素传达赖远征。驿站健卒鞭快马,山高水长亦贯通。

   秦汉已有驿传制度。但至宋代才废除唐代以民为驿夫的制度,而代之以军卒传递。并实行急递铺。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梦溪笔谈》:“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宋雍熙二年,允许私书附递。跑路送信的人称“急足”或“急脚”。如《夷坚甲志》:“陆氏晚步厅屏间,有急足拜于庭,称郑官人有书。”到元代,设有‘站’,邮递的覆盖面加大,速度也更为提高。

 

   三十四  茶贩(宋)

   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后来虽发展有茶棚、茶馆、茶楼,而小茶贩仍然存在。范祖述《杭俗遗风》:“杭州有茶司一行,最为便当:每担一副,有锡壶两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无不足用。”《梦粱录》:“在五间楼前大街坐铺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大街游玩人们看了,无不哂笑。”桥道坊巷,“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冬闲,担架子卖茶、馓子,葱茶始过。公私营干,深夜方归故也。”“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宋人有《斗茶图》,描绘茶贩间比美茶的活动。

 

   三十五  荡秋千(五代)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三十六  放纸鸢(明)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北京称风筝为“鹞子”;缚竹笛于风筝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三十七  卖柳条(清)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三十八  浴佛节(唐)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

 

   三十九   挂五彩线(宋)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端午节与农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古时的人们迷信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即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线,用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成线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由此,五彩线在古代还被称为“五彩长命缕”。《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据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就要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这样会给佩戴者带来一年好运。

 

   四十 染红指甲(宋)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周精选丨忆往昔,百代风俗之寒食·清明
图说:古代人·过年·习俗活动
诗词丨30张中华民俗图,30句名诗,太美了!(值得一看)
洁清而明净 清明丨二十四节气系列
图解中国古代风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