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8年有人问:留学生派出去不回来怎么办?邓小平一句话令人佩服
userphoto

2022.06.29 甘肃

关注

1978年12月26日,纽约机场的出站口处,聚集着大量的记者。虽然已经是寒冬,他们却丝毫不惧寒冷,都早早地占好有利位置,等待着采访对象的到来。

他们等待的是马上就要抵达美国的52名中国留学生。

这52名留学生的到来,不仅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中国更是备受关注。

早在他们出国之前,就有人担心,万一派遣的留学生出去了不回来怎么办呢?邓小平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敬佩的话,很快地打消了这些人的顾虑。

于是,这52人才有机会,开始了他们的留学之旅。

对于留学生不回来的问题,邓小平到底是怎么说的?这批留学生的到来,又对中国有着什么重大的意义呢?

要发展就要加强交流

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历史始于鸦片战争后。

1872年,清政府决定,派出第一批幼童,在容闳的带领下,前往美国学习。这一举动,也开创了我国公费留学的先河。

接下来的三年间,清政府接着派遣留学生,前后总共了四批,多达120人。

这些留学生,带着祖国对他们的期盼和自己的报国理想,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努力地学习着军事、航海以及造船等方面的知识。

可惜好景不长,在国内的许多人对这件事都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有的担心他们学习异国知识会忘记祖国,有些顽固派甚至自大地认为,大清国乃天朝上国,根本就不需要去向外学习。

于是,1881年,这批留学生被召回国,他们的学业半途而废,留美的事业也就此夭折。

尽管如此,这些留美的学生,后来还是成为了军政、商业界以及经济建设部门的重要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国第一条铁路的设计和建造者詹天佑。

接下来的百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这期间,也有着许多人,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自主出国留学。

比如,周恩来、邓小平等等,这些人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也有一些人因为国家贫弱,在留学后,都决定留在经济发展更好的国外,甚至入了外籍,这很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1978年6月,当时的清华大学的校长兼党委书记刘达向邓小平作了“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教水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提出了多派遣一些留学生出国留学。

可是,当时我国的国力还不强盛。很多人都担心,如果国家花费巨大代价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他们不回来了,那不是国家的损失吗?因此,有一部分人对这件事情心存疑虑。但是邓小平却不这么看。

邓小平早年间就去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又去苏联留学。正是在这段岁月中,他接触到了大量的新鲜事物和新思想。

他看到西方国家的强盛和中国的贫弱落后,他熟悉历史,邓小平很清楚:中国曾经长期处于落后和停滞的状态,就是因为闭关自守。

因此,他提倡实行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并且亲自抓科学教育。对于留学这个决定,更是大力提倡。

他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不仅要派,还要成千上万地派……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认为,我国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学水平,更要派人出去学习,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怎么样。

邓小平的话,大家十分赞同。关于留学生不回来的担忧,邓小平也表了态,他告诉大家不要怕跑。

他说:“就是跑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嘛!派一万人,还能回来九千人。不要怕,大量地派。

有了邓小平的指导,各个部门开始积极准备起关于留学生的选派工作,选拔第一批赴西方留学的人员。可是,想去哪个国家呢?

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出国学习

一个安静的夜晚,白宫的电话突然响起,惊醒了在睡梦中的总统吉米·卡特。

来电的是正在中国访问的总统的科学顾问,他说:“我正在和中国的邓小平副总理会见,但是他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无奈之下,我只好给您打电话。”

“什么问题?”卡特说到。白宫内无小事,所以接起电话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清醒过来了。

顾问说:“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当然可以。”

“他问能不能派五千人呢?”

卡特肯定地回答他:“别说五千人,十万人他也可以派。”

当时,中美之间的关系正逐渐升温,正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而美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学校,留学生赴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双方经过商议后,决定互派留学生、研究生以及访问学者。因此,国内赴美留学生选拔工作,也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根据邓小平“五年内见成效”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决定先从国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各大科研院所的青年骨干中挑选留学人员。

这样的话,他们到国外学习两三年回来,在国内各方面工作中可以很快见到成效。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所以对于留学生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

首先要进行政治审查,接着在此基础上,选择英语比较好的人。最后,各个高校、教育部还要对被选拔上来的人员,再一次组织更加严格的专业考试。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的52个人。

1978年12月26日,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就启程出发了。

当天早晨,国务院副总理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也亲自到机场欢送他们。就这样,这52个人,带着国家的希望,带着满腔的理想,踏上了异乡的土地。

等他们到达纽约机场的时候,数十家电视台记者迅速地将他们团团围住,要求进行采访。

因为提前知道会有记者采访,所以留学生们早已经写好了一个简短的声明,在机场由负责带队的柳百成向所有人宣读。

面对着不断闪烁的镁光灯,柳百成从容不迫地读了起来:中国人民是伟大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人民。

我们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不仅是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短短的几句话,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1979年1月1日,所有的留学生们,高唱歌国歌,目睹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冉冉升起。

这一批留学生们是十分幸运的,他们亲眼见证了中国驻美大使馆正式开馆,见证了中美建交,见证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他们心情澎湃、热血沸腾地迎接着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

1月28日,邓小平正式访美,在异国他乡,邓小平夫妇亲自接见了带着祖国希望的学子们。

卓琳女士代表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嘱咐这些留学生们:“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事实证明,这52个人都没有辜负卓琳女士的叮嘱,没有辜负祖国的重托。他们最后都全部按期回国,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许多年以后,这批留美学者回想起那段留学岁月,依然记忆犹新。

留美学者忆当年

陈俊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两院院士。他说,他自己能做出一些成绩,和这段留学经历是分不开的。

陈俊亮刚刚到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时候,对一切还很陌生,当时许多华人教授对大陆来的这些留学生都十分的关心。

他们不仅邀请留学生去自己家里玩,还经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比如帮忙找房子、开车拉着留学生去采购等等。他们对留学生可以说是关怀备至。

这些华人教授有很多自己或者亲友们,都经历过国内的政治运动,受到过许多的冲击,但是他们对中国依然一往情深。

他们对祖国的这份深情也感染着陈俊亮,他觉得,报答祖国的唯一方法就是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他更加勤奋了。

他几乎每天晚上不学到12点不回住处,周末也很少出去,基本都在学校埋头学习。

他不仅努力学习,而且时刻注意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有一次,校方请陈俊亮给大学生讲课,为了不给中国丢脸,他花了很大的力气,一边从事研究,一边认真备课。

最后,学生们给他的课打了很高的分数,校长也给了他与美国人同等的工资。对陈俊亮来说,这是对中国留学生能力的肯定。

许谨诚,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他时刻没有忘记,是祖国

支持才让他们有了这次十分难得的机会。

当时,两国关系持续升温,美国民众对中国人都特别友好,美国的科学家也十分尊重中国的留学生。

当时的中国留学生虽然勤奋,但是一开始竞争性不强,习惯于等待别人来分配工作。美国的科学家就鼓励他们学习竞争,有时候还提醒他们主动争取。

有了这些科学家的鼓励,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中国留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工作能力,更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从事科研工作的方法。

许谨诚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去的人,他们谨记着身上的责任,绝对不给祖国丢人。

他们还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后来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建立了更多的留学渠道。

对这次留学感受最深的,当属这次的领队柳百成了。除了勤奋学习科学知识之外,他也深入美国社会,了解社会文化。

早在留学之前,邓小平就对留学生的管理问题提出了深谋远虑、细致入微的指导。

邓小平说,留学生的管理要注意,不要管得太死板。比如,留学生想住学校就住学校,想住外国人家里就住人家家里,这样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柳百成就选择住在美国一户普通民众家里。

有一次,他下课回家,看见房东的小儿子,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在熟练地摆弄着一台电脑。而柳百成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电脑。

当时,他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一定会改变人类的一切。

于是,已经四十多岁的他决定开始和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一起,学习计算机。

刚开始柳百成学的十分吃力,他不仅仅要吃透艰深晦涩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十分熟练的操作经验。

于是,他经常白天听计算机语言课,到了晚上八点,带上一杯咖啡到机房,练习编程直到夜里两三点。

就是有了这一段辛苦的学习研究,回国以后,他带领团队,开辟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铸造行业相结合的新领域,最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学习之余,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访问多所高等院校,结交了许多学术界以及工业界人士,为以后的国际交往和科技合作创造了条件。

除此之外,柳百成还借一切机会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美国人。

有一次,他被邀请去一所中学演讲,在互动的时候,现场的中学生问了他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问题。

中学生问他,有没有想过留在美国?

柳百成不假思索地唱出了一首小学学过的歌曲《家,甜蜜的家》,当他唱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比不上我的家”的时候,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中国人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赢得了美国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佩服。

学习结束,他如期回国,积极地投入了新中国科技领域的研究工作。多年后,他出国的次数更多了,除了学术交流意外,他更加积极地在国际上奔走宣传和解读中国的制造强国发展战略。

如今,当年的那一批留美学者们都已年事已高,但是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着,贡献着他们毕生的力量。

结语

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留学的路径和选择也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各类留学人数已累计达到五百多万,其中三百多万已经完成学业并且回国发展。

这些人利用他们留学所学到的本领,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不断地努力着。

今天的中国人才辈出,与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国得以更加迅速地融入世界文明。

而这一切,都是当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英明决断带来的。相信以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会更加频繁,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身影也会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王琪 首批留美学者忆当年 开放留学二十年特别报道

柳百成 四十年前,我们52人赴美留学 40年40个瞬间40位亲历者的见证

洪渭兵 简评邓小平同志的留学教育思想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曹宏伟 从容闳的留学生“教育计划”到邓小平的留学教育思想

王波 1978年中国主动推开赴美留学大门 轻松阅读·历史宽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批赴美留学一百五十年祭
清末120名幼童官费赴美,为何只回来了94人?实情令人心情沉重
打死也不回国!他们一起选择了逃跑
78年有人问邓小平:留学生派出去不回来咋办?邓小平的话令人佩服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决定派遣大规模留学生赴美,出于何种考虑
报道称中国留美学生九成不在一流大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