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童谣(图文本)》发博客67-都城小儿祈雨歌二则

 


都城小儿祈雨歌二则

青龙头,白龙尾,②

小儿求雨天欢喜。

麦子麦子焦黄,③

起动起动龙王。④

大下小下,

初一下到十八。⑤

摩诃萨。⑥

 

风来了,

雨来了,

禾场背了谷来了。

——《帝京景物略》

 

【注释】

①都城——指明朝的京都北京。

②青龙头,白龙尾——古代求雨要用泥巴做成土龙,用以代替传说中管下雨的“龙王”。这种土龙常被涂成青色和白色。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淮南子·说林训》就有“譬如旱岁之土龙”的记载,高诱注说:“土龙以求雨。”现代科学表明:下雨前一般先有乌云,呈青色,下雨时,则转为白色的雨云,“青龙头,白龙尾”,也许包含了古人对这种变化的认识在内。

③麦子焦黄——麦子受旱,叶子干枯变黄,说明旱情的严重。

④起动——请求别人行动时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犹如“劳驾”。 ⑤初一下到十八——这里的时间跨度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而使用的,非实指。无非表示希望多下点雨,以解除严重的旱情。

⑥摩诃萨——佛教用语。“摩诃萨埵的略称。即“菩萨”的通称,旧译“大众生”。




【赏析】

这也是中国民俗与童谣结合的一个例子。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现象总是怀着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他们以人类社会的结构来想(书为)自然界的结构,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类似官儿的东西在管辖。玉帝、龙王、风伯、河神、雷公、电母之类,就是这种想(书为)的产物。至于为何分派龙王专司下雨职责,实在是久远得无可考证了。数千年来,人们为水旱灾害所苦,想了许多实在的办法(如兴修水利之类),也干了不少愚蠢的傻事,所谓向龙王求雨就是其中之一。而求雨的仪式和花样,则因时因地而大为不同,简直可以说千奇百怪。这种虔诚的愚昧和方向错误的创造力,真令人怵目惊心,不寒而栗!

这首童谣记载当时北京地区求雨的仪式只是一个例子:当久旱不雨要举行求雨仪式时,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龙王”的神像,用磁瓶插上杨柳枝条放在门边;小孩子们用泥巴做成青、白颜色的土龙,旁边插上纸做的旗子;然后敲锣打鼓到各龙王庙去焚香祝祷,孩子们就在一起唱着这种求雨歌。它用的是“哀兵”政策:一方面抬出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来拍“龙王”的马屁,企图求得“天欢喜”;另方面又举出“麦子焦黄”这样严重的灾情。希望感动“龙王”,使之产生慈悲之心,高抬贵手,普施甘霖。这种求雨歌,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软弱无力的可怜境地,也表达了他们盼雨的急切心情。适应内容的需要,形式上也颇多变化。前面一首,短短七句,三换其韵,充分反映了思想的跳跃。“麦子麦子焦黄,起动起动龙王”,句首的重复,适合儿童传唱,也很有儿童情趣。

“风来了”这一首,写偶然求雨成功(或想象【书为像】中的成功)时,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形象鲜明,跃然纸上。有了风雨,旱情得到缓解,收成可望增加,秋天的禾场上堆满金黄色的粮食,在孩子的心中,幻化出禾场背着谷走来了。这种特有的童“话”,夸张而不失其真,富有生活气息,是一种十分绝妙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后来,当这首儿歌脱离求雨的背景流传时,个别词句不断被修改,以至变得不知所云,无法理解。据邓云乡的《燕京乡土记》记载,夏天下雨时,母亲抱着孩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词是:“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禾场”既然变成“和尚”,“谷”当然得变成“鼓”了,不然,“和尚背着谷来了”,成什么话呢?不过,风雨天,和尚背着鼓来干什么呢?较之原意,实在相差太远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童谣在传唱过程中被不断改造制作的痕迹。

 

【今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节”习俗的由来初探
清明谈雨:中华文明的另类道标
欧阳修祈雨 ...郑培凯
离奇故事:妻子被多人凌辱后上吊,男子养旱魃报复,引出一桩惨案
祈雨(组诗)/ 笔墨天方
陕西绥德 / 曹卫江 【诗歌】/《祈雨(外一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