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联历任武装力量后勤部部长

苏联武装力量后勤部[1]Тыл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 СССР)是为苏联武装力量提供后勤保障以及服务的组成部门,直接管理苏联武装力量的铁道部队、汽车部队、管道部队、公路部队等。

历史编辑

1918年,红军总部成立了中央供给局(Централь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снабжения),负责红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俄国内战结束后,中央供给局更名为供给局(Управление снабжения),但很快,供给局就被并入军事经济局(Воен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直接隶属于于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

1935年,军事经济局改编为食物、被服与交通供给局(Управления 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ого, вещевого и обозн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го снабжения)。

1939年,设立了红军后勤总监部(Управление начальника снабжения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次年,红军后勤总监部和食物、被服与交通供给局合并为军需总局(Главное интендант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1941年8月,在战争爆发后,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后方部队以及集中管理铁路、汽车、公路、维修站、机场、医疗等后方单位,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决定设立红军后勤总局(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тыла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统一管理后方局、军需局、燃料供给局、卫生与兽医局的工作。同时,在各方面军和集团军设立后勤处。

1942年5月,军和师一级部队同样设立后勤处。

1946年,红军后勤总局改组为苏联武装力量后勤部(Тыл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 СССР)。

参考编辑


.......................

苏联武装力量后勤部简史(1918-1991)

Chenqi同志原创翻译

苏联武装部队后勤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是苏联武装力量后勤部。作为后勤工作的中央领导机构,从成立之日起,武装力量后勤部名称几度变化,但从未使用过“总后勤部”这一名称。从其历史沿革来看,不少国家传统归属后勤范畴的业务范围,在苏军中由于分工过细,始终不在后勤部的管辖权限内,这大概也是苏军没有设立总后勤部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苏军自红军时代起,建立一个能为作战前线提供必要勤务工作的、令人满意的后勤组织,一直是苏联领导人面临的主要问题。1918年5月8日成立的全俄总参谋部下属的七个部门中,就有涉及后勤的军械维修部和军运部。国内战争时期,红军的供应非常困难,因为许多以前俄罗斯帝国的军事装备都落入了白俄军手中。随着红军逐步正规化的进程,武器、军事装备、津贴、口粮和制服等的标准都逐步确定下来,中央的供应部门也进行了改组。1918年6月1日,所有的各军需部门合并为一个中央管理机构——红军中央军需部,同年9月2日,归属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管辖。N.C.安什利赫特成为该部门的首任领导,负责军队的物资支援,但空军和海军所需要的特殊供应由其自身所属的供应渠道和领导负责。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包括海军在内的红军全部财政预算逐渐合并,最终形成一个单一的供应系统和后勤部门。三十年代初,食品和被服供应机构分成两个单独的部门。1936年又成立了燃料供应局。整个三十年代里,公路服务机构、医务机构等也陆续成立。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后勤部门同样也遭到了打击。1939-1940年,负责培训军需和支援军管的新军事学校组建,在另外六所军事院校中也增加了后勤专业的课程。

伟大卫国战争开始前,由朱可夫大将领导的总参谋部中的第五部——后勤与供应部,负责支援装备和供应(包括供应部队火炮、工程装备、防毒面具、通讯工具,以及粮秣、服装和鞋靴等军需品),以及安排运输和燃料;布琼尼元帅领导的骑兵总监部负责卫生和兽医,以及物资储备。当时的这种组织机构无法对后勤进行全面的管理和领导,加之没有专业的后勤部队为战斗部队提供支援,因此,在战争开始的头几个月内,苏军实际上是在缺乏有组织的后勤支援下进行作战的。1941年6月30日国防委员会成立后,中央的高级领导人们被分配管理各自的后勤重任:米高扬负责红军的燃料、食品和服装的补给;安德烈耶夫负责管理铁路;万尼科夫、兹维列夫、加里宁、柯西金、马利舍夫和什维尔尼克则负责撤退工业和使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当年的7月28日。当天国防委员会下令全面改组后勤部门,成立了武装力量后勤部,下设机构包括部门机关、军事运输局和公路局。军需总局、燃料供应局、军医总局和兽医局都划归后勤部管理。这次改组,彻底将后勤部门从总参谋部中分立出来。当年49岁的军需勤务中将,军需总局局长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成为武装力量后勤部第一任部长。为提高后勤部门的权限和突出其重要地位,他同时被任命为副国防人民委员。后来的苏联元帅、48岁的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少将被任命为赫鲁廖夫的副手(他在这个职位上只待了2个月)。同时在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中,也建立了后勤部门,部门首长均由部队的一名副司令兼任。1941年8月同时设立了空军后勤部,1942年5月又设立了海军后勤部。1943年1月又设立了总汽车管理部,同年6月,总道路管理部成立。在野战军成立了野战后勤基地和后勤部队。1943年11月7日,由于对苏军后勤工作的卓越领导,以及对发展和完善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善于统一和集中使用后方力量及各种运输手段,对陆海军提供不间断的物质技术保障,赫鲁廖夫晋升为陆军大将。因为在卫国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在国内战争后就没有指挥过作战部队的赫鲁廖夫也被《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评价为苏联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

卫国战争中,武装力量后勤部向军队前送了1000多万吨弹药,1600多万吨油料,以及大量给养、被装和其他物资器材。其中汽车运输各种物资超过14500万吨,铁路军运超过1900万车皮,构筑与修复道路约10万公里,修复铁路11.7万公里,修建了6000多个机场,修复了数千万件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军医部门使72%以上的伤员和91%以上的病员得以重回战场。除了向部队提供保障战斗和生活的全部需求外,武装力量后勤部还向游击队、地方工业企业、农场及被解放国家提供了人大量的援助。在战争中,武装力量后勤部及所属后勤部队中共有52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30余人或者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1951年,赫鲁廖夫改任苏联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其职位由武装力量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56岁的陆军上将瓦西里.伊万诺维奇.维诺格拉多夫接任。维诺格拉多夫从1942年3月即在武装力量后勤部担任领导职务(先后任第一副部长、副部长、副部长兼参谋长等职,之前在1941年8月战争爆发后不久即任第30集团军主管后勤的副司令),是战时赫鲁廖夫的得力助手,也是从事后勤工作的老手。1953年,陆军部和海军部合并为单一的国防部,此举进一步加强了后勤部门的集中统一管理。武装力量后勤部部长从此直到苏联解体就一直拥有国防部副部长的头衔。

根据《基本军事辞典》(拉季耶夫斯基大将主编)的规定,战后的苏联武装力量后勤分为中央后勤、战役后勤和部队后勤三个层次。其中,中央后勤由武装力量后勤部负责,统管整个武装部队、各军种的后勤工作,属于战略层次;战役后勤由各集团军、方面军、舰队负责,属于战役层次;部队后勤则由师、团后勤部门管理,这部分属于战术层次。苏军中从各军种总司令部到团一级,均设有后勤部门,并由一名副职兼任部门领导。从1950年代起,苏联武装力量后勤部的编制就基本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下设机构包括:财政总局、军医总局、燃料供应局、军事交通运输总局、食品供应总局、被服供应局、供销总局、后勤干部局、兽医局、汽车运输局和营房利用局等。与一般国家总后勤部不同的是,总军械部、总装备部、建筑和营房部由苏联国防部直辖,并各有一名国防部副部长兼任部长,而不归武装力量后勤部管理。在武装力量后勤部下设机构中,除财务总局、军医总局、兽医总局和后勤干部局外,以下几个机构的责职范围需要加以说明:

1、 军事交通运输总局:该局负责计划和组织军需品的铁路、公路、船舶和航空运输,但并不负责修筑和保养公路、铁路,也不同公司及或者运输车辆,而只负责满足军事运输的需要。该局在苏联许多大火车站和大机场设有办事处。该局在卫国战争开始时属于总参谋部的一部分,后来独立出来,由铁道人民委员兼任。战争结束时,重新划归总参谋部。1953年归属后勤部管理。

2、 食品供应总局:该局不仅负责保证军队的食品供应,还要管理一些军队的国营农场。国营农场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非军事人员,但也有部分军人在农场工作。这些农场的规模和数量都属于军事机密。

3、 被服供应局:该局负责向所有入伍军人供应包括军鞋在内的军装,以及向军官提供某些物品,并向军官发放布料,以便其自行到当地服装店定做量体裁制的军装。

4、 供销总局:该局负责经营军内的商店、书店和其他相关业务。售货价格与当地民办商店相同,当地居民也可以到军队商店购物。

5、 汽车运输局:该局负责提供卡车、牵引车和用于运输的其他车辆。所需司机由汽车部队提供。该局还负责向民用工业分配车辆的动员数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予以征用。

6、 营房利用局:该局对部队营房提供一切必要的设施,如煤气、水电等;负责安排土地及扩建现有营房、新建营房及配备射击场地;保养公用设施及自来水管;为部队提供家具、电灯、淋浴设备、通风设备、暖气和水箱;给部队提供条令规定的机器、接合器和工具;供应暖气系统和炊事所需的燃料;供应修理材料、工具和零配件;支付其所管辖范围的经费;管理归国防部所有的森林;支付各营房管理部门的开支、大的营建项目和修理费用等。

7、 燃料供应局:该局负责向部队提供车辆所需燃料,包括储存和分配油料,监督管理消防措施及其质量检查、修理等工作。

武装力量后勤部有9所自己的专属军事学校,由此可见苏联最高指挥部对后勤支援的重视。它们是:后勤与运输学院、以C.M.基洛夫命名的军医学院、以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命名的乌里扬诺夫斯克高等军事技术学校(四年制,负责培养有关液体燃料在作战中的使用和辅助装备及其储运人员);以列宁的红旗共青团命名的沃尔斯克高等后勤学校;高尔基高等后勤学校(负责培养经济工程师);以M.B伏龙芝命名的列宁格勒铁道兵和军事运输高等学校;以陆军大将A.B.赫鲁廖夫命名的雅罗斯拉夫高等军事财务学校;莫斯科筑路与工程兵高等指挥学校(前身为民防部队的学校);沃罗涅什空军工程高等学校。苏军中的后勤人员受双重领导:一方面受所在部队首长领导,另一方面在专业事务上受所属专业部门总部领导。

1958年6月,维诺格拉多夫转任武装力量后勤部副部长兼总军需部部长,他也同其前任一样被《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评价为军事家,是军事家中为数不多的上将之一,作为在卫国战争中从没有直接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这一评价尤为难得。61岁的二战名将、苏联元帅,总参军事学院院长伊万.赫里斯托福洛维奇.巴格拉米扬出任武装力量后勤部部长。此后10年,他一直担任这一职务到转任国防部总监组总监为止。1968年4月接任的是57岁的陆军大将、白俄罗斯军区司令谢尔盖.斯捷潘诺维奇.马里亚欣。马里亚欣出身装甲部队,参加过柏林战役,战后长期在装甲部队服务,1972年6月15日在后勤部长任内去世。遗缺由55岁的陆军大将、驻德苏军集群总司令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继任。库氏同样出身装甲部队,在任内先后于1981年2月18日和1983年3月25日获得金星奖章和苏联元帅军衔,他是唯一一位在任内获得苏联元帅衔的武装力量后勤部部长。1988年5月,库尔科特金退居二线,转任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该职位由55岁的陆军大将、莫斯科军区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阿尔希波夫接替。阿尔希波夫担任此职直到苏联解体。

附件1:

历任武装力量后勤部部长:

1941年8月——1951年1月 军需勤务中将A.B.赫鲁廖夫(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1942年11月晋升军需勤务上将,1943年11月7日晋升陆军大将)

1951年1月——1958年6月 B.N.维诺格拉多夫(瓦西里·伊万诺维奇·维诺格拉多夫)上将

1958年6月——1968年4月 苏联元帅N.X.巴格拉米扬(伊万·赫里斯托夫罗维奇·巴格拉米扬

1968年4月——1972年7月 陆军大将C.C.马里亚欣(谢尔盖·斯捷潘诺维奇·马里亚欣

1972年7月——1988年5月 陆军大将C.K.库尔科特金(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1983年3月25日晋升苏联元帅)

1988年5月——1991年12月 陆军大将B.M.阿尔希波夫(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阿尔希波夫




附件2:

1978年1月1日武装力量后勤部机关主要军官名单:

部长:陆军大将C.K.库尔科特金(中央委员)
第一副部长:P.N.西索耶夫上将
第一副部长兼参谋长:N.M.戈鲁申科上将(军事科学博士) 
副部长:H.C.罗日科夫中将
副部长:M.N.波诺马列夫中将
政治部主任:A.A.费金少将
财政总局局长:B.H.杜托夫上将
军医总局局长:军医上将F.N.科马廖夫(军事科学博士)
燃料供应局局长:工程兵上将B.B.尼基丁
军事交通运输总局局长:技术兵中将A.C.克莱明
食品供应总局局长:N.J.伊沙因科中将
被服供应局局长:军需少将F.P.彼得罗夫
供销总局局长:军需中将Y.N.戈尔德伯格
后勤干部局局长:B.T.查切耶夫少将
兽医局局长:兽医少将O.别林基
汽车运输局局长:技术兵少将B.P.彼得罗夫
营房利用局局长:工程兵中将A.F.费多洛夫

 

回到顶端↑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恩来在讲到人民军队后勤工作时,为什么特别提到了“两杨”和“两周”
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338)——郭金林少将
杨立三
东北民主联军的后勤财务(全文)
李厚坤[烈士]
俄罗斯国防动员体系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