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果夫告诫其弟:徐恩曾外秀中恶,陈立夫遂擢升徐为特务科主任

1932年的南京中华门内道署街132号,有一个神秘院落。

从外边看,这里是王府花园——“瞻园”,平时既不挂牌也不设岗。但在内门房,却站着七八个彪形大汉严格盘查,外人如果不经通报和允许,绝对不可能进入。

这里就是国民党的情报机构——特工总司令部。这是一个“三无”机构:无主管部门,无公开单位名称,无编制限制,对内称“特工总部”。

特工总部和国民党特务组织——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其实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他们的“老板”都是同一个人,双手沾满鲜血的特务头子徐恩曾。

徐恩曾和戴笠齐名,二人分管中统和军统,都是蒋介石的马前卒。他执掌“中统”15年,抓捕了数百名共产党员,破坏过大量地下组织,甚至还差点抓到“伍豪”——周恩来。

不过,这个杀人如麻的特务头子,早年却是一个信奉“科技救国”的翩翩学子。

浙江吴兴和美国“健社”


在我们印象中,特务头子应该是一副阴狠狡猾的凶残形象,但徐恩曾却面孔白皙,戴一副金边眼镜,见人就微笑,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

著名社会活动家李公朴在昆明见到徐恩曾后也曾大为惊讶:“这样一个斯文的人,怎么会是国民党的特务头子呢?”

不过,这位“徐主任”虽然外表儒雅,但的确是一位谈笑间让人头落地的大特务。

徐恩曾

徐恩曾是浙江吴兴(今属湖州市)人,少年时期曾深受一位本家徐新六的影响,立志要走一条“以工科谋官”的人生之路。

他的这位本家徐新六,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赴英法留学后回国在财政部做官,后升任财政总长梁启超的秘书。他的经历让徐恩曾羡慕异常,也决定照方抓药,走“做官”的捷径。

徐恩曾也的确是聪明刻苦,果然如愿考进了上海南洋公学电机工程科。

1921年夏天,徐恩曾从南洋公学本科毕业,准备了一年之后,于1922年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卡耐基工学院,就读工商管理专业,并于1925年获得硕士学位。

在美国三年,徐恩曾不光掌握了电机专业知识,还精通无线电技术。正是这个无线电特长,日后帮他赢得了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青睐,成为踏入国民党政坛的敲门砖。

除了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洋派”的生活习惯,徐恩曾在美国还收获了一个人脉圈子。

他参加了一个叫“健社”的中国留美学生组织,这个组织的领袖是陈立夫。“健社”很多成员,日后都成了国民党政坛的大牌明星。

陈立夫后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是CC系的大老板。对徐恩曾来说,陈立夫还是他浙江吴兴同乡,据说二人还有一层表亲关系。他后来能出任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长,和在“健社”的这段经历颇有渊源。

在国民党政坛中,同乡、同学和亲戚这三条,只要有一条和大佬沾边就非同一般。徐恩曾和陈立夫之间,是三条都占。

因此,陈立夫是徐恩曾的“贵人”。没有陈立夫,也就没有中国现代史上这个和戴笠齐名的特务头子。

中国第一台“主任”

1925年,硕士毕业的徐恩曾从美国学成归国。他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南市自来水厂做工程师。

当时,即使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也只有一台美国人开设的100瓦广播电台,主要播送一些广告、音乐歌剧和教堂礼拜的内容。徐恩曾空有一身无线电技术,却没有用武之地。

不过,命运很快就会给他一个机会,只是此刻的“徐工程师”尚需等待些时日。

在徐恩曾回上海的当年,陈果夫也在上海。

某天,陈果夫偶然听到了美国人所办电台的节目,立即触动了他的敏感神经:如果广州革命政府有这样一座广播电台,就可以利用这种最新技术来宣传“国民革命”。

当陈果夫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在广州黄埔的蒋介石时,蒋的回答简单明了:很需要。

次年,陈果夫专程从广州到上海,招募无线电专家去广州工作。但让他失望的是,竟没有一人愿意前往。此时广州时局不稳,这些稀缺的无线电技术人员,都不愿为了“专业对口”而以身赴险。

这次招募失败并没有让陈果夫放弃。回到广州后,他又力促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和蒋介石共同出面,向宋子文讨了4万块大洋。用这笔经费,陈果夫在广州筹备了一所无线电学校,培养人才,还在上海建立了一个无线电设备制造厂。

1927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蒋介石对广播电台的需要更加迫切,于是又开始网罗人才。直到此时,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才打听到:徐恩曾是国内真正一流的无线电专家。

当张静江听说徐恩曾也是浙江吴兴人,和自己是同乡,又对他平添一份好感。

不久,在陈果夫,张静江等“要人”共同提名下,国民党中央正式批准徐恩曾成为筹建中央广播电台的三名干事之一

徐恩曾看到,国民党已经掌握了东南半壁江山,积极向这个政府靠拢,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富贵功名。于是他马上从上海自来水厂跳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这份国民党给的新工作上。

1928年春,陈果夫从美国订购了一座500瓦的播音机,并选定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后院作为台址,然后开始装配铁塔天线并进行机房基建施工,希望能在8月1日让广播电台正式开播。

风华正茂的留美高材生、筹建干事徐恩曾,拿出自己全部精力和技术,整天和施工人员日夜奋战,终于按时将电台建成。这个电台,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一台”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无线广播电台”。

在电台筹建过程中,陈果夫亲眼看到,徐恩曾不但任劳任怨,而且工作谨慎精细,业务能力很强,不由得对他大为欣赏。随后陈果夫将徐恩曾提名为首任“电台主任”。

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揭幕典礼在南京盛大举行。

当天,不但党国元老们云集南京,就连总司令蒋介石也风尘仆仆地从北平赶来。徐恩曾作为电台主任,在典礼上满面笑容,精神亢奋,跑前跑后忙个不停。说来也难怪,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在如此重要的政治活动中成为重要的角色。

国民党的这个广播电台,仅比美国的世界首家广播电台晚落成八年,在当时的中国是不折不扣的“西洋景”,被国民党宣传为“中国第一台”。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无线广播电台旧址

一段时间内,国民党中央党部后院的铁塔天线和机房内外,都挤满了前来看新鲜的的党政要员,这让徐恩曾也跟着出尽了风头。

正是在筹建“中国第一台”的过程中,徐恩曾和国民党发生了密切联系,从此跨入CC系的阵营,并成为重要成员。“中央广播电台”是徐恩曾踏入权力圈的一个重要跳板。

“党国”的吴兴现象

广播电台成立后,徐恩曾成了受各方器重的技术专家。如果他就这样安安分分地干下去,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专业,获得更多名利,可徐恩曾的野心却远不止于此。

前文说过,他自小受远房本家徐新六的影响,一直在寻找“以工科谋官”的康庄大道。

而且这时徐恩曾周围的环境也在刺激着他。同期留美的同学中,陈立夫已经是中央党部秘书处长;等而次之的叶秀峰、吴大均等人也都已是党国官僚,而自己却仅是一个“电台主任”。

更让徐恩曾懵懂激动的是,当时在国民党政坛出现了“吴兴现象”:陈其美、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这些占据高位的政治明星,都是浙江吴兴人。

蒋介石虽然不是吴兴籍,但他也和吴兴这个地域集团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陈其美是他的革命导师,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都是他在“恒泰帮”的兄弟。张静江、戴季陶已经是“党国元老”,陈果夫、陈立夫也成为“党国新贵”。

一个小小的吴兴县,在二十多年内出了如此多的权臣,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徐恩曾认为,自己也属于“如假包换”的吴兴嫡系,“吴兴集团”理应有他的一席之地。更何况他和权倾一时的陈家兄弟还有一层表亲关系。

所有这些,都让徐恩曾更加坚定地要“做官从政”。

徐恩曾虽然留美多年,但属于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认为只要是“官”,就比专家尊贵,因此一门心思要走仕途。正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好。

当了没几天电台主任,徐恩曾就找到陈氏兄弟,直截了当地表示希望从政。

陈果夫对他的想法颇不以为然,他认为:能在技术上有所造诣,捧一个与世无争的“金饭碗”岂不更好?

在陈果夫看来,没有做过官的人都认为做官好,有权有势,八面威风;等做了官之后才知道,官场乃是这个世上最令人心寒齿冷的地方。

别人没有一技在身,迫不得已才出卖良心在官场上抢一碗饭吃,你徐老弟有真本事,又何必来趟这浑水呢?

但比陈果夫小九岁的陈立夫却不这么看。

陈果夫

陈立夫认为,如此乱世,我们知识分子哪能安安心心搞科技?所谓“工业救国”、“科技救国”都是一纸画饼。不如先放弃科技走从政之路,把中国政治搞好再重操旧业,工业救国那时才能有希望。

因此,陈立夫很支持徐恩曾从政,并主动在陈果夫面前为徐说情,想给他谋个一官半职。

陈果夫见徐恩曾是个“官迷”,自己正在招兵买马,也确实需要人才,这才不再反对。之后不久,他派了一个“中央党部秘书处总务科长”的职务给徐恩曾。

按照中央党部“部、科、股”的三级架构,科长属于中层官僚。1928年,30岁的徐恩曾由陈氏兄弟介绍,正式加入国民党,兴高采烈地走马上任。

从“立弟”到“立兄”

徐恩曾在总务科,管的都是一些吃喝拉撒、鸡零狗碎的事,其实是个生活大总管。但这个留美归来的大知识分子,不但不嫌弃,反而认真钻研起来。

这确实是徐恩曾的一大优点:工作能力出众。“理工男”的缜密思维,让他处理起大部分工作来,都能“不做则已,一做见效”。

到底是喝过几年洋墨水,徐恩曾的肚子里还是有些真东西的。他上任以后大胆对中央党部的总务进行改革,一年多下来居然干得有声有色,让陈氏兄弟刮目相看。

首先,他利用掌握的管理知识,建立了严格有序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让原本杂乱无序的文书档案,一下变得井井有条,使用效率大为提高。

其次,他用专业机电知识,给中央党部装了一部电话总机,从此对内对外的电话联络更为便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利用自己的无线电特长,亲自为中央党部设计了一套密电码,使保密能力大大增强。正是这套密电码的应用,让陈果夫察觉到徐恩曾在特工方面的潜能,为日后出任特务组织一把手,奠定了基础。

徐恩曾身上还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陈立夫

自从在总务科工作后,徐恩曾对陈氏兄弟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恭顺,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用尽心机。

每逢陈氏兄弟从总务科要车,徐恩曾都亲自调配最好的车辆恭候,而且每次都亲自上前开关车门。

进入中央党部之前,徐恩曾恭敬地称陈果夫为“果兄”,称陈立夫则为“立弟”,因为陈果夫比他年长,而陈立夫比他年少。

但当他在陈氏兄弟手下做官后,称呼就开始变化:“果兄”当然还是“果兄”,“立弟”则不再叫“立弟”,而改为“立兄。

神秘的“调查科”

徐恩曾进入中央党部之后才知道,在中央组织部内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党务调查科。”

这个部门虽然归中央党部体系,但却不和其他部门来往,外人也不知道他们每日里都在鬼鬼祟祟干些什么。就连整天在中央党部行走的要人,也不清楚党务调查科的具体工作。

此时徐恩曾还不知道,日后自己会带领这些人,去干月黑杀人,风高放火的罪恶勾当。不过,他已经暗中对这个部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只是因为党务调查科的神秘,更因为这个科在中央党部的特殊地位。

在中央党部内,部领导叫“部长”,处领导叫“处长”,科领导叫“科长”,名正言顺。可唯独党务调查科的科长不叫“科长”,而称“主任”,主任的分量也许就有点不同于科长吧。

更让徐恩曾眼热的,是调查科主任升迁之快。

调查科第一任主任“立兄”,很快升任中央党部秘书处长;第二任“张主任”干了一段时间,就升任中央组织部秘书;第三任“吴主任”,几乎和徐恩曾同时赴美留学,只干了大半年,就升为中央统计处处长。

总之,不管是谁,只要爬上了调查科主任的宝座,就像踩上了升职弹簧,随时可能起跳。

徐恩曾还注意到,党务调查科的这二十来人,虽然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用起银子来却和流水一般,而且从来不说用在哪。他们支取的款项,全都由陈氏兄弟特批,别人不能问。

党务调查科的权力也很大,一个小干事到了地方,都有生杀予夺的能量,至于平时吃香喝辣自不必说。

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陈立夫

不知从何时起,徐恩曾开始对调查科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他不但在经费和物质方面给调查科以特殊照顾,而且对调查科的工作人员也主动接近,时时给予关照。

他这一手也的确有了效果,调查科的人多多少少都对徐恩曾有一些好感,大家都觉得这个新来的“徐科长”好接近、好说话、好办事。这时调查科的人恐怕怎么也想不到,终日满脸堆笑的“徐科长”,日后会统治情报机构长达15年。

暗中觊觎很久之后,徐恩曾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时任调查科主任吴大均升任中央统计处长后,主任的位子空了出来。于是徐恩曾鼓足勇气,向陈立夫提出,希望去党务调查科工作。

哪知一向对他颇有提携的陈立夫,这次却硬邦邦地拒绝:“党务调查科?你晓得这是干什么的?调查科是搞情报的。你是学机电工程的,做不了这一套,算了吧。你还是当你的总务科长。”

徐恩曾并不服气,张道藩学的是画画,吴大均学的是统计,叶秀峰学的是矿冶工程,他们哪个是情报专业毕业的?

因此他并不死心,一有机会就旧话重提。一个人只要有耐心,机会总是有的。

代理主任

1929年12月,调查科现任主任叶秀峰,因为某事和陈立夫意见不合,一气之下撂了挑子,请假去杭州休养了。

陈立夫和叶秀峰之间,已经不是普通的矛盾。以二人大学同学的关系,除非有核心矛盾,否则叶绝不会消极请假,表现如此强硬。

叶秀峰


党务调查科从一开始就牢牢控制在陈氏兄弟,特别是陈立夫手中。他是首任党务调查科科长,也是国民党情报工作的开创者。

陈立夫地位蹿升后,后续的党务调查科继任者,没有一个不是陈氏兄弟亲自选定的心腹。当时有一种说法:“蒋家天下陈家党”,CC集团始终占据国民党主流派的地位,作为维护CC系的重要工具,调查科的地位尤其重要。

叶秀峰请长假,并没有正式辞职,调查科又不能一日无主,因此陈立夫就想到了徐恩曾。

在党务调查科主任的人选问题上,陈立夫的标准首先是忠诚与驯服。叶秀峰请长假,这就是不服指挥,陈立夫也并不想留用。但对热心此职位的徐恩曾,他又觉得有点不踏实。


徐恩曾文文弱弱的书生气质,首先让陈立夫担心,不知他是否能胜任杀人放火的特务工作。所以他想让徐恩曾先试一试,如果不行,徐也会知难而退。

此外,徐恩曾平日和调查科上上下下关系都还融洽,又是自己心腹亲信,忠心和驯服都不用怀疑。

思前想后,陈立夫决定让徐恩曾以“总务科长”的身份,代理调查科负责人,临时负责一段时间。

外秀中恶,心机缜密


让徐恩曾代理调查课主任的事,陈立夫迟迟没有向蒋介石汇报,因为他对徐恩曾还是有点举棋不定,为此他特意去征求陈果夫的意见。

陈果夫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的才干却得到国民党内部的一致公认,就连胡适这样的超级大儒也曾对陈果夫的精于人情,老于世故表示佩服。

陈果夫性格深沉,做事周密。他看人论事,不言则已,言出必中。

这个本事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成,需要悟性和历练双管齐下。

陈果夫悟性极强,加入过同盟会,参加过辛亥起义及二次革命,做过秘密会党,又曾下海经商。青年时期的坎坷,让他阅人无数。

晚年徐恩曾

从接触徐恩曾的第一天起,陈果夫就在留心观察他的为人和作风。三年多下来,他早已把徐恩曾琢磨了个透。当陈立夫向他征求徐恩曾是否可用时,陈果夫作了这样一番评价。

可均这个人,举止斯文,风度翩翩,做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看起来是个让人放心的白面书生。但你只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外秀中恶,心机缜密。

“他比你年长,入职之后一口一个“立兄”,在兄称兄,在弟称弟,本无不当。如果需要表示尊敬,完全可以职务相称,也无不可。像他这样乱兄弟之序,呼弟为兄,这就是心术不正。”

可均这个人聪明,机警,接受新事物很快。如果从事工业技术必然是一流的专家,对社会和国家都有大用。但他官欲太强,利禄之心太盛,心术又不正。这样的人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倘若环境不好最容易误入歧途。我本不主张他从政,也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看来,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不过,如果把可均用在特工一项,还算是用其所长,想来会有上佳表现。他为中央党部设计密电码就足以说明。他将来的成就,恐不在张道藩、吴大均、叶秀峰之下,现在你让他代理一段时间调查科科长,等做出一些成绩,再由我和你一起向蒋先生说明,派他正式担任科长,也就是了。”


后记:

1930年春天,徐恩曾被正式扶正。他辞去总务科长,专任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科长,从此开始了对CC系特务系统长达15年的统治。

陈果夫没有看错也没有说错,徐恩曾后来在特工方面的确成为反共急先锋,大批共产党人被他拘捕杀害。徐恩曾和戴笠,成为蒋介石最得力的两个鹰犬。

与此同时,徐恩曾贪婪好色、近墨者黑的特征也暴露无疑。他最后触怒蒋介石的,也正是过度敛财、毫无底线,同时政治野心膨胀。

最终,他在和戴笠的争斗中处于下风,被蒋介石革职,并手书“永不录用”的手令进行羞辱。

直到这时徐恩曾才意识到蒋先生的刻薄寡恩,自己15年“反共”之功,到头来就这样被轻飘飘一笔挥去。

被撤职后徐恩曾这样说:“自古大特务都是不得好死的,我幸运的是只是被撤职,而没有送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统掌门人徐恩曾:招降顾顺章,残害蔡和森,逮捕鲁迅,晚年成平民首富?
原是留洋美国的洋硕士,无线电专家,却成为最不像特务的特务头子
“中统”的台前幕后(7)老谋深算——徐恩曾(1)
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之后,徐恩曾才第一次知...
四大家族秘闻之陈氏家族…
徐恩曾想娶费侠为妻,蒋介石严令不许,徐恩曾:你不同意我就辞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