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高智慧的人反而不容易立功呢

      为什么高智慧的人反而不容易立功呢?智者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 智者无功?

      古语说“智者无功”。为什么高智慧的人反而不容易立功呢? 春秋名医扁鹊有两位兄长,扁鹊经常给人说自己的两位哥哥医术比自己高明许多。可是众人都不相信,因为大家从来不知道扁鹊两位哥哥的名声,只知道扁鹊。于是,扁鹊就给大家解释说,两位哥哥医术高明,一位能在疾病刚有倾向的时候,就能把疾病消于无形,一位在疾病刚刚有苗头的时候就能把疾病根除于萌芽。而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只能在疾病严重的时候救死扶伤。 正因为这样,被两位哥哥医治的人外表看起来很正常,大家都没有想到问题的严重,也不觉得他俩的医术高明。而扁鹊自己,由于每次医治的都是病情严重的人,所以人们就认为他的作用更大,从而让他名扬天下。 这就是智者无功的道理所在。


       连孙子也说:“ 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两人:孔明和荀彧。 孔明,鲁迅先生称罗贯中状诸葛之智而近妖。这个让一千八百多年来的无数中国人民膜拜的传奇人物27岁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去了打江山。 这当时的刘备啊,可谓忧困交加。穷途快要末路了,只剩下新野,樊城两座小城。刚逃过了蔡瑁的追杀,又面临着强曹的进兵。这正如孔明后来所说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时,孔明给刘备正确分析了形势,并提出取荆益为根据地东和北拒的决策,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为刘备做过什么大事。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七月间向南进军,征讨刘表。刘表病逝,刘琮降曹。刘备被逼兵分两路,一路由关羽率领走水路,回合江夏刘琦;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走旱路,向南郡。 到夏口后,诸葛亮请命到孙权那里求救。于是刘备派诸葛亮作为代表,出使东吴。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向孙权详细分析了当时形势以及曹操的兵力状况,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孙刘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冬大破曹军于赤壁。刘备因得占领荆南诸郡。 建安十六年,刘璋向刘备借兵抵抗汉中张鲁。刘备留下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自己代兵入蜀。 建安十七年,刘备反攻刘璋。令诸葛亮、张飞、赵云从荆州增援。三人逆江而上,分头平定诸郡,和刘备共同包围成都。 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益州,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不同于军师),并代理左将军府的事务。其后,刘备东下荆州,支援关羽对抗鲁肃;北上今日的陕甘,与曹操争夺汉中,都是诸葛亮坐镇成都,处理事务,供应粮草。 就这样,诸葛亮以其少有的统筹能力,独特的政治眼光,完成了一件看似神奇的壮举——为弱小的刘备建立起了足以与魏、吴抗衡的政权。 有人说,孔明出山,虽遇其人,不遇其时。试看当时局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孙权坐镇江东,刘备是无法从这二人中抢地盘的了。这时益州由昏庸的刘璋镇守,荆州政权也有动荡之势,刘备只有向这二人下手了。这局势已经清晰得很啦,还用得着隆中对么? 不过,孔明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不错的了。加上投靠对了门,孔明就成为历来被人们歌颂的对象,甚至演变成了智慧的化身。看过一本初中的语文练习本,有一题曰“诸葛亮指挥了哪些战役?”一看答案居然是“赤壁之战、火烧博望”!我还能说什么呢? 他太完美了,完美的人格,完美的个性,完美的外表……这一切使蜀国民众难以逾越。蜀国人不思上进了,落后了,灭亡了…… 而整个三国,只有一人能与之相比美——荀彧。 文若也是完美的。他少了孔明的张扬,多了一分收敛;少了孔明的咄咄逼人,多了一分宽容;少了孔明的勇武,多了一分儒雅。这一切应该可以让他比孔明更为人所称道。 但是,他没有。



腊月天,许昌城外东北八柏的一块墓地,一个青年,二十几岁,姿态风流,仪表堂堂,正在专心致志地阅读《孙子兵法》,头也不抬。忽然一阵大风,大书吹落在地。早在一旁等得冻伤了手的一位枭雄,恭恭敬敬地拾起书,对青年施礼道:“荀公安康!我是谯郡曹孟德,来请荀公共扶汉室江山。我已经到访贵宅两次了,可两次未遇……” 这就是曹操三请荀彧的故事,一个听起来似乎比三顾茅庐更美的故事:寒冬腊月,飞雪漫天,两位热血青年,在一起讨论这举世大事……但历来人们只知道三顾茅庐,而这个美丽的故事,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遗忘……荀彧知人,他一加入曹操集团后,就使曹操的智囊团迅速形成。荀彧前后所举,“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荀彧所荐还有戏志才、郭嘉、杜畿,皆一代风流。至于程昱、刘晔、蒋济等,也由文若一手提拔。荀彧对曹公的贡献远不止这些曹操不顾阻挠,硬要大举进攻徐州。荀彧则不同意,他对曹操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荀彧不愧是曹操身边的子房,在曹操快要走岔路之时,他一席话使曹操看清了方向。这一番话对曹操的事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让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立稳了脚,才能争夺天下。他们要“痛打落水狗”! 荀彧对曹操太重要了。

迎献帝之计,使曹操得到了十分有利于他行军的天时;二虎竞食之计,让吕布和刘备分化,从而使曹操易于逐个击破;官渡大战,荀彧给曹操吃下定心丸,其后终于击败不可一世的袁绍;南下荆州之计,使曹操得到了一块宝贵的战略要地……

荀彧一次又一次地将隐患消于无形…… 但,这一切一切,好像也被人们淡忘了。早前看到一篇文章,居然说:“曹操听取众谋士的意见,只不过是从中选一个合心意的来执行,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无疑是对文若的功劳视而不见。 曹操不是神,他也有失误的时候。这时,他的谋士,尤其是荀彧,总能给他指明方向。但为什么曹营谋士赢不得一千多年来中国人的心? 这是再一次向世人昭示: 智者无功!

孙子就认为任何事物,战争也一样,都包含着利和害的两个方面。你要接受战争这个事物,你光想得利,不想它的害,这是不现实的;当然,关想着害而忽视利的一面也有失偏颇。孙子在这方面的话很多,其中最高明的一句话,就是“故智者之虑”,就是聪明人的考虑“必杂于利害”,就是说把利与害放在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只有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利的同时,你才会想到有可能危害;在危害的时候,你也要想到有利的一面,就叫做“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因为祸与福它是在同一事物里面保存着的,而且它是在不断地转化当中。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要看到有害的一面,祸患就可以解除;在(不利情况中)要看到有利的方面,事情就能顺利进行。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多发于所忽者也”。



附:曹操三请荀彧(许昌民间传闻及荀氏家谱记载)

刘备三顾茅庐,成为千古美谈。其实早在刘备之前,曹操已有“三顾”之举。东汉末年,曹操的兵马在山东壮大起来,可是他渐渐觉察到,只有能冲锋陷阵的将士不行,还须有才智超群的智能之士出谋划策。可是到哪里找这样的人呢?泰山有一高僧叫明镜,听了曹操的意思,啥也没说,给了他一个锦囊,上写“遇怒则拆”四字。曹操也没多问,揣好锦囊下了山。不久,曹操率大军进入中原。经过许昌时,他觉得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就命大军安营扎寨。他把中军帐设在许昌城北门外的一个庙里,号令士兵不得骚扰地方。可他没想到不少新招来的士兵野性未改,连他的堂弟曹仁也在背地里带兵抢掠商家和百姓。一时间,许昌城被闹得鸡飞狗跳,百姓惶惶不安。而曹操却蒙在鼓里,全不知晓。这天,曹仁急火火地进了中军帐,手握一张帖子呈给曹操。曹操展开一看,见上面写着:“许下来了曹孟德,千家万户齐遭灾。丧失民意如鼠辈,总有一日难过街!”下边的落款是“荀彧”。曹操不禁一股怒火冲顶,刚要命曹仁去捉拿,猛然想起泰山老僧“遇怒则拆”的锦囊,赶紧找出来拆看。看毕,曹操转怒为喜,原来囊中装有一帖,上书“写帖斥骂你者,即是欲求之贤人奇士也”。那么,这个大胆责骂曹操的荀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荀彧在中原可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学问家,他早有出山干一番事业的心意,苦于没有机会,未遇明主。这次曹操统率大军来到许昌,他想投奔,可对曹操不了解,借此事责骂曹操,以试探曹操的态度。曹仁先见曹操怒不可遏,又见曹操喜上眉梢,情绪骤变,感到无法理解。接着,曹操吩咐他快去备份丰厚礼品,要他陪同立即去请那个写帖子的人,曹仁更是莫名其妙。时值寒冬腊月,朔风如刀。二人打听着,七拐八拐,找到聚魁街荀彧的住宅,没料到竟是“铁将军”把门。曹仁乐了,心想:人不在该返回了吧?可瞅瞅曹操,竟恭候在门外一动也不动,他也只好恭立等待。过了许久,不见有人回来,曹仁实在冻得忍耐不住了,就想砸开门进去看个究竟,马上遭到曹操的严厉呵斥。又恭候了一个时辰,曹操的胡须上都结了冰,只得扫兴而归。过了几天,曹操又让曹仁带上礼品,两人一同再次去请荀彧。这次又很令人扫兴,荀彧仍没在家。曹操一如前次,恭立等候。不巧,天空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很快埋住了曹操和曹仁的脚背,等有一个多时辰,他们的脚都冻僵了,看看仍没人回来,只好又一次怏怏而返。曹操走后,有人将来人的相貌和情形告诉了荀彧,荀彧听了只是点点头说:“知道了。”此后,曹操一直忙于军务,脱不开身,未能再请荀彧。转眼到了次年二月。清明节这天,荀彧携带纸马供品,只身来到城东祖坟扫墓。他摆好供品,点燃纸马,跪下磕头时,忽觉身后不远处也有人在磕头,不由心中一怔,暗想:他又来了!但仍装作不知,头也不回。磕罢头,他立起身,拍拍膝盖上的泥土,盯着坟默不作声。这时,他感觉身后那人已站起身,伫立在不远处。荀彧约摸时间不短了,再不能不回头了,于是回头一瞧,果见那人与所听到的拜访他的那个人相貌无二:一身锦服,美髯飘胸……荀彧故意问道:“你是何人?来此做甚?”那人打躬施礼道:“荀公金安!吾乃谯郡曹孟德,曾几次到府上恭请先生,怎奈孟德福薄,均未能见。今料荀公定到祖茔致祭,便再次来请,实已恭候多时,不敢打扰。”荀彧听后不觉心中发热,面上却浅浅一笑:“荀彧乃山村野夫,学疏才浅,不懂治国安邦道理。曹公,你请错人了。”曹操急忙又打躬施礼道:“谁不知您胸藏经天纬地之才,腹隐安邦定国之谋,荀公何必谦辞?孟德决心已下,非先生不请。”边说边又一躬身。荀彧终于点头答应出山。曹操大喜,即请荀彧去军帐一叙。荀彧推说患有腿疾,行动困难,曹操立即伏身,请荀彧上背,他要把荀彧背出墓地。荀彧也不客气,便伏到曹操的背上。曹操把荀彧背出墓地,又亲自牵过马来,扶荀彧上了马。自此以后,曹操和荀彧食同桌,寝同舍,终日形影不离。        (许昌市文联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骆玉笙 博望坡
第十二回 诸葛亮火烧新野
新版《三国》(新浪视频)
除刘备外,关羽还佩服哪些人?至少还有这三人得到关羽的认可
读诗歌,品《三国》
三国最聪明的十大谋士,徐庶第九,诸葛亮第五,谁排第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