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农在线
今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仅广西桂西北大石山区就有近60万人需要政府组织送水。
  石漠化———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世界环保专家称之“地球之癌”。因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通常是“有雨三日水成湖,无雨三日地生烟。”
  而同处石漠化重灾旱区的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大旱之年却依然是泉水长流,生活如常。
  有水存得住 旱时用得上
  素有“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之称的弄拉,位于马山县古零镇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坐落在重重叠叠的大石山中,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众多的山峰合围成12个弄场,总面积2555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90亩。全屯25户人家共125人,散居在大小不同的十多个山弄。
  初夏,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许久,当见到“弄拉”二字时,眼前豁然开朗。与一路所见的被绿草点缀的石山相比,弄拉满山青翠欲滴的绿直扑入眼:这里除了耕地、房屋和道路,山上山下全是树,不少树高达十多米。
  走在屯里的砂石路上,空气清新通透,两旁的柿树、苦丁茶、榕树、香椿树、千年桐等树木傲然挺立,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的树林间,流水叮咚、虫鸣鸟叫交相成趣。
  一路上,不时见到散居的农家,老人们悠闲晒着太阳,孩子们相互嬉戏,怡然自乐。看到有客人来访,主家便会端出自家种的红薯、南瓜、水果招呼着,让人感觉仿佛置身桃源。
  在弄拉屯,每家屋后也都建有一个蓄水池,但与大石山区常见的集雨水柜不同,蓄水池里都是从山上引来的泉水。
  在周秀莲老人家的屋后,泉水沿着竹片做成的水槽落入池中。看见记者很惊奇,这位85岁的老人说:“50多年了,我们的泉水没断流过,最多是水来少一点儿而已。”
  就是今年大旱,他们屯的泉水依然滋润着这片大山。
  随行县林业局的同志介绍,广西并不属于自然性缺水,但喀斯特地貌属石灰纪形成的石灰岩地层,渗漏性大。脆弱的地表一旦缺少植被,就不能涵养水源。弄拉之所以大旱之年无旱象,正是得益于这满目青山的蓄水功能。
  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其实,弄拉也曾受“石漠”之苦。
  1958年大炼钢铁,200多人的民兵连背刀扛斧,连伐两月有余,25个山头的树木被砍得精光,青山全被剃光头。
  靠山吃山的弄拉人没了“靠山”,他们甚至想到了外迁。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难舍故土,也在面临生存考验的疼痛中意识到了山林对他们的重要性。
  弄拉屯从此定下村规民约:柴可拾不可砍,砍一罚十。哪个村民确实需要上山砍树的,必须先种下树苗。砍一棵树,要种6株苗。
  从1960年开始,屯里的6个年轻人成了护林员,在弄拉的山林范围内不停地巡逻,不准任何人随便进山乱砍树木。那时是集体劳动,农民收入主要靠下地干活拿工分。弄拉的巡山人同样可以按天挣工分。
  “另一个规定是,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要种10兜竹子,多种不限。”64岁的李华勤说,到目前为止,他个人所种的竹子起码有300兜。“竹子长得快,两三年就可以卖掉,既增加收入,又能保护山林。”
  弄拉人这种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发展理念,覆盖到这片深山的每一棵花草树木,受伤的青山从此得以休养生息。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村民们“造”林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在政府的引导下,他们改变过去“散、乱、杂”的经济结构,根据石山的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土壤和生物特点,制定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从山脚到山顶划分了三个林果种植带,即在山腰以上封山,山腰以下种植竹子、菜豆树、苦楝、任豆等生长较快、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山脚种植柑橘、柿子、龙眼等果树和金银花、山枝子等药材,平地上则种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村民们还见缝插针,在果树下种植土人参、苦丁茶、两面针等中草药,最终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
  旅游合作社让村民共享“生态财富”
  弄拉人的善举,得到了大山慷慨的回报。
  目前全屯种有果树650多亩,药材500多亩,有林面积达1862亩,森林覆盖率达73%,用材林790多亩。形成了以枇杷、黄皮果、李果、柑橘等为代表的水果基地,以金银花、两面针、土党参、苦丁茶、青天葵为代表的药材基地以及竹子、任豆树、椿树等为主的石山区用材林基地。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弄拉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3000多元。但这不是弄拉生态发展的终点,弄拉人思考着弄拉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我们不能把弄拉搬到城里去赚钱,但我们可以把城里有钱人吸引到这里来消费。”弄拉人再度将发展的目光投向自己守护了50年的青山。
  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弄拉人早有此想法。但是因担心投资商会在弄拉大兴土木,破坏生态,弄拉人拒绝了外来资金。
  直到2008年底,在本屯经济能人李荣光牵头下,弄拉屯的村民们才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李荣光承担所有开发费用,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参与开发经营。利润四六开,李荣光占40%,村民占60%。
  “目前,我们旅游建设投资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李荣光估计,在两到三年内,弄拉人就能把弄拉建设成一个生态旅游度假地,正式对外开放。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弄拉人不仅仅是靠山吃山,而且能靠山致富。
  李荣光告诉记者,他牵头办这个旅游合作社,除了希望能提高大家的收入,也希望能更好地保护弄拉的青山。“我投入的钱即使在我这一辈收不回来,但我也给我的子孙留了一条路。”
  从封山育林到造林种果树再到休闲旅游,弄拉人正是始终坚守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才把握住了大石山区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主动权。
  “弄拉效应”也给马山县改善大石山区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石漠化,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据介绍,多年来,马山县向全县推广弄拉经验,成功地在石漠化严重地区探索出了“封山育林+造林、种果、种药”和“封山育林+种竹+节柴”等治理模式。目前,全县累计封山育林面积9万多公顷,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55%,大部分封山育林区达到或基本达到封育目的,有4000多公顷的石山植被覆盖度达到60.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态旅游,让山区看到“钱”途
生态苗乡从“高颜值”到“高产值”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三农”这十年)
江苏句容: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绿色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江苏徐州:美丽贾汪 泉水叮咚
问候亲友四月初三下午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