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最能“代表”中国?
 中国在普及公民科学素养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尴尬。

【侨报10月5日中国时评】无论是本月初上海世博会上的中国国家馆日,还是有中国官方摄制、即将在西方媒体上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期望世界能认识真实的中国。那么在中国百姓的心中,到底谁可以代表今天的中国?北京媒体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六成多受访者首选科学家。

科学家获认同表明中国社会对科学的重视,令人欣喜。但另一个新公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却让人乐观不起来。该调查显示,截至今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为3.27%。

六成受访者认同科学家与百人中仅3人具备科学素质,这一强烈的反差透露出中国在普及公民科学素养方面存在尴尬。

在中国,因缺少科学常识而引发的荒唐闹剧并不少,从鼓吹“吃绿豆可去百病”的张悟本到被诸多名流富豪追逐的道士李一,闹剧接连曝光,并不在张悟本和李一们的吹嘘手段有多么高明,而在于科学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有多么稀缺。

从近代一批又一批中国学子负笈西洋,谋求“科学救国”,到今天“科教兴国”已上升为政府制定的、不可动摇的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中国是世界上目前唯一拥有《科普法》的国家,谁能说中国人不重视科技呢?只是没有收到其应收之效果罢了。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重视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换言之,中国科普的投入产出极不相配,效率低下。

以普及公民科学素质为例,长期以来,官方组织的科普活动,往往以轰轰烈烈开始,但过程简单,最后只好草草收场,难以落实,浪费资源且收效甚微。同时,各级政府大手笔兴建的科技馆、博物馆,也因缺少互动性、有吸引力的活动,常常门前冷落鞍马稀。

在不少人眼里,科技知识常常被庸俗化为一种可以考高分、进名牌学校、拿奖、甚至发财致富的“敲门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抬高自身身价的装饰品。

科普工作需要官方重视,更需要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施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的科技小活动其实颇值得借鉴,而从“神五”、“神六”的发射到“嫦娥一号、二号”的探月,每一次不就是对民众普及科技知识的最好机会吗?关键是如何将机遇转化为行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查显示我国2.25%的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十四五”国家科普发展规划发布:建立社会热点科普响应机制
学术观点|李正风:关于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再思考
科技部:2015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5%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该从何做起
跨越10%!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迈入新阶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