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MIT特展 訴說早期中國留學生故事

    影片來源:「MIT早期中國留學生:1877-1931」展覽網站
     
     
     
     中國學生1918年組建足球隊,比MIT 校隊成軍的時間還早。(圖:取自「MIT早期中國留學生:1877-1931」展覽網站)

    不大的麻省理工學院Maihaugen藝廊牆上的展板圖文並茂、按鍵式螢幕內信息豐富;展櫃中泛黃的書信、照片,翻拍的文稿、舊報紙,紅色封面的同學錄散發久遠有趣的味道。兩周前開展的「麻省理工學院早期中國留學生:1877-1931」(China comes to Tech)展覽用實物、圖文,介紹罕為人知的歷史;緬懷140年前劍橋開始出現的中國留學生身影;讓人追想留學先驅飄洋過海、挑戰萬難的負笈歲月。

    策展人、MIT歷史系和國際研究系教授鄧津華(Emma Teng)說,1877至1931年間,有近400位中國留學生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克服語言文化障礙,苦學科技新知帶回祖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他們發明世界第一座中文打字機、C型練海行飛機、開創微波波譜學、非線性自動控制理論等,在科技、教育、行政等領域,表現卓越、貢獻重大。
    在展覽開幕典禮中,鄧津華介紹早期MIT中國留學生歷史時說,來自廣東省從商家庭張文湛(Mon Cham Cheong),1877年入學、1883年畢業於機械藝術系,是目前可考的首位MIT中國留學生。1879年,一批、共八名晚清政府官派留學生來到MIT,學習鐵路、礦治、造船和機械工程。此後,MIT成為最受中國科學和工程學生青睞的美國高校。1854至1954年間,MIT中國留學生獲得美國高校文憑人數之多,是全美第三名。
    她說,文獻中發現早期MIT中國學生、尤其是1910和1920年代的中國留學生非常融入校園生活。他們參加體育活動、辯論社、戲劇、專業學會、各種學術委員會。曾有中國學生擔任造船協會會長和副會長;也有中國學生成為摔跤校隊隊長、網球隊隊長,表現傑出。
    早期中國留學生在MIT獲得教育、身兼文化大使,是中美科技學術交流的橋樑。鄧津華說,希望展覽讓人反思國際學生對MIT和美國的貢獻。

    MIT文理學院院長若柏絲(Melissa Nobles)表示,對應今日美國政治環境氛圍,「MIT早期中國留學生」展覽來的正是時候。這一段充滿人類抱負與想像的歷史故事,給人帶來深刻的啟發與學習。
    該展覽展期至11月。展覽地點在周一至周五開放的 MIT 圖書館 Maihaugen藝廊,14N-130, 160 Memorial Drive, Cambridge, MA 02139。
     
     刊在麻省理工學院1924年Technique年刊上的「MIT 中國學生會」會員大合照。 (圖:翻拍自展覽摺頁手冊)

    MIT中國留學生史 鄧津華:驚喜又興奮

    「麻省理工學院早期中國留學生,1877-1931」展覽策展人、MIT教授鄧津華攝於展場。(記者唐嘉麗/攝影)
    「麻省理工學院早期中國留學生,1877-1931」展覽策展人、MIT教授鄧津華攝於展場。(記者唐嘉麗/攝影)

    從一門課的學生報告,到學術研究和結合文物的展覽,麻省理工學院歷史系和國際研究系教授鄧津華為「麻省理工學院早期中國留學生」投注數年時間心血,日前驕傲地展示豐碩的成果。

    她說,故事源起是讓修讀一門探討教育移民課程的學生動手尋找與早期中國留學生的相關資料後寫成報告。受到華裔學生對此課題高度興奮的鼓舞,她和圖書館員決定把這些故事以展覽方式,公開給更廣大的群眾。

    目前可考的第一位MIT中國學生是來自廣東省的張文湛。(圖:取自「MIT早期中國留學生:1877-1931」展覽網站)

    兩年前開始展覽計畫,並要以此展慶祝MIT第一位華人學生入學140周年。她說,未料早就訂好的展期,巧遇目前美國政治氛圍,使得展覽要傳達「反思國際交流帶來貢獻」的重要信息更為凸顯。

    她說,研究過程中有許多因為新發現而帶來的喜悅。例如,自己沒想到能發現中國學生1918年就在校內組織足球隊;這支球隊甚至比MIT足球校隊成立的時間還早。她也興奮發現這些早期中國留學生在各種學生生活層面都非常活躍;不僅於1910年成立中國學生會,留學生們也參加校內各種體育和社團活動和專業學會。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早期的中國留學生還在英文辯論比賽中得獎。找到老信件,得以一窺當時學生的生活、困難與勝利的情況是最令人興奮的時刻。

    MIT第一位和早期唯一的中國女留學生李厲紱,也是MIT首位取得電機系學位的女學生。(圖:翻拍自展覽摺頁手冊)

    每個名字之後都有令人雀躍的故事。1915年,周厚昆(Hou-kun Chow) 不但是第一個取得MIT航空工程碩士學位的中國學生,也是全美國首位在此領域取得碩士學位者。1920級機械系校友梅連枝(William Ding Moy)是MIT的第一位「竹生」華人學生。1929級的李厲紱(L. F. Lee)是MIT最早和當時唯一的中國女留學生,她也是MIT第一個拿到電機系學位的女學生。

    ★與華埠的深厚聯繫

    許多中國留學生與華埠有頗深的聯繫。例如,1910年,一群MIT和哈佛的中國學生聯合在波士頓華埠為中國勞工創設一所教導中、英、數和公民課程的周末和夜間學校。1920年代,幾名MIT校友和學生還幫助波士頓華埠重組華裔男童軍小隊。她說,雖然大部分早期留學生來自較富有的家庭,但他們對生活在華埠、未被當時美國社會善待的勞工階層同胞展現很深的關懷。

    「排華法案」也是此次展覽的一部分。她說,當時中國學生受到諸多法律限制,也必須面對整個社會、甚至MIT校園中出現的反中文字與漫畫的嘲弄。這些來自中國最優秀的學生有時被譏諷為「洗衣匠」;他們得不到實習或工作培訓的機會。有些學生甚至差點進不了美國。從歷史角度來看,最近激增的反移民情緒,與1882-1943年的排華法案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英國出生、美國長大,有台灣父親、英國母親的鄧津華說,因為父母都是美國的留學生,自己親身體會國際教育的重要,並有移民如何成為美國社會一部分的經歷。她說,雙向交流是國際學生帶給學術社區的禮物,國際合作與開放才有雙贏。

    推薦閱讀  MIT特展 訴說早期中國留學生故事

    「麻省理工學院早期中國留學生,1877-1931」展覽策展人、MIT教授鄧津華(中)與展覽團隊成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SXOOYuJw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麻省理工(MIT)有一个保持了四十多年的传统:每年1月,全校学
    最难的一课,我们却没教给学生---台大教授的反思
    为了让学生了解大脑是怎么工作的,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当堂剃成了光头
    视频教程|算法导论(麻省理工)
    破钱学森纪录,他成麻省理工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
    一个祝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