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5年海淀区初三年级期末考试精华版范围二---某附中初三语文组吐血奉献

2015年海淀区初三年级期末考试精华版范围二---某附中初三语文组吐血奉献

 

理解性默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写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因行迹的疏远而淡漠感情的句子是:

,。

2、读到美国哲学家欧文的“志同道合的人并不需要永远呆在一起”时,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

《望岳》

1、《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

2、人们常用杜甫《望岳》中的“,。”两句诗来表达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

《登飞来峰》

1、《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浣溪沙》

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中深受后人赞赏也是作者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是:___,______。

2、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___,______。

3、晏殊的《浣溪沙》—词中直接抒发伤感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平的句子是哪两句?

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喻冬雪的脍炙人口的两句诗是什么?

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___,______。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或:把惜别的惆怅深情融于雪景之中),这两句诗是:___,______。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怎样描写军中苦寒生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

7、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势。(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景象给人们带来勃勃感觉的诗句是“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诗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现在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___,______。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表达了诗人异常达观的人生态度。

3、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使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乡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

___,______。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点明题意的句子是:___,______。

《泊秦淮》

1、《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

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___,______。

《渔家傲·塞下秋来》

1、范仲淹《渔家傲》中表达诗人虽有乡愁但却以忧国忧民保家卫国为使命,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的“,”是夜不能寐的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4、《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

5、《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

6、《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

7、《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8、《渔家傲》中通过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

1、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国家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4、《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文天祥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天净沙》

1、《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4、《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己亥杂诗》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今年四月,浙江一位老人捐献出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老人的这种精神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写照。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善于把握战机的语句是:

11、《曹刿论战》中“__ ___, 。”生动的阐明了作战中准确的赏握战机的重要性,也显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干。

12、《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13、《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分析鲁庄公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4、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陋室铭》

1、《陋室铭》中虚写陋室主人厌弃世俗生活的语句是    ,    。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为突出主旨而引用的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4、刘禹锡《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5、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通过写生活内容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

《小石潭记》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写作者赏潭的独特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描写小溪形状的语句是:,。

3、《小石潭记》中通过游鱼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句子是:,。

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写作者赏潭的独特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5、小石潭的全貌:。

6、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7、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8、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9、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10、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11、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12、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


文言文

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2.舜发于畎亩之中: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管夷吾举于士:

5.管夷吾举于士:6.百里奚举于市:

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空乏其身:

9.行拂乱其所为:10.所以动心忍性:

11.所以动心忍性: 12.曾益其所不能:

13. 饿其体肤:14人恒过:

15.人恒过:16. 人恒过:

17.而后作: 18入则无法家拂士:

19.入则无法家拂士:20.入则无法家拂士:

2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2.曾益其所不能:

23. 衡于虑:24. 入则无法家拂士:

25、管夷吾举于士 : 26、生于忧患:

27、必先苦其心志: 28、劳其筋骨:

29、饿其体肤: 30、行弗乱其所为:

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

5.孙叔敖举于海

6.百里奚举于市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性10.人恒过,然后能改

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入则无法拂士,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

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段落结构和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就一系列典型人物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第1段)用排比句列举了6个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为下文论理奠定基础。

第二层(第2段):据事论理、事理结合;“降大任”一句由个别推及一般,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劝勉、激励意义。

第二部分(第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

第三部分(第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本文阐明了人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文章在论证上采取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又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文意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1分)文章第①段所列举的六位人物的共同特点是。(1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1分)(本题共3分)

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安乐”指的是什么。(3分)


3.孟子在第①段中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的道理;第②段中的“”则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4分)


二、《鱼我所欲也》

重点词语解释

1.故不为苟得也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 此之谓失其本心:

5. 是亦不可以已乎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7.贤者能勿丧耳 8.一豆羹

9.蹴尔而与之: 10.乞人不屑也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3. 万钟于我何加焉:14. 故患有所不辟也

1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7 、故不为苟得也 18.乡为身死而不受

19.凡可以得生者20.所欲又甚于生者

2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3、由是则生而不用也24、所欲有甚于生者

25、万钟于我何加焉26、行道之人弗受

27、行佛乱其所为28、今为宫室之美

29、行弗乱其所为30、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重点句子翻译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9、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段落结构和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第2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第3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中心:本文通过论证“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文中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第一步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于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第二步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用对比方式指出有些人为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万种厚禄,这就是失去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文意理解

1.作者提“鱼和熊掌”“一箪食,一豆羹”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 选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摘抄一组这样的句子。



4、“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此”和“本心”分别指的是什么?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6、本文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三、《伯牙善鼓琴》

【注释】

1. [兮(xī)]。 2. [阴] 。

3. [卒] 。4. [霖雨] 。

【重点词语】

1.[善]。 2.[鼓]。

3.[志]。 4.[善哉]。

5.[峨峨]。 6.[洋]。

7.[念]。 8.[得]。

9.[阴]。 10.[卒]。

11.[止]。 12.[援]。

13.[操]。 14.[舍琴]。

15.[逃]逃声:。

【重点虚词】

[之]

①钟子期必得之。

②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③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④乃援琴而鼓之。

⑤子之听夫。

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之:

⑦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⑧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之:;之:

[其]

钟子期辄穷其趣。

[于]

①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②止于岩下。

③吾于何逃声哉。

①乃援琴而鼓之;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②乃不知有汉——乃:

【一词多义】

援 1. 乃援琴而鼓之 2.援疑质理

志 1.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志想象犹吾心也

2.处处志之 3.寻向所志

鼓 1. 伯牙鼓琴 2.齐人三鼓 ;公将鼓之

卒 1. 卒逢暴雨

2.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卒皆夜惊恐

善 1.伯牙善鼓琴;2.善哉,善哉

若 1.峨峨兮若泰山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若无兴德之言

得 1.钟子期必得之 2.便得一山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舍 1.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2.便舍船

3.屋舍俨然4.同舍生皆披绮绣

穷 1.钟子期辄穷其趣 2.欲穷其林

3.所识穷乏者得我 4.而乐亦无穷也5. 穷冬烈风

【通假字】

[卒]。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志在登高山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志在流水

4.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7.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8.乃援琴而鼓之

9.初为霖雨之操

10.更造崩山之音

1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13.子之听夫

14.志想象犹吾心也

15.吾于何逃声哉

【全文分析】

这篇文章结构清楚,先用简单的一句“,”总写二人特点,然后再举例子对此做具体的介绍。从文中“,”和“,”两句可以看出,钟子期的善听。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和的真挚情谊。

因为二人的故事,后人把像他们一样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称为“”。由这则故事还衍生出一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经典习题】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找出文中概括钟子期“善听”的句子。


3、文章哪里表现出伯牙善鼓琴的?





四、《陈涉世家》

重点解词(加点的是解释单字,双横线的是两个字一起解释。)

1、尝与人佣耕2辍耕之垄上 3怅恨久之

4苟富贵5无相忘 6若为佣耕 7陈涉太息曰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10屯大泽乡 11皆次当行 12会天大雨

13度已失期 14法皆斩 15今亡亦死 16举大计亦死

17等死 18死国可乎 19天下苦秦久矣 20扶苏以数谏故

21上使外将兵 22今或闻无罪 23楚人怜之24或以为死

2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6为天下唱 27宜多应者 28 吴广以为然 29卜者知其指意

30念鬼 31此教我先威众耳 32乃丹书帛曰 33陈胜王

34置人所罾鱼腹中 35固以怪之矣 36 夜篝火

3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8狐鸣呼曰

39旦日 40卒中往往语 41皆指目陈胜

42吴广素爱人 43广故数言欲亡 44忿恚尉 45令辱之

46尉果笞广47尉剑挺48陈胜佐之 49并杀两尉

50借第令毋斩 5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52死即举大名耳 5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4敬受命

55从民欲也 56为坛而盟

57蕲下 58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59行收兵

60比至陈 61乃入据陈 6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63将军身被坚执锐64伐无道 65诛暴秦

66复立楚国之社稷 67功宜为王68皆刑其长吏 69杀之以应陈涉

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为天下唱

3、固以怪之矣 4、将军身被坚执锐

重点句子翻译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6、天下苦秦久矣




7、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8、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9、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0、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11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



12置人所罾鱼腹中




13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4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6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17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18、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9、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重点文意理解

(一)、段意及层意

1、第一段: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此段的小知识点:

(1) “苟富贵,无相望。” 的含义: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含义: 显示了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

2、第二段: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第一层:写起义的原因。(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起义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第二层: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

A、分析当时的阶级矛盾。(天下苦秦久矣)

B、分析秦王朝内部矛盾。

C、分析秦与六国的矛盾。

第三层: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号召、发动群众。(乃行卜……皆指目陈胜)

所做的舆论准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此段的小知识点:(1)、发动舆论的结果及效果是什么?

结果: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效果:生动表现了士卒敬畏陈胜的神态,同时也反映了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的情况。

(2)、本段中陈胜吴广提出了起义的策略(发动群众的策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陈胜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

(4)、陈涉制造的舆论再次体现了陈胜勇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3、第三段: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一层:写起义的发动,计划十分周密。(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

A、抓住“将尉醉”的时机,几次将尉责打吴广,使戍卒站在自己一边。

B、接着“并杀两尉”,搬掉了起义的绊脚石。

C、随后进行动员。

第二层:写起义军势如破竹的胜利进军和迅速壮大的形势。

此段的小知识点: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含义:

表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

(2)篇末交代各地纷纷响应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印证了陈胜关于“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的分析和预见,进一步说明了这场农民革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二)中心主旨

文章中心: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

(三)部分文意理解题

1、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具备哪些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政治远见)

(2)做事周密细致(聪明)

(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2、陈胜是怎样的一个人?

少年时有远大的抱负(胸怀大志)

有反抗精神

有政治远见

勇敢有谋略

做事周密细致

有很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3、、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4、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5、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6、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①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②形势所迫(失其当斩),不得不反。


五、出师表

重点解词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益州疲弊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5、盖追先帝之殊遇 6、诚宜开张圣听

6、以光先帝遗德 7恢弘志士之气 8、不宜妄自菲薄

9、引喻失义 10陟罚臧否

1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4、此皆良实

15志虑忠纯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6悉以咨之 17必能裨补阙漏 18性行淑均

19 晓畅军事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1必能使行阵和睦

22亲贤臣,远小人 2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4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5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6愿陛下亲之信之27臣本布衣 28躬耕于南阳

29不求闻达于诸侯 30先帝不以臣卑鄙

31猥自枉屈 3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3由是感激

34遂许先帝以驱驰 35后值倾覆

3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7夙夜忧叹 38恐托付不效

39深入不毛 40兵甲已足 41庶竭驽钝

42攘除奸凶 4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4至于斟酌损益 45若无兴德之言

46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47以彰其咎

48以咨诹善道48察纳雅言

49臣不胜受恩感激 50临表涕零5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还于旧都52、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重点句子翻译。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6、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9、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10、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1、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1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4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8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9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0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21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2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3临表涕零


文意理解

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段):关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

逐段概括

1、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3、向后主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了思想品德条件。

4、向后主举荐可靠的武将向宠。

5、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

6、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7、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时机已经成熟。

8、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9、表明临行之前的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隐含着担忧,透露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六、《曹刿论战》

解释加点词含义

1.齐师 伐我: 2.肉食者谋之:

3.又何间焉: 4.肉食者鄙:

5.何以战: 6.衣食所安:

7.弗敢专也: 8.对曰:

9.小惠未徧: 10.牺牲玉帛:

11.弗敢加也: 12.必以信:

13.小信未孚: 14.神弗福也:

15.小大之狱: 16.虽不能察:

17.必以情: 18.忠之属也:

19.公将鼓之: 20.齐师败绩:

21.遂逐齐师: 22.既克:

23.公问其故: 24.夫战,勇气也:

25.一鼓作气: 26.再而衰:

27.彼竭我盈: 28.难测也:

29.惧有伏焉: 30.望其旗靡:

31.遂逐齐师:

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1.既克,公问其故

12.夫战,勇气也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彼竭我盈,故克之

1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文意理解

1. 本文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指挥上杰出的谋略。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2.鲁国最终打败齐国的原因。

(1)首先,战前有较好的在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们的支持。

(2)其次,战时善于把握战机,在齐军士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出击;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令追击。

(3)最后,鲁庄公能够纳谏。

3.曹刿人物形象分析

(1)曹刿热爱国家,关心国事。

(2)曹刿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杰出谋略,善于抓住作战时机。

(3)曹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事件沉着冷静,行动谨慎,考虑问题周到,做到知己知彼。

4.请举出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两个写作特点,并选其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

答:主要有三个写作特点: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组织材料详略得当;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分析到位即可。

5.请谈谈你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的典型代表。开战之前,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开战之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击鼓,什么时候该追击。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不仅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曹刿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说明他知人善用。长勺之战取得胜利,鲁庄公功不可没。

[一词多义]

①必以信 :言语真实。

② 小信未孚:信用。


①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②又何间焉:参与。


①忠之属也:类。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③属引凄异:连续。

④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①衣食所安:养。

②死于安乐:安逸。


[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古今异义]

①鄙

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


②再

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③间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④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⑤狱

小大之狱 古义:指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指监禁罪犯的地方


⑥情

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⑦忠

忠之属也 古义:指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指忠诚、忠实


⑧可以

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可能或能够的能愿动词


七、扁鹊见蔡桓公

重点词语解释

1. 立有间 2. 君有疾在腠理

3. 不治将恐深 4. 居十日

5. 君之病在肌肤 6. 不治将益深

7. 桓侯不应 8. 桓侯又不悦

9.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走还走

10.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使_______________

11.汤熨之所及也 12. 汤熨之所及也

13.针石之所及也 14. 火齐之所及也

15.司命之所属 16. 司命之所属

17.是以无请也 18. 使人索扁鹊

19. 寡人无疾_________________ 20.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_______好_______

21. 无奈何也_________________ 以为:_______________

重点句子翻译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汤熨之所及也:

6.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8.是以无请也:

9.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意理解

1.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会见。第二层(居十日……臣是以无请也)叙述第四次会见和扁鹊回答使者问。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写桓侯因疾病恶性发作而死。本文短小精悍,深刻动人,生动地阐明了讳疾忌医最终必将导致丧生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

2.《扁鹊见蔡桓公》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桓公为何会由小病最终发展到不治而亡。

桓公对扁鹊的正确诊断和衷心面告,置之不理,盲目自信。在扁鹊离去后,蔡桓公对周围的人说的“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句,说明了蔡桓公对医生的极度不信任,而且抱有反感情绪,他的讳疾忌医使得他的病始终得不到治疗而身亡。

3. 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①“寡人无疾” 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表现对蔡桓公医生猜忌、反感。

③“不应”“不悦” 说明蔡桓公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通假字]

①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②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汤,同“烫”,用热水焐。

② 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 齐,同“剂”。


八、《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释重点字词

1.选自《》。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纳谏,。

2.[修]。3.[昳(yì)丽]。

4.[朝(zhāo)服衣冠]。服,。5.[窥镜]。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孰,。

7.[旦日]。8.[明日]。

9.[孰视之]。孰。之,。10.[弗如远甚]。

11.[美我]。12.[私]。

13.[皆以美于徐公]。以,。14.[方]。“方千里”。方,。

15.[四境之内]16.[蔽]。

17.[面刺]。18.[闻]。

19.[谤讥于市朝]。谤,。

讥,。谤讥,。市朝,。

20.[时时]。21.[间(jiàn)进]。间,。

22.[期(jī )年]。23.[朝于齐]。

指出下列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今齐地方千里。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4、能谤于市朝

5、明日,徐公来

一词多义


语文老师1326126420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年级上基础础知识,全了
2014届中考语文练习---文言文
决战中考文言文终极复习之九上
九上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检测
初中古文重要句子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知识归纳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