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介入乡村既要避免“侵扰”,也要避免“矫情”

《中国美术报》第151期 美术新闻

在今天,艺术介入乡村已十分常见,但大多数在一阵喧嚣之后,又复归于平静,仅有少数乡村在商业包装下发展成为了“写生基地”,进而泛化为商业性的旅游、民宿村落。而在这个过程中,乡村的主体——村民却大多成为了陪衬。或许,艺术对乡村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延续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人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欲以乡村为出发点创造新文化,以改变乡村风貌。但事实上,这场“新乡村建设运动”似乎对乡村原有的文化生态造成了一种“侵扰”或破坏。艺术家带着城市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资本意识,表面看是在建设乡村,把城市与乡村的区隔予以融合或消弥,但却在不断生成新的文化区隔,将真正的村民排除在外。甚至,被排除在外的不仅是村民,还有城市中不具有经济文化资本的普通市民。因此,我们要反问:艺术的诗意去哪里了?乡村的诗意何以实现?

在笔者看来,写生依旧是在乡村最可行、最接近诗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写生”一词,看起来平常不过,但细细想来却又复杂纠缠。生,强调的是气象、气韵、气息,是生命力;写,也不仅是对物象的外表描摹,而是在“临”“摹”“仿”“抚”等绘画基础上融入体验、感悟、冥想等主观感受。正如明代莫是龙所说,“画品唯写生最难,不独贵其形似,且须贵其神彩”。

西方绘画之“写生”虽在中世纪即有,但实际源于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让艺术家改变以前的以宗教题材为主和不断的临摹重复的方法,转而把所有绘画对象当成科学研究似的物体来加以细致观察,从形入手,由形而知物。至印象派绘画兴起之后,艺术家们提倡外出直接描摹对象,不再仅是室内的临摹和刻画,此时写生也就不再只写物象的“形”,而是加入了写生者的主观感受。所以,“中西艺术看似路径不同,但在印象派等现代艺术兴起之后,有殊途同归之感”。

但现在的问题是,艺术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写生对瞬间表达情绪和描绘物象的酷肖外形的能力。这不仅导致写生的结果千人一面,更严重的是在认识上造成“写生即写实”“写生不是创作”等误区。

在美术教育日益产业化的今天,写生训练成为一种单调、枯燥的体力劳动,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这表面上是与西方“接轨”,但实际情况是,在西方“要不要写生,怎样写生,是极少数人自己的选择”。因此,介入乡村的写生第一便是不能约束写生的主体,艺术家是自发的,受到艺术教育的学生也是自发、自为的;第二,写生的形式应当多样化,优秀的写生作品应充满浓烈的生活“现场感”,应当将其作为创作作品来看待;第三,应把是否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作为写生活动是否具有成效的重要判断标准。

通常地讲,诗意本指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最终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或抒情的意味。但在实际运用中,诗意的内涵和外延却不局限于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在绘画美学的研究中,宗炳、谢赫等人也从“意”与“象”“韵”的关系等角度出发来研读和品评绘画作品。艺术创作不单单是为了表达简单的情感、志向等,而是上升到了艺术家的一种精神存在方式。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诗意”,不仅是指诗歌的内容、意境、人生态度,还是指像诗那样灵动自由而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更是指一种终极的存在方式,一种人之为人、艺术之为艺术的终极意义。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在乡村走起路来爬坡上坎,道路弯弯绕绕,刻意去乡村追寻“诗意”显得矫情和伪善。这反映了我们存在的误区,把现实生活的“安逸”等同于诗意。对当代城里人来说,在追求乡村景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大地”,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的乡村,因此就使“栖居”失去了诗意。这也提醒我们在乡村建设中,建筑设计、乡村规划、景观设计都要顾及平常的“诗意”,而不该刻意求新求异甚至求怪。景观设计师俞孔坚认为,应当“回到土地,从人与土地的关系中,找回寻常景观”。生活,不用在“别处”,栖居,不用刻意求异常。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那也是诗意。

如果说普通百姓认为美的、有诗意的乡村景观,是平坦、是身体的安逸、是一排排统一标准模式的建筑物;古典文人认为美的、有诗意的乡村景观是曲径通幽、迂旋回转、欲遮还现。那么现代意义上有诗意的景观,既应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承传统景观的文化脉络,又应当顾及大多数百姓的生存和审美需要。同时,还应当为人与人的诗意交往提供空间,体现当今社会变迁和人性多种多样的需求。

所以,艺术介入乡村既要避免“侵扰”,也要避免“矫情”。把城市生活方式搬到农村来加以嫁接,把城市人的优越感带到乡村来加以吟咏,把艺术家请到乡村来画几幅画以装点门面,这些都太浅显、太矫情,都不是真正的诗意,也不是真正的建设美丽乡村。真正的诗意无关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无关艺术家和农民的职业划分,无关你站在城市的街道还是乡村的田野。村民的参与不保证诗意的诞生,但艺术的介入或参与是诗意得以萌发的一个契机或支点。只有艺术真正参与了乡村建设,介入到村民的真正生活中,诗意的萌发才有可能。而且,艺术的丰富、乡村文化的发展,也在于此。

(本栏目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造镇:艺术介入乡村还是乡村介入艺术?
艺术介入乡建的思考和实践——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
风景文创|当艺术介入乡村·从日本濑户内海看乡村振兴​
论述百练:唤醒沉睡的乡村之美/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再思考
An Art|田不野:生存空间中的遗留物所承载的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时光 @绿椅子
钟刚│艺术介入是面向失败的积极行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